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三十九章 社會助長實驗

  兩個人吃飯的時候總是比一個人吃飯有勁,更多人吃飯就更有意思了,每個人往往都會比平時多吃飯菜;一個人跑一百米的時候即使盡力了,也往往會比有兩個或更多的人一起跑要更慢……在心理學上,把這種當他人在場或和他人一起活動時,個體行為效率有提高的傾向的現象稱為“社會助長現象”。

  社會助長現象早在1897年首先被心理學家特裏普利特發現。他讓被試在三種不同的情境下騎自行車,要求完成25公裏的路程。一組被試單獨騎車,一組被試騎車的時候有人跑步陪同,還有一組被試與其他騎車人一起騎行。分別對這三組被試的計時統計中發現,單獨騎車的平均時速為24英裏(1英時=1.61公裏);有人陪跑的被試平均時速為31英裏;而與其他人一起騎行的被試速度最快,平均時速為32.5英裏。後來,特裏普利特又設計了一個實驗室實驗,安排40個兒童盡量快地轉動釣魚輪繞線,既讓孩子們單獨繞,又讓他們兩兩結伴繞。結果發現,結伴繞的時候,速度快得多。

  特裏普利特認為當觀眾在場時,往往會喚起別人評價自己的想法,你關心別人的評價,就會自我驅動,就會有更好地表現。另外,人和人之間還有隱蔽的競爭,人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好勝心,於是自覺或不自覺地展開了競爭,用我們的俗話來說就是“逞能”。

  心理學家考特雷爾也有同樣的發現。他請來一群學生學習一些無意義的詞語,要求他們盡可能記憶並通過在屏幕上呈現一些迅速閃動的詞的方式來測試他們記憶的效果。學生們被分成三組,分別在三種不同的條件下完成學習任務。在第一種條件下,學生一個人在實驗室單獨進行;在第二種條件下,有學習者的兩個同學在場,而且這兩個同學對該實驗表現出濃厚的興趣;第三種條件下,雖然也有兩個觀眾在場,但是這兩個觀眾的雙眼被蒙了起來,因而無法知道學習者完成任務的情況。結果發現,在第一種和第三種條件下,學生們的成績是一樣的,隻有在第二種條件下,學生才有提高,發生了社會促進的影響。

  其實生活中還有這樣的現象:一些演員表演和運動員比賽時,觀眾越多,情緒越熱烈,他們的勁頭就越大,水平發揮得就越好;有經驗的老師一上講台就興致勃勃,講得生動流暢;而有些人第一次上講台講話,麵紅耳赤、滿頭大汗、結結巴巴,而他在台下準備的時候,卻是口齒清晰、滔滔不絕、表情自然……那麽在什麽情況下這會產生“社會助長作用”,什麽情況下會產生“社會致弱作用”呢?第一個因素是任務的性質。研究表明,在簡單的、機械的、體力的活動中有社會助長作用,而在複雜的、腦力的活動中有社會阻抑作用。第二個因素是個人條件。即使是在簡單的、機械的、體力的活動中也隻有當個體技能熟練時,才有社會助長作用,否則也會產生社會致弱作用。社會助長現象對我們的教育起著很重要的啟示作用,那就是要求我們的老師根據學生的情況采取不同的任務性質來促進學生的“學習助長”。

  
更多

編輯推薦

1一分鍾心理控製術
2贏利型股民、基民必備全書
3看圖炒股
4一看就懂的股市賺錢圖形
5基金投資最常遇到的1...
6買基金、炒股票就這幾招
7明明白白買基金、炒股票
8新手上路 實戰股市
9少年不知愁
10少年不知苦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