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若改變,你的態度跟著改變;態度改變,你的習慣跟著改變;習慣改變,你的性格跟著改變;性格改變,你的人生跟著改變!
――馬斯洛
自我實現者
人本主義心理學在20世紀50、60年代興起於美國,是當代心理學主要流派之一。以馬斯洛、羅傑斯等人為代表的人本主義心理學派,與精神分析學派和行為主義學派分道揚鑣,形成心理學的第三思潮。
(一)馬斯洛
馬斯洛畫像
1908年,智商高達194的天才,人本主義心理學主要創始人之一,被譽為“人本主義心理學之父”的馬斯洛出生在紐約市布魯克林區一個猶太家庭,是家中七個孩子的老大。少年時代的馬斯洛是一個害羞、敏感並且神經質的孩子,為了尋求安慰,他把書籍當成避難所,從小就是個讀書迷。
1926年進入大學攻讀法律專業,後轉學心理學,1934在著名心理學家哈洛的指導下獲得哲學博士學位,隨後到哥倫比亞大學擔任桑代克的助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馬斯洛到美國布蘭迪斯大學心理學任教授兼係主任。在此期間,他出版了《動機與人格》和《存在心理學探索》兩本書,奠定了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理論基礎。1963年,在他與其他心理學家的積極倡導下,美國建立了人本主義心理學會。馬斯洛曾任美國人格與社會心理學會主席和美國心理學會主席(1967年)職位。
晚年的馬斯洛在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基礎上開始建設一種新的超越個人經驗的心理學,這種超個人心理學構成了心理學的第四勢力。1970年6月初,馬斯洛因心髒病突發不幸去世。
馬斯洛一生著作頗豐,除上述兩種外,還有《科學心理學》、《人性能達到的境界》、《宗教、價值和高峰體驗》等。他從個人心理生活的角度提出人的動機和需要的層次,認為人的動機和需要是一種層次結構,心理生活是一個由低到高逐漸實現的過程。他認為人有能力創造出一個對整個人類以及每個人來說是更好的世界。
(二)C・羅傑斯
羅傑斯畫像
1902年1月,羅傑斯出生於芝加哥郊區一個富裕的土木工程師家庭。17歲時進入大學學習,1928年獲得哥倫比亞大學臨床心理學碩士學位,三年後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在大學期間,他認識了華生、阿德勒等心理學大師。後曾出任紐約羅切斯特“禁止虐待兒童協會”兒童社會問題研究室主任,羅切斯特兒童指導中心主任。1940~1962年,先後在多所著名大學任教,1964年起的四年裏,他成為加利福尼亞一個研究中心的研究員,主要致力於人本主義人際關係的研究。1987年,羅傑斯因手術後並發症去世。
羅傑斯曾先後擔任過美國應用心理學學會主席、美國心理學學會主席、美國臨床與變態心理學分會主席等多個心理學重要學術團體的領導人。有學者將羅傑斯列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最有影響的100位心理學家的第四位。羅傑斯一生勤於治學,著作等身。先後發表過200多篇論文和16部著作,其中,代表作有:《谘詢和心理治療:新近的概念和實踐》、《當事人中心治療:實踐、運用和理論》、《在患者中心框架中發展出來的治療、人格和人際關係》、《自由學習》、《個人形成論:我的心理治療觀》和《一種存在的方式》等。他的著作已被翻譯成十幾種語言,在世界各國有廣泛的影響。
如果說,馬斯洛的貢獻主要表現在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理論取向與基本理論的開創,特別是對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組織和領導上,那麽羅傑斯的貢獻則集中表現在他把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以人為中心的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廣泛地應用於醫療、教育、管理、商業、司法等諸多社會生活領域以及國際關係當中,成為人本主義心理學最有影響的代表人物之一。
