世界十大古文明
蘇美爾文明:位於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現在伊拉克境內)。持續時間是公元前3500~前2000年。主要成就是在公元前3000年以前最早發明楔形文字(寫於泥塊之上)。主要城市是啟什、拉格什和烏爾。
埃及文明:位於尼羅河沿岸。持續時間是公元前3100~前525年,主要成就是用石塊建大廟宇和金字塔,發明象形文字。主要城市是諾索斯和菲斯托斯。
巴比倫文明:位於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現在伊拉克境內),持續時間是公元前1900~前538年。主要成就是製定法律,《漢謨拉比法典》是最古老的書麵法律之一;出現了許多科學家和數學家,最早以60進製計算分和秒。主要城市是巴比倫。
腓尼基文明:位於地中海東海岸。持續時間是公元前1100~前842年。主要成就是發明一種字母係統(以後希臘字母即是根據腓尼基字母編成的);善於剪裁服裝和製造各種商品;在全世界進行貿易;善於航海。主要城市是俾布羅斯、推羅、西頓和烏加裏特。
希伯萊文明:位於現在以色列和約旦境內。持續時間是公元前1000~前587年。主要成就是創造了偉大的文學,最重要的是《聖經》中的《舊約全書》(大約寫於公元前900~前150年之間);著名的以色列國王所羅門在耶路撒冷建了一座大聖殿,主要城市是耶路撒冷和希伯倫。
亞述文明:位於現在伊拉克境內的底格裏斯河流域,持續時間是公元前800~前612年。主要成就是組建使用鐵器的最偉大軍隊,這有助於他們打了許多大勝仗。主要城市是尼微和亞述爾城。
希臘文明:位於現在希臘的南部地區。持續時間是公元前800~前197年。主要成就是建造許多雄偉壯麗的建築物,雕出了許多精美的作品;寫出了許多偉大的詩歌和戲劇;產生了許多傑出的科學家和哲學家;首創民主概念。主要城市是雅典、斯巴達、底比斯和科林斯。
波斯文明:位於從印度河到愛琴海這廣闊地域(在帝國最強盛時期)。持續時間是公元前700~前331年。主要成就是用泥、磚和石塊建了許多雄偉的大宮殿;在他們的壁畫品中出現了許多傳說中的野獸;創立了用小馬快遞的郵政製度。主要城市是波斯波利斯。
羅馬文明:位於從羅馬往西到英格蘭和往東到美索不達米亞這十分遼闊的土地上。在古羅馬的鼎盛時期,羅馬文化遍及地中海周圍的所有國家。持續時期是從公元前735年到公元前476年。主要成就是培養出許多優秀的行政官員,首創從中心突破,從而控製周圍地區的戰略戰術;允許被占領國家成立自己的政府來管理自己;動用軍隊來鋪路,以求改善占領區人民生活。主要城市是羅馬城、龐貝和拜占庭。
世界四大文明古國
四大文明古國是世界古代曆史上最早進入文明社會的四個國家。依順序分別為古巴比倫、古埃及、古代中國、古印度。其中隻有中國的文化傳續了下來,其他三個文明古國都消亡了。人類今天所擁有的哲學、科學、文學、藝術等方麵的豐富知識,無不源於他們的古典文明。
四大文明古國都是建立在容易生存的河川台地附近。在北半球的兩河流域、尼羅河、黃河、長江流域以及印度河、恒河流域相繼產生了世界四大文明古國。
文明古國新石器時代進入青銅時代,進而步入鐵器時代。社會製度大多采用奴隸製。古埃及的諾姆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明。
四大文明古國都有自己的神話傳說。他們利用神話來加強自己的專製主義統治。古埃及的法老自稱是“太陽神的兒子”,古巴比倫的漢謨拉比自稱“月神的後裔”,中國的君主自稱“天子”。
四大文明古國都有自己的曆法,一年都分12個月並且有閏月。各個文明都創造了自己的文字。印度河、黃河、兩河流域的文明都使用陶輪製陶,古埃及和兩河流域都較早地推算了圓周率,古巴比倫和中國都發現了勾股定理,古印度則發明了阿拉伯數字。
古羅馬最大的奴隸起義——斯巴達克奴隸起義
斯巴達克領導的古代羅馬規模最大的一次奴隸起義。斯巴達克原是色雷斯人,在一次反抗羅馬的戰爭中被俘,賣到卡普亞的一個角鬥訓練所當角鬥奴隸。
公元前73年,斯巴達克和他的夥伴們不堪忍受角鬥士的悲慘境地,決定起義。但不慎事泄,斯巴達克及夥伴共78人提前起義,擊斃教師,殺散警衛,砸開鐵門,衝出角鬥訓練所,先到達維蘇威火山,附近奴隸和破產農民紛紛前來投奔,起義人數增加到1萬人。羅馬政府派大軍包圍維蘇威火山。斯巴達克帶領大家用野葡萄藤編成繩梯,趁黑夜縋下懸崖,繞到敵後,襲擊敵人,羅馬軍隊驚慌而逃,起義隊伍不斷壯大,到公元前72年已發展到12萬人,控製了整個坎佩尼亞平原,解放了卡普亞地區。
起義軍有嚴格的紀律:禁止搶劫,不許打擾人民,戰利品一律平分,向人民征集軍需品都按價償付。這些措施深得人民的擁護,起義隊伍越戰越強。斯巴達克決定向北進軍,直抵意大利的摩提那城,但越過阿爾卑斯山卻有不少困難,隻得改變計劃,揮師南下。當斯巴達克由北方回軍時,羅馬統治者任命大奴隸主克拉蘇為狄克推多,募集大軍,全力應付起義軍,但屢次失敗,無法阻止斯巴達克軍隊南下,斯巴達克到達半島南端,準備渡海去西西裏島,同那裏的起義軍匯合,克拉蘇尾隨而至,在半島南端最狹窄處挖溝築壘,企圖堵住起義軍的後路。因缺乏船隻,斯巴達克去西西裏島的計劃未能成功。
在一個風雪交加的冬夜,起義軍突破克拉蘇的防線,準備由東岸渡海,通過伊利裏亞進入色雷斯。這時起義軍內部發生分裂,貧苦農民不願離開意大利,部分起義軍離開主力部隊,削弱了起義軍的力量。公元前71年起義軍和羅馬軍在布林底西港附近展開決戰,斯巴達克身先士卒,奮力衝擊。在戰鬥中大腿被長矛刺傷,從馬背上跌下來,他視死如歸,仍繼續戰鬥,最後壯烈犧牲。斯巴達克的餘部繼續戰鬥達十年之久。
特洛伊城
曆史上很少有能像“特洛伊戰爭”的傳奇故事那樣流傳至今。公元前8世紀,希臘吟遊盲詩人荷馬寫下了兩大史詩:《伊裏亞特》與《奧德賽》,它們講述了發生在特洛伊的兩場殘酷的戰爭。特洛伊戰爭被視為希臘人早期的一段曆史,阿基裏斯和阿伽門農都是古希臘文化中的英雄,特洛伊也被譽為古希臘人獲得輝煌勝利的地方。那麽,這座不朽的城市特洛伊到底存在不存在?
