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二節 是誰創造了瑪雅文化

  美洲文明的搖籃

  古代瑪雅人居住在中美洲地區,即今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和危地馬拉、洪都拉斯境內。在諸多的印第安部落中,尤以瑪雅人的社會發展水平最高,堪稱世界古老文明部落之一,它是美洲文明的搖籃。

  據地下資料表明,公元前2000年左右,尤卡坦半島已經有了人類居住的遺跡。他們以漁獵和采集作為謀生手段,來創造和發展自己的曆史。公元前1000年左右,他們開始定居,這時,以種植玉蜀黍為主要作物品種的農業生產發展起來了。然而這種文化是否為瑪雅人所創造,至今仍無定論。公元初,瑪雅人在尤卡坦半島南部建立了城市,此後的七八百年間,總共建立了100多個城市。在城市的廣場上他們進行日用品和食品的交換。這時,瑪雅人已經進入了階級社會。

  公元10世紀以後,一支托爾提克人從墨西哥入侵瑪雅地區,在尤卡坦半島上建立起一些新的城邦。自此,瑪雅文化便出現了第2次繁榮興盛。

  瑪雅人在美洲創造了高度的文化,其全盛時期當在4~10世紀。此後瑪雅文化遭到了明顯的踐踏和摧殘,隻有尤卡坦半島北部還得以保存和持續發展,直到15世紀歐洲殖民者入侵這一地區,瑪雅文化的獨立發展才被打斷。

  神奇的瑪雅文化遺址

  瑪雅文化的重要遺址有位於墨西哥中部高原的特奧提華城、尤卡坦半島南端烏蘇烏辛塔河流域的科班城和尤卡坦半島北部的烏斯馬爾城。它們分別屬於古典時期、早期和晚期的奴隸製城邦遺址。

  通過考古探測,我們知道這些城市的規模宏大,有的城市長寬均達數公裏。城內聳立著許多金碧輝煌的神廟和宮殿。在建築物的牆壁、柱子、梯階和石碑上有精美的雕刻,有的地方還發現了栩栩動人的壁畫,描繪了慶祝遊行、呈獻貢賦、押送戰俘、爭奪格鬥等場麵,表現了瑪雅人高度的藝術成就。

  除此以外,多層次的金字塔台廟建築,光怪神奇,令人讚歎。如烏斯馬爾城的幾座多層次金字塔,反映了瑪雅人對地球的原始觀念。他們將地球上部分成若幹層,每層有13個世界;地球下部也是如此,每層有9個世界。各層分別由“界神”掌管。

  瑪雅人信仰太陽神、月神、蛇神、風神、雨神、地神和農神,尤以崇拜玉米神為最。他們用占卜溝通人與神的聯係。瑪雅人祭神的規模很大,祭品除牲畜、飛禽、瓜果外還一度盛行人祭。

  公元前後,瑪雅人便有了象形文字,包括許多象形符號和音標、音節符號,它們一般用小毛筆書寫在無花果樹皮上。科班城建築群中著名的“象形文字梯道”,是瑪雅人特有的具有紀念意義的建築物。然而,遺留到今天的瑪雅文字,多是鐫刻在石碑、陶器、骨器上的銘文,而且迄今無法辨認。

  是誰創造了瑪雅文化

  瑪雅人創造的太陽曆法,規定每年為365.2420天,而現在天文學家的準確計算是365.2422天,一年的誤差不過是0.0002天,這種精確度恐怕很難用巧合來解釋。

  此外,令人更加迷惑不解的是,在洪都拉斯一座神廟的壁畫中,人們發現畫麵中有瑪雅人乘坐一種類似今天火箭的飛行工具邀遊太空的形象。人們相信,藝術的誇張總是建立在一定的物質基礎上的。那麽,我們是不是就可以據此斷定,瑪雅人已早於我們幾千年提前進入了太空時代呢?如前所述,瑪雅人具有超時代的天文科學知識,他們創造的太陽曆比格列高利曆更準確,更貼近回歸年長度。從現有的文字手稿中,人們還知道有瑪雅人預測數十萬年間日食、月食的表格和標明流星隕石墜落的時間表。這些事實表明,瑪雅人的智慧,已超越了人類文明發展的特定曆史時代。

  據此,有的學者提出,是外星人創造了瑪雅文化,瑪雅人的祖先原本就是進入地球的外星人。另一些學者則從瑪雅文化與亞洲古代文化的曆史淵源,進行了廣泛深入的探討。通過兩種文化的對比研究,發現它們之間有許多相似之處。

  人類學家發現,印第安人的膚色和體形與亞洲蒙古利亞人種相似,因而一般認為他們屬蒙古人種。

  有人考證,古印度著名史詩《摩訶婆羅多》曾有過“地球另一隅的人”的記載,這些人可能就是進入美洲的亞洲人。這些人進入美洲後,在墨西哥、危地馬拉、秘魯、洪都拉斯經過長期的發展,雖然逐漸形成了與印度各自不同的文化體係,但是,他們卻有著大致相同的神祇和信仰,如對日神、月神、蛇神、風神、雨神、海神、地神的信仰等即是有力的佐證。印度古代的大佛塔“窣睹坡”與墨西哥等地的大型金字塔台廟形象十分相似,這也是很難用巧合來加以解釋的。

  基於上述理由,有人便提出亞洲人是瑪雅文化的創造者之一。

  由於美洲沒有發現遠古人類生活的遺跡,美洲人種究竟來自何方的問題,多少年來,學者們一直眾說紛紜。近年來一般認為,印第安人是從亞洲東北部移居美洲的,屬於蒙古人種的一支。也有人認為,有一部分印第安人屬澳大利亞——美拉尼亞人種,是與蒙古人種的一支同時或更早移入美洲的澳洲人。

  據測定,他們移居美洲的時間約在四五萬年以前。其遷移動機或者由於追蹤野獸、或者因為氣候突變。為了生存,他們從亞洲出發。向著太陽升起的方向前進,越過白令地峽(最近一次冰河時期,當時的白令海峽比今天約低100米)抵達美洲大陸。後來海麵升高,地峽變成海峽,遷移的人便踏著海峽的堅冰,或是沿海邊航行進入美洲。不過,這種移民,是一個非常漫長的曆史漸進過程,決不是一次兩次的挺進行動所能完成的。

  上述種種觀點,孰是孰非,還有待於學者們的進一步研究,輕率的結論隻能是科學探索領域的最大誤區。

  瑪雅金字塔

  提起金字塔,人們馬上就會聯想到埃及法老的墳墓。實際上,擅長建築藝術的瑪雅人也建造了數量驚人的大大小小的金字塔。不僅如此,瑪雅人的金字塔有著比埃及金字塔更多的意義。

  梯形金字塔

  埃及金字塔幾乎全是方基尖頂的方錐形,而瑪雅金字塔的每個側麵不是三角形,而是梯形。它的下部為階梯,上部是平台,平台上通常還建有廟宇。埃及金字塔形狀幾乎完全一樣,瑪雅人卻把他們的金字塔建成各種風格的變體。有的甚至有60°左右的陡斜的坡度,從塔腳下向上望去,塔身高聳入雲,十分威嚴神聖。瑪雅祭司和獻祭者就沿著幾百級、甚至上千級的台階,一步一步登上金字塔頂,這給金字塔下的觀眾造成了通天的感覺。兩者的體積不同,美洲金字塔的大小不一,懸殊很大,大的高幾十米,方圓數百米,但小的隻有一二層樓那麽高;而埃及金字塔都是很高很大的龐然大物(最矮的也高達幾十米)。

  天文觀測的場所

  最重要的不同在於,埃及金字塔全部是法老的墳墓,而瑪雅的金字塔主要是舉行祭祀和天文觀測的場所。在瑪雅圖譜中經常發現這樣的圖畫:階梯頂部的房子,祭司用交叉的十字棍觀天象,祭司有時僅用眼睛表示,十字棍是用來定點的。瑪雅人觀星的精確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也表現於這些高聳入雲的金字塔。在沒有望遠鏡等現代設備輔助的情況下,要達到準確的觀察就必須能站在一個極高的位置,從而越過廣茂的叢林,將視線投射到遙遠的地平線上。瑪雅祭司們對天氣、農時的準確預報,依靠的就是他們長年累月不間斷地觀察和記錄。

