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796年正月初一,北京城裏到處張燈結彩,這一天既是元旦,又是新皇帝登基的日子,即將登上皇位的顒琰已經35歲了,但他的繼位,沒有骨肉相殘,沒有踏著兄弟的血跡走上寶座,是父親乾隆禪讓給他的,但這個皇位卻一點也不好做。
乾隆有17個兒子,最後仍存活的隻有7個,皇四子永珹過繼給履親王允祹為孫,皇六子過繼給慎郡王允禧為孫,皇十二子永璂,是那拉氏皇後所生,那拉氏皇後一廢,他自然也無緣繼承。而剩下的永璿,永琪,永瑆,永琰四子,無論哪一個都沒有他們父祖的英姿,在矮子中選高個兒,到底怎麽選,使得選誰是繼承人成了無奈的選擇。
永璿,乾隆十一年生,才學平平,為人又驕傲主觀,脾氣暴躁,剛愎自用,這種性格,深為乾隆所厭惡,乾隆在位時,什麽職務都沒給他,更不可能讓他成為未來的一國之君。
永璘,乾隆三十一年生,是顒琰的惟一同母弟弟,皇帝最小的兒子,此人不好讀書,胸無大誌,在上書房讀書的時候,就常常偷懶,私下和太監、侍衛們嬉戲玩耍,對讀書騎射極不用心,致使學習無成,不僅字寫得難看,就連滿文也認不全。一次,嘉慶讓宗人府派永璘在祭祀前“視牲”以備使用,可過了幾天,仍不見永璘有所行動,十分奇怪,一問才知,滿文生疏的永璘把“視牲”錯當成“陪祀”了,他不認得,也不找人問問。可見其處事散漫和學問疏淺,這還不算,他又喜聲色,整日遊手好閑,多次微服出宮,尋花問柳,狎妓嬉戲,跟隨乾隆出巡的時候,他不知謹持,一個人散散漫漫地遊蕩在後麵,邊走邊玩,乾隆帝自是不會考慮他,他自己也有自知之明。傳說乾隆末年,幾位皇子曾秘密計劃除掉和珅,永璘站在一旁一副無置可否的態度,大家責備他的漠不關心,永璘自知他沒有繼位可能,自嘲說:“即使皇位多得像雨點一樣落下,也不會落到我頭上,我隻求諸位兄弟可憐我,將來把和珅的宅子賜給我,我也就沒什麽要求了。”等到嘉慶繼位,立刻封他為郡王,果真將和珅的房子賜給了他。嘉慶十分重視兄弟之間的感情,非常想提拔他,給他施展才能的機會,可永璘確是無才可施,平時是大錯沒有,小錯不斷,令嘉慶帝非常失望。永璘一生雖無建樹,可也算老實之人,病危之際,嘉慶忙封他做了親王。希望他心情高興而病有所起色,但隻做了一天親王的永璘便一命呼呼了。
永瑆,乾隆十七年生,幼年喪母的他十分受乾隆疼愛,加上他聰明好學,詩文俱佳,在書法方麵更具特殊天賦,乾隆對他十分喜歡,不僅經常到他的府邸看他,更是對他加以訓導使之深明大義,還封他為和碩親王。永瑆的書法十分有建樹,他與翁方綱、劉鏞、鐵保並稱“翁劉成鐵”(永瑆後來封為成親王),是清代中期書壇四大名家之一,士大夫們以得到他的片紙隻字為榮。一次,宣城的一位舉子入京考試落榜,連回家的盤纏也沒有,就假造了他的一副字帖,連同一方端硯共賣了20兩銀子。有人拿這個給永瑆看,他大笑說:“這字帖寫的好過我十倍,反而要冒充我,太抬舉我了。”於是在字帖後麵寫了幾千字的跋。但永瑆為人有個最要不得的缺點,吝嗇。一次,某人想求永瑆幾個字,並親自去成親王府謝取。打開一看,不見紙上有字,心中很是奇怪,最後,在紙下端一角發現了三個蠅頭小字,“你也配!”,一時羞得臉色發紫。永瑆治家也十分刻薄,他有庫銀80萬兩,可守財如命,不給家裏用,任由他的子孫到外麵做賊、盜竊。他的妻子是大學士傅恒的女兒,嫁妝十分豐厚。結果,他把所有的陪嫁財物全部存封在庫房,讓他的妻子每天隻能喝粥。一天,他乘的馬死了,他就命家人把馬煮了代替晚飯。如此吝牆的人,自然也無緣皇位。
乾隆雖名義上有17個兒子,可死的死,過繼的過繼,浪蕩的,品性差的,挑來揀去,最後隻剩下沒有大功,也無大過的顒琰了。乾隆初登帝位的時候,曾對天發誓,如果在位過六十年,就自動禪讓,不超過康熙的六十一年限。當時乾隆才20多歲,誰能想到80多歲的他還依然健朗。為了不違誓言,心不甘情不願的乾隆決定禪讓,但名位送給了嘉慶,最後的決定權還在太上皇手中,甚至連國家大印都不想交給嘉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