九層廢墟
據現代考古學家推斷,“普裏阿摩斯寶藏”發掘的地層,形成於公元前2500~前2200年。這比傳奇中的特洛伊戰爭年代要早1000年。謝裏曼雇傭監督工程的專家根據各地層所屬年代的考察,發現出土黃金的整個廢墟遺址從下往上由九個不同地層構成。特洛伊Ⅰ可追溯到大約公元前3000年;特洛伊Ⅱ,形成於公元前2500~前2200年;特洛伊Ⅵ,則是公元前13世紀,也就是《伊裏亞特》史詩中所描述的年代;特洛伊Ⅷ,是亞曆山大大帝在公元前4世紀來到的這座希臘城市;特洛伊Ⅸ,為最上一層,是古羅馬的新特洛伊城。
謝裏曼的發現
土耳其西北部的兩個遺址和特洛伊傳奇有著神話般的聯係,這就是名叫布納巴的村落和稱為西沙裏克的小山。德國考古學家謝裏曼手捧著荷馬史詩,在這兩個遺址上進行著他的考察。兩星期後,謝裏曼挖出了一段石牆,他堅信,這就是荷馬在史詩中描寫的特洛伊城牆!在西沙裏克小山,謝裏曼雇用了120名民工,縱貫小山兩端,挖出一道39米長的坑。令人吃驚的是,他發現的不僅僅是特洛伊,而是埋在下麵的一大片城市!一層一層的廢墟一個壓一個,一共有13.5米深!每一層代表著一個城市——一個在前一個廢墟基礎上建造的城市。各層之間又有多層泥土相隔。此時,謝裏曼已經發掘到了考古學家所能發現的最不平凡的遺址之一:普裏阿摩斯國王的黃金寶藏!
特洛伊城遺址
今日的西沙裏克已經完全不是1870年謝裏曼開始發掘的那個泥土覆蓋的小山丘了。它就像一個采石場,被打成許多的孔洞和壕溝,還有崩破的石牆,遺留下麵目全非的城市痕跡。它目前是土耳其的主要文化景觀之一,每年吸引著30萬觀光者來到這裏。
形形色色的金字塔
一提到“金字塔”,人們自然會聯想到埃及的古代文明,因為埃及金字塔是和古埃及文明、古埃及人的高度聰明智慧緊緊地聯係在一起的。然而,也許人們沒有想到除了埃及的金字塔以外,在美洲、亞洲、還有許多其他地方都保存了古代的金字塔建築。
神秘的美洲金字塔
在墨西哥尤卡坦盆地的密林中,在安第斯山地區的平原上,你可以像在尼羅河畔徜佯一樣,欣賞到一座座壯麗的金字塔雄姿。它們就是美洲古老文明的象征——美洲金字塔。
美洲金字塔的建造也有長達幾千年的悠久曆史。從外觀上看,埃及金字塔造型規整、巍峨挺拔,而美洲金字塔造型奇特、雄偉壯觀。
其中坐落在墨西哥特奧蒂瓦坎城的太陽金字塔,可與埃及的大金字塔相媲美而難分伯仲。它與埃及的金字塔一樣,也是由無數規則的有幾何圖形的巨石砌成。塔高達64.5米,基座寬220米。其最上層還建有一座神廟,殿堂裏供奉著一尊巨大的太陽神像,麵向東方。每當日出之際,神像上的嵌金飾銀,與天光日色交相輝映,璀璨奪目,十分壯觀。
不過,美洲金字塔不是國王的墳墓,而是萬民景仰的太陽神廟。有些美洲金字塔裏雖然也有墓穴,但是,據考證,這些墓穴都不是與金字塔同時建造的,而是後來從外遷移增設進去的。由於美洲金字塔與埃及金字塔具有很多相似之處,據此有的學者推斷美洲金字塔是埃及金字塔的複製品。有人甚至認為,美洲金字塔的概念都是由古代埃及橫渡大西洋的人們帶去的,是埃及人到達美洲後才建造起來的。
然而,除了相似之處以外,人們也發現它們之間還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從外形看,埃及金字塔呈四棱錐形,而美洲金字塔則是四棱台形,頂部還建有太陽神廟;從用途看,前者是法老的陵墓,後者是祭神高台。
據此,有的學者認為這兩種塔在建築上根本沒有任何淵源關係,進而得出了美洲文明獨立發展的結論。當然,他們還舉出了一些其他論據。總的說來,他們認為相同之處是一種建築造型藝術上的巧合。用建築原理來解釋,將高大雄偉的建築物建成金字塔形,無論在埃及人還是美洲人的觀念中,都是出於一種穩固性和永恒性的企盼,當然也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神秘的美洲金字塔,也像埃及金字塔一樣,千百年來,引起了不少學者的研究興趣。然而,美洲金字塔也有許多難以解開的疑謎,諸如建造年代、施工方法、以及與埃及金字塔究竟有無聯係等,都有待於後來學者的進一步探討。
“魔鬼海域”的金字塔
一提起“魔鬼海域”,至今仍令那些有誌於航海航天事業的人們驚悸恐懼。從16世紀以來,在大西洋的百慕大三角海域,頻繁出現船隻、飛機的神秘失蹤事件。僅在20世紀,美國就有100多艘航船、30多架飛機,連同數千名乘客、船員和飛機機組人員在這裏不明不白遇難。
究竟是什麽原因使這一海域的洶湧狂濤變得如此恐怖呢?科學家們為解開這個謎進行了長期的研究,提出了許多假說。其中一種假說認為是海底大金字塔造成的。
1979年,由美法等國科學家組成的考察隊,在北大西洋西部海域的百慕大群島三角區進行了海底探測。他們驚訝地發現,在狂濤洶湧的海底,竟聳立著一座巨大的從來無人發現的海底“金字塔”。這座塔的底邊為300米,高為200米,塔尖距海麵約100多米。就其建築規格而論,它比胡夫的大金字塔還高大雄偉;論時間,也比它更久遠。塔身有兩個巨洞,海水以驚人的速度從洞中穿過,卷起狂濤,形成巨大的旋流,從而使這一海域的浪潮洶湧澎湃,海麵霧氣蒸騰。