  金字塔的類型

  瑪雅金字塔的數量驚人,有人說僅在墨西哥境內就有10萬座大大小小的金字塔。就目前已知的遺址分析研究,大致分為幾種類型:平頂金字塔,上建廟宇,這種類型最為常見,可稱瑪雅金字塔的基本形態;尖頂金字塔,僅見於蒂卡爾城,其頂上的美洲豹廟很小,隻能看成塔尖;壁龕式金字塔,發現於墨西哥的維拉克魯斯,塔基呈方形,邊長35米,高24米,共分7層,塔身雕鑿了365個方形壁龕,恰好每個代表一天。

  印度泰姬陵

  屹立在印度亞格拉近郊亞穆納河畔的泰姬陵,華麗壯觀,氣勢磅薄。美麗的泰姬陵聞名於世,不僅是因其建築成就,更是因為一個美麗的愛情故事。它是印度莫臥兒帝國的皇帝沙·賈漢為他美麗的皇後泰姬所建造的。泰姬陵的構思和布局是一個完美無瑕的整體,它充分地向人們展現了伊斯蘭建築藝術的莊嚴肅穆、氣勢宏偉和富於哲理。那麽,誰是這一宏偉壯觀傑作的設計和建造者呢?目前,對於這座建築物的設計者和藝術風格流派問題,大致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是“伊斯蘭波斯說”。近百年以來,《大英百科全書》的作者一直認為,泰姬陵的建造者是沙·賈漢國王。主要設計者是波斯人烏斯泰德·伊薩,由他總攬其事,其中卻沒有一個印度人參與構思。

  第二種是“歐亞文化結合說”,這一說法的代表人物是英國牛津學派的印度史學家史密斯。他堅持認為,泰姬陵是“歐洲和亞洲天才結合的產物”——因為當時歐洲文藝複興時代的一些建築大師,如意大利人吉埃洛米莫·維洛內奧、法國建築師奧斯訂·德·博爾均參加了設計,因而在藝術風格上具有西方的影響。但此說一提出立即遭到印度穆斯林史學家莫因·艾哈邁德的駁斥。後者在1904年寫的名為《泰姬的曆史》一書中,完全否認這座具有典型的伊斯蘭藝術的建築物出自西歐文藝複興時代大師們的構思這一“奇談怪論”。

  第三種是“主體藝術印度說”。堅持這一看法的學者中,最有名望的是印度著名史學家馬宗達。他說,在探討這一設計功勞歸於誰時,不應忘卻印度自身的因素。即:首先,泰姬陵的平麵圖和主要特點不完全是新的,它與古印度蘇爾王朝舍爾沙的陵墓以及莫臥兒胡馬雍的陵墓,在建築風格上有前後繼承的關係;其次,就是建築材料(純白大理石及其上麵的寶石鑲嵌工藝水平)而言,這一材料及方法早在西印度的拉傑普特藝術中便已存在,因此不能把此陵的設計和建築完全歸功於波斯的影響和支配作用;最後,考慮到莫臥兒時代對西方的開放,東西方文化交流日趨擴大,西方藝術的某些因素的確對印度建築風格帶來影響。

  這幾派學者真可謂各抒己見,各不相讓。至今,泰姬陵神秘麵紗還未揭開。

  美索不達米亞

  底格裏斯和幼發拉底兩河流域古代文明,是人類曆史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古希臘人把兩河流域叫做“美索不達米亞”,意思是“兩河之間的地方”。歐洲古代文明的最高成就是古希臘文化。然而,當古希臘人還沒有邁進文明時代的時候,兩河流域的文明就已經延續了約兩千年。希臘人後來的許多成就,就是在兩河流域文明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美索不達米亞文明究竟有著怎樣的魅力,讓無數後人為之傾倒?

  世界上最早的文學成就

  兩河流域在文學上的主要成就是諺語、神話和史詩。兩河流域的神話傳說特別引起後人的興趣。人們發現,基督教《聖經·舊約》中的一些故事的淵源在古代兩河流域。如有一首敘述神創造世界的詩歌與《聖經》的創世故事十分相像,都說神在第六天創造了人,第七天休息。《聖經》中講蛇引誘亞當、夏娃偷食禁果,兩河流域的神話也講人的祖先因受到引誘而犯罪。《吉爾伽美什》史詩是古代兩河流域最有名的英雄史詩,詩中塑造了一個蔑視神意、為民造福的英雄形象,並表達了人們希望獲知生死秘密的願望。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史詩。

  最初的文明

  美索不達米亞又分兩個部分,南邊叫巴比倫尼亞,北邊叫亞述。就今天來說,兩河流域相當於今天的伊拉克一帶。兩河流域文明時代最早的居民是蘇美爾人。他們在公元前5000~前4000年期間就來到了這裏。兩河流域的最初文明就是他們建立的。

  木乃伊

  一提到埃及,人們肯定會想到木乃伊——古代法老們試圖讓靈魂複活的一種墓葬方式。古埃及人非常看重身體,這從他們的墓葬習俗特別是製作木乃伊的習俗中能清楚地看到。製作木乃伊的靈感,來源於遠古時期盛行的圖騰崇拜,以及死後化神的想法。那麽穿越時空保存完整的木乃伊是如何做到的呢?這一直是現代人想要揭開的一個謎。

  屍體的防腐

  清空了內髒器官後,他們開始用棕櫚油塗遍屍體的全身。有時在縫合好屍體之前還要再添進去一些鬆香等防腐物。然後把這具已經處理得很幹淨的屍體放在鋪了一層泡堿、脫水鹽等防腐劑的床上,再在屍體上放上更多的泡堿。用泡堿浸泡了40天,等屍體的水分被完全排出後,再用尼羅河水衝洗掉屍體表麵的原料,最後用亞麻布包起來,等待下葬。木乃伊就製作完畢了。

  內髒器官的處理

  對屍體進行防腐處理的方法有許多種,但在新王國時期所使用的方法最為複雜,效果也最好。要防止人體的內髒器官不腐爛很不容易,所以他們就幹脆把這些器官從體內取出來,進行防腐處理,然後用一種名叫卡諾皮克的罐子一樣的容器保存起來,隨木乃伊一起葬入陵墓(到了後來,這些器官是用亞麻布包好之後又放進體內一起埋葬的)。他們還經常用一根長管子穿過鼻孔,把腦袋裏的液體抽幹。古埃及人認為這些東西沒有多少價值,因為心髒才是人類智慧和感情的源泉,才是時間的無限性的衡量尺度,所以他們把心髒留在了體內而把其他的器官用刀子挖出來。

  死後複生的願望

  有一本古書記載了一段對木乃伊死後複生的描述:“你的肉體將會活過來,你的骨頭會把你的身體支撐起來,你身體的各部分器官都將重新為你組織在一起!”挖掘出的一些墓室牆上的壁畫就很形象地顯示出了古埃及人死後複活的美好想象。屍體的雙腿開始慢慢地變得彎曲,軀幹也開始膨脹隆起,靈魂與肉體又重新交融在一起。於是,這個曾經活著的國王開始朝拜太陽之神,以表達對它又給了自己一次生命的感激之情。靈魂真的可以不死嗎?木乃伊可以讓法老們獲得永生嗎?這也許隻有法老們自己知道。

  拿破侖一世之死

  拿破侖是近代法國資產階級卓越的軍事家、野心勃勃的政治家。他曾經率一支強大的軍隊,橫掃歐洲大陸,一直打到埃及,兵鋒所及,使各國封建勢力聞風喪膽。他以後又登上了法國皇帝的寶座。他的卓著戰功,他的動人故事,至今仍神話般地在法國人民中間廣泛地傳頌著。當然他的一生功過是非,也逃不過曆史這位法官的公正裁判。

