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催眠,人們通常以為這是心理學家的實驗或者某些專業人士的表演,認為它跟我們毫無關係。事實上我們經常生活在近似催眠的心理狀態中。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情況:到超市買東西,回到家一清點,發現有一些是可有可無的,連自己都不知道為何會買這些小東西;我們本來對某個人沒有什麽印象,等過了一段時間後卻覺得他麵目可憎;早晨到了辦公室,本來精力充沛,心情愉快,過了一會兒卻變得煩得要命。
這些都是我們生活中經常遇到的現象,我們經常會對這種情況感到莫名其妙。其實在心理學家看來,這一點也不奇怪。因為你受到了周圍環境的暗示,不知不覺就產生了與之相應的行為與心情。比如,電視廣告對購物心理的暗示作用,廣告的影像、聲音都具有強烈的暗示性。人們看電視時,都是東看看西看看,是一種無意的行為,在無意中,人們缺乏警覺性,這些廣告信息會悄悄地進入人們的潛意識。這些信息反複重播,在人的潛意識中積累下來。當人們購物時,人的意識就受到潛意識中這些廣告信息的影響,左右你的購買傾向。比如,當你對兩個品牌的東西拿不定主意時,多半會選擇那已經進入潛意識中的品牌,所以當我們回到家,再注意到當初的選擇時,感到莫名其妙。
心理學界對心理暗示研究最多的專業是神經語言程式學,它的核心主題就是通過改變人的情緒,對心理形成暗示,達到改變人的思想和行為的效果。它的前身,則是略帶神秘色彩的“催眠術”,內核則都是“心理暗示”。
在心理診所裏,催眠醫療師拿起一隻晃動的鍾擺來吸引被催眠者的注意力,並慢慢地說著一些術語,經過反複暗示,被催眠者閉上眼睛,逐漸進入昏睡狀態。其實,昏睡與真正的睡眠不同。昏睡者仍然保持一點清醒,來接受催眠者的暗示。
心理學家分析指出,在下列各種情況下,健康者的被催眠狀態較容易發生:疲倦或者意誌薄弱的時候;沉浸於個體或信仰的崇拜,放鬆了對客觀的評判;處於完全信任對方的前提下;在緊急狀態下,沒有意識和思考的餘地。這意味著,在我們的日常生活裏,上述的精神狀態或多或少都會反複出現。
美國心理專家對NBA球隊的比賽進行考察後發現,比賽中投手能否投出好球決定於投出的頃刻之間,隻要他想投出好球,並給出相應的情緒操作,結果就容易如願以償。相反,情緒不好時的投手表現都容易投出壞球。所以在投出好球之前,投手一定要充滿信心,這種情況就屬於一種自我催眠。而毫無自信心的投球也屬於自我催眠。在籃球投出之前,一切好壞結果都會受到自我暗示的作用。
我們人類行動中有不少自我暗示。生活中,一個人受到當時身體與心理狀況的影響,思前顧後,結果就會產生不良的自我暗示。比如,一位膽怯者必須要在大庭廣眾前講演,他就會被當時周圍強烈的刺激所震懾,就如同置身於被催眠時的狀態,他會失去行動的自由。這是一種自認不行的暗示在內心作祟的緣故。如果其本人能意識自我暗示這個事實,就具備糾正的機會,隻可惜很多人意識不到。人類也可以劃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廣博情趣的行動者,另一種是遲遲不采取行動的慎重者。後者大多數有不良的自我暗示,他對一切感到悲觀,對很多事情覺得絕望。他們在無意識中有否定自我的暗示,以至隻要遇到困難,就會自我暗示表示放棄。而一位情趣型的行動者,他會對各種事情都想做做看,事先沒有不良的自我暗示。在其操作過程中即使會遇到困難,他也會繼續嚐試,改變僵局。在百折不撓之餘,顯示出自己的創意,從而使許多困難迎刃而解。
受暗示性是人的心理特性,它是人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無意識的自我保護能力,當人處於陌生、危險的境地時,人會根據以往形成的經驗,捕捉環境中的蛛絲馬跡,來迅速作出判斷。這種捕捉的過程,也是受暗示的過程。因此,人的受暗示性的高低不能以好壞來判斷,它是人的一種本能。
催眠現象產生的原因相當複雜,心理暗示隻是其中的一個因素,並不是催眠的全部內容。我們要爭取理解催眠與暗示心理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