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三、漢成帝的皇後嬪妃

(一)成帝身邊的女人

在貴族與帝王的生活中,宴飲與女色是很重要的組成部分。在漢代,每位皇帝的後宮都會有大量的妃嬪,因此,妃嬪間爭風吃醋,為了自己或自己孩子的地位演出後宮政治鬥爭的事情非常普遍。到了成帝時期,這種鬥爭又一次升級。

漢成帝即位前就比較好酒色,等他當上了皇帝後,自然就更加不肯放鬆。這時他在後宮裏有兩位鍾愛的美人,一個是他的皇後許氏,另一個就是有名的才女班婕妤。

1、許皇後

許皇後是漢宣帝皇後許平君的侄女,按輩分來說還是漢成帝的表姑,也算是親上加親了。她不但美麗聰慧,而且還熟讀史書,頗有才華。當年還是太子的劉驁就與她一見鍾情。漢元帝得知兒子和這位兒媳婦兩情相悅,高興地叫左右把酒祝賀。

成帝即位以後,許氏被立為皇後,成帝對她十分寵愛,後宮的嬪妃也因此很少被寵幸。皇帝與皇後感情好,自然皇後家的親戚也就飛黃騰達。在成帝母親王政君那邊的外戚王氏看來,許氏的顯貴無疑是對他們地位的挑戰。正好這時天上有了日蝕,按照"天人感應"的說法,這說明皇帝有了過失,上天示警。於是,成帝趕忙下詔檢討。王氏的黨羽便借口日蝕是許皇後"失德"造成的,要皇帝減少她的用度,來打擊許氏外戚的力量。

許皇後被平白地扣上一頂"失德"的帽子,自然十分不服氣,她本有才華,就洋洋灑灑地寫了一份奏章抗議,言辭懇切,有理有據。成帝看了,也找不出可以駁斥的地方,隻好讓大儒劉向捉刀代筆,擺出皇帝的威嚴,拉出聖人的大旗,才把許皇後壓了下去。經此一事,成帝雖然對許皇後依舊寵愛,但總覺得自己連她也駁不倒,實在是沒有麵子。再加上以後許皇後年紀漸長,容貌也不複當年之豔麗,對於好色之徒漢成帝來說,“色衰而愛馳”也就成了理所當然之事,對許皇後便漸漸冷落了。

2、班婕妤

漢成帝另外寵愛的一個美人是班婕妤。她是越騎校尉班況的女兒,也是《漢書》的作者班固和出使西域的名將班超的祖姑,是一個有名的才女。她在成帝時被選入宮,立為婕妤。婕妤是當時宮中嬪妃的封號,皇後之下僅次於昭儀,可見她的地位是比較高的了。班婕妤不僅長得漂亮,人也很聰穎,知書達禮,氣質高雅。一開始皇帝對她十分寵幸,不但把她由品級較低的少使提升為婕妤,還給她擴建宮舍。但是,這位班婕妤不但美貌,還很有"婦德",這恐怕也是他們班家的家學淵源吧,後來她的侄孫女班昭,就專門寫了一本教女人如何循規蹈矩的《女誡》。她不爭寵,不幹預政事,謹守禮教,行事端正,凡事都合於禮法,有一個著名的"班姬辭輦"的故事,就可以看出這一點來。

一次,漢成帝在後宮遊玩,想和班婕妤同乘一輛車子,卻被她嚴詞正色地拒絕了。她說:"看古代留下的圖畫,聖賢之君,都有名臣在側。隻有夏、商、周三代的末主夏桀、商紂、周幽王,才會有寵愛的妃子在座,所以最後落得國亡身死。妾如果和陛下同車出進,不就跟那些亡國末主相似了麽,妾實在不敢奉命。"皇帝聽了這一番說教後,隻好點頭說好,不再要求和她同車了。皇太後聽說了這件事,也十分稱讚,把她和輔佐楚莊王稱霸的賢女樊姬相比,班婕妤的賢德由此可見一斑。

不論是許皇後還是班婕妤大概都沒有明白,對於漢成帝來說,女子的才華和德行並不是最重要的,他所看重的,仍然是美色而已。像班婕妤那樣的"美德",他在不得不誇獎的同時,心裏肯定會有"敬而遠之"的感覺。所以,一旦遇到更合他心意的美人,他就把曾經寵愛過的許皇後和班婕妤都統統拋到腦後了。

3、趙飛燕

這個讓成帝心動的美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趙飛燕。趙飛燕的本名原本不是飛燕。她是陽阿公主家的舞女,身世也頗為離奇。她的生母據說是江都王的孫女姑蘇郡主,郡主與家奴馮萬金私通生下了她和妹妹。因為是私生子,就把這一對雙胞胎姐妹拋棄到荒郊野外。但沒有想到三天後居然還活著,馮萬金覺得不同尋常,就又把這一對姐妹抱了回來,給姐姐取名宜主,妹妹取名合德。她們長大後,馮萬金已死,姐妹倆孤苦無依,流落到長安,便拜陽阿公主的管家趙臨為義父,因此姓趙,做了陽阿公主家的舞女。

趙氏姐妹天生麗質,舞姿翩躚,很快就在陽阿公主家的舞女中脫穎而出。其中,趙宜主的舞姿尤為出眾,她身材纖瘦,舉步翩然若飛,像一隻翻飛的燕子那樣嫋娜輕盈,因此號稱"趙飛燕"。所謂"燕瘦環肥",趙飛燕和之後的楊玉環一起成了美女的代名詞。

鴻嘉三年(前18年)的一天,漢成帝帶著幾個侍衛一道微服出宮嬉遊,來到陽阿公主家,陽阿公主見皇帝駕到,自然不敢怠慢,就把府裏的歌姬舞女統統叫了出來,給皇帝侑酒助興。成帝一眼就看中了歌聲嬌脆,舞態輕盈的趙飛燕,隨後把她帶回宮中,當即拜為婕妤。不久,成帝廢掉許皇後,冊立趙飛燕為皇後。從此,與趙飛燕一起登舟遊樂,寵愛無比。

趙飛燕不但貌美,也十分聰明。她知道自己的地位低賤,如此受寵會引起宮人的嫉妒,就作出謙卑的樣子,用成帝賜給她的財物在後宮中大灑金錢,刻意低聲下氣地與宮中粉黛結好,逐漸鬆馳了後宮佳麗對她的敵意。不過光是消極的防守還不夠,她還要采取更積極的辦法,把成帝牢牢地控製在自己身邊,於是,她就把妹妹趙合德也介紹到宮裏來。趙合德更加漂亮迷人,花容月貌,成帝自此左擁右抱,盡情享樂,更不理朝政了。

4、趙合德

趙合德也是個傾國傾城的美人,而且心計比其姐還更勝一籌。她知道姐姐已經憑著姿容舞姿得寵,自己就要翻出點新的花樣來,於是就使出了欲迎還拒的手段。成帝派人宣她進宮,她卻借口沒有姐姐的宣召,死也不去。成帝看這麽個小小的奴婢卻敢抗拒自己的命令,果然被吊起胃口來。就鄭重其事地派人拿著趙飛燕的信物再次前往,趙合德這才同意進宮,還精心地打扮了一番,用"九回沉水香"沐浴,又畫了新奇的"遠山黛"、"慵來妝",皇帝一下就被迷得神魂顛倒。但趙合德還要再拿捏一把,又不慌不忙地拒絕道:"皇上如今是我姐夫,如果沒有姐姐的允許,我是萬死也不敢侍奉皇帝的。"皇帝的胃口這回被吊得更高,於是厚著臉皮去找趙飛燕,讓她勸妹妹進皇帝的寢宮。如此幾次三番,趙合德終於答應了下來。皇帝如願以償,自是大喜過望,把趙合德的身體稱為"溫柔鄉",還宣稱說:"吾老是鄉矣,不能效武皇帝求白雲鄉也。"於是立刻把她封為婕妤,和姐姐一起寵冠六宮。

趙氏姐妹大為得寵後,野心也就隨之膨脹,不再滿足於僅僅是寵妃的地位,又盯上了皇後的寶座。這時,漢成帝的許皇後已經失寵多年,滿腹怨恨,就和姐姐許謁一起請巫祝設壇祈禳,企盼皇帝回心轉意。趙氏姐妹本來就關注著皇後的一舉一動,知道這件事後,當然不肯放過,就在皇帝和太後麵前誣告許皇後陰謀用"巫蠱"來加害皇帝。