  卓越的軍事統帥

  拿破侖·波拿巴(1769~1821年),出生在地中海科西嘉島上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青年時期曾在布裏埃納和巴黎軍事學校學習,深受盧梭、孟德斯鳩等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的影響。法國大革命爆發後,他返回家鄉參加革命活動。雅各賓派當政時期,他被提升為炮兵上尉。1793年參加驅逐英軍的土倫戰役,他立下戰功,被破格晉升為將軍,從而在兵營中嶄露頭角。督政府時期,他曾兩次率軍成功地鎮壓了妄圖複辟的巴黎保工黨人發動的武裝暴亂。1796年,督政府又命令他統率法軍,翻越阿爾卑斯山,突入意大利,從那裏打敗了“反法同盟”的重要國家奧地利。從此,他譽滿全國。在法國眾多的軍事將領中,他占有突出的地位,得到了同事們的誇讚,說他“富有才能、勇氣和不倦的精力”。在歡迎他凱旋回國的儀式上,巴拉斯把他當做英雄,敦促他“舉行一次出征,為偉大民族雪洗恥辱,恢複尊嚴”。1798年5月,拿破侖為了法國資產階級的利益,打擊了英國在地中海以東的利益,又侵入埃及等地。在遠征埃及、敘利亞的戰爭中,他為法國資產階級掠奪了大量財富。他的卓越軍事才能和令人炫目的顯赫戰功,為他把握曆史的機遇,實現更大的政治野心創造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霧月的劍影刀光

  夜幕像一張巨大的灰色帷帳,籠罩在茫無邊際的大海上,洶湧的波濤拍打著海岸,擊起銀色的水花。四艘戰艦從亞曆山大港悄悄起航了,正乘風破浪向西北方向急駛。一位精力充沛、年富力強的將軍,正佇立船頭,注視著大海的遠方。這時,他腦海裏正孕育著一個翻天覆地的計劃,一個不可動搖的信念。“回巴黎去,奪取政權,挽救法蘭西”。他就是法國遠征軍統帥、威震四方的拿破侖將軍。曆史記載的這一時刻是1799年8月22日深夜。曆史賜予英雄以成功立業的機遇,而真正的英雄卻是那些充滿自信和勇毅、善於捕捉機遇的人。

  這時,法國政局動蕩不安。在國內,西部和南部發生了封建複辟勢力的叛亂,人民的反抗運動日益高漲,督政府內部勾心鬥角,爭權奪利;在國外,俄、奧、英等六國又組成了“反法同盟”,從三麵向法國發動進攻。在這種形勢下,督政府的統治顯得蒼白無力,大資產階級渴望著“鐵腕人物和利劍”,來保障其政治上的特權和經濟上的利益。於是,他們把視線集中在遠在埃及作戰的法軍統帥拿破侖身上。

  拿破侖是一個善於捕捉機遇的政治野心家。為此,他毅然丟下了在埃及的2萬法軍,隻率領了500名親信隨從,巧妙地繞過了英國海軍的嚴密封鎖,經曆了40個晝夜的艱苦航行,突然出現在巴黎的街頭。

  大資產階級把他看成救星,給予了他超常規的熱烈歡迎。他們希望的“一把利劍”,終於展示在自己麵前。憑著拿破侖在軍隊中的巨大魅力,他身邊很快便聚集了一批高級將領和資產階級政客,而喜不自禁的大財閥們很快便拋出了一筆巨款,以支持拿破侖的行動。這時,拿破侖已經成了事實上的國家元首,剩下的事情隻是完備一下法律程序而已。

  1799年11月9日(法國共曆霧月18日),一場經過周密策劃的驚心動魄的政變發動了。

  首先,在元老院會議上,拿破侖親信製造雅各賓分子雲集巴黎、即將舉行暴亂的恐怖言論,迫使議會通過了立法兩院遷到聖克盧宮和任命拿破侖為首都及近郊武裝衛隊總司令的提案,這樣,拿破侖便成了合法的軍事領袖。為了奪取政府權力,他安排西哀耶斯和羅歇宣布辭職,另外3名督政官也隻得被迫放棄自己的權力,從而搞垮了督政府。

  10日,在全副武裝衛隊的簇擁下,拿破侖走進了聖克盧宮五百人院。在一場針鋒相對的鬥爭中,拿破侖盡管一度驚懼失色,但當他恢複鎮定後,立即調動軍隊,衝進了五百人院,用寒氣逼人的刺刀趕走了驚恐而又憤怒的議員。

  當晚,部分議員在刀光劍影中通過了解散議會和成立執政府的決議。“合法”的法國政府誕生了。拿破侖政治上平步青雲,登上了第一執政的寶座,從此他獨攬大權。自始至終,他的統治都充滿著血腥的鎮壓。

  從皇帝變成囚徒

  拿破侖是一位卓越的軍事家,又是一位野心勃勃的政治家。他靠刺刀起家,又靠刺刀來鞏固他的統治。1804年,當了5年第一執政的拿破侖,通過各種手段,被參議院加冕為法蘭西皇帝,建立了法蘭西第一帝國。他對內強化國家機器,製訂法律,實行法治;采取措施,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與教皇簽訂旨在和解的教務專約,並鼓勵發展科技和教育事業。對外,他則發動戰爭。從1799年執政到1815年止,他經曆了6次針對反法聯盟的戰爭,從整體上講,都取得了勝利。其中有許多戰役足以顯示拿破侖卓越的軍事才能,成為他軍事上的傑作。如奧斯特裏茨戰役就是突出的一例。1807年,由於軍事上的勝利,法國與俄國簽訂了提爾西特和約,法國成了歐洲的霸主,並允約幫助俄國實現其對東歐和土耳其的政治領土要求。依法攜手,瓜分世界。“西方歸拿破侖,東方歸亞曆山大”。這時法國實際上已統治了西歐大部分國家和地區,這是第一帝國的全盛時期。

  然而,拿破侖帝國的強盛是虛假的。即使在他橫行歐洲不可一世的時期,國內外各種潛在的矛盾就在不斷發展,而且愈演愈烈。

  1812年,拿破侖發動了對俄國的遠征。他率領50萬大軍,軍中包括說12種語言的士兵,一舉占領了莫斯科。這時,俄國人民紛紛武裝起來,開展遊擊戰爭,給予法軍以沉重的打擊,拿破侖隻得下令撤退。這次遠征,法軍得以生還的僅有3萬人。侵俄戰爭的慘敗,敲響了第一帝國的喪鍾。

  1813年,英俄等一些國家,利用各國人民反法解放鬥爭蓬勃發展的良好時機,組成了第6次反法聯軍,與法國的50萬大軍決戰於萊比錫,結果法軍大敗,巴黎失守。在內外交困、軍事失敗的情況下,拿破侖被迫退位,被囚於地中海的厄爾巴島。波旁王朝複辟了。

  厄爾巴島是個土地貧瘠,總麵積僅有200平方公裏的小島,與拿破侖的故鄉——科西嘉島遙遙相望。然而地中海的濤聲撫慰不了他受傷的心靈,年僅45歲的他並不甘心給自己的英雄史詩畫上句號。在命運和機遇的又一次召喚下,他逃離了這荒僻的孤島,終於在儒昂港安全登陸。他很快憑著巨大的勇氣和人們對他的偶像崇拜,匯集了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在人們的歡呼聲中,他不費一槍一彈,像凱旋的英雄一樣,走進了杜伊勒皇宮,重新當上了法國皇帝。

  然而,他的東山再起,隻是曇花一現的曆史插曲,做了近百天皇帝的拿破侖在第7次反法聯盟的百萬大軍的猛撲下,由於滑鐵盧戰役的慘敗,他第2次被迫退位,被放逐到南大西洋的聖赫勒拿島上,直至他的生命結束。

  拿破侖死因之謎

  在聖赫勒拿島上,拿破侖度過了6年嚴加看管的囚徒生活後,終於在1821年5月去世。

  盡管按照死者的遺言解剖了他的屍體,然而為了避免難以預料的政治風波,解剖的過程和病情結論,始終對外界未作任何披露。因而對於他的死因,一個多世紀以來,人們進行了多方麵的猜測、探討和研究,但至今未能得出令人絕對信服的結論。

  死於胃癌,是一種最早最為普遍的說法。理由有三:其一,從遺傳學的角度來看,癌症是他家族的遺傳病。其二,拿破侖本人也一直認為自己得的是癌症。其三,據傳在屍體解剖時,發現其胃已潰爛,肝部微腫,其他內髒完好,身體肥胖。這一結論性的病情報告,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在史學界享有絕對的權威。