人本主義心理學
“人本主義”一詞是與科學主義相對照而提出的。近代西方心理學中有模仿物理學和生物學方法研究心理現象的傾向。人本主義心理學家認為這種傳統的科學方法不足以解決人類更複雜的心理學問題,特別是涉及價值觀和信仰的問題。因此他們主張改善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擴大科學研究的領域,使人的精神生活也能得到科學的理解,以彌合當代科學與信仰的分裂。
(一)馬斯洛的自我實現論
馬斯洛認為人類行為的心理驅力是人的需要,他將其分為兩大類、五個層次,像一座金字塔,由下而上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人在滿足高一層次的需要之前,必須先部分滿足低一層次的需要。第一類需要稱為缺失需要,可引起匱乏性動機,為人與動物所共有,一旦得到滿足,緊張消除,興奮降低,便失去動機,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與愛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第二類需要稱為成長需要或超越需要,可產生成長性動機,為人類所特有,是一種超越了生存滿足之後,發自內心的渴求發展和實現自身潛能的需要,主要指認知的需要、審美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滿足了這種需要個體才能進入心理的自由狀態,體現人的本質和價值,產生深刻的幸福感,馬斯洛稱之為“頂峰體驗”。
馬斯洛認為人類共有真、善、美、正義、歡樂等內在本性,具有共同的價值觀和道德標準,達到人的自我實現關鍵在於改善人的“自知”或自我意識,使人認識到自我的內在潛能或價值,人本主義心理學就是促進人的自我實現。
(二)羅傑斯的人本主義心理學
(1)人性觀:首先,積極肯定人的本性;其次,強調人性是發展變化的;最後,人的認識活動的基礎是意識經驗。
(2)自我論:這是羅傑斯人格理論和心理治療理論的基礎與核心。強調人的自我知道能力,自我是自我經驗的產物,經過引導人能認識自我實現的正確方向。
(3)心理治療觀:“以人為中心的治療”,根本原則就是人為地創造一種絕對的無條件的積極尊重氣氛,使就診者能在這種理想氣氛下,修複其被歪曲與受損傷的自我實現潛力,重新走上自我實現、自我完善的心理康莊大道。
(4)人本主義教育觀:“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觀認為,教育的宗旨和目標應該是促進人的變化和成長,培養學會學習的人。“教人”比“教書”重要。
逸事・馬斯洛
馬斯洛的父母是從蘇聯移民到美國的猶太人。父親酗酒,對孩子們的要求十分苛刻;母親極度迷信,而且性格冷漠殘酷暴躁,馬斯洛小時曾帶兩隻小貓回家,被母親當麵活活打死。馬斯洛童年生活很痛苦,幾乎從未得到過母親的關愛。後來母親去世時,他拒絕參加葬禮,可見其母子關係之惡劣。
他童年時體驗了許多的孤獨和痛苦。不僅如此,作為猶太人,他們住在一個非猶太人的街區,上學後又是學校少有的幾個猶太人之一,這一切使馬斯洛成為了一個害羞、敏感且神經質的孩子。為了尋求安慰,他把書籍當成避難所。後來當他回憶童年時,他說道:“我十分孤獨不幸。我是在圖書館的書籍中長大的,幾乎沒有任何朋友。”上學後的馬斯洛由於天賦極高,他的學習成績十分優秀,其狀況才有所改變。馬斯洛從五歲起就是一個讀書迷,他經常到街區圖書館瀏覽書籍,當他在低年級學習美國曆史時,托馬斯・傑斐遜和亞伯拉罕・林肯就成了他心中的英雄。幾十年以後,當他開始發展自我實現理論時,這些人則成了他所研究的自我實現者的基本範例。青少年時期他曾因體弱貌醜(鼻子太大)而極度自卑,借鍛煉身體冀求得到補償。進入大學後讀到阿德勒著作中自卑與超越的概念,得到啟示,從此改變了他的一生。馬斯洛的早年經曆不僅影響了兒時的馬斯洛,而且使成年甚至成名後的馬斯洛仍然害怕當眾發言,以至於每一次演說之前他都會經曆極為強烈的焦慮體驗。
§§第三章 夢與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