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威爾漢姆・馮特的一生中,最為奇特的是他對心理學所產生的影響――既影響廣泛,又微乎其微。
――莫頓・亨特
捷足者馮特
“心理學的誕生是一件默不作聲的事,未曾有一絲張揚。”
――莫頓・亨特《心理學的故事》
公元1879年12月的某一天,德國萊比錫大學,一棟被稱為孔維特的破舊小樓內的一間小房間內,一位中年教授帶著兩個年輕的學生正在準備一個實驗。他們在桌子上安裝了一台微時測定器、一個被他們稱為“發聲器”的裝置(其實就是一個金屬架,上麵升起一隻長臂,一個球將從臂上落下,掉在一個平台上)、一個發電報用的鍵盤、電池以及一個變阻器。他們把這五件“莫名其妙”的東西用電線連接起來,於是,實驗開始了。隨著那個球“砰”的一聲落在平台上,發報機鍵盤“噠”的一響,微時測定器立即記錄下這個過程所用的時間,現代科學心理學的時代正式來到了。那位教授就是威廉・馮特。
1832年,馮特出生在德國西南部的一個書香門第。他13歲進入天主教大學的預科學習,1856年畢業於海德堡大學醫學係。
1858年,他成為赫爾曼・馮・赫耳姆霍茲的助手。在這段時間裏他開辟了第一個科學的教授心理學的課程。在這個課程中他使用來自自然科學的實驗方法來研究心理學。他的講義被編輯為《人類與動物心理學論稿》。
1874年,馮特發表了《生理心理學原理》。在這部書中,他獨創了一個係統性的心理學來研究人的感識:感覺、體驗、意誌、知覺和靈感。
1875年,馮特來到萊比錫大學並成為教授。4年後,他在那裏創立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實驗室。再過10年,他出任萊比錫大學校長,直至1917年。
1920年,也就是他88歲時,他仍忙於著述,直到去世前的第8天,他仍在奮筆疾書。馮特學識淵博,雖然他的作品艱澀沉悶,語焉不詳,但他講起課來口若懸河,激情澎湃。他生性嚴肅,舉止呆板,連最忠實的弟子鐵欽納也覺得自己的老師“毫無幽默感”。但對他的學生,馮特卻非常樂於幫助,關懷備至,充滿慈愛――雖然也十分專橫。
他一生著述豐富,據統計,他的作品近500語種,涉及心理學、哲學、邏輯學、語言學等諸多領域。心理學方麵的代表作有:《人類與動物心理學論稿》、《生理心理學原理》和《民族心理學》。
馮特與內容心理學派
19世紀60年代,內容心理學派在德國產生,代表人物是費希納與馮特。該學派主張對人的直接經驗進行研究,研究方法主要是“自我觀察”、“自我體驗”的實驗內省法。
所謂直接經驗就是人在具體的心理過程中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如感覺、知覺、情感等。不過,馮特這裏研究的並不是感覺、知覺心理活動的本身,而是感覺或知覺到的心理內容,即感覺到了什麽,知覺到了什麽。馮特認為,人的這種直接經驗(心理或意識)是可以進行分析的。心理被分析到最後不能再分析的成分,則為心理元素,即為心理構成的最小單位。而人的心理,就是通過聯想或統覺才把這些心理元素綜合為人的直接經驗的。因此,馮特認為,心理學的任務就是分析出心理元素並發現這些元素複合成複雜的觀念的原理與規律。
由於馮特的內容心理學注重研究的是人的內在的意識,因此,從實質上看,他的心理學體係基本上隻是對19世紀中葉以前歐洲心理學成就的一個全麵的曆史總結,主要傾向還是停留在當時英國的以及德國的一些經驗論、統覺說的傳統的心理思想上,而並無整體上的對傳統的較大突破。而且,馮特的心理學體係的指導思想基本上是唯心主義的。
馮特在心理學史上的影響
馮特的功績並不在於以他為代表的內容心理學本身,而是他為科學心理學所作出的那些不朽的貢獻:首先,他創建了世界第一個心理實驗室,使心理學從數千年附屬於哲學的狀態中徹底地分離、獨立出來;其次,他總結、創立了一門嶄新的心理學――實驗心理學;第三,他利用在萊比錫大學創建的心理實驗室,培養了一支國際心理學專業隊伍,有力地推動和促進了各國心理學的建設和發展。正如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赫爾所說:“馮特到任何時候都將作為偉大的裏程碑而永垂不朽。”
他作為科學心理學之父將永遠被人們所紀念。
逸事・馮特
馮特生性嚴肅,由於自己學識非常淵博,總自視為權威。據說,他當年在萊比錫大學任教職時,每逢課前,他總會一直等在教室外,直至學生與助手皆落座,而後,才突然打開門,一步跨將進來;一襲黑袍打扮,目不斜視,徑直走向講台,在講台上擺弄一會兒教具,末了,才手扶講桌,麵對早已在台下焦急等待的學生滔滔不絕地講起來。
另一位幾乎同時代的心理學大師威廉・詹姆斯曾這樣挖苦馮特說:因為這個世界上必須得有教授,他(指馮特)即成為最值得稱讚和永不可能敬仰過分的那種人。他不是天才,而是教授――也即那種在自己的專業內無所不知、無所不言的那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