  然而,50年代初,有人絕然否認拿破侖死於胃癌的結論。他們在德國和法國幾家醫學雜誌上發表見解,認為拿破侖曾經在遠征埃及和利比亞時便染上了一種熱帶病,雖然後來已經治愈,然而在流放期間,導致舊病複發,從而奪走了他的生命。還有人以十分肯定的口吻認為拿破侖死於聖赫勒拿島上猖獗流行的肝病。

  關於拿破侖死於毒害的看法,最早流行於法國人中間。因為英國人視拿破侖為“劊子手”和最可怕的危險人物,對自己控製下的囚徒,他們絕不會放過置之於死地的機會。法國人出於對本民族傑出英雄的愛戴,產生這樣的懷疑,從感情上講是情有可原的。然而,這決不是證據確鑿的科學論斷。至於不久前美國醫生提出的拿破侖是因為男性激素嚴重障礙而死的新見解,也隻能是一個看法而已。

  1982年初,一個震動法國,在西方史學界引起轟動效應的結論誕生了。瑞典醫生、毒物學家斯坦·福舒夫伍福,在他撰寫的《誰是殺害拿破侖的凶手》一書中聲稱自己曾翻閱了全部有關拿破侖的回憶錄,認真研究了拿破侖的病曆檔案,以大量的“史料”、“科學的憑證”,並從弄到的拿破侖的幾綹頭發的化學分析中,測定出受害人體內砷的含量是正常人的13倍。由此,他得出合乎邏輯的結論,拿破侖是被凶手用小劑量的砒霜使之慢性中毒而死亡的。

  為了證實這一結論的可靠性,這位瑞典醫生還對曾經生活在拿破侖身邊的人進行了逐一分析,找到了實施這一計劃的重大嫌疑人犯,那就是他過去的部下,一位在戰場上毫無建樹,從不被他重視的蒙托隆將軍。蒙托隆利用負責拿破侖生活日用品供應的便利條件,在他專用的淡葡萄酒中施放砒霜,使之日積月累,逐漸中毒死亡。

  福舒夫伍德從大量的曆史事件中證明蒙托隆完全有作案動機,一方麵是他與拿破侖的私怨,另一方麵則是他受阿圖瓦伯爵之命,充當拿破侖身邊的一名奸細,伺機進行謀殺,以消除波旁王朝因拿破侖的存在而導致的心理上的恐怖與不安。

  為了進一步證實上述看法的可信性,1994年6月20日法國收藏家費舒在“美國拿破侖研究會”10名曆史學家的協助下,將一個紅皮飾盒,交給了聯邦調查局總部的情報官員。盒內是分成8綹的220根拿破侖的頭發。隨後,加拿大醫生威達爾也提供了第9綹頭發。他們希望聯邦調查局能辨別真偽,並運用高科技手段對這些頭發進行脫氧核糖酸分析及“原子吸收”化驗,以解開一度稱雄歐洲的拿破侖是否慘遭謀害之謎。人們正拭目以待這一研究成果的問世。

  龐貝古城

  在意大利半島西南角坎佩尼地區有一座曆史悠久的曆史名城——龐貝城。它曾經是羅馬富人尋歡作樂的勝地;它曾經是一座人口超過2.5萬人的酒色之都;它也曾經是一座背山麵海的避暑小城。然而在一夜之間,這一切都灰飛煙滅了。在公元79年8月24日這一天,維蘇威火山爆發。突然之間,火山噴出的灼熱岩漿遮天蔽日,四處飛濺;濃濃的黑煙裹挾著滾燙的火山灰,鋪天蓋地降落到龐貝城;令人窒息的硫磺味彌漫在空氣中,弄得人頭昏腦脹。很快,厚約5.6米的熔岩漿和火山灰毫不猶豫地將龐貝城從地球上抹掉了。

  龐貝城的城市建設

  龐貝城占地麵積1.8平方千米,用石頭砌建的城牆周長4.8千米,有塔樓14座,城門7個,蔚為壯觀。縱橫的4條石鋪大街組成一個“井”字形,全城被分割成9區,每城區又有很多大街小巷相通,金屬車輪在大街上輾出了深深的車轍,曆曆在目,仿佛馬車剛剛駛過一般。在大街的十字路口都設有高近1米,長約2米的石頭水槽,用來向市民供水。那麽水槽裏的水又是從哪裏引來的呢?原來水槽與城裏的水塔相通。水塔的水則是通過磚石砌成的渡漕從城外高山上引進來的,然後分流到各個十字路口的公共水槽中,這個係統也為貴族富商庭院的噴泉和魚池供水。城西南有一個長方形廣場,是全城政治、經濟和宗教中心,四周建有官署、法庭、神廟和市場。

  發掘古城

  1000多年過去了,龐貝城於1748年偶然間被當地的農民發現了,一座死城在科學家們的努力下重見天日。即使到今天,龐貝城也隻有3/5被考古學家們發掘出來。盡管仍有許多死難者、器具和建築物被深深地掩埋在地下,但世人已經看見了一個富麗堂皇的龐貝了。

  紙醉金迷的生活

  龐貝城裏還有3座大型劇場,其中最大的一座劇場位於城東南,建於公元前70年,可容納觀眾2萬人。城市至少建有一座公共浴室,不但冷熱浴、蒸氣浴樣樣俱備,還附有化妝室、按摩室,裝修也十分到位,牆上用石雕和壁畫裝飾著。龐貝城遺址充分反映了古羅馬社會的道德淪喪,一部分人沉溺於酒色,紙醉金迷,生活糜爛。酒鬼們在一些酒店的牆壁上留下了信手塗鴉的歪詩邪文,至今依稀能夠辨識出來。目前,整個龐貝遺址就是一座博物館,用外牆圍成,而在遺址外圍,逐漸形成了一座幾萬人的遊覽城市。

  沙皇亞曆山大一世生死之謎

  1864年1月20日,一位被流放到西伯利亞的叫費道爾·庫茲米奇的87歲老人與世長辭了。商人克羅莫夫出資安葬他後,在他的墓前豎起了一座十字架形的墓碑,上刻“這裏安葬著偉大的長老,上帝的選候費道爾·庫茲米奇”。而“上帝的選候”,正是俄國沙皇亞曆山大一世在戰勝法國皇帝拿破侖一世後正式接受的稱號。這位神秘的老人是誰呢?難道他就是曾經叱吒風雲的沙皇亞曆山大一世嗎?至今還沒有一位史學家能以確鑿的證據,做出肯定的回答,隻能從一些疑點中做出自己的推測。

  弑父自立的俄國沙皇

  1801年,著名女沙皇葉卡特林娜二世的孫子亞曆山大,發動宮廷政變,推翻了他父親保羅一世的統治,並殺害了他,從而取得了皇位,開始了自己的執政生涯。他登上皇位後,對內,重用奸臣阿拉克切也夫,強化封建專製統治;對外,窮兵黷武,恣意征戰,在“神聖同盟”的旗幟下,幹涉歐洲各國蓬勃興起的資產階級革命運動,扮演了“歐洲憲兵”的角色。他一生唯一的功績,就是擊敗了拿破侖50萬大軍的入侵。他的聲名因此也遠播歐洲大陸,成為叱吒風雲的一代俄國沙皇。

  然而,他的暴政,他的倒行逆施,卻激化了國內的各種矛盾,導致朝政腐敗,民怨沸騰。他的統治,正處於窮途末路。在一道“聖諭”中他寫道:“根據傳聞,自由思想或自由主義的可怕精神已經至少在軍隊中傳播。”這時,恰逢莫斯科洪水泛濫,房倒屋塌500多人因此斃命。與此相似的洪災,在亞曆山大出生的那年也曾發生過。這種巧合,使他精神上受到嚴重打擊,視之為“上帝對自己的懲罰”。因為殺死父親的罪行,多少年來,一直縈繞在他的心頭。

  精神瀕臨崩潰的亞曆山大,為了擺脫內心的憂懼,決定偕同皇後伊麗莎白去亞速海岸一個叫塔岡羅格的小鎮去休養。不久,俄國皇室發出訃告:沙皇陛下在休養地因病駕崩,終年47歲。

