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心勃勃的皇太極不滿於努爾哈赤留下的遼東一方土地,他的目標是整個中國。剛剛繼位,皇太極就開始了對明朝的戰爭。他要一雪努爾哈赤晚年的寧遠敗績,率大軍攻打寧遠,但曆史驚人的相似。他也被拒在了寧遠的門外。兩敗努爾哈赤父子的寧遠守將就是大名鼎鼎的袁崇煥。失敗讓皇太極憤怒,後金士兵的鮮血讓皇太極清醒。他意識到了後金與明朝的力量畢竟有差距。明朝雖腐敗,但卻是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後金雖然勇猛,但想吃掉明朝還要一點點來。當務之急,首先是除掉袁崇煥。
失敗讓皇太極聽從漢臣的建議,以“議和”拖延時間,壯大自己的力量,同時尋找時機再戰。袁崇煥擊退努爾哈赤、皇太極兩次進攻後,被授命負責山海關內外的全部防務。為了爭取時間修城固防,他也把和談作為緩兵之計,一直與皇太極虛與委蛇。不過明朝內部的意見並不統一,崇禎帝剛即位,很想有一番作為,且求其功於一役,速戰速勝,他下諭旨:“有敢言和者死。”袁崇煥由於受到崇禎帝特別器重,便誇下海口,說:“如果機會合適,在五年之內,可以消滅後金,遼東地區可以收複。”為了五年平定遼東這一不切實際的宏圖,他需要時間修複關外各城城防,構築可守可戰的遼西防線,而爭取時間的辦法隻能是和談。為此目的,他公開或秘密地同後金舉行和談,當然這一切並未讓好大喜功的崇禎帝知道,卻不可避免地為自己埋下了殺身之禍根。
在一片議和聲中,皇太極利用袁崇煥急於求和的心理,提出以殺毛文龍作為示信的條件。毛文龍是鎮守皮島的明將,其部數十萬散居海島,兵強丁壯,裝備精良,靈活機動,經常從後方騷擾、牽製後金軍。毛文龍的勢力如人身上的蚤虱,捕捉它無處下手,聽任它吮咬皮膚則使人不得安寧。後金兵因不習海戰,又缺乏船隻,對他無可奈何。因為前有袁崇煥、後有毛文龍,使皇太極不敢大規模地進兵遼西。他決計除掉這個人,否則他的大事不可成。袁崇煥本與毛文龍不合,毛文龍又曾得魏忠賢扶持,魏倒台後,他被清高如袁崇煥的朝臣視為魏黨。毛文龍自以為孤懸海外,天高皇帝遠,並沒有把袁崇煥放在眼裏,更不用說聽他的指揮。袁崇煥與後金屢欲議和,毛文龍卻總是出兵騷擾後金,幹擾議和。毛文龍所作所為違反袁崇煥議和原則,袁崇煥決心除掉他。崇禎二年(1629)袁崇煥以犒賞吏卒為名,來到毛文龍處,又以閱兵校射,將毛文龍騙至山上,數其十二罪狀,用崇禎帝賜的尚方劍將其斬於帳前。崇禎帝一聽到這個消息,感到十分驚訝,但考慮到毛文龍既然死了,現在正倚賴袁崇煥,便沒有責備,還命他安心任事。這不過是表麵安撫,而內心深處從此對袁產生了疑忌。袁崇煥擅殺毛文龍,客觀上為後金消滅了一個勁敵,對明朝是一個損失,袁崇煥也因此唇亡齒寒。皮島失去了主帥,人心立時渙散,孔有德、尚可喜等逃歸後金,從此堅持多年的抗金根據地便不複存在了。
毛文龍被殺後,皇太極頭腦裏產生了一個非常大膽而冒險的想法:避開寧錦防線,繞道內蒙古,突襲京師,來調虎離山,將袁崇煥“調”到京師,設法將其除掉。
明在寧、錦布防重後,相比之下海關以西的城市城垣頹落、軍備廢弛,對後金兵毫無設防。所以皇大極率大軍一到,幾乎未遇到抵抗就直驅北京。京師得報,立即戒嚴。袁崇煥自寧遠急馳山海關,晝夜兼程,於十一月九日搶先進駐薊州,而皇太極遲於十二日才抵此城。他故意回避與袁軍交鋒,並派許多人到京師內散布是袁崇煥導金兵入內地的流言。然後趁袁軍不注意,離開薊州西進至通州,直抵北京城下。袁崇煥尾隨後金軍,亦抵京師。京城大嘩,謠言蜂起,崇禎帝狐疑,故不準袁兵入城,袁崇煥實際已失去了朝廷的信任。他本應在薊州截住後金軍不準西進,或在通州與後金軍決戰,一方麵延緩後金軍向京師的進軍速度,一方麵洗刷自己的嫌疑。但機會失去了,當後金軍與明軍城下激戰正酣時,皇太極又突然下令班師回朝。這令人不可捉摸的戰局,使得皇太極得以乘機設反間計,將死敵袁崇煥置於死地。
後金兵抵京時,曾俘獲明朝兩名太監,皇太極授意於副將高鴻中、參將鮑承先兩人按計行事。入夜,高鴻中、鮑承先喝得“酩酊大醉”跌跌撞撞回到營帳,一麵含糊不清地說著醉話:“今天,不痛快,正殺得性起,不知為何鳴金收兵。”“你懂什麽?撤兵是大汗的妙計。你不見剛才敵營過來兩個人,他們與大汗密談。聽說與袁巡撫有密約,此事可以馬上成功。”“噓,隔牆有耳,別讓那兩個太監聽去。”二人聲漸低,鼾聲大作。隔壁兩個被俘的明朝太監,聽到高、鮑二人酒後吐露的“真言”,心中暗自驚怕。他們見夜深人靜便悄悄推開帳門,除了那兩個睡得像死狗似的醉鬼,竟無人把守,神不知鬼不覺地逃離了後金的營帳,將袁崇煥“通敵”的重大軍情報告給了崇禎帝。本來崇禎帝就疑心大,聯想到袁崇煥殺毛文龍及一貫主張和平共處,如今又引敵入境,於是深信不疑。十二月一日,崇禎帝以“議餉”的名義召見袁崇煥,在他毫無思想準備時,將袁下獄。可憐袁崇煥一片忠心,卻被問成叛國大罪,後被淩遲處死。崇禎如此糊塗,自毀長城,從此失去了支撐龍庭的頂梁柱。不明真相的百姓,還爭食其肉以泄心中之憤。他們哪裏知道這是一場戲!這是一場皇太極導演的一場使民族英雄沉冤數十載的悲劇。皇太極設計使袁崇煥妄殺毛文龍,崇禎帝殺袁崇煥,可稱為“連環計”,足以顯示出皇太極出類拔萃的軍事和政治才能。袁崇煥的死直接讓明軍苦心經營十多年的遼東防線陷入混亂,才會有了後來清軍的入關。
在這場決定兩個民族命運的鬥智過程中,皇太極笑到了最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