"巫蠱"在宮廷中可是個了不得的大罪名,當年漢武帝就曾因此殺掉皇後太子等幾萬人。許皇後背上這個罪名,自然不會有什麽好下場,不久被廢,後來又自殺而死。趙氏姐妹還想把班婕妤也牽連進來。但班婕妤是有名的賢德才女,漢成帝也不相信她會參與到這種事情中去,就親自前去訊問。班婕妤從容的回答:"妾聞生死有命,富貴在天,規規矩矩地做善事,上天也不見得就降福,難道企求上天幫忙做壞事,上天就會聽從嗎?如果上天不會聽從,豈非徒勞。這樣的事,妾非但不敢為,也是不屑為。"成帝聽她說得坦白,也很感動,不僅沒有治她的罪,還賜給她黃金百斤。但班婕妤已經看出漢成帝的不可救藥,就主動要求到長信宮侍奉太後,自動遠離是非之地,以求避禍,在閑暇時做詩賦以自傷悼,借以度過光陰。她以團扇自比,感慨漢成帝的無情無義。從此"團扇悲秋"也就成了後宮女子失寵的典故,被屢屢用在詩文之中。班婕妤在移居長信宮之後,就再也沒有見過漢成帝,直到漢成帝死後,才以先帝嬪妃的身份前往守陵,五年後鬱鬱而終。

在這一場爭寵之戰中,趙氏姐妹便獲得了全勝,姐姐趙飛燕被封為皇後,妹妹趙合德被封為僅次於皇後的昭儀。從此,漢成帝的後宮,成了趙氏姐妹的天下。

漢成帝的許皇後和班婕妤之所以失寵,除了漢成帝對她們失去新鮮感之外,也和她們沒能為漢成帝留下子嗣有關。許皇後生過一兒一女,但都夭折了。班婕妤生過一個兒子,也沒有活下來。現在,趙氏姐妹成了皇帝的新寵,對於她們來說,鞏固地位的關鍵,就是要給皇帝生下一個兒子來。

趙飛燕和趙合德利用皇帝對她的專寵,把皇帝牢牢地捆在自己身邊。漢成帝在宮中和趙氏姐妹在一起享樂,朝廷大權就漸漸落入外戚王氏之手,形成了王氏外戚把持朝政的局麵。諸事不管的漢成帝更加沉溺到與趙氏姐妹的歡愛中去。由於他有"不舉"的毛病,就命人四處尋訪春藥。不久果然有方士給他獻上所煉的大丹,叫做"慎恤膠"。據說這藥很有效力,漢成帝隻消一丸就能與趙合德徹夜歡愉。趙合德怕這藥被其它宮女所得,就撒嬌弄癡的逼著成帝將所有的藥都交給自己保管。結果有一天,兩人都喝醉了,趙合德一下子給皇帝喂服了七顆丹藥。皇帝吃了這麽多丹藥,特別亢奮,這天夜裏九成帳裏春光無限,侍立殿外的宮婢終夜都聽得見他和趙合德的嘻笑之聲。但正所謂樂極生悲,皇帝竟然死在了趙合德身上,真是"精盡人亡"。趙合德一看皇帝死了,自知大事不好,就自殺身亡了。

後人評價美人在曆史中承擔的角色,基本可以分為兩大陣營,一種是紅顏禍水論。認為她們用美貌迷惑帝王。"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致使朝政荒廢,最後國破家亡。將亡國的責任全部推到了這些女子頭上。一種封建婦女論。認為她們限於當時的曆史背景,不過是男人手中的玩物,也是那個社會的犧牲品罷了。"十萬男兒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其實人性是複雜的,一個人身上是善惡並存的,隻不過常識與修養讓他暫時呈現了某種特征而已。而做為一個社會的人,基於當時的文化政治背景,就更加具備雙重性或多樣性,甚至有的人身上根本就是個矛盾體,這也不足為奇。比如文革時的人性。所以對待一個人,我們既不能捧之於九霄,也不能一棍子打死,要接合當時的意識形態,學會辯證地去看待一個人,隻有如此才能真正理解和評價一個人,對於趙氏姐妹也是如此。

後妃們一般養在深閨,如花似玉,性情也該是溫婉平和的。到了後宮,怎麽就成了潑婦似的,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這主要是後宮體製造成的,那麽多美女,圍繞著一個健全的男人,奪床鬥爭已是到了白熱化的程度,政治鬥爭往往更加殘酷。有時候,後妃的娘家人出於政治目的使得後宮的鬥爭更加複雜,也更加血腥。再者,樹欲靜而風不止,不吃人就難免被人吃,在特殊的環境下想要保全自己卻不得不以別人的生命作為代價。

(二)命運不濟的許皇後

成帝即位後,立許氏為皇後。許皇後是元帝時大司馬車騎將軍平恩侯許嘉之女,成帝為太子時由元帝選配為妻。元帝時可憐其母恭哀後居位享福日子很短,便被霍氏害死,所以選許嘉之女配皇太子。許氏初入太子家,元帝曾派親近的宦官侍鬆,宦官們告訴元帝,太子見到許氏很高興,元帝還曾為此而置酒慶賀。時間一長,許氏生下一男,但卻夭折。成帝即位後,立許氏為皇後,又生一女,又夭折。

《漢書·外戚傳》記載:“後聰慧,善史書,自為妃至即位,常寵於上,後宮希得進見。”許皇後聰慧智達,善寫文章,又工於書法,加上年輕貌美,從太子妃到立為皇後,深得成帝的寵幸,後宮其他妃子很少能得到召幸。

按說,許皇後是漢宣帝皇後許平君的侄女,按輩分來說還是漢成帝的表姑,也算是親上加親了。漢成帝的皇後許氏年輕的時候也是一位絕色美女,漢成帝幾乎與她形影不離,這引起了王政君和王氏集團的擔心,因為許皇後的父親許嘉輔佐漢元帝達十多年,是位高權重的大臣,而且非常有政治才能。王政君怕許皇後得寵之後,許家的風頭蓋過王家,所以王政君和王氏家族,一有機會就攻擊許皇後。為了能找到一個既不會給王氏集團造成麻煩,又能轉移漢成帝目光的女子,王政君最後確定了一位才貌俱佳、人品也非同一般的班婕妤來與許皇後抗衡。

許皇後不但美麗聰慧,還熟讀史書,頗有才華。還是太子的劉驁與她可謂一見鍾情。漢元帝得知兒子和這位兒媳婦兩情相悅,高興地叫左右把酒祝賀。成帝即位以後,許氏被立為皇後,成帝對她十分寵愛,後宮的嬪妃也因此很少被寵幸。皇帝與皇後感情好,自然,皇後家的親戚也就飛黃騰達。在成帝母親王政君那邊的外戚王氏看來,許氏的顯貴無疑是對他們地位的挑戰。

趙飛燕姐妹入宮後,即以新寵的驕姿,挾赫赫威勢向許皇後、班婕妤二人發動進攻,一場新舊之爭遂在後宮展開。自許皇後被冷落以後,一連三年日蝕,按照"天人感應"的說法,這說明皇帝有了過失,上天示警。於是,成帝趕忙下詔檢討。朝臣們將這"陰盛"之象,歸咎於王氏專權,而王氏的黨羽穀永卻將矛頭移向許皇後,說是由於她"失德"造成的,要皇帝減少她的用度。於是,許皇後的"椒房掖廷用度"被減省了,來打擊許氏外戚的力量。許皇後甚至連皇帝的麵也見不上了,她一肚子怨氣無從發泄。許皇後被平白地扣上一頂"失德"的帽子,自然十分不服氣,她本有才華,就洋洋灑灑地寫了一份奏章抗議,言辭懇切,有理有據。成帝看了,也找不出可以駁斥的地方,隻好讓大儒劉向捉刀代筆,擺出皇帝的威嚴,拉出聖人的大旗,才把許皇後壓了下去。經此一事,成帝雖然對許皇後依舊寵愛,但總覺得自己連她也駁不倒,實在是沒有麵子。再加上以後許皇後年紀漸長,容貌也不複當年之豔麗,對於好色之徒漢成帝來說,"色衰而愛馳"也就成了理所當然之事,對許皇後便漸漸冷落了。

