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人格”的本質不是人的胡子、血液、抽象的肉體的本性,而是人的社會特質。
――卡爾・馬克思
不同的心理學家將人格分成不同的類型:弗洛伊德按照自我、本我、超我三個層次對人格進行把握;榮格則根據心理傾向對人格進行分類;人本主義者則強調“人性本善,以人為本”;奧爾波特的特質理論把人格分為若幹個特質要素;吉爾福特把人格特質分成十三種;而九型人格理論則根據獨特的分類法把人格分成九種;等等。
弗洛伊德的“三我”結構
1923年,弗洛伊德正式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人格理論。他認為人格是由三個獨立且相互作用的部分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人格中原始、天生的部分。處於人格結構的最底層,是本能和欲望組成的心理能量係統。本我遵循快樂原則。
自我處於人格的中間層,是平衡本我欲望與外在顯示衝突的部分,受超我控製,追求現實的目標。自我遵循現實原則。
超我處於人格結構的最高層,是社會道德和規範內化的結果,抑製本我和監控自我,追求完善的境界,包括良心和自我理想兩個部分。超我遵循道德原則。
弗洛伊德認為超我、自我和本我三者之間的關係協調,則人可以保持心理健康,否則就會導致心理疾病。
榮格的心理傾向分類
瑞士心理分析學家榮格曾經是弗洛伊德的最著名的學生之一,曾一度被認為是弗洛伊德的接班人,但他卻提出與老師截然不同的人格理論。
榮格將人格特征分為外向型和內向型兩種。
外向型的人總是對外界很關心,有以外界事實為基準對事情作出決定的傾向,思維方式比較客觀。一方麵,情感表露在外,熱情奔放,做事情當機立斷;但另一方麵,性情有不穩定的傾向,有時缺乏耐心。另外,在社會交往中容易受到他人的影響也是這種人的一個特征。
內向型的人隻對自身感興趣,對事情的把握主觀性很強,做事情決斷力比較差,但有耐心,不怕麻煩,做事謹慎,深思熟慮。
人本主義人格理論
人本主義人格理論主張每個人都具有將自己的能力引向更高層次的傾向和潛力,強調“以人為本、人性本善”。人本主義理論認為,主動的自我變革和自我促進能力,以及人所獨有的創造力衝動才是人格的核心部分。
其中,羅傑斯的理論以個體的自我為中心,人們都有尋求積極關注的需要,這是一種被他人所愛和尊重的需要。通過他人,我們借以了解和評價自己;由於他人的積極關注,自我得以成長。
馬斯洛則提出了人類由低到高的五個層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他認為每個人都有自我實現的需要,自我實現是個體發展的最高境界,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目標。
奧爾波特的特質理論
奧爾波特把人格分為共同特質和個人特質兩類。前者是在某一社會文化形態下大多數人共有的、相同的特質;個人特質是人們身上獨有的特質,又分為首要特質、中心特質和次要特質三種。首要特質是一個人最有代表性的特質,是人們一貫的表現;中心特質是構成人們獨特表現的重要特質;次要特質是個體一些不太重要的特質,往往隻有在特殊的情況下才會表現出來。
吉爾福特的人格特質理論
吉爾福特通過研究歸納出了包括抑鬱型、循環型傾向、自卑感、神經質、行動型、支配型、社會外向型和男性氣概(女性風度)等13種人格特質。
九型人格理論
九型人格理論是獨特的性格分類方法,揭示了人們內在的價值觀和動力源泉,它將人格分成九種類型,包括完美型、全愛型或稱助人型、成就型、藝術型或稱自我型、智慧型或稱思想型、忠誠型、活躍型或稱開朗型、領袖型或稱能力型、和平型或稱和諧型。該理論可以讓人們了解自己的個性,發現自己性格的優勢和不足,從而獲得更好的發展。
“大五”人格
“大五”人格是目前最具影響力的特質理論,認為人格由五個理論,包括經驗的開放性、責任心、外傾性、宜人性和神經質(情緒穩定性)。該理論模型在不同的群體中表現出了較好的一致性,有研究證明“大五”是對人格的最佳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