然而,上述事實,令許多人迷惑不解:在波濤翻滾的海底,人們是怎樣生存,是怎樣施工操作的呢?於是有人認為,這座海底金字塔,可能最早建在陸地上,後來由於發生強烈地震,陸地沉入海洋,這樣,金字塔也就沉入海底了。還有人猜測,這座金字塔,可能是遠古的阿特蘭提斯王國的工匠們建造的。約12000多年前的某一時間,由於地震爆發,使王國突然沉入汪洋大海了。據此,一些學者進一步推斷,世界上最早掌握建造金字塔技術的是遠古阿特蘭提斯人。在該國沉沒之前,有些居民遷移到埃及或美洲,是他們帶去了建築金字塔的圖樣和技術。因此,遠古阿特蘭提斯王國居民可能是建造埃及金字塔和美洲金字塔的工匠們的共同祖師。但是,另一些學者卻根本否認這一說法,認為所謂海底金字塔隻不過是一個天然形成的海底巨大的岩石結構,與金字塔形相似而已。
矗立東方的金字塔
在亞洲東部的文明古國——中國,也有被人們譽為“東方金字塔”的古代帝王陵墓。它們是山東曲阜的少昊陵、寧夏銀川市郊的西夏王陵和吉林集安市的高句麗王陵。這些金字塔造型美觀,各具不同的建築風格,有其不可替代的曆史文化價值。
少昊帝陵坐落在山東曲阜城東4公裏處。相傳少昊是軒轅氏的兒子,已姓,名摯,字青陽,建都窮桑,故號“窮氏”。他後來遷都曲阜,以五行之首的“金”標其政法,“以金德天下”,據說他活了100歲才去世。
少昊陵是後人為紀念這位中華民族的遠祖而建造的,始建年代不詳。現在人們見到的陵墓是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大修後的作品。陵塔用大石塊壘砌而成,石刻、石欄雕琢十分精巧。宋徽宗政和元年(1111年),將陵墓四周用10000塊石塊修砌起來,故人們又稱它為“萬石山”。明、清至新中國成立後,又經曆多次重修擴建,目前陵區總麵積已達8000多平方米。除墓塔外,陵區還有成套的附屬建築群。陵台呈四棱覆鬥狀,表層用平滑的大石條鑲砌,下底邊長為28.5米,底周長114米,斜坡高15米。設計比例適當,給人以巍峨壯觀、莊嚴雄偉的感覺。塔頂端是周長為35米的平頂,中間偏北立有黃琉璃瓦廟堂,堂內供奉著漢白玉石雕少昊像。最令人稱奇的是,塔身沒有砌築階梯,人們隻能用雙手摳住石麵縫隙才能向上攀登。
高句麗王陵坐落在距今吉林集安市4.5公裏處的洞溝河畔。這裏是曾經延續達600年之久的高句麗王朝的發跡地,保留有數以萬計、星羅棋布的古墓葬。約公元前1世紀,高句麗第二代王大米留遷都國內城(今集安市)起,直到第十九代王廣開土止,這裏一直是高句麗的王都。史載高句麗民族“俗好厚葬”,所以集安一帶至今仍保留如此眾多的古墓,是不難理解的。那些用石塊築成的陵墓,高大雄偉,酷似“金”字,故人們也稱它們為金字塔。其中規模最為宏大的有太王陵、將軍墳。
太王陵是營造工程最大、最浩繁的一座。裏麵安息的是高句麗第十九代永樂太王談德。陵墓的外形呈截尖方錐狀,邊長66米,殘高15米,塔身由數級階梯向上砌疊而成,墓室四壁用修整光滑的石塊平砌,上覆一巨石作為頂蓋。這座陵墓營建當在公元4世紀末至7世紀初。作為高句麗曆史上最強盛時期的統治者,談德的陵墓自然是最高大、最宏偉的。
將軍墳是洞溝古墓群金字塔中保存最完好的高句麗第二十代王長壽王的陵墓,俗稱“將軍墳”,被譽為“東方的金字塔”。長壽王在營建好自己的陵墓後,便將都城遷到了平壤。將軍墳是用經過精工琢磨過的巨型花岡石條塊壘成,呈截尖方錐體,邊長31.58米,共7級,底邊各用3塊巨石戧護,陵的旁邊有扶梯可供遊人拾級登臨,到達第5級中部即可進入鐵門,經甬道進入墓室。墓室內置2組長正方形石棺座,據說當年是停放長壽王及其王後的棺槨的,屍骨早已無影無蹤。室內陰風習習、寒氣逼人。
寧夏銀川西30公裏的賀蘭山下,有一片巨大的古墓葬群,墓區占地約40平方公裏,其中有8座為西夏王陵。每個園陵都是一個單獨完整的建築群體。其規模與河南鞏義的宋王陵、北京的明十三陵相似。盡管經過曆史歲月的衝洗,人們從現存的遺跡中,仍可看出昔日西夏王陵的宏偉規模和豪華景象。當年鵲台高聳、碑亭矗立、享殿堂皇、陵台威嚴,而今最引人注目的隻有那座高聳的陵台。它用黃土築成,拔地突起,高17~20米。這些陵台原為5級或7級,每級構椽覆瓦,配以綠琉璃瓦飾件,外形頗似佛塔。而今表層飾件均已脫落,隻留下一座座金字塔狀的黃土堆,失去了往日的金碧輝煌和恢宏氣勢。然而,以金字塔式的陵台為代表的建築遺跡和精巧的出土文物,仍然令人嘖嘖稱讚、歎為觀止。1988年2月,西夏王陵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為了使遊客更好地領略王陵當年的風情,國家有關部門在陵區設置了聲光裝置。入夜,戈壁灘上一片寧寂,五顏六色的探照燈光,將矗立夜空的“巨塚”照得金碧輝煌,曠野傳來悲壯的鼓角和兵馬的廝殺聲,使這千年古墓顯得更加神秘,更加激起人們的遊興。
除此以外,類似金字塔的建築,還有印度的窣睹坡。隨著佛教的盛行,修築供佛用的建築物窣睹坡曾在印度盛極一時。窣睹坡最初以磚砌成,其後加以擴大,砌以石塊。它是半圓形的房屋建築,直徑約100英尺,頂端為一平台,台上為一方壇,壇上豎立著疊層的傘形栓,這是奉祀佛骨的地方。周圍築環行道路,設置欄杆和大門。
窣睹坡有4個大門,門上都雕飾著以佛教為題材的精美刻品,有很高的藝術和文物價值。
圖坦卡蒙陵墓探秘被人遺忘的一座王陵
