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老牌勁旅”富蘭克林基金公司新興市場部門的分析師成長起來的林偉傑,信仰“價值投資”,在這裏教我們:買好的基金,賺時間的錢。
8歲起隨父母移民之後,林偉傑的學生時代是在美國渡過的。和中國人的習慣不同,美國的教育最為強調獨立,一般的美國小孩從15、16歲起就開始打工掙零花錢,所以從很小的時候開始,美國孩子就有理財觀念。
在少有華人的北卡羅來納州,林偉傑的生活也迅速地“美國化”。中學時代,他曾經在父母朋友的中國餐廳裏打工,收盤子,洗盤子,點菜服務生,幾乎所有的崗位他都輪流做了一遍,不菲的工錢全用來交了學費。到了大學,他則依靠獎學金讀完了博士學位,空閑時間在學校宿舍兼職當值班員。多餘的零花錢,也用來買過基金。當時有些同學熱衷於炒股票,不過因為他所研讀的是雙學位,課程緊張,根本沒時間每天跟蹤股價、研究公司基本麵,自然而然基金成為他投資的首選。
確實,20世紀80年代的美國,共同基金行業迅速崛起為華爾街的新貴,再加上股票市場的繁榮,還是大學生的林偉傑對於含有股票投資的基金充滿信心。這一“思維習慣”保持至今。或許是職業的原因,林偉傑後來對股票的熱情更是有增無減,於是決定投資品種的時候,股票型基金突出重圍,成為他個人的投資組合中當仁不讓的“主力”。當然,棄股票擇基金還有不得已的苦衷,在美國,證券從業人員雖然可以買股票,但是買之前,或者拋之前都要申請批準,太費時間。所以還是買基金省時省力。現在他到了中國工作,國內的基金、股票他都是不能投資的,狹小的選擇麵促使他隻能投資美國的基金。
至於選擇基金的標準,林偉傑說得很簡單,“選擇好的公司,好的投資團隊,並且有穩定增長的基金”。他用行動詮釋了這句話的含義――全部買了自己公司,也就是富蘭克林集團下的基金。這家老牌基金公司是美國最大的上市基金公司,差不多有60年的曆史,管理著超過300億美元的資金。在美國,偏股票型基金的分類比中國複雜得多,最老牌的一個收益基金和公司的時間差不多長,有60年,平均下來每年大約有10%~11%的增長率。這個基金林偉傑也買了。他比較喜歡以每年穩定增長為目標的基金,有些基金某年可以達到30%甚至翻番的增長,到下一年就虧光了,風險太高。
也正因為他欣賞“穩定增長”型基金,林偉傑更傾向長期投資。他說,自己曾經持有基金的期限最長達到了5年,一般在2~3年左右獲利了結。一個基金5年下來,平均年收益率大約為12%~13%,就會感到很滿意。林偉傑對長期投資不無感慨,他說:“如果60年前有人買了1000塊錢的富蘭克林收益基金,60年後就有300多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