許皇後失寵後,她的姐姐、平安侯夫人許謁想出了一個拙劣而愚蠢辦法,就是在背地裏裝神弄鬼,惡毒詛咒車騎將軍王音和後宮中一個有身孕的王美人。此事很快被王氏家族掌握,王政君極為震怒,但他們覺得最好由別人揭發,而揭發的最佳人選是趙飛燕。結果,在趙飛燕入宮的當年十一月,趙飛燕替王氏家族跑到前台做了揭發,許謁等人被處死,許皇後被廢黜於上林苑中的昭台宮,時在鴻嘉三年(前18年)十一月。許氏做皇後共十四年,仍被王政君廢黜,許氏宗族均被趕出京師,回到老家山陽郡(今山東金鄉西北)。許氏家族的所有成員被流放。趙飛燕在控告許皇後的同時,把班婕妤也一並捎上了。班婕妤為了說明此事與自己無關,就義正言辭地講了一番道理,最終還是由皇太後出麵保了下來。

從漢成帝即位時起,就花了大量金錢,建造霄遊宮、飛行殿和雲雷宮供自己淫樂。他最初所寵愛的是許皇後,因此,皇後之父許嘉權勢日隆,使同時輔政的大司馬大將軍陽平侯王鳳等人深感不安。漢家的傳統,後父重於帝舅。這種情況引起了王氏集團的擔心,一有機會他們就攻擊許皇後。

當時有位叫杜欽的人勸說王鳳:"車騎將軍(許嘉)是皇後之父,將軍身為國舅,要對他尊敬,不要讓他有何不快。小不忍則亂大謀,不可不慎。況且前車之鑒,有目共睹,願將軍明察。"對此態勢,皇太後王政君和她的王氏兄弟們不甘坐視,借口許皇後專寵會影響皇帝繼嗣不廣,減省後宮椒房殿(皇後所居)的用度開支,借以裁抑皇後的勢力。在此前後,災異不斷,按當時人的天命觀與陰陽五行理論,認為當歸咎於後宮。這正給王政君與王鳳兄弟對付許皇後找到了證據,加之皇太後等人擔心皇上沒有繼承人,國內又頻頻發生災異,劉向、穀永等人甚至將其咎歸於後宮。成帝為此減少皇後宮殿的開支費用。皇後專門上疏,據理力爭,希望皇帝明察。事後,皇帝對皇後日漸疏遠。這時,後宮又增添了許多新的嬪妃,許皇後無可奈何,由此寵愛日衰。許嘉也因成帝一紙詔書,借口家重身尊不宜以吏職俗務為累,賜黃金二百斤,以特進侯退出輔政大臣之位。由於這種原因,再加許皇後色衰,成帝便也移情別戀。

九年以後的一天,成帝忽然懷念起與許後的恩愛生活,就想下詔召還許氏親屬歸京。然而,事情並未像成帝想的那麽簡單,這一事件還隻是微起漣漪,就把已經廢幽多年的許皇後送上了絕路。

在此之前,許後有一位寡居的姐姐許孊,因為難耐閨中寂寞,與定陵侯淳於長私通,後來成為他的小妾。淳於長不是別人,正是王政君姐姐的兒子,王政君的外甥。有一天,淳於長心血來潮,對許孊說:"你的妹妹真夠可憐的,我在宮中有辦法,能通過皇太後把她再立為皇後。"被廢黜的許皇後聞知,似乎看到無限希望,她也不辨真假,就以自己的前程相托,通過姐姐暗中送了許多好處給淳於長,並多次寫信表示謝意。淳於長見許皇後如此,心花怒放,他實際上根本不去為許皇後疏通,反而在回複許皇後的書信中對她大加調逗,聲稱事成之後應如何如何地酬謝他。事不湊巧,書信被成帝看到,他見淳於長如此大膽,十分惱怒,卻不好去追究他的責任,以免引起王政君的不滿,就把火全發泄在了許皇後的身上,遂派了廷尉(負責刑獄的官員)孔光持節給許後送去了毒藥,逼她自殺於冷宮之中。此事在綏和元年(前8年),即成帝死前的一年。

成帝許皇後,《漢書·外戚傳》記載葬於“延陵交道廄西”,今延陵以南二裏有一墓塚,即許皇後塚。

(三)專寵後宮的飛燕姊妹

趙飛燕和她的孿生妹妹趙合德生在江南水鄉姑蘇。傳說趙飛燕窈窕秀美,憑欄臨風,有翩然欲飛之態,鄰裏多以"飛燕"譽之。久而久之,人們漸漸忘記了她的本名,而把她叫做趙飛燕。趙飛燕的妹妹趙合德生得體態豐腴,玉肌滑膚,美豔嫵媚與趙飛燕不相上下。趙飛燕姊妹倆人都是漢成帝的寵妃。

1、富有傳奇色彩的出身

《漢書·外戚傳》記載:趙飛燕和趙合德,是兩個出身微賤的宮人,但其命運卻有著很多傳奇性:出生時父母不哺養,被拋棄後三日不死,才又收養起來。隻是宮中的一個婢女,平時做一些端茶送水、掃庭灑戶的雜活。長大後,因為天生麗質而被選送到陽阿公主家,在此學習歌舞,因體輕如燕,被稱為"飛燕"。據說趙飛燕天生就是個跳舞的材料,她身材嫋娜,嬌小可愛,算是一個骨感美人。況且趙飛燕天資聰明過人,具有天生迷人的歌喉,又練就了高超的舞技。傳說趙飛燕走路的姿態尤其撩人,如風拂楊柳,又如燕飛翩躚,有萬種風情,故命飛燕。再加上歌舞雙絕,就是在當今社會也會成為一個眾人矚目的明星。

一次偶然的機會,漢成帝駕臨陽阿公主家,對趙飛燕是一見鍾情,遂召入宮中。作為一個皇帝,漢成帝不僅給予了趙飛燕優裕的物質待遇,"紅妝寶鏡珊瑚台,青瑣銀簧雲母扇。"趙飛燕的秀麗姿容、輕盈身材和出眾的舞技,使得她在後宮嬪妃中如鶴立雞群。她表演的一種舞步,手如拈花顫動,身形似風輕移,令成帝十分著迷。成帝為她舉行的舞技表演設在後宮太液池中瀛洲高榭上。成帝以玉環擊節拍,馮無方吹笙伴奏,趙飛燕跳起《歸風送遠曲》。一陣風起,趙飛燕險些跌入池中,多虧馮無方抓住她薄如蟬翼的雲水裙,才有驚無險。漢成帝又命宮女手托水晶盤,令趙飛燕盤上歌舞助興,趙飛燕的絕妙舞技,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給漢成帝帶來全新的視覺享受,成帝對她更加迷戀。

後來,趙飛燕又把妹妹趙合德介紹給成帝。二人都被封為婕妤,俱得寵幸。《西京雜記》中這樣區分二人的特長:"趙後體輕腰弱,善行步進退,女弟昭儀不能及也。但昭儀弱骨豐肌,尤工笑語。二人並色如紅玉,為當時第一,皆擅寵後宮。"

鴻嘉三年(前18年)冬,漢成帝廢掉立了14年的發妻許皇後;兩年後,立趙飛燕為皇後,封趙合德為昭儀,地位僅次於皇後。據說,立趙飛燕為皇後的過程並非一帆風順。

趙飛燕的父親叫馮萬金,是江都王府裏的舍人,與江都王的孫女姑蘇郡主私通,生下了趙飛燕和趙合德兩個孿生姐妹。因為姑蘇郡主嫁給江蘇中尉趙曼為妻,所以飛燕姐妹從趙姓。

由於飛燕的獲寵,趙臨和兄弟趙欽先後被封為成陽侯與新成侯,趙氏一門大得榮光。然而,在外戚勢力逐漸膨脹的西漢中後期,勳戚霍氏、許氏、王氏等先後秉掌朝政,人少族微的趙氏根本無法與之相比。因而,飛燕的後宮專寵並沒有對朝政產生多大影響,同時,微賤的出身還為她能否固寵罩上了一層陰影。入宮不久,她就把妹妹趙合德推薦給成帝做婕妤,通過妹妹並寵做保障,彌補家族勢力的不足。