  對於亞曆山大的突然去世,人們不得不聯想到他在衛國戰爭勝利以後的一些反常的心理狀態和表現。這以後,他似乎失去了往日的自信和驕傲,變得逃避現實,篤信宗教。沉鬱的心緒總是像魔鬼一樣纏繞著他。有人把他的這種突變歸結為兩個方麵的原因。殺死自己的父親後,造成長期以來的內心愧疚,使他終日惶恐不安;國家的內憂外困,窮途末路的政治形勢,使他心力交瘁,而又無力回天。不管怎麽說,種種跡象表明,這時他的精神已經瀕臨崩潰,也許這是他到塔岡羅格鎮去休養的真正原因。他似乎看破了紅塵,厭倦了政務,向往著無憂無慮的山林隱逸生活。

  是駕崩還是駕返山林

  亞曆山大一世駕崩後,給當時的人們就留下了許多疑謎。

  首先,人們不解的是既然要去“休養”,為什麽選擇這樣一個僻遠的小鎮?那裏瀕臨亞速海濱,水質渾濁,腐臭逼人,背後又是無邊無際的草原,風沙蔽日,蕭瑟淒涼,實際上是囚犯們的流放之地。在皇後還未到達這裏之前,亞曆山大親自參加體力勞動,他對侍從們說“要習慣過另外一種生活”。這句話的弦外之音,難道不能引起人們的深思嗎?

  其次是沙皇的病情報告。據說他是10月末來到烏龍佐夫伯爵邑地的。路上喝了一杯伏牛花果子露以後,他便患病了。11月初回到塔鎮,經醫生全力診治,他的病情有了好轉。但有的記載又說他病情日趨惡化。然而,10天後,人們卻突然聽到了沙皇駕崩的噩耗。如果沙皇是因病醫治無效死亡,那麽怎樣解釋下麵的現象?他19日病逝,然而死亡證書卻發布於32小時以後,而且被召的10名醫生中隻有2名在證書上簽了字。病情報告中所述亞曆山大病況,又多處與實際情況相悖。證明書中說他患的是間歇熱,因而肝脾腫大,但沙皇實無此病。

  其三,是沙皇屍體的奧秘。兩天後,即21日,人們參加了他的屍體防腐典禮,然而,死者的麵目已經完全腐爛。人們已無法辨認出這位昔日沙皇的儀容了。次日,棺木便被禁止打開,而且靈柩遲遲不能運回首都。種種跡象都顯得不合常情,令人疑竇叢生,百思不得其解。人們不禁發出這樣的疑問:沙皇到底是死了,還是活著?

  從烏拉爾到西伯利亞

  就在亞曆山大去世不久,有關他駕崩的街談巷議便沸騰起來,人們繪聲繪色地講述著種種傳奇故事,情節離奇,形象逼真。

  有人說沙皇並沒有駕崩,而是搭乘一艘英國遊艇,到耶路撒冷朝聖去了;有人說沙皇已秘密前往美洲隱居。千奇百怪的傳聞與猜測,本來不足引起人們的深信,然而一件證據確鑿的事實,則為這些故事的可信性提供了一個有力的佐證。1921年,蘇聯發掘亞曆山大的墓葬時,發現裏麵的屍骨不翼而飛。據此,曆史學家設想,這位駕崩沙皇的“替身”屍體已被悄悄運走了。

  看來,沙皇也許未死,然而,他又到什麽地方去了呢?

  10年後的一天,在烏拉爾山區的一個村子裏突然出現了一位雍容高雅、儀表超俗、自稱費道爾·庫茲米奇的老人。經警察盤問,他聲稱對自己的一切毫無所知。於是,他被流放到了西伯利亞。在這裏,他居無定所,含辛茹苦,生活十分艱難,後由一位富商克羅莫夫的資助才有了自己的小屋。他學識淵博,待人寬厚,深得當地群眾愛戴。這期間,他潛心研讀聖經,領悟透徹。與朋友交談間,人們發現他對當代的政治事件了如指掌,對一些名人的事跡如數家珍。他繪聲繪色地講述俄軍開進巴黎時的盛況,甚至能一個一個地說出當時沙皇身邊的隨員。人們相信,這位名叫費道爾·庫茲米奇的老人一定曾與政界要人有過密切的交往。一次,一位退役的老兵看見他後,竟失聲高叫:“這是我們的皇上,我們的父親亞曆山大·巴甫諾維奇!”然而,對這位老兵的失態行為,費道爾·庫茲米奇立即給予了製止。有人說他在某段時間內常收到一個名叫瑪麗·菲歐多果夫娜(這是亞曆山大一世母親的名字)的女人寄來的錢和衣物。還有一位農民說伊爾庫茨克的主教曾親自來看望過他,並和他作了長時間的交談。

  還有一件事情,值得人們深思。據說他收養了一個孤女,很像亞曆山大與其情婦的孩子。當村民們為她說媒時,總遭到養父的阻攔。他說:“你比農民的身份高,將來可以嫁一個軍官。”他介紹養女走訪了名門望族和沙皇尼古拉一世。沙皇接見了她,並詢問了其養父的情況。後來,這位養女果然嫁給了一位軍官。

  上述種種跡象表明,費道爾·庫茲米奇,決非像他自稱的那樣,是一位普通的流浪漢,恰恰相反,他是一位出身顯赫、大有來曆的人物。

  兩件發人深思的後事

  1864年1月20日,費道爾·庫茲米奇,以87歲的高齡壽終正寢。這位神秘老人的故事至此本應劃上句號了,然而他仍給後人甩下了兩個發人深思的“問號”。其一,一位曾參與醫治亞曆山大疾病的醫生,從不參加11月19日紀念亞曆山大之死的禱告儀式,而1864年1月的一天,他卻親自領著大家為亞曆山大的亡靈祈禱。他流著淚說:“沙皇這下真是死了。”其二,在亞曆山大二世辦公室的牆壁上,有人看見不知何故,卻掛上了費道爾·庫茲米奇的畫像。

  十字軍東征

  十字軍東征是西歐封建主、大商人和天主教會以維護基督教為名,對地中海東岸地區發動的侵略性遠征。因東侵軍隊的衣服上均有紅十字的標記,故稱為十字軍。東侵活動從1096年起,到1291年止,曆時近200年,大規模的侵略共8次。

  1095年,羅馬教皇烏爾班二世在法國召開宗教大會,宣布組成十字軍遠征,從異教徒(穆斯林)手中奪回聖城耶路撒冷。但實際上,天主教會、封建主和大商人都企圖擴大勢力、掠奪財富,並借以緩和西歐的社會矛盾。教會更想以武力在東方傳播天主教,拜占庭帝國的皇帝則期望領先西歐封建主的勢力,抵禦突厥人。參加東征的國家有法、意、德、英等國,大批沒有領地的騎士成為主力軍。

  第一次東征(1096年-1099年)分四路進軍,攻占耶路撒冷。十字軍大肆劫掠,殺戮7萬人,並建立耶路撒冷拉丁王國。第二次東征(1147年-1149年)為響應耶路撒冷國王求援,企圖奪回被土耳其軍隊收複的埃德薩,遭失敗。第三次東征(1189年-1192年)企圖奪回被埃及蘇丹薩拉丁攻克的耶路撒冷,遭到頑強抵抗未能如願。第四次東征(1202年-1204年)由教皇英諾林三世發動,攻陷拜占庭帝國,在巴爾幹建立拉丁帝國。第五次(1217年-1221年)、第六次(1228年-1229年)、第七次(1248年-1254年)東征都把進攻矛頭指向埃及,均告失敗。第八次(1270年)進軍突尼斯,也以悲劇告終。曆次東侵所占據點後來不斷喪失,1291年最後據點阿克城失守,標誌著十字軍東征徹底失敗。

  哥倫布發現新大陸

  克裏斯托弗·哥倫布(1451-1506年)是西班牙著名航海家,是地理大發現的先驅者。哥倫布年輕時就是地圓說的信奉者,他十分推崇曾在熱那亞坐過監獄的馬可·波羅,立誌要做一個航海家。