馳名世界的“帝王之穀”,是考古學家們的樂園。千百年來,這裏也是盜墓賊們經常光顧的地方。這裏是古代埃及首都底比斯的所在地,距今開羅市西約100多公裏。自從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圖特摩斯一世在這裏建造了第一個隱蔽的地下墓室後,他的後繼者們競相仿效,經曆了約5個世紀的漫長歲月,共修建了30多座法老的陵墓。
這裏的古陵,由於殉葬品豐厚,曆史年代久遠,一直是盜墓賊們覬覦的目標。到了本世紀初,那些古陵幾乎沒有一處未被騷擾、劫掠。
然而,“帝王之穀”內,卻有一座陵墓保存得非常完好,為後人保存下了5000多件珍貴的文物。這座陵墓的主人,就是距今3000多年前古埃及第十八王朝的法老圖坦卡蒙。
撩開它的麵紗,使人們大開眼界。它不僅使人們看到了3200年前新王國時期法老的葬製、禮儀以及法老本人的形貌、服飾、日常生活用品、珍貴的藝術品、車馬武器等,還真實地反映了3200年前新王國時期的社會經濟、政治思想、宗教文化、科學技術等多方麵的情況。一些考古學家激動地把圖坦卡蒙的陵墓稱譽為“埃及新王國社會的縮影”,應該是毫無誇張之嫌的。
1922年,當這一發現公諸於世後,舉世為之震動。1972年、1976年,圖坦卡蒙陵墓中出土的部分珍貴文物和一些稀世珍寶在倫敦、華盛頓展出時,吸引了成千上萬的歐美觀眾。
幾近中斷的考古發掘
完成圖坦卡蒙陵墓的尋找和發掘工作的是英國的埃及學家霍德華·卡特。19世紀末、20世紀初,“帝王之穀”湧進了大量的“不速之客”,他們中既有為科學而獻身的考古學家,也有心懷叵測的“旅行家”,“帝王之穀”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很多陵墓被胡亂挖開了,大量的珍寶不翼而飛。就在這時,卡特也來到了埃及。他將被挖掘的王陵的主人的名字同埃及古文獻進行對照研究後,斷定還有一位早逝的法老圖坦卡蒙的陵墓埋藏在穀內,不為人們所知。卡特在一位英國富翁的資助下,製定了龐大的科學的發掘計劃,然而又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而被迫擱置起來。直至戰後,他的計劃才得以實施。
然而,浩繁的工程,巨大的耗資,從1917年~1921年的兩次挖掘又都一無所獲,使卡特的資助人幾乎喪失了信心。就在這事關成敗的關鍵時刻,一個振奮人心的消息傳來,經科學鑒定:1907年發掘出土的某些器物是製作圖坦卡蒙木乃伊大典時使用過的禮器。這說明圖坦卡蒙的陵墓已經近在咫尺了。這一科學的推斷,無疑給卡特的資助人注射了一支興奮劑,決定繼續他的投資,才避免了挖掘工作的中途夭折。
挖掘終於成功了。古老而神秘的圖坦卡蒙陵墓得以重見天日。這消息震動了世界,在考古和曆史學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圖坦卡蒙猝死之謎
據埃及古代史料和傳說談及的圖坦卡蒙生平,僅限於下列一些情況:他約生於公元前1370年,原名圖坦卡頓。公元前1361年左右,他即位為埃及國王,當時年僅10歲,娶第十八王朝國王埃赫那吞的12歲的公主為王後。他約在位9年,18歲(有人認為是19歲,即公元前1352年)時,突然去世。對於他的死因,埃及古文獻上沒有作任何詳細的記載。他是病死的嗎?曆史學家深表懷疑。因為從他死後的一些情況看,不得不使後人產生一些疑問。直到他的陵墓被發現後,人們才排除了他“病逝”的可能性。
圖坦卡蒙的木乃伊,密封在重重的棺槨之中,外麵的4層是鍍金的木棒,最裏層是用黃金製成的棺罩,而且製作成法老本人的形象,蓋在木乃伊上。當揭開裹在他的屍體上的最後一層亞麻布時,考古學家大吃一驚:在他的臉上靠近左耳的地方有一處致命的創傷!由此推斷,他不是因病致死的,而是因利器突然刺入而斃命的。他究竟是自殺還是他殺?如果是被人謀殺,凶手又當是誰?年輕的法老是怎樣丟掉性命的?這還是一個千古難解之謎。要解開這個謎,還得了解在他生活的時代埃及國內存在的尖銳複雜的政治鬥爭形勢。
當時,埃及的統治階層主要由兩部分人組成。一部分是以國王為首的新興軍事貴族;另一部分人屬於宮廷貴族及地方貴族,其中也包括勢力顯赫的阿蒙神廟集團。阿蒙是當時埃及人信仰的最高神靈。祭司長憑借神的權力幹涉朝政,甚至能控製國王的廢立,有時直接擔任宰相,執掌國家政權。國王認為這是對王權的嚴重威脅。在圖坦卡蒙的嶽父埃赫那吞統治時期,他便依靠軍事貴族,試圖以宗教改革的形式,禁止對阿蒙神和其他地方神的信仰。他封閉了阿蒙神廟,趕走了權勢顯赫的祭司,下令將所有出現在公共場所或私人墓葬中的“阿蒙”形象或字樣通通磨掉,並遷都底比斯城以北300公裏處的新城,取名“埃赫塔吞”,以圖長期擺脫阿蒙祭司集團的影響和控製。
然而,埃赫那吞逝世後,他的改革徹底失敗了。繼位的這位沒有政治經驗的小皇帝,又決不可能有自己的獨立政策,他隻得向阿蒙集團和地方權力集團妥協。因此舊的統治秩序重又死灰複燃。為了表示自己對太陽神的崇拜,他將自己的名字由圖坦卡頓改為圖坦卡蒙,意為“太陽神阿吞的化身”,以示他對太陽神的虔誠信仰。
這一重大的複辟舉措,表明他已經完全背叛了他嶽父的政治主張,這能不引起一些利益集團的嫉恨?這與他的被害完全沒有聯係嗎?