《漢書·外戚傳》記載:趙飛燕想要順利當上皇後,還有一個很大的障礙。這個障礙就是她出身微賤,皇太後很不滿意。她說:這種人出身不好,而且是個舞女,怎麽能配當皇後呢?於是,她百般阻撓立飛燕為後。後來在漢成帝的建議下,趙飛燕求助於太後姐姐之子,時任侍中、可以自由出入禁中的淳於長,讓他到皇太後麵前疏通關係。當時,太後的外甥淳於長為侍中,多次往來傳話,穿針引線,調解疏通,說飛燕式最合適的皇後人選。經過多次遊說,淳於長終於做通了太後的工作,先封趙飛燕的父親為成陽侯,這就從根本上解決了出身問題;一個月後,才立趙飛燕為皇後,做到一個女人最高的權力寶座上。而淳於長,這個漢成帝的男寵,因為遂了成帝的心願,也被封為定陵侯。

趙皇後住在昭陽宮,宮殿金碧輝煌,不同凡響,大大突破了後宮的禮製。據說宮中中庭為朱紅色,而殿上專門用漆塗過,銅製的門限用黃金塗外表,用白玉做成台階,牆壁中間的橫帶用黃金點綴,又用藍田玉、明珠、翠羽等裝飾,這是以前後宮從來沒有過的。

趙飛燕當上皇後以後不久,漢成帝的寵愛似乎從此也就結束了,而轉到了趙飛燕的妹妹趙合德身上。《漢書》中沒有說趙飛燕失寵的原因,倒是野史外傳上說得煞有介事,說趙飛燕因為和皇帝沒有兒子,而和宮中待衛私通,被皇帝發現,才被冷落中宮。既然私通,為什麽終沒有孩子,看來此說法未必屬實,隻不過皇帝喜新厭舊罷了。

據說趙飛燕的妹妹趙合德除了人長得非常漂亮,而且皮膚滑如凝脂,性格活潑可愛,這個和趙飛燕性格迥異的美人,當然會引起漢成帝的興趣,很快就被成帝冊封為昭儀。"歡娛嫌夜短,寂寞恨更長。"趙合德雖然比不上飛燕會來事兒,但是她豐滿的身軀,活潑開放的性格,巧舌如簧,著實可愛,恰好是對漢成帝的另外一種強烈的心理補償。成帝在與趙飛燕日日夜夜纏綿之時,難免會有厭倦之情,情不自禁地就會想到趙合德。在趙合德與漢成帝度過第一個不眠之夜後,漢成帝就在歡暢無比、欲仙欲死中,把趙合德叫做"溫柔鄉"。說,"我當終老是鄉,不願效武帝之求白雲鄉了。"這話有如讖語,後來果然應證。

最令漢成帝入迷的是趙合德蘭湯沐浴。自從漢成帝一次無意間從門窗隙縫中窺見了趙合德洗澡後,就成為他一種新鮮的刺激:從趙合德寬褪羅衣,玉骨冰肌,蘭湯瀲灩;到自我欣賞,顧影自憐,關窗鎖戶,輕蘸細拭。一幕幕活色生香的旖旎畫麵,有景像、有動作、有表情、更有聲音,是漢成帝以前的經驗裏從來沒有過的。他對身邊的太監說:"自古以來皇帝沒有兩個皇後,如果有的話,我一定要把昭儀(此時趙合德已為昭儀)立做皇後。"漢成帝後來為趙合德修宮殿,特地關照用藍田玉鑲嵌了一個大浴缸,注入豆蔻之湯,更顯水光瀲灩。

趙合德知道了自己入浴的過程竟能如此使皇帝神魂顛倒,於是便將計就計不予揭穿,更運用欲擒故縱的手法,甚至連浴罷的情態也刻意加以美化,以挑逗漢成帝的注意力。

從以上事例可以看出趙飛燕不僅人長得漂亮,心思也非常縝密,為了緊緊抓住成帝的心,她又把容貌更勝她一籌的妹妹趙合德推薦給皇帝。趙合德的美貌令成帝驚羨不已,趙合德的柔情更令成帝神魂顛倒,成帝一刻見不到趙氏姐妹,便心神不安。成帝對於姐妹倆的話,更是言聽計從。姐妹設計陷害許皇後,成帝就廢掉許後,冊立趙飛燕為後,趙合德為昭儀。趙氏姐妹掌握後宮生殺大權,不可一世。

2、無子的痛苦

趙氏姐妹雖得專寵,但從未懷孕,她們害怕別的嬪妃懷孕生子,威脅後位,就瘋狂地摧殘宮人。“生下者輒殺,墮胎無數”。當時,民間就流傳著“燕飛來,啄皇孫”的童謠。宮女曹宮生一男孩竟被逼死,皇子也被扔出門外。許美人生一子,趙合德哭鬧不已,逼迫成帝賜死母子。色迷心竅的漢成帝,年已不惑,膝下尤虛。為討好趙氏姐妹,竟兩次殺子,置江山社稷於不顧,成為“愛美人不愛江山”的古代版本。

趙氏姐妹得寵後,野心也就隨之膨脹,不再滿足於僅僅是寵妃的地位,又盯上了皇後的寶座。這時,漢成帝的許皇後已經失寵多年,滿腹怨恨,就和姐姐許謁一起請巫祝設壇祈禳,企盼皇帝回心轉意。趙氏姐妹本來就關注著皇後的一舉一動,知道這件事後,當然不肯放過,就在皇帝和太後麵前誣告許皇後陰謀用"巫蠱"來加害皇帝。

"巫蠱"在宮廷中可是個了不得的大罪名,當年漢武帝就曾因此殺掉皇後太子等幾萬人。許皇後背上這個罪名,自然不會有什麽好下場,不久被廢,後來又自殺而死。趙氏姐妹還想把班婕妤也牽連進來。但班婕妤是有名的賢德才女,漢成帝也不相信她會參與到這種事情中去,就親自前去訊問。班婕妤從容的回答:"妾聞生死有命,富貴在天,規規矩矩地做善事,上天也不見得就降福,難道企求上天幫忙做壞事,上天就會聽從嗎?如果上天不會聽從,豈非徒勞。這樣的事,妾非但不敢為,也是不屑為。"成帝聽她說得坦白,也很感動,不僅沒有治她的罪,還賜給她黃金百斤。但班婕妤已經看出漢成帝的不可救藥,就主動要求到長信宮侍奉太後,自動遠離是非之地,以求避禍,在閑暇時做詩賦以自傷悼,借以度過光陰。"新裂齊紈素,鮮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她以團扇自比,感慨漢成帝的無情無義。從此"團扇悲秋"也就成了後宮女子失寵的典故,被屢屢用在詩文之中。班婕妤在移居長信宮之後,就再也沒有見過漢成帝,直到漢成帝死後,才以先帝嬪妃的身份前往守陵,五年後鬱鬱而終。