  他在1492年到1502年間四次橫渡大西洋,發現了美洲大陸,他也因此成為名垂青史的航海家。

  哥倫布是個意大利人,自幼熱愛航海冒險。他讀過《馬可·波羅遊記》,十分向往印度和中國。當時,地圓說已經很盛行,哥倫布也深信不疑。他先後向葡萄牙、西班牙、英國、法國等國國王請求資助,以實現他向西航行到達東方國家的計劃,都遭拒絕。一方麵,地圓說的理論尚不十分完備,許多人不相信,把哥倫布看成江湖騙子。一次,在西班牙關於哥倫布計劃的專門的審查委員會上,一位委員問哥倫布:即使地球是圓的,向西航行可以到達東方,回到出發港,那麽有一段航行必然是從地球下麵向上爬坡,帆船怎麽能爬上來呢?對此問題,滔滔不絕、口若懸河的哥倫布也隻有語塞;另一方麵,當時,西方國家對東方物質財富需求除傳統的絲綢、瓷器、茶葉外,最重要的是香料和黃金。其中香料是歐洲人起居生活和飲食烹調必不可少的材料,需求量很大,而本地又不生產。當時,這些商品主要經傳統的海、陸聯運商路運輸。經營這些商品的既得利益集團也極力反對哥倫布開辟新航路的計劃。哥倫布為實現自己的計劃,到處遊說了十幾年。直到1492年,西班牙王後慧眼識英雄,她說服了國王,甚至要拿出自己的私房錢資助哥倫布,使哥倫布的計劃才得以實施。

  1492年8月3日,哥倫布受西班牙國王派遣,帶著給印度君主和中國皇帝的國書,率領三艘百十來噸的帆船,從西班牙巴羅斯港揚帆出大西洋,直向正西航去。經過七十晝夜的艱苦航行,1492年10月12日淩晨終於發現了陸地。哥倫布以為到達了印度。後來知道,哥倫布登上的這塊土地,屬於現在中美洲巴勒比海中的巴哈馬群島,他當時為它命名為聖薩爾瓦多。

  1493年3月15日,哥倫布回到西班牙。此後他又三次重複他的向西航行,又登上了美洲的許多海岸。直到1506年逝世,他一直認為他到達的是印度。後來,一個叫做亞美利哥的意大利學者,經過更多的考察,才知道哥倫布到達的這些地方不是印度,而是一個原來不為人知的新的大陸。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但是,這塊大陸卻用證實它是新大陸的人的名字命了名:亞美利加洲。

  後來,對於誰最早發現美洲不斷出現各種微詞。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結論是不容置疑的。這是因為當時,歐洲乃至亞洲、非洲整個舊大陸的人們確實不知大西洋彼岸有此大陸。至於誰最先到達美洲,則是另外的問題,因為美洲土著居民本身就是遠古時期從亞洲遷徙過去的。中國、大洋洲的先民航海到達美洲也是極為可能的,但這些都不能改變哥倫布發現新大陸的事實。

  哥倫布的遠航是大航海時代的開端。新航路的開辟,改變了世界曆史的進程。它使海外貿易的路線由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從那以後,西方終於走出了中世紀的黑暗,開始以不可阻擋之勢崛起於世界,並在之後的幾個世紀中,成就海上霸業。一種全新的工業文明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主流。

  世界第一枚郵票

  傳說在1840年,英國紳士羅蘭·希爾在倫敦街上散步,看到一個送信的人,把信交給一個少女看,然後向她要郵費。這個姑娘看了一下說:“我沒有錢,把信退回去吧。”送信人便和姑娘吵了起來。羅蘭·希爾看到這種情況,代她付了錢。姑娘解釋說:“我家很窮,沒錢付郵費收信。我和哥哥事先約定,假如他身體平安的話,就在寄給我的信封上畫個圈圈,我看到這個標記就不取信了。”羅蘭·希爾便向政府建議,發行一種郵票,寄信由發信人出錢買郵票,並將郵票貼在信封上,作為郵資已付的憑證。英國政府采納了他的建議,於1840年5月首次發行了世界上第一枚郵票。後來羅蘭·希爾被選為皇家郵政大臣。

  文藝複興

  文藝複興是14世紀在意大利城市興起,16世紀在歐洲盛行的一個思想文化運動,帶來一段科學與藝術革命時期,揭開了現代歐洲曆史的序幕,被認為是中古時代和近代的分界。馬克思主義史學家認為是封建主義時代和資本主義時代的分界。

  簡介

  普遍認為文藝複興發端於14世紀的意大利(文藝複興一詞就源於意大利語Rinascimento,意為再生或複興),以後擴展到西歐各國,16世紀達到鼎盛。1550年,瓦薩裏在其《藝苑名人傳》中,正式使用它作為新文化的名稱。此詞經法語轉寫為Renaissance,17世紀後為歐洲各國通用。19世紀,西方史學界進一步把它作為14至16世紀西歐文化的總稱。西方史學界曾認為它是古希臘、羅馬帝國文化藝術的複興。

  發展

  14世紀時,隨著工場手工藝業和商品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關係已在歐洲封建製度內部逐漸形成;在政治上,封建割據已引起普遍不滿,民族意識開始覺醒,歐洲各國大眾表現了要求民族統一的強烈願望。從而在文化藝術上也開始出現了反映新興資本主義勢力的利益和要求的新時期。新興資產階級認為中世紀文化是一種倒退,而希臘、羅馬古典文化則是光明發達的典範,他們力圖複興古典文化——而所謂的“複興”其實是一次對知識和精神的空前解放與創造。

  當時的意大利處於城市林立的狀態,各城市都是一個獨立或半獨立的國家,14世紀後各城市逐漸從共和製走向獨裁。獨裁者耽於享樂,信奉新柏拉圖主義,希望擺脫宗教禁欲主義的束縛,大力保護藝術家對世俗生活的描繪。與此同時聖方濟各會的宗教激進主義力圖摒棄正統宗教的經院哲學,歌頌自然的美和人的精神價值。羅馬教廷也在走向腐敗,曆屆教皇的享樂規模比世俗獨裁者還要厲害,他們也在保護藝術家,允許藝術偏離正統的宗教教條。哲學、科學都在逐漸地在比較寬鬆的氣氛中發展,也醞釀著宗教改革的前奏。

  代表人物

  文藝複興運動起源於意大利北部,一般認為第一個代表人物是但丁,其代表作為《神曲》,他的作品首先以含蓄的手法批評和揭露中世紀宗教統治的腐敗和愚蠢,以地方方言而不是作為中世紀歐洲正式文學語言的拉丁文進行創作。

  另一個代表人物是彼特拉克,他認為古希臘、羅馬時代是人性最完善的時代,中世紀將人性壓製是違背自然的。他雖然對拉丁文學有深入廣泛的研究,但用意大利方言寫了大量的以十四行詩為形式的抒情詩歌,受到各城市國家統治者的熱烈歡迎。

  文藝複興另一個重要原因是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攻陷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滅亡。大批受到東方文化影響,還保留古羅馬帝國精神的人才逃往意大利,帶回許多新鮮思想和藝術,在羅馬開辦教授希臘語的學校,促使了文藝複興運動的形成。

  法國大革命

  1789年在法國爆發的資產階級革命。

  三個等級的矛盾

  18世紀資本主義在法國部分地區已相當發達,金融資本雄厚。資產階級成為經濟上最富有的階級,但在政治上仍處於無權地位。農村絕大部分地區保留著封建土地所有製,並實行嚴格的封建等級製度。由天主教教士組成的第一等級和貴族組成的第二等級,是居於統治地位的特權階級。資產階級、農民和城市平民組成第三等級,處於被統治地位。特權階級的最高代表是國王路易十六。特權階級頑固維護其特權地位。18世紀末第三等級同特權階級的矛盾日益加劇。在第三等級中,農民和城市平民是基本群眾,是後來革命中的主力。資產階級則憑借其經濟實力、政治才能和文化知識處於領導地位。