另外,還有一個事實,即圖坦卡蒙摔死之後,年輕貌美的王後曾請求赫梯王國派一名王子與她結婚,以便繼承埃及的王位。可是,當興致勃勃的赫梯王子來埃及完婚的途中,卻出人意料地遭人暗殺。而曾經與圖坦卡蒙同掌政權的老臣阿伊,卻出人意料地繼承了王位。這一事實,難道與圖坦卡蒙的死沒有因果關係嗎?
不過,現有的零散資料與據此作出的判斷並不能做出公正的曆史結論,謎底的揭示,還有待於人們進行深入的研究與探索。
埃及女王克婁巴特拉
有關埃及女王克婁巴特拉有著許多美麗的傳說和充滿想象的猜測,但她的事跡和死因還是未解之迷。
送上門來的情婦
夜幕展開了黑色的雙臂,把瀕臨地中海南岸的一座古老城市——亞曆山大城緊緊地擁抱在自己懷裏。海風卷起漫天的沙礫,將高聳的建築物敲打得劈啪作響。
然而,在一座古老的殿堂裏,卻顯出另一派燈火輝煌、笑語喧嘩的景象。這就是古羅馬遠征軍統帥——愷撒將軍的駐地。此時的愷撒,英武瀟灑,豪情滿懷,充滿征服者的喜悅,正與他的部將們開懷暢飲。忽然,一名侍衛報告:“偉大的愷撒,埃及女王克婁巴特派人給您送來一卷地毯。”麵對這份禮物,他遲疑了一下,忽見一位風姿綽約,儀態動人的美人從地毯中鑽出來,向他頻拋微笑,漫送秋波。這位鏖戰沙場的羅馬英雄頓時驚惶失措。然而,他很快鎮定下來,用款待國王的隆重禮儀熱情地接待了她。
這位用地毯卷著送進愷撒指揮部的美人,正是失位不久的埃及女王克婁巴特拉七世。此事發生在公元前48年的一天夜晚。克婁巴特拉夜闖愷撒軍營的“壯舉”,後來自然得到了滿意的回報。3年前,作為已故國王的長女,她遵父命與堂兄弟托勒密結婚,並共掌朝政。後因爭權姐弟失和,她被逐出亞曆山大城。然而,複仇的火焰時時在她的胸膛燃燒。她成為愷撒的情婦後,便借助他的力量,實現了王位的複辟,重新登上了權力的寶座。公元前45年,她應邀去羅馬訪問,享受了她一生中從未經曆過的殊榮。直到第二年愷撒遇刺身亡後,她才悵然回到了埃及。
撒手江山為紅顏
愷撒遇刺後,安東尼實際上已經控製了羅馬帝國的軍政大權。當他巡視東方殖民地時,在小亞細亞的塔爾索司城,派人傳達召見女王的命令。為了取得這位新貴的歡心,她刻意將自己妝扮起來,顯示出動人心魄的魅力。這位早在羅馬時已使安東尼垂涎欲滴的美人,很快便投入了他的懷抱。安東尼毅然放棄了他到東方的使命,乘坐女王的豪華遊艇,一起回到了亞曆山大城。從此,他倆在埃及王宮廝混了整整5年光景。這期間,安東尼也曾回過一次羅馬。為掩人耳目,他違心地與屋大維的姐姐屋大維婭權宜成婚,但不久便找到借口回到東方,遺棄了他的妻子,與克婁巴特拉舉行了婚禮。這種違反羅馬婚俗的舉動,自然遭到了輿論的譴責,加上他擅自將羅馬帝國在東方的大片殖民地送給了被他尊奉為“眾王之女王”的克婁巴特拉,這就更加激起了羅馬人的憤怒。在屋大維的煽動下,羅馬元老院和公民大會,撤銷了他的執政官職務,並剝奪了他的一切權力。為貪戀女王的姿色,安東尼付出了失去權力和羅馬江山的沉重代價。
出乎意料的脫逃
公元前31年,失勢的安東尼率領重型高舷戰艦,與女王指揮的戰艦組成聯合艦隊,同屋大維的部將阿格裏巴率領的260艘輕型戰艦在亞克興海角展開了激烈戰鬥。從實力看,雙方各有優劣,不相上下。然而,正當酣戰之際,克婁巴特拉突然命令她的艦隊退出戰鬥,向埃及方向急駛。氣急敗壞的安東尼見狀,便拋下他的艦隊,乘小艇向女王逃跑的方向緊緊追趕。不過,局麵已經無法挽回。安東尼的艦隊,由於失去了統一指揮,造成一片混亂,完全喪失了作戰能力。亞克興海戰的失敗,幾乎徹底摧毀了安東尼的海上力量。他悻悻地回到了埃及,等待著末日的來臨。一年後,屋大維率兵進攻埃及,在赫波德魯姆,安東尼孤注一擲,動用了他殘存的全部兵力,向屋大維的軍隊作了一次拚死的出擊,在陸上取得了小小的勝利。英勇的士兵直戰到天黑才收兵回營。
次日淩晨,安東尼命令他的步兵出城,快速占領高地,他看見自己的艦隊正接近敵船,但是一個無情的現實展現在他的眼前,埃及人用歡呼和致敬迎接了屋大維的艦隊。他頓時雙目失神,臉色慘白,半晌,人們才聽見他心灰意冷地喃喃自語:“什麽都完了!這無恥的埃及人斷送了我,她的艦隊已經向敵人投降了。”不久,他的騎兵也叛離了他,投奔到屋大維方麵去了。步兵戰敗後,安東尼被迫撤退到亞曆山大城區,他歇斯底裏地大聲喊叫:“克婁巴特拉出賣了我!”不甘失敗而又無力回天的安東尼,見大勢已去,便走進了他的內室,抽出雪亮的佩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探索死亡的奧秘
在亞克興海戰中臨陣脫逃,回到埃及後的克婁巴特拉預感到自己末日的即將來臨,便開始搜集各種有毒的藥物,企圖找到一種沒有痛苦的自殺方法。她把毒藥施用在死囚身上,仔細地進行觀察和分析,發現他們在臨死之前,總是伴隨著劇烈的疼痛與抽搐。隻有被毒蛇咬傷的人,沒有驚厥與呻吟,隻表現出死亡前的昏昏欲睡。
與此同時,她派遣使臣去拜見屋大維,請求他保全安東尼的生命,並為她的子女爭取埃及王位的繼承權。然而,她未能得到滿意的答複。屋大維把保全她的利益同親手殺死安東尼聯係在一起。
女王失望了。她命人為自己修建了豪華的墓堡,並將大量的金銀珠寶搬放在裏麵。