趙飛燕姐妹不能孩子,為了鞏固自己在宮中的地位,也不能讓別的女人給皇帝生孩子。從此,便展開了一場消滅成帝子嗣的大戰。由此兩人開始注意被皇帝寵幸的宮妃。一些懷孕的宮嬪由此遭到厄運。宮中有一位名叫曹偉能的女官,懷上了成帝的孩子,漢成帝聽到後暗暗高興,就特派宮女六人前去服侍。卻不料被趙合德察覺,她假傳聖旨將曹氏係入廷獄,迫令她自盡,她的孩子則被乳母撫養了十一天後,即被宮長李南持詔書取走,後來又送進了趙合德的寢宮,其結果自然可想而知。六個伺候的婢女也被迫自殺。漢成帝雖然得知此事,卻怕著趙合德姊妹,不敢救護,坐看曹氏母子命斃歸陰。後來,後宮的許美人又懷孕了,成帝暗中派禦醫去探視,又送給許美人三粒名貴的養身丸藥,做保胎之用。等到許美人生了兒子以後,皇帝自然心花怒放,但有了上次的經驗,他又擔心通不過趙合德這一關。於是,一麵派人對許美人母子妥善照料,一麵盤算怎樣才能得到趙合德的允許,將兒子抱進宮中撫養。終於,他決定主動向趙合德坦白交代。趙合德得知,果然不幹了,拿出民間潑婦的幹法,一哭二鬧三上吊,偏偏漢成帝還就吃這一套,趙合德大哭大鬧之後,他對許美人母子的那點同情也嚇沒了。於是,他讓人把許美人的兒子裝在蘆葦編的篋呈送進趙合德的寢宮,接下來,漢成帝便立即讓侍者離開,親自起身關緊門窗。侍者站在外麵,看著門窗逐一緊閉,知道大事將要不好,卻都無計可施,隻能在難耐的寂靜中等待一切結束。過了一會,門又被打開,葦篋裏的孩子已經死了。成帝竟然在趙合德的脅迫下親手掐死了自己的兒子,這種糊塗和殘忍真是讓人發指。曹女官和許美人在宮中多少還有點地位,所以處死她們的孩子,漢成帝都知情甚至參與進來,在史書上也留下了一筆記載。至於那些身份低下的宮女和她們的孩子,有多少慘死在趙氏姐妹手下,已經是無法考察了。當時長安流傳的童謠:"燕飛來,啄皇孫",就說的是這件事情。結果,漢成帝的一生中再也不曾有子嗣。

成帝對於兩人的狠毒行徑並非不知,但沉迷於溫柔鄉中的他難以自拔,以至於親眼看著自己的骨肉被趙飛燕害死,隻有流淚哀歎而已。據曆史記載,當時"掖廷中禦幸生子者輒死,又飲藥傷墜者無數。"昏了頭的皇帝傾心拜倒在趙氏姐妹的石榴裙下,冒著斷絕漢朝皇嗣的危險任其殺害自己的骨肉。

幾年後,年僅四十五歲、一向無病且身體健康的成帝突然去世,朝野上下將其罪歸罪於趙昭儀。對於漢成帝的死,以皇太後為首的高層,就對趙昭儀進行了調查,其實目的是不言自明的,就是趙昭儀與漢成帝的死有關,最後趙昭儀在這吵吵嚷嚷的鬧劇中被迫自殺。究竟是不是趙昭儀害死了漢成帝?當然不是,皇帝是趙昭儀的靠山,她當然不會那麽傻。不過對於這對老夫少妻來說,漢成帝服用術士丹藥來助性,最後導致死亡,倒是很有可能。

漢成帝死時,正當45歲的盛年。《漢書·外戚傳》記其死時行狀:"帝素強,無疾病……晨,傅褲襪欲起,因失衣,不能言,晝漏上十刻而崩。"素無疾病的漢成帝,早上起來穿褲襪,突然掉了衣服,口不能言,症狀類似於中風,兩個多小時後就駕崩了。死後,趙飛燕、趙合德姐妹"專寵十餘年"的顯赫地位遭到了無情的顛覆:以大司馬王莽為首的專案組,秉承皇太後的旨意,呼應"民間歸罪趙昭儀"的社會輿論,展開了徹查行動。

也許一切的汙穢與災禍就從漢成帝死後開始,現在我們通常聽到或看到的曆史故事其實是從一篇奏詞中衍演而來。據史書上的記載,漢成帝共有三位妻子,被廢掉的許皇後先有一子失之,也就是夭折。後一女失之。那個班婕妤也有一子失之,而趙氏姐妹也均無子嗣,這樣成帝是後繼無人。漢成帝專寵趙飛燕和趙合德姊妹十餘年,但二人都沒有生育子女。為了保住榮華富貴,姐妹倆接受了定陶王祖母傅太後的賄賂,勸說成帝,最終立定陶王劉欣為太子,是為漢哀帝。

哀帝繼位後,尊趙皇後為皇太後,封太後弟為新城侯。

《漢書·成帝紀》記載:元延元年(前12年)"昭儀趙氏害後宮皇子"。而《漢書·外戚傳》對趙合德誅殺皇子的記載更豐富,更富於文學性,宛如班固親見。王莽專案組,司隸解光的調查報告披露了有趣的細節:有一次,趙昭儀聽說後宮許美人生了兒子,就大聲質問成帝說,你不是總說從中宮(趙飛燕處)來,現在許美人為什麽有了孩子?邊說邊用手抓頭發,並用頭撞擊柱子,然後從床上滾下來,哭哭啼啼不肯吃飯。就這樣,趙合德哭著撒嬌,絕食,成帝居然也絕食。昭儀這才說,你讓我哪來哪去吧,你又何苦不吃飯。皇帝就說,約以趙氏,故不立許氏,使天下無趙氏者,毋憂也。於是,皇帝寫了昭書命人從許美人處將孩子裝到筐子裏送來,然後,就將眾人打發出去,將孩子害死。成帝命人抱來許美人的孩子,和趙合德一起弄死了他。

看完這段文字讓人十分震驚,成帝親手殺死自己的兒子,真可謂殘忍至極。其實仔細想一想,此言又未必可信,首先這是解光一家之言,這解光是什麽樣的人呢?《漢書》上沒有記載,是不是背後有人操縱,不得而知。其二漢成帝讓人費思量,古人雲:"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成帝的兒女先後夭折,他不可能在絕後的情況下,而去迎合他心愛女人的心意,成帝並沒有象武則天那樣,為爭奪地位而冒天下之大不違的背景,所以他不可能如此殘忍地傷害自己的親骨肉。

至於趙昭儀是否殺害過成帝的兒子?從當時民間流傳的童謠:"燕燕,尾涏涏,張公子,時相見。木門倉琅根,燕飛來,啄皇孫。皇孫死,燕啄矢。"來看,是很有可能的,再從另一個角度講,古代是母以子貴,一旦皇帝百年之後,兒子就是最大的靠山了,如果兒子做了皇帝,那麽自己就可貴為皇太後,依舊享受榮華富貴,所以要說趙昭儀包括趙飛燕沒有在這上麵做手腳,是不可能的,既然自己沒有兒子,那麽別的妃子生了兒子後,必然立為太子,以後對於趙氏姐妹肯定是不利,所以不排除趙氏姐妹殘害成帝兒女的可能。宮廷鬥爭曆來是血雨腥風,男人為了皇帝,不惜骨肉相殘,殺兄弑父屢見不鮮。而女人為了皇後,也是不惜一切手段與代價,所有人性的醜惡在這爭權奪利的鬥爭中表現地淋漓盡致,也讓人歎為觀止。

查《資治通鑒》,從漢成帝即位到趙合德害皇子之間的20年間,朝野一直都在為成帝無子的事實困擾和焦慮著。即位第三年,即有大臣"以為後宮女寵太盛,嫉妒專上,將害繼嗣之咎";第四年,有大臣甚至勸成帝"毋擇好醜,毋避嚐字,毋論年齒","廣求於微賤之間",放棄皇室至高無上的尊嚴來解決繼嗣問題;第五年,"中外皆憂上無繼嗣";第九年,"時上無繼嗣,體常不平";第十三年,"上始為微行",未嚐不是"廣求於微賤之間"的意思;第十四年,大臣痛言"今即位十五年,繼嗣不立";第十五年,廢許皇後;第十九年,"上以無繼嗣,頗好鬼神、方術之屬"……如此等等,可見成帝枉有後宮三千,卻無一子的事實是當時朝野的頭等大事。

其實,繼嗣的問題,在成帝還沒有即位、做太子的時候就顯現出來了。《漢書·成帝紀》載:"選嘉女以配皇太子……久之,有一男,失之。乃成帝即位,立許妃為皇後,複生一女,失之。"發妻許皇後流產兩次,都沒有生出子女。無獨有偶,一度受寵的班婕妤"有男,數月失之",也流產了。從醫學的角度說,如此頻繁的流產,隻可能歸罪於成帝本人的生理缺陷。這是正史不願麵對和承認的事實:成帝本人精子質量低劣,以至不能使受精卵懷足十月而中途流產-當然,這也跟成帝極端嗜酒有關。一個承平時代的皇帝,年富力強,體格健壯,又擁有無數美麗的女人,耗費將近30年的時間,居然無一子嗣,除了生理原因,難道還能有另外的解釋嗎?