  革命的爆發和君主立憲派的統治

  1789年5月5日路易十六在凡爾賽宮召開三級會議,企圖對第三等級增稅,以解救政府財政危機。第三等級代表則要求製定憲法,限製王權,實行有利於資本主義的改革。6月17日第三等級代表宣布成立國民議會,7月9日改稱製憲議會。路易十六調集軍隊企圖解散議會,激起巴黎人民的武裝起義。7月14日群眾攻克象征封建統治的巴士底獄。資產階級代表在起義中奪取巴黎市府政權,建立了國民自衛軍。巴伊當選市長,拉法耶特任國民自衛軍司令。製憲議會此時實際上成為革命領導機關和國家立法機關。在議會中君主立憲派起主要作用。在農民起義的影響下,製憲議會於8月4日~11日通過法令,宣布廢除封建製度,取消教會和貴族的特權,規定以贖買方式廢除封建貢賦。8月26日通過《人權與公民權宣言》,確立人權、法製、公民自由和私有財產權等資本主義的基本原則。議會還頒布法令廢除貴族製度,取消行會製度,沒收並拍賣教會財產。10月5日~6日巴黎人民進軍凡爾賽,迫使王室遷到巴黎,製憲議會也隨之遷來。巴黎出現一批革命團體,其中雅各賓俱樂部、科德利埃俱樂部在革命中發揮巨大作用。

  巴黎公社

  巴黎公社是法國無產階級1871年建立的工人革命政府,也是人類曆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

  1870年,法國為爭奪歐洲霸權發動了普法戰爭,結果法軍慘敗。9月,巴黎革命推翻了第二帝國,第三共和國宣告成立,建立了資產階級國防政府。當時普軍侵占了法國1/3以上的領土,10萬普軍直逼巴黎。巴黎工人奮起抗戰。以工人為主體的國民自衛軍在三個星期裏就發展壯大到約30萬人,還購置了數百門大炮。但國防政府害怕工人武裝甚於害怕普魯士軍隊。它在鎮壓了巴黎人民的兩次武裝起義後,同普魯士簽訂了停戰協定。1871年2月,賣國賊梯也爾組織了新政府,繼續執行出賣民族利益和反對無產階級的政策。

  3月18日淩晨,梯也爾政府派兵偷襲蒙馬特爾高地的停炮場,企圖解除工人武裝。巴黎工人在國民自衛軍中央委員會領導下擊潰了政府軍,舉行武裝起義,占領了巴黎市政府。梯也爾政府逃往凡爾賽。巴黎公社革命取得了勝利,國民自衛軍中央委員會成為實際上的臨時革命政府。但中央委員會沒有乘勝向凡爾賽進軍,卻忙於公社的選舉,給反動派以喘息之機,犯下致命的錯誤。3月28日,新當選的公社委員朗維埃莊嚴宣布:“我以人民的名義,宣告公社成立!”人類曆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誕生了。

  巴黎公社成立後的兩個月裏施行了許多具有深遠影響的重大措施:宣布公社委員會是取代舊政府的唯一政權,新建10個委員會以取代過去政府的各部;取消征兵製和常備軍,宣布以工人為主體的國民自衛軍是唯一的武裝力量;實行民主選舉與群眾監督相結合的民主製度;廢除高薪,實行兼職不兼薪的製度。公社還頒布了一係列保護勞工的法令。這些措施為無產階級政權建設提供了寶貴經驗,豐富和發展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

  正當巴黎沉浸在起義勝利的歡樂中時,梯也爾政府重新糾集武裝力量,並勾結普魯士軍隊於5月21日攻入巴黎市區。經過一周激烈的巷戰,5月28日淩晨,巴黎公社戰士彈盡糧絕,最後的147名社員在拉雪茲神甫公墓東北角的牆下全部被反動軍隊屠殺。拉雪茲神甫公墓的這段牆被後人稱為“巴黎公社戰士牆”,它是巴黎公社精神的永恒曆史見證。

  巴黎公社雖然失敗了,但公社的曆史功績不可磨滅。馬克思曾說:“工人的巴黎及其公社將永遠作為新社會的光輝先驅受人敬仰。它的英烈們已永遠銘記在工人階級的偉大心坎裏。”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統治期間,英國議會中的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代表,對國王的各項政策和專橫行為不斷進行指責,開始在議會形成反對派。反對派特別利用議會有權通過征稅法案的權力,同國王作鬥爭。

  英國議會出現於13世紀中期,在演變過程中,它逐漸分成兩院:上議院和下議院。上議院由貴族和教會代表組成,下議院由鄉紳和市民代表組成。議會早就有讚成或拒絕征收新稅和特別稅的權力,因此政府征稅須經議會授權成為傳統。

  1637年,查理一世對蘇格蘭人實行宗教壓迫,引起蘇格蘭人特別是清教徒的憤慨,由此導致蘇格蘭人後來的起義,並且攻入英國境內。查理一世被迫在1640年冬召開議會,企圖使議會通過議案,征收新稅,以討伐蘇格蘭人。那時許多清教徒和反對國王專製的代表人物當選為議員。這些議員不但拒絕通過征稅方案,而且要求限製王權。他們的鬥爭得到了城鄉廣大群眾的支持,因此,這次議會的召開,標誌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開始。查理一世不甘心喪失他的權力,於1642年宣布討伐議會,挑起了內戰。

  在內戰中,英國分為兩大敵對陣營。王黨盤踞的是北部和西部地區,它的社會支持是舊的封建貴族,那些人被稱為王黨或騎士黨。議會控製的是資本主義工商業比較發達的東南部地區,依靠的是資產階級、新貴族、自耕農和城市平民,他們被稱為圓顱黨。

  內戰開始,各地的民兵集合在議會的旗幟下,組成議會軍。清教徒的著名代表人物克倫威爾在內戰中日益取得重要的地位。他指揮下的議會軍在納西比諸戰中打敗王黨軍隊,結束了內戰。查理一世成為議會的階下囚,經議會審判,以叛國罪於1649年初在倫敦被處死。內戰結束後,英國宣布為共和國。克倫威爾等人掌握了大權,他對內以武力維護統治,發展工商業;在宗教上厲行清教法規。對外,征服愛爾蘭和蘇格蘭;推行航海條例,進行第一次“英荷戰爭”,盡力維護英國海外貿易的利益。1653年底,克倫威爾被宣布為“護國公”,先後多次解散議會,成為軍事獨裁者。克倫威爾死後,政權逐漸落到一群高級軍官手裏。這些軍官爭權奪利,造成政局混亂。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為了鞏固統治秩序,傾向於斯圖亞特王朝複辟。在這種形勢下,1660年,查理一世的兒子帶領一群亡命海外的保王黨人,返回倫敦,登上王位,稱查理二世。斯圖亞特王朝的複辟,是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一個曲折。查理二世複辟不久就實行反攻倒算的政策,日益引起資產階級和新貴族的不滿。

  17世紀70年代末,在政治鬥爭尖銳化的條件下,英國形成了兩個政黨——輝格黨和托利黨。

  英王查理二世無子,他的弟弟詹姆士成了王位的合法繼承人。但是詹姆士信奉天主教,他的繼位意味著天主教複辟的可能性。因此,資產階級新貴族在國會的代表要求將詹姆士排斥在王位繼承權之外。國會內擁護這一主張的稱為輝格黨,而反對者稱為托利黨。國會內產生的兩黨分歧,反映了當時英國社會不同的階級利益和政治觀點。輝格黨代表金融資本家、大商人、新貴族等的利益,托利黨代表貴族地主和英國國教上層教徒的利益。這就是英國近代政黨的起源。19世紀中期,托利黨發展成為保守黨,輝格黨發展成為自由黨。查理二世的繼任者詹姆士二世不僅大力壓製反對派,而且企圖在英國恢複天主教。如果他的企圖得逞,英國宗教改革以來被沒收的天主教會的土地,就有被奪回的危險;廉價購得和被贈予土地的新貴族的利益,就會受到損害;英國國教也會喪失統治地位。這樣,詹姆士二世在議會中不僅引起了輝格黨人的反對,也遭到一部分托利黨人反對。1688年6月,輝格黨人聯合一部分托利黨人發動政變,邀請信奉新教的荷蘭執政威廉和瑪麗共同入主英國。當年初冬,威廉率軍在英國登陸。詹姆士二世眾叛親離,逃往法國。威廉進入倫敦。第二年初,威廉和瑪麗根據英國議會的決定,共同即位。威廉稱威廉三世(1689——1702年在位)。