當屋大維進駐亞曆山大城後,克婁巴特拉早已躲進了自己的墓堡。在這裏,屋大維的特使和她舉行了兩次會談,都沒有達成任何協議。為她的美麗和巨額財富傾心的屋大維費盡心機,采取了嚴密的防範措施,妄圖保住克婁巴特拉的生命,然而,此時的她,已經失去了生的欲望。
她用最隆重的儀式,為安東尼舉行了國葬。在極端悲哀的刺激下,她病倒了。她希望以此為借口停止進食,在完全沒有外力幹擾的情況下死去。
幾天後,屋大維親自到墓堡中探望了這位絕望中的女王,她把自己財寶的清單交給了屋大維。他高興地走了,以為自己已經占有了她。然而,這隻是自欺欺人。
一天,當克婁巴特拉女王得知她將作為戰利品被帶到羅馬遊街示眾的消息後,她便懇求屋大維讓她為去世的安東尼祭奠,並寫下了自己的遺書。沐浴後,她用了一頓豐盛的晚餐。此後,她便悵然地進入自己的臥室,安祥地平躺在一張金床上,從此再沒有醒來,侍女伊拉絲則倒在她的腳下。慌忙趕到墓堡的屋大維展開了她的遺書,女王懇求讓她與安東尼埋葬在同一墓穴裏。辭情懇切,哀婉動人。屋大維對她的自殺雖然感到失望,但還是下令將她的遺體安葬在安東尼身邊。
她究竟是怎樣死的
克婁巴特拉女王自殺了,這位絕代佳人的死,不僅給後人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話,而且為古今中外的曆史學家留下了一個至今不解之“謎”。她究竟是用什麽方法自殺的?人們懷著極大的興趣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有人認為女王事先安排一位農民帶進墓堡一隻盛滿無花果的籃子,裏麵藏有一條名叫“阿斯普”的小毒蛇,讓它咬傷了自己的手臂,導致中毒昏迷而死。也有人認為她早就把毒蛇喂養在花瓶裏,用一枚金簪子刺傷它的身體,引它發怒,直到纏住她的手臂。另外,還有一種相反的意見,認為女王不是死於毒蛇,而是用一枚空心錐子,刺入自己的頭部所致。然而,也有不少人反對上述意見,因為死者的屍體上沒有發現刺傷或咬傷的痕跡,在墓堡中也未找到任何有毒的小蛇。反對這一論據的人則根據考證材料,提出墓堡朝向大海的一側開有一個窗戶,受驚的毒蛇是可以從這裏溜走的。另據女王的醫生認定:“在她的手臂上確實有兩個不太明顯的疤痕。”她死於毒蛇的論斷屋大維也是深信不疑的,因為在他的凱旋儀式上,克婁巴特拉的塑像上被安排了一條毒蛇纏繞在她的手臂上。
盡管如此,這個“謎”並沒有徹底解開,浩繁的研究工作還期待著對此有興趣的學者去繼續探索。
巴別塔
在新巴比倫王國時期,巴比倫也是古代兩河流域地區最壯麗、最繁華的都城。城裏最壯觀的建築物,就是尼布甲尼撒王宮和著名的“空中花園”,以及那座據說讓上帝感到又驚又怒的巴別通天塔。那麽為什麽把巴比倫城又叫做“冒犯上帝的市呢”?
“神的大門”
赫赫有名的巴別通天塔就聳立在城門入口大道的北麵。巴別塔本是巴比倫古城裏,一座供奉巴比倫人的主神——馬都克的神廟。塔的頂端是神殿,有一條石梯可以直通神殿。敬神時,穿著白色法衣的祭司在由樂器伴奏的合唱聲中登上塔頂。這座巴別塔就是《聖經·舊約》裏的巴別通天塔。“巴別”這個詞是巴比倫文,意思是“神的大門”。
“冒犯上帝的城市”
《聖經·舊約》上說,人類的祖先最初講的是同一種語言。他們在底格裏斯河和幼發拉底河之間,發現了一塊非常肥沃的土地,於是就在那裏定居下來。後來,他們決定修建一座可以通到天上去的高塔,這就是巴別塔。直到有一天,高高的塔頂已衝入雲霄。上帝耶和華得知此事,又驚又怒,認為這是人類虛榮心的象征。上帝心想,人們講同樣的語言,就能建起這樣的巨塔,日後還有什麽辦不成的事情呢?於是,上帝決定讓人世間的語言發生混亂,使人們互相言語不通。後來人們就把巴比倫叫做“冒犯上帝的城市”。
通天塔遺址
1899年3月,一批德國考古學家,在今天巴格達南麵50多千米的幼發拉底河畔,進行了持續10多年之久的大規模考古發掘工作,終於找到了已經沉睡2000多年,由尼布甲尼撒在公元前605年改建後的巴比倫古城遺址。尼布甲尼撒下令重建的巴別通天塔共有7層,總高90米,塔基的長度和寬度各為91米左右。在5000多年前,人們能建起這樣一座如此巍峨雄偉的通天塔,實在是人世間的一大奇跡。遺憾的是,巴別塔如今剩下的僅僅是一塊長滿了野草的方形大地基的殘跡了。
大西洲失落何方
2400年前,古希臘的著名學者、哲學家柏拉圖,為我們設置了一個曆史疑案。他在其著名的《對話錄》中,描繪了一個曾經產生過曆史奇跡的神秘大陸,那裏的居民曾用自己非凡的智慧,創造了高度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盡管柏拉圖隻是把當時民間的傳聞記載下來,也談不上有什麽曆史依據,然而,千百年來,西方人卻一直為此爭論不休,表現出濃厚的研究興趣。有人試圖找到這塊神秘大陸的所在,然而,大海茫茫,時至今日,人們仍未發現“大西洲”的蹤影。
前人的生動描述