所以,即使在王莽專案組的調查報告中,也能看出這一蛛絲馬跡。司隸解光的奏折中說:元延元年中,中宮史曹宮自稱生的是成帝的兒子,卻被成帝賜死:"盡置暴室獄,毋問兒男女,誰兒也!"-不要問是男是女,是誰的兒子!然後當此兒未死時,成帝賜藥給曹宮,讓其自殺,曹宮臨終前說:"果也,欲姊弟擅天下!我兒男也,額上有壯發,類孝元皇帝。今兒安在?危殺之矣!奈何令長信得聞之?"可笑的是,曹宮居然還以為是趙合德姐妹欲擅天下,而且自辯兒子像孝元皇帝-即成帝的爹-卻不說像成帝,毫無疑問是拉大旗作虎皮,搬出成帝的爹來壓成帝,以求保全性命。成帝當然知道自己的生理缺陷,所以才不問"誰兒也!",一律誅殺-既然我知道不是我的兒子,你就是搬出我爹也不頂用,你為什麽不說像我?因為你知道絕對不是我的兒子!況且班固記載"掖庭丞吏以下皆與昭儀合通",既然這些人能與趙合德私通,為什麽就不能與許美人和曹宮等人私通呢?

還有一條佐證。成帝是猝死,即毫無征兆就死了;如果成帝不自知生理缺陷,在沒有子嗣,而且身體健康的情勢下,絕對不會馬上立非嫡親的侄子為太子,而要等到自己的皇子出生。可是,這一不可能的情況卻恰恰發生了:綏和元年(前8年)春,立定陶王劉欣為太子;僅僅隔了一年,綏和二年三月,成帝就駕崩了。如此緊鑼密鼓,恰是成帝自知生理缺陷的鐵證。

二人"害皇子"的所有罪證,全部出現於司隸解光的調查報告中;而司隸解光,恰恰是王莽專案組的成員。合乎邏輯的推演結果,隻能說這是王莽授意的誣陷。

王莽為什麽要誣陷趙氏姐妹呢?其間與淳於長幹係極大,因為趙飛燕當皇後幾乎完全得力於淳於長。綏和元年(前8年),即成帝駕崩前一年,大司馬王根因病免職,而淳於長居九卿之首,按照慣例,應當接任王根大司馬之職。此時王莽任侍中、騎都尉、光祿大夫,當然爭不過淳於長,於是,王莽派人暗中窺伺淳於長的行動,終於被他捉到了把柄。原來淳於長這個人淫於聲色,和被廢的許皇後寡居的姐姐私通,娶為小妻。許皇後通過姐姐厚賂淳於長,想恢複婕妤的位置。淳於長仗著皇太後外甥和成帝男寵的雙重身份,"受許後金錢乘輿服禦物前後千餘萬,詐許為白上,立以為左皇後"。其實,淳於長乃是垂涎於許皇後的國色,通過其姐給許皇後傳遞情書,極盡調戲之能事,過足了意淫的癮。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沒想到工於心計的王莽早已埋下伏兵,探知了這一情事,馬上向病榻上的叔叔王根告密,並說:淳於長見您久病不起,非常高興,自以為可以取代您輔政了,已經向人封官許願了。王根聞言大怒,讓王莽麵見太後,複麵見成帝,導致淳於長被下洛陽獄,以"大逆"的罪名死於獄中。王莽遂除掉了最大的政敵,順利地升遷大司馬,時年38歲,正當年富力強。

可是,萬萬沒想到,漢哀帝感激趙飛燕立自己為太子的功勞,不但不治趙飛燕的罪,反而尊趙飛燕為太後;不僅如此,哀帝的母族成了新的外戚,原來的王氏家族遭到了重大打擊,大司馬、新都侯王莽也被遣回家中。

在調查成帝死因的過程中,迫於壓力,妹妹趙合德自殺;姐姐趙飛燕因立太子有功,不僅被繼位的漢哀帝赦免,而且被封為皇太後,漢哀帝死後,被王莽廢棄,趙飛燕和趙合德,如同劉邦的寵姬戚夫人一樣,因為僭越了宮廷政治學的範疇,而遭遇了殺身大禍。不僅如此,王莽的政治清算,夾雜著《漢書》作者班固的私怨(班固的姑姑班婕妤因趙氏姐妹獲寵而失寵),在中國史上永遠地製造了誅殺皇子的姐妹殺手的惡毒形象。

漢哀帝僅僅在位六年,元壽二年(前1年)六月駕崩,年僅26歲。他的侄子繼位,是為漢平帝,時年九歲。太皇太後征召王莽為大司馬,王莽隨即展開了對已經升任皇太後的趙飛燕的瘋狂報複:首先貶趙飛燕為孝成皇後,一個月後,又迫不及待地把趙飛燕廢為庶人,亦步其妹後塵。當天,趙飛燕就自殺了。至此,這兩位貴傾後宮,深受成帝寵愛的姊妹花,在這連綿的政治風雨中終於凋落成泥。"複聞飛燕啄皇孫。皇孫不死燕啄折。"

至此,王莽終於徹底肅清了成帝的殘餘勢力。

後人評價美人在曆史進程中承擔的角色,基本可以分為兩大陣營,一種是紅顏禍水論。這一派學者認為她們用美貌盎惑帝王。"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致使朝政荒廢,最後國破家亡,從而將亡國的責任全部推到了這些女子頭上。還有一種封建婦女論。這一派學者認為她們限於當時的曆史背景,不過是男人手中的玩物,也是那個社會的犧牲品罷了。"十萬男兒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其實,按照辯證法來講,我們無法將一個事物完全地定性為錯還是對,人性是複雜的,一個人身上是善惡並存的,隻不過常識與修養讓他暫時呈現了某種特征而已。而做為一個社會的人,基於當時的文化政治背景,就更加具備雙重性或多樣性,甚至有的人身上根本就是個矛盾體,這也不足為奇。所以對待一個人,我們既不能捧之於九霄,也不能一棍子打死,要接合當時的意識形態,學會辯證地去看待一個人,隻有如此才能真正理解和評價一個人,對於趙氏姐妹也是如此。

成帝皇後趙飛燕,合葬於延陵,今不知所在。延陵以東550米有一墓塚,封土已被破壞,殘高2~5米,封土底部東西長110米,南北長120米。就其位置看,似為成帝後妃的墳墓。

(四)德才兼備的班婕妤

班婕妤是越騎校尉班況的女兒,班彪的妹妹,《漢書》的作者班固的姑母,也是出使西域的名將班超的祖姑,是一位非常有名的才女。她在成帝時被選入宮,擔任嬪妃中的小官——少使。不久成為成帝的寵幸,被封為婕好。婕妤是當時宮中嬪妃的封號,在皇後之下僅次於昭儀,可見她的地位是比較高的了。

班婕妤善詩賦,有美德,自幼家境優裕,祖輩曆任要職,她的父親班況曾官拜左曹越騎校尉,在漢武帝出擊匈奴的後期,馳騁疆場,建立過汗馬功勞。班氏的三個兄弟都十分好學,學識淵博。班氏一門,在漢代是非常顯赫的家族,文武勳功,德行學問,都盛極一時。公元前33年,漢成帝即位,班氏應召入宮,封為婕妤,頗受寵幸,她居於後宮第三區的增成舍宮,曾為漢成帝生下一個皇子,可惜僅活數月後就夭折了。

《漢書·外戚班婕妤傳》中記載她經常誦讀古書,遵守古劄,是個受過傳統教育的嫻德女性。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班氏從小喜愛讀書,興趣廣泛,其父將其視為掌上明珠。班氏嗜書如命,她涉獵範圍非常廣泛,很熟悉《窈窕》、《德象》、《女師》等箴戒之篇,還通曉典籍史書。尤其值得稱奇的是,班氏寫得一手好賦,她提筆就能成篇,而且委婉動人。當然班氏接受最多的還是恪守"婦德"的教誨,可以說,儒家思想影響了她的一生。

漢成帝的皇後許氏本是一位絕色美女,漢成帝幾乎與她形影不離,這引起了王政君和王氏集團的擔心,為了能找到一個既不會給王氏集團造成麻煩,又能轉移漢成帝目光的女子,王政君費盡了心思。最後終於找到了一位才貌俱佳、人品很好的人,這位女子就是班婕妤。

