惱人事件簿:
我女兒剛開始上小學一年級,平時愛唱歌跳舞,很會表現自己,老師也挺喜歡她。可是她最大的問題是獨立性差,不管幹什麽總希望讓別人陪著。如果某件事是她獨立完成的,我們稱讚她幾句,她就很得意,不過也總得我們坐在她邊上看著,就連看動畫片也需要陪,我們稍走開一點兒,她就拚命地喊叫,直到大人過來,這樣我們必須等她睡著了才能幹家務活。
家庭教育ABC:
孩子沒有獨立性,以後在社會上便無法生存,動物在孩子長大後會把它們的孩子從身邊趕走,為的就是讓孩子學會獨立生存的能力。孩子不能獨立自主的責任在父母,因為父母過於嬌慣孩子。所以,真正愛孩子的父母應該懂得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而不是一味地援助孩子,隻有這樣才能讓孩子成為獨立自強,身心健康的人。
父母大學堂:
父母都希望孩子在思想和行動上獨立,實現自我,維護信念,自己解決問題。讓孩子學會獨立,父母需要講究方法,用心培養。
(1)放手。
許多父母從內心希望孩子很有能力,但正是父母因為處處不放心孩子,怕孩子“不會”、“做不好”、“太難”而處處幫助孩子,這正是孩子發展的阻礙。父母內在有一種害怕,害怕孩子受苦,害怕孩子受挫折;因為“太早——太危險——太難”,所以盡量關心和幫助孩子。
而家長的這些“擔心”,給孩子種下一種意識,那就是做事情“太難”,“我不應該做困難的事情”。家長的潛意識裏有一種願望,那就是希望與孩子之間有一種緊密的聯係,所以無論孩子長多大,仍然把他們當成幼小、無助、依賴自己的孩子來看待。所有家長在關心的同時,都是在傳遞對孩子能力不信任的信息。有的家長把孩子當成私有財產或像養寵物一樣地養育孩子,這些對孩子都是不利的。家長要有“訓練冠軍”的意識,放手讓孩子去經曆事物,去處理問題。這樣孩子才能夠從做事情中體驗到“勝任感”、“掌握感”,有了這些體驗,孩子才能體驗到自己的力量,才對自己有信心。
(2)允許孩子對自己負責任。
許多家長在孩子表現不佳時,都感到不滿,表現好時,又好像讓家長麵子有光,而孩子為自己成績感到高興時,家長卻說:“你不要驕傲”,這一切在表明孩子所做的一切是在為家長而做。有的家長(特別是女孩子的家長)當孩子與別人相處時常常重視“他們對你好不好?”,這種信息讓孩子認為,自己活得好不好,要看別人對自己如何。
在孩子做作業的時候,家長對孩子認真做作業加以鼓勵,就能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孩子把學習和做作業,當成是自己的“工作”,考試成績不理想時,家長平靜地啟發他想出辦法調整自己,讓孩子懂得為自己的“工作”而努力。家長訓練孩子慢慢學會照顧自己,在家裏懂得遵守家庭規則,到外麵懂得遵守社會公德。讓孩子學會對自己負責,比如穿衣服讓孩子在兩件或幾件之間為自己挑一件,以後慢慢學會能自己作出選擇和作決定。家長常用信任、肯定、正麵的詞形容孩子,讓孩子慢慢學會照顧自己,他們就能學會對自己負責任。
(3)允許和重視孩子的想法。
允許青少年在思想上做嚐試,以便形成自己獨立的信念。就算父母自己的想法與孩子的截然不同,父母仍然允許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允許孩子維護自己的決定。
在沒有大的生命危險情況下,允許孩子錯誤地選擇或實踐自己的想法。家長可以表示自己的看法,如果孩子發現自己的想法錯了,會對孩子發現更合理的事物有幫助,如果孩子的想法正確,家長應承認自己和修正自己,並欣賞和肯定孩子,這有助於孩子慢慢學會正確的判斷。
(4)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
父母要讓孩子明白,成長不單指有更大的自由空間,也意味著更多的責任。有時不喜歡做的事情必須要去做,這就是責任。父母最好先從家裏開始,給孩子一定的事做,讓孩子先學會照顧自己,然後學會承擔一些責任。比如出門在外,讓孩子去買票,找公交車站,不斷告訴孩子:你長大了是要為國家服務的。當孩子在承擔責任時,一定要讓他體驗到一種“光榮感”,給孩子注入一種意識:他生命的目的是要承擔更重的責任的。
(5)坦然接受改變。
青少年雖然還依賴父母物質上的幫助,但它的形式與兒童時代的形式已經不一樣了。孩子進入了人生大改變時期,處於生理變化、思想變化的“臨界點”。隨著孩子的成長,父母要有改變交流方式的準備,把孩子當成大人來對待,對有些事情用引導、探討的方式與孩子相處,平等協商地解決矛盾。
(6)鼓勵和支持。
孩子在青春期,思想不成熟,卻非常想自己做主,所以顯得目中無人,但他們又常常覺得沒有自信,感到無助。如果有父母耐心的支持,他們才能健康地成長。膽小的孩子需要有更多鼓勵和支持。
聽故事學家教:
在村裏有一位特別會捕魚的漁夫,每次去捕魚,都能抓到100條以上的魚,別人都說他是捕魚能手。
因為他會捕魚,村裏的孩子們都很喜歡他。有一天,他又去捕魚,孩子們都跟著他來到了江邊。
“大叔,你能幫我抓一條鯽魚嗎!”
“大叔,我想要鯉魚!”
……
孩子們紛紛讓他幫忙捕魚,這位漁夫也很有耐心地一一滿足他們的要求。可隻有一個孩子沒有讓他幫忙捕魚,漁夫走到他跟前說:“你想要什麽魚啊,大叔幫你抓。”
“大叔,我不用您幫我捕魚,我想請您教我捕魚的方法。”那孩子說。
漁夫很意外,也很高興。於是開始教這孩子怎樣來捕魚。其他孩子都很不理解他:能得到魚就行了,幹嗎要費勁地去學捕魚啊?不過,這個孩子沒有理會別人說什麽,他堅持認真地學習。
終於有一天,漁夫搬到一個很遠的地方去了。這下,村裏的孩子再也得不到魚了。
隻有那個一直學捕魚的孩子,隨時可以到江邊去抓魚。其他孩子到現在才知道後悔:“唉,早知道這樣,當初就不該隻要魚,而應該跟大叔學捕魚才對。”
愛心錦囊:
對於一件事情,自己會做與不會做,是有很大區別的。向漁夫學會捕魚的孩子,可能一輩子都會是一個有魚吃的人。
因此,幫助孩子學會獨立是最要緊的。無論什麽事情,讓他們試著盡力去做,“自己來”,對於我們來講並非壞事。
孩子做事情開始的時候往往憑興趣,缺乏意誌力,養成好習慣,必須靠父母的幫助和督促。如“該洗臉了”、“該洗手了”、“該寫作業了”等,以強化良好行為,形成良好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