最早記載大西洲故事的是古希臘大哲學家柏拉圖。他在公元前350年寫的兩篇對話錄《克裏斯提阿》和《泰密阿斯》中寫道:“傳說12000餘年以前,有座阿特蘭提斯島(大西洲),建立在島上的阿特蘭提斯王國曾征服過埃及與北非地區;在與希臘人作戰後,阿特蘭提斯人退回了自己的國土。後由於火山、地震的突然爆發,僅一日一夜的工夫,這塊陸地便沉入了海底。”據傳,這塊大陸靠近直布羅陀,麵積比亞洲和利比亞合起來還大。這裏曾有一個經濟文化相當發達的國家——阿特蘭提斯王國。島上氣候溫和,森林茂密,風景優美,資源豐富,人民生活在和平安樂的國度裏,整個社會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王國由許多小國組成,首都坐落在島的中央,交通四通八達,商業活動興盛,建築物布局宏偉壯麗,色調配置和諧。市中心的海神廟宇,以金、銀、象牙為飾,金碧輝煌,燦爛奪目。
柏拉圖埃及之行
柏拉圖記述的有關的傳說,是從他的表弟柯裏西亞斯那裏聽來的,而柯裏西亞斯又是從其曾祖父卓彼得斯那裏聽來的,而卓彼得斯又是從當時雅典著名政治改革家和詩人梭倫(約公元前638~559年)的口裏聽來的。梭倫任滿去職後,曾用了10年時間,漫遊於埃及、塞浦路斯、小亞細亞等地。回國後,他幽居簡出,想把他在埃及聽到的有關大西洲的傳說寫成一篇長卷的敘事詩留給後人。但是,他還沒來得及完成這一寫作計劃便與世長辭了。到了柏拉圖的時代,關於大西洲的故事已廣為流傳,幾乎婦孺皆知。
據說,柏拉圖為了證明其真實性,曾親自到埃及去作過調查訪問。他請教了一些有名望的僧侶、祭司,但是也隻是聽聽傳聞而已,並沒有找到他所需要的有分量的材料。
大西洲失落何方
大西洲的故事,是否純屬捏造?如果不是捏造,它又失落何方?迄今為止,阿特蘭提斯沉沒之謎的書籍數以千計,但是都無法提出確切的證據。早在中世紀時,就有一些探險家費盡心機,企圖找到這座傳說中描繪的“人間天堂”。在西方尋找新大陸的熱潮中,有人把大西洲畫在地圖上,但這隻是一種虛擬,誰也不能斷定哪裏是確切的方位。直到現代,這塊失蹤的大陸,仍然沉沒海底,沒有露出自己的本來麵目。
沉沒在大西洋中
這是一種觀點。柏拉圖在記載中說它沉沒在海克力斯之柱外沿的西海中。他說的西海,就是今地中海通向大西洋的出海口直布羅陀海峽,可能就是指的大西洋。
1882年,美國學者唐納利運用考古、語言、人種、地質、植物等學科知識,作了綜合的研究,提出了一個激動人心的假說。他認為:在哥倫布發現美洲以前,美洲與埃及文化之間存在著許多不可思議的共同之處,說明了新舊大陸並非完全隔絕而有可能緊密相聯。它們中間一定存在一個大洲,它就是“大西洲”。1950年,美國的堂萊立在他的《阿特蘭提斯大洪峰之前的地球》一書中,詳細地論述了這一觀點:大西洲沉沒在大西洋中間。
另外,古代歐洲、非洲和美洲民間,都有關於大西洲沉沒的神話傳說。古巴比倫人和埃及人以及非洲的一些部落,傳說大西洲是他們西邊的大陸,而北美的印第安人則認為大西洲在他們的東方。這些間接材料,自然是有力的佐證。
沉沒在巴哈馬近海
1958年,美國範倫坦博士在考察了巴哈馬附近海域的河床後,發現那裏有許多各種形狀的幾何圖形結構,還有長達數裏的令人費解的線條。以後潛水員亞柯、哈羅德、洛貝突在比米尼島附近的海域發現了一條海底石頭路,還有長達數公裏的城牆,幾個碼頭與一座棧橋。很多人以為,這一沉陸之謎似乎馬上就要解開了,然而海洋學者卻認為這隻是一片高地,是由於海洋水位上升而形成的。
沉沒在地中海裏
另一些學者認為遠古傳說中的阿特蘭提斯王國沉沒在地中海裏。俄國學者諾羅夫院士(1795~1869),在他撰寫的《關於阿特蘭提斯的研究》一文中,推測這一古代沉陸坐落在地中海東部,塞浦路斯島則是該大陸沉沒後的殘留部分。但有人在讚同他的觀點的同時,對他確定的方位提出了一些修正,如著名學者卡爾納日齊基在他撰寫的《阿特蘭提斯》一文中不同意諾羅夫院士把博斯普魯斯當做“赫拉克勒斯之柱”。
沉沒在黑海海底
前蘇聯考古學家熱洛夫力主此說,並提出了五點理由。他將流傳於古希臘和黑海邊沿的有關神話和傳說中提到的地名與人名同這一地區的地名與人名加以對照和比較,發現有一些驚人的相同之處。1956年專家們又在黑海發現了海底城市。據此,熱洛夫推斷:大西洲可能就是在高加索地區沉入黑海海底的。
沉入神秘的百慕大三角海底
有人懷疑前麵提到的“魔鬼海域”的金字塔就是阿特蘭提斯王國的殘骸。1958年,兩位挪威水手曾在這一海域發現了一座古城。就他們拍攝的照片看,有平原、大道、街巷、圓頂建築物、角鬥場、寺院。他倆宣稱:“我們發現的是大西洲,和柏拉圖的描繪一模一樣。”然而,他們沒有獲得可作論據的任何曆史文物。
爭論何時休
關於這一曆史疑案,千百年來,探索者盡管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然而持“大西洲沉沒於地中海東部的克裏特島及其海域”的科學家居多。這裏曾是歐洲古代文明的搖籃,但經曆了長期的繁榮後,遭到了像傳說中的“大西洲”式的厄運,毀滅於一場不可抗拒的突如其來的火山、地震的爆發,不過,這些觀點和論據,也不是無懈可擊的。
當然,也還有一些人對阿特蘭提斯的存在持懷疑甚至否定態度。他們認為所謂“阿特蘭提斯王國”,隻不過是古人根據古老的某種傳說加工或編造出來的一個動人的神話,純屬子虛烏有,不可置信。如果真是這樣,那自古至今,學者們的精心探究就沒有任何意義了。
不過,爭議既然引起,就有休止的一天,正像一丸丟上天空的石頭,總有落到地上的時候一樣,我們期待著這一天的到來。
漢謨拉比法典法典的來曆