果然,班婕妤沒有讓太後失望。漢成帝為她的美豔、風韻所吸引,天天和她守在一起。作為後宮諸妃中的一員,最大的榮幸就是能夠得到皇帝的寵愛。班婕妤也深深愛上了這個男子,她十分理解漢成帝內心的痛苦。憑著超高的文學造詣,再加上熟悉史事,於是她就常常引經據典,用先人的故事來開導漢成帝。班婕妤還擅長音律,時不時彈奏出美妙的音樂,讓漢成帝沉醉在絲竹聲中。這是兩個人一生之中最美麗的愛情時節。對漢成帝而言,班婕妤不隻是她的侍妾,還是他的知音,她懂得他的心思,也能為他排憂解煩,她的才情也讓他萬分迷戀。

班婕妤一心希望憑借自己的柔情,把漢成帝變成一位精明能幹的君王。在班婕妤的眼裏,皇帝比天還大。太後的讚揚讓她在後宮之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也許是身份的不同讓班婕妤覺得自己應該更加自重,不應該整天與漢成帝沉溺於兒女情長之中。所以從此以後,她更加注重自己在婦德、婦容、婦工等各方麵的修養,希望自己能把漢成帝真正變成一代明君。於是往日兩個人之間的柔情不見了。王氏家族的勢力越來越大,太後又在不斷地要封賞自己的親戚,朝中的要職幾乎都已經被王氏家族收入囊中,漢成帝稍微有些異議,太後就會聲淚俱下,讓漢成帝束手無策。班婕妤的改變也讓漢成帝十分失望,漢成帝在那種情況下注定永遠不會成為楚莊王。

在趙飛燕入宮前,漢成帝對班婕妤最為寵幸。當初漢成帝為她的美豔及風韻所吸引,天天同她在一起,班婕妤的文學造詣極高,尤其熟悉史事,常常引經據典,開導漢成帝。班婕妤又擅長音律,常使漢成帝在絲竹聲中,進入忘我的境界。對漢成帝而言,班婕妤不隻是她的侍妾,更是知己。

班婕妤不僅長得很漂亮,而且知書達禮。她在後宮中的賢德是有口皆碑的。一開始皇帝就對她十分寵幸,不但把她由品級較低的少使提升為婕妤,還給她擴建宮舍。但是,這位班婕妤不但美貌,還很有"婦德",這也是他們班家的家學淵源,後來她的侄孫女班昭,就專門寫了一本教女人如何循規蹈矩的《女誡》。她不爭寵,不幹預政事,謹守禮教,行事端正,凡事都合於禮法,我們從"班姬辭輦"的故事中,就可以看出這一點來。

漢朝時期,皇帝在宮苑巡遊,常乘坐一種豪華的車子,這種車子是用綾羅作為帷幕裝飾,用錦褥做成坐墊,兩個人在前麵拖著走,稱為"輦";至於皇後妃嬪所乘坐的車子,則僅有一人牽挽。漢成帝為了能夠時刻與班婕妤形影不離,特別命人製作了一輛較大的輦車,以便同車出遊,沒有想到此舉卻遭到班婕妤的拒絕,她對成帝說:"你看古代留下的圖畫,聖賢的君主,都是名臣陪伴在側。夏、商、周三代的末主夏桀、商紂、周幽王,才有嬖倖的妃子在坐,最後竟然落到國亡毀身的境地,我如果和你同車出進,那就跟他們很相似了,這能不叫人吃驚嗎?"漢成帝認為她言之成理,同輦出遊的意念隻能作罷。王太後聽到班婕妤以理製情,不與皇帝同車出遊,非常欣賞,對左右親近的人說:"古有樊姬,今有班婕妤。"在這裏,王太後把婕妤與春秋時代楚莊王的夫人樊姬相提並論,給了她這個兒媳婦最大的嘉勉與鼓勵。楚莊王才即位的時候,喜歡打獵,不務正業,樊姬苦苦相勸,但效果不大,於是不再吃禽獸的肉,楚莊王終於感動,改過自新,不多出獵,勤於政事。後來又由於樊姬的推薦,重用賢人孫叔敖為令尹宰相,三年而稱霸天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王太後把班婕妤比作樊姬,使班婕妤的地位在後宮更加突出。班婕妤當時加強在婦德、婦容、婦才、婦工等各方麵的修養,希望對漢成帝產生更大的影響,使他成為一個有道的明君。

當時的人都說班婕妤侍君不逾禮法,可與周宣王的薑後雞鳴戒旦媲美,可惜漢成帝沉迷於酒色,遠離了班婕妤的規勸及影響,因而周宣王成就了中興大業,漢成帝卻落得個暴斃的結局。

班婕妤生了一個男孩,數月即夭折。班婕妤美而不豔,麗而不俗,又博通文史,知書達禮。她沒有一般女子"好妒"的毛病,把侍女李平進獻給漢成帝,李平又得寵幸,也被封為婕妤。漢成帝說:"當初孝武帝的衛皇後也從微賤而起。"因此賜李平姓"衛",她就成了衛婕妤。

趙飛燕入宮後,恃寵誣告許皇後在後宮施巫術,並把班婕妤也牽連進去,結果,許氏被廢去後位,但漢成帝對班婕妤參與巫術的事表示懷疑,未作處理。漢成帝詢問班婕妤關於施巫術的事,班婕妤說:"妾謹安婦道,也不見上天降福,難道從事邪道的人,能得到上天的袒護嗎?如果鬼神有知,一定不會接受詛咒皇上的事情;若鬼神無知,則施巫術也於事無補,妾才不幹這種蠢事。"漢成帝覺得她說的有理,又念在以前的情分上,特加憐惜,不予追究,並且厚加賞賜,以彌補心中的愧疚。

班婕妤雖得到漢成帝的諒解,但也看到趙飛燕姐妹的嫉妒心很重,留在後宮隻怕凶多吉少,她認為不如急流勇退,明哲保身,因而繕就一篇奏章,自請前往長信宮侍奉王太後,聰明的班婕妤把自己置於王太後的羽翼之下,就再也不怕趙飛燕姐妹的陷害了,漢成帝允其所請。

從這些事情來看,班婕妤的確是一個有見識,有德操的賢淑婦女,可惜天妒紅顏,命運不濟,從此深宮寂寂,歲月悠悠。班婕妤搬出東宮後,有感於世態炎涼和女子失寵後的可憐,便寫下了著名的《團扇歌》。後來,人們便以"秋涼團扇"作為女子失龐的典故。她還寫了著名的《長信宮賦》,其文采斑爛,不亞於司馬相如的《長門賦》。班婕妤自知,自己如秋後的團扇,再也得不到漢成帝的憐愛了。不久,趙飛燕被冊封為皇後,趙合德也成了昭儀,然而這一切在班婕妤看來,似乎都與她毫無關連了,心如止水,形同槁木的她,除了陪侍王太後燒香禮佛之外,弄箏調筆之餘,間以塗塗寫寫,以打發難熬的日子,抒發心中的感慨,從而為文壇留下了許多詩篇。

班婕妤最有名的一首詩就是《長信宮怨》。這首詩從她入宮受寵寫起,一直寫到顧影自憐,自己愛惜羽毛,而摒絕繁華,效法古代貞女烈婦,甘願幽居長信宮中,孤燈映壁,想起舊日與皇上的恩愛之情,不覺珠淚飄零,令人肝腸寸斷,日複一日,年複一年,歲月無情地吞著花樣的年華,最後寫到隻希望百年之後能夠埋骨故鄉的鬆柏這下。詩中飽含無限的淒涼情懷,使人感慨。

文獻記載,班婕妤曾有文集,但今已不存。目前留下來的作品僅有《漢書》中記錄的《自悼賦》和《藝文類聚》、《古文苑》署她名的《搗紊賦》和五言古詩《團扇詩》。如果說三篇賦及已佚的文集使她在中國古代女性文學史上的地位與卓、王、班(昭)、蔡相媲美的話,那麽,這首五言《怨歇行》則給她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留下了獨特的地位和極高的聲譽。曹植在他的《班婕妤讚》中說:“有德有言,實惟班婕”。這就是對兩漢女性作家總體觀照後得出的結論。班婕好在文學史上有著重要影響,主要是那首五言《團扇詩》。