  這次政變在英國曆史上稱作“光榮革命”。它標誌著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完成。

  1688年政變是輝格黨和托利黨的聯合行動,是資產階級和地主貴族之間的一場妥協。由於沒有經過大的流血衝突取得了成功,這場政變為英國人所津津樂道,被稱為“光榮革命”。

  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封建專製的君主製,為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資本主義政治、經濟製度的建立,開辟了道路。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當時整個世界的要求,對歐洲和世界其他地區都有廣泛的影響,因此它又標誌著一個新的曆史時期的到來。

  攻占巴士底獄

  1789年7月14日清晨,成群結隊的巴黎民眾湧向巴士底獄。他們要攻占這座象征法國專製王朝的魔窟。

  巴黎人民對路易十六的昏庸統治早就強烈不滿了。市民們紛紛湧上街頭,與軍隊發生衝突。7月13日,巴黎上空響起了警鍾,手工業者、小商人、職員和大學生們手持斧頭、短刀,衝進軍火庫,奪取了幾萬支槍。武裝的民眾幾乎控製了巴黎所有的街區。到了第二天清晨,隻剩下巴士底獄還在國王軍隊手中。

  革命烽火相繼在法國全國燃起。各地城市民眾湧上街頭,占領市政府。農民們也拿起農具造反,燒毀地主莊園。

  路易十六和封建貴族在強大的民眾麵前隻得讓步,承認了國民議會。後來國民議會又改稱製憲會議,專門討論製定憲法,限製封建國王的權力。巴黎成立了由資產階級代表組成的市政廳,管理巴黎市,還組織了國民自衛軍。曾經參加美國獨立戰爭、擔任過華盛頓副官的拉法耶特出任國民自衛軍司令。

  拉法耶特原先是法國三級會議中第一等級貴族的代表。他讚成第三等級,原因之一是參加北美獨立戰爭的經曆,使他擁護自由、平等、博愛的資產階級革命口號。就在民眾攻打巴士底獄的前幾天,國民議會開會時,拉法耶特掏出一份紙質泛黃的文件,這是他從美國費城帶回,珍藏十年的材料。然後,他一字一句地朗讀起來。他朗讀的這份《歐洲人權和公民權宣言》,日後成為《人權宣言》的草稿。《人權宣言》的第一句就是:“人生來是自由的,權利上是平等的。”

  法國製憲會議通過了《人權宣言》,倡導自由、平等、博愛,推翻了千年來的封建特權和貴族等級製度。它不但動搖了法國封建王朝,也使俄國、普魯士和奧地利的王室感到震驚。盡管拉法耶特是《人權宣言》的起草者之一,但他本質上是主張君主立憲的貴族。攻下巴士底獄後,法國的政權落到拉法耶特等君主立憲派人士的手中。路易十六表麵順從,暗中卻籌劃著向革命民眾反撲的陰謀。

  19世紀的浪漫主義曆史家把巴士底獄當作法國專製王朝的象征,並把1789年7月14日巴士底獄的攻占描寫成偉大的功績,代表英勇巴黎人民解放被壓迫的農民的一個事件。

  現代的法國曆史家對於巴士底獄給予一些比較中肯的評價:當時的巴士底獄實際上是全法國生活條件最好的一個監獄,並且不是巴黎人民所畏懼的皇朝的象征。巴士底獄被攻占那一天,巴士底獄裏發現隻有7個囚犯,大部分是被自己人關押的貴族家庭的精神病患者。

  自從1879年,為了紀念法蘭西第一共和國的建立,法國政府宣布把7月14日作為國慶節。

  北美獨立戰爭

  1775~1783年,北美13個英屬殖民地反對英國殖民統治,謀求解放的革命戰爭。獨立的美利堅合眾國即在這次戰爭中誕生。

  這次戰爭是由於英國及其北美殖民地之間的社會經濟矛盾急速加劇而爆發的。殖民地資本主義的發展和美利堅民族的形成,與把殖民地視為其原料產地和銷售市場的宗主國的政策發生了矛盾。戰爭的直接起因是,英國政府采取了進一步限製殖民地經濟發展的措施,諸如:禁止墾殖阿勒格尼山脈以西的土地(1763年),規定新的稅收和關稅。這就損害了殖民地居民的利益。各殖民地解放運動的力量不斷壯大,革命形勢逐步形成。解放鬥爭最初采取的形式主要是抵製英貨,拒絕執行英國國會的要求以及舉行群眾性的反殖民主義示威遊行。從1767年開始出現了公開的騷動和零星的起義。各種各樣的反英俱樂部和團體都積極展開活動。其中最普遍的一個組織是激進民主主義的“自由之子”協會。這個組織的主要成員是工人、手工業者和城市小資產階級。1772年,殖民地資產階級最早的一批反對英國統治的機構(稱為“通訊委員會”)成立,這些機構是殖民地新政權的雛形,對組織革命力量發揮了重大作用。參加解放運動的人在思想上並不一致。農民、手工業者、工人和城市小資產階級是解放運動中主張民主的一翼(民主派),希望通過反對殖民壓迫的鬥爭獲得墾殖土地的自由及政治民主。但是,在獨立鬥爭營壘(輝格黨人)中占據領導地位的卻是那些代表資產階級和種植場主上層的利益,謀求與宗主國妥協的右翼代表人物。托利黨人,又稱效忠派(大土地所有者屬此類人物)及那些同英國資本和行政當局有聯係的人則反對殖民地的解放運動。1774年9月5日,第一屆大陸會議在費城召開。會上,英屬北美殖民地的代表在亨利和阿丹姆斯為首的激進派的影響下通過《人權宣言》,並呼籲抵製英貨,但同時又企圖與宗主國達成妥協。1774至1775年冬,殖民地居民開始建立誌願武裝隊伍以保衛居民免遭英國當局和英軍的蹂躪。1775年4月19日,殖民地居民的隊伍與奉命前來解除其武裝和逮捕其領導人的英國正規軍在科康德和列克星敦(馬薩諸塞)附近首次發生武裝衝突。得到居民支持的誌願軍打敗了英軍。這事件是全民武裝起義的信號。它揭開了殖民地獨立戰爭的序幕。至4月底,2萬起義軍在波士頓附近建立了一個營地,稱為“自由營”。在革命處於高潮的形勢下,1775年5月10日在費城召開第二屆大陸會議。會上,資產階級激進派占了壓倒優勢。會議的代表中,有富蘭克林和傑斐遜,他們在後來都成了美國革命的傑出活動家。會議建議各殖民地建立新的政府以取代殖民當局。1775年6月15日,大會通過了極其重要的軍事決議案,即組建正規軍隊(大陸軍)的決議。根據此項決議,軍隊按誌願入伍的原則補充兵員,建成了一支由師、旅、團、營、炮兵和騎兵分隊組成的正規軍。軍隊的總數定為88個步兵營(約6萬人),但在戰爭進程中並未超過1.9萬人。弗吉尼亞的種
更多

編輯推薦

1中國股民、基民常備手冊
2拿起來就放不下的60...
3章澤
4周秦漢唐文明簡本
5從日記到作文
6西安古鎮
7共產國際和中國革命的關係
8曆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倫...
9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下)
10西安文物考古研究上)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浙江抗戰損失初步研究

    作者:袁成毅  

    科普教育 【已完結】

    Preface Scholars could wish that American students and the public at large were more familiar...

  • 中國古代皇家禮儀

    作者:孫福喜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內容包括尊君肅臣話朝儀;演軍用兵禮儀;尊長敬老禮儀;尊崇備至的皇親國戚禮儀;任官禮儀;交聘禮儀等十個部分。

  • 中國古代喪葬習俗

    作者:周蘇平  

    科普教育 【已完結】

    該書勾勒了古代喪葬習俗的主要內容,包括繁縟的喪儀、喪服與守孝、追悼亡靈的祭祀、等級鮮明的墓葬製度、形形色色的安葬方式等九部分內容。

  • 建國以來劉誌丹研究文集

    作者:中共陝西省委黨史研究室  

    科普教育 【已完結】

    本書收錄對劉誌丹同誌的研究文章,包括《論劉誌丹對中國革命的重大貢獻》、《劉誌丹在創建西北革命根據地的地位和作用》、《劉誌丹對西北革命根據地黨的建設的貢獻》、《共產黨人的楷模》、《劉誌丹在黃埔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