公元前1792年,漢謨拉比成為古巴比倫國王,他每天要處理各種各樣的案件。漢謨拉比讓臣下把過去的一些法律條文收集起來,再加上當時社會上已形成的習慣,編成了一部法典。那個時代沒有紙張和書籍,為了方便人們閱讀和參考,漢謨拉比下令把法典刻在石柱上,豎立在大神殿裏。正是依靠這部法典,漢謨拉比時代的巴比倫社會,成為古代東方奴隸製國家中,統治最嚴密的國家。
最早的法典
這塊石碑高2.25米,底部圓周1.9米,頂部圓周1.65米。在石碑上半段有一幅精致的浮雕,刻畫的情景是古巴比倫人崇拜的太陽神——沙馬什端坐在寶座上,古巴比倫王國國王漢謨拉比,恭謹地站在它的麵前。沙馬什正在將一把象征著帝王權力標誌的權標,授予漢謨拉比。石碑的下半段,刻著的就是漢謨拉比製定的那部法典。這部法典一共有282條,刻在圓柱上共52欄,4000行,大約8000字。這就是曆史上著名的《漢謨拉比法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比較係統的法典。
法典的內容
《漢謨拉比法典》分為序言、正文和結語三部分。包括訴訟手續、盜竊處理、租佃、雇傭、商業高利貸和債務、婚姻、遺產繼承、奴隸地位等條文,比較全麵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情況。在巴比倫社會中,除了奴隸主和奴隸,還有自由民。這部法典的很多條文是用來處理自由民的內部關係的。處理的原則就是“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現在我們通常用的是這個成語的比喻義,可是4000年前的古巴比倫則創造了它的基本義。比如,兩個自由民打架,一個人被打瞎了一隻眼睛,對方就要同樣被打瞎一隻眼睛作為賠償。
羅馬競技場競技場的規模
古代世界規模最大的競技場,外牆高48.5米,相當於現在一個12層大廈的高度,整個外觀呈現橢圓形,長徑達188米,短徑為156米,圓周長為527米,總占地麵積達到2萬平方米。觀眾席可容納5萬人,共分4層4區,60排,全部用大理石裝飾。坐位最前麵是貴賓席,中間是騎士席,後麵的是平民席。因為分有4個區,各區的觀眾對號入座,所以並不會發生紛亂的現象。
科洛塞穆
科洛塞穆競技場位於羅馬古城區的威尼斯廣場南麵,始建於公元72年。這個競技場是古羅馬建築風格的典型代表,以其龐大、堅固、實用和精美而聞名於世,即使經過了1900年的風風雨雨後仍然引人憧憬。在拉丁語中,“科洛塞穆”的意思是“巨大的”,因此人們又稱之為大角鬥場或者圓形大劇場。其實,它的主要用途是角鬥表演,更準確地說,它是一個多功能的體育場。然而,不可思議的是,它的牢固耐用的內部構造、精美宏偉的外部設計,即使在現代化的今天,那些用先進的現代技術建築的體育館都難以與之相媲美。
競技場的構造
競技場的中心是表演區,場地呈現橢圓形,長達86米,寬約57米,奴隸們在此表演角鬥或者用來鬥獸,以娛觀眾。因為表演區地勢很低,距離最前排的貴賓席還低5米,所以可以灌滿水用來表演舟船海戰。不要以為表演區是競技場的最底層,像大輪渡一樣,在表演區下麵還有地下室呢!大約有80個房間,設施齊全,上麵有厚實的木板,下麵有排水的管道。競技場全用磚石、水泥來修築。底下兩層用巨型石柱和石牆砌就,可承擔巨大的壓力。拱頂用水泥和磚,牢固耐磨。上麵兩層全是用水泥修築,外表再用華石進行裝飾。重量自下而上逐漸減輕,下層最牢固,但上層也很堅實。
瑪雅文明
瑪雅古城的發現者史蒂芬斯說:“每一個終點就是一個起點,當瑪雅人神秘消失的時候,這個奇特的文明就注定要在後世人的心中刻下烙印。”對瑪雅了解得越多,就越是迷醉於它那些與我們的文化傳統判若鴻溝的文明要素。瑪雅人的科學知識、技術水平、宗教思想、宇宙觀、藝術創造等等方麵,都達到了現代人難以企及的高度,而且自成體係,完美無缺。
瑪雅的形成
瑪雅人歸屬於蒙古利亞人種。公元前2000年前後,他們的祖先先後在瑪雅地區的海邊、高原穀地和平原低地定居,繁衍生息,並從今墨西哥地區引種玉米及其他作物,從事農耕活動。他們從部落發展到部落聯盟,在公元前1000年前後形成為一支民族,出現了複雜的社會、政治、經濟製度。
瑪雅地區
瑪雅地區包括今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恰帕斯和塔帕斯科的大部分地區,今伯利北,今危地馬拉大部分地區,今薩爾瓦多和今洪都拉斯西部地區。這一區域總麵積達32萬平方千米。根據自然地理特征和文化發展狀況,這一區域從南到北分為三個地區,太平洋沿岸平原和山麓地帶、高原和低地。
瑪雅文明的發展
公元前1000~公元400年期間,瑪雅文明開始進入發展的曆史過程。其曆史發展大致分為三個階段:前古典期、古典期和後古典期。她誕生於美洲大陸的熱帶叢林。在這片不宜耕作的密林中,瑪雅人在既沒有金屬工具,也沒有牽引動物,而僅僅采用新石器時代的生產工具的情況下,創造出了如此燦爛的文明,令人費解。他們留下的高聳的金字塔神廟、莊嚴的宮殿和天文觀象台,以及雕刻精美、含義深邃的紀念性石碑和建築裝飾雕刻,令人慨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