班婕妤的兩賦一詩,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抒發怨情但都怨而不怒,溫柔敦厚,表現出一種辣受傳統教育的軌跡,也就是《漢書》中所說的“誦古書,依古禮”。不過,三者抒發怒的方式卻不同。《自悼賦》屬騷體賦,帶自傳性質,采用鋪陳的手法,一開始談托祖宗“遺德”,有幸進入皇宮並蒙聖寵幸,心中表達出一股誌疇意滿之感,表示決不辜負聖恩,學做佐君治國的嬪妃,“每寤寐而累息兮,申佩離以自思,陳女圖以鏡監兮,顧女史而問詩”。“美皇、英之女虞兮,榮任、姒之母調。”然而天有不測風雲、她生下的嬰兒不久不幸逝去,預示了她命運將出現逆轉。詩中表現了她對災難降臨的憤懣。荒淫的成帝寵上了趙飛燕姊妹,她發遭受趙飛燕陷害,詩人仍堅貞不屈,並準備維持清白,到死不休。“願歸骨於山足兮,依鬆柏之餘休”。與此同時,詩人又表達了一種樂觀豁達的態度,她以《詩經》中古代女性的悲淒命運自比,自寬自解。在古代官怨體中,司馬相如的《長門賦》可說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最早的一篇官怨體賦,但屬陳皇後的賄賂之作。缺乏作者自己真實感受,而班的《自悼賦》出自親身經曆,明白曉暢,更為真切感人。《搗寨賦》寫的是搗索女的淒怨思念之情。在古代詩歌作品中,搗衣常常用來表現婦女懷遠的感情,往往是閨怨詩的異名。作者以搗素女自比,並不象《自悼賦》中那樣感情表露明顯,而是采用更為委婉隱晦的語氣,更為鋪陳的手法表達自己的思念以及思念中又帶淒怨的心情。兩篇賦總體上辭采樸實,偶用清麗之句流暢動人。明代著名文學家茅坤就讚揚說班賦在文采上勝過相如。給班氏在文學史上帶來巨大聲譽,引來無數知音的則屬那首五言詩《怨歌行》,也稱之為《團扇詩》。詩雲:“新裂齊紈索,鮮潔如霜雪。裁為台歡扇,團圓似明月。出入君懷袖,動搖微風發。常恐秋節至,涼飆奪炎熱,棄捐篋笥中,恩情中道絕。”全詩采用比擬的手法,詩作共十句。無一句說人,但又沒有一句不妙含人。詩中把人的命運比作團扇,說明封建製度下婦女的命運象團扇一般,到了秋天就要遭封無情地拋棄,“棄捐筐苛”,表達了“棄婦”的一種怨憤。作者借秋扇比喻嬪妃受帝王玩弄終遭遺棄的不幸命運。第二句還暗含了作者出身名門,品誌高潔。後人點評此詩,認為“常恐”二字,簡直把封建男權製度下婦女戰戰兢兢、如履薄冰、經常擔心遭棄的心態寫絕了,是能和《詩經》中描寫棄掃的篇章媲美,並有過之而無不及。全詩表現手法奇特,意蘊深厚,語言綺麗清簡,鍾嶸《詩品》認為它辭旨清捷。怨探文綺把它列為上品詩。這個評價也可以說是對它寫作風格的一個總體評價。她不幸的命運引起了曆代文人的共鳴,並通過《團扇詩》用語之隱微、怨怒之幽探的吟唱。班氏一生榮衰,是整個封建男權製度下女性悲劇的一個縮影。

在後人的眼裏,班婕妤是一個從來不肯與諸妃爭寵,也不會幹預政事的女人,在她的身上可以看到那個封建社會女人應有的一切美德,比如說謹守禮教,行事端正。按理說這樣的女子應萬分受人尊敬,而且是婦人的楷模,誰得到她都應該是一件幸事,特別是在那個頗重禮教的封建社會。

漢成帝死後,班婕妤要求到漢成帝墓邊守陵以終餘生,由此可見,她對漢成帝可謂一片癡情。王太後便讓班婕妤擔任守護陵園的職務,從此班婕妤天天陪著石人石馬,諦聽著鬆風天籟,眼看著供桌上的香煙繚繞,冷冷清清地度過了她孤單落寞的晚年。可惜這位一代才女,把愛情傾注於風流君王漢成帝的身上,最終以悲劇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重修鹹陽縣誌》記載:“班婕妤墓在延陵北一裏許”,今延陵東北652米處有一墓塚,俗稱“愁娘娘墳”,應為班婕妤墓。此墓封土形如覆鬥,底部邊長90米,頂部邊長30米,封土高14米。過去傳說此墓為“周恭王陵”,墓塚南邊還有畢沅書立的“周恭王陵”碑石。

(四)漢成帝時期的大事

(一)昌陵的營建與罷建

漢成帝延陵建造十年之後,曾一度停建,又於渭河南岸的新址建造昌陵,時經五年,未成而罷,複作延陵。雖然昌陵是成帝之廢陵,但圍繞昌陵的興建,仍有一些問題值得進一步探究。

唐人著《括地誌》卷一雲:西漢“天子即位一年而為陵,天下貢賦三分之,一供宗廟,一供客,一充山陵”。這種情況對漢成帝來說,是非常恰當的。

漢成帝即位的次年,即建始二年(前31年)初春,選定渭城(今陝西鹹陽)延陵亭部為自己以後建陵之地。陵墓選定之後,便開始在渭城建壽陵。延陵位於今陝西省鹹陽市周陵鄉嚴家窯村(可能原為延家窯,後延訛為嚴)。負責這項工程的,按一般慣例,是將作大將。將作大將是秦漢百官公卿中的十二卿之一,官秩二千石,其職責是“掌管土木之役”,就是負責基建工程的官員。將作大將秦朝時原名為將作少府。秦時為秦始皇修建驪山陵墓的章邯,其官職就是將作少府。將作少府也簡稱少府。漢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改其名為將作大將。《後漢書·百官誌》解釋說將作大將的職責是:“掌修作宗廟、路寢、宮室、陵園土木之功。”按說,皇帝的宮室並不是每一代都要增建,但陵墓園寢卻是每個人都要有獨立的一套,所以這項工程便成為將作大將的主要任務務。

我們知道,漢代陵墓地麵以下構造複雜,有玉衣、梓宮、便房、外藏槨和黃腸題湊(陵墓四周槨室用柏木枋椽堆壘成的框形結構。以柏木為黃心壘至棺外,故曰黃腸;木頭皆內向,故曰題湊)。這些設施都屬於陵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墳丘作覆鬥形,需要大量運土夯築而成。據說漢武帝茂陵墳丘最大,每邊長230米,高46.5米,其他一般底部150米~170米見方見高約20米~30餘米。帝陵墳丘的四周築平麵方形的夯土垣牆,每邊長400米左右,中央各辟一門,門道寬15米左右,門外立雙闕。陵園之旁再築寢殿和廟。寢殿距離陵園稍近,殿內陳設皇帝生前起居用具和衣冠,按時供奉。各陵還有廟,內藏皇帝的木主,大都距陵園較遠,與寢殿也不在一處。

從漢高祖劉邦開始,漢代皇帝往往借建陵之機從關東向京師遷徙豪富,於是在諸帝陵區所在地設置陵邑。

後妃墓和朝臣的陪葬墓往往都在帝陵東邊,也是陵園的重要組成部分。

由於修建帝陵有巨大的工程量,一般由將作大將負責指揮,具體施工者稱為“卒徒”,實行軍事編製,需要經年累月才能完成。漢成帝為自己修建壽陵,由於特殊原因,不但曠日持久,耗費巨大,而且還引發了一場朝臣之間的政治鬥爭。據史書記載,事情主要出在將作大將解萬年身上。

最初陵址選在長安以西北阪上,在元帝修渭陵和昭帝平陵之間。延陵已經修建了十年時間,解萬年忽然上奏,建議改換陵址,變成長安以東文帝霸陵附近曲亭南邊的一塊地(今陝西臨潼東),名為昌陵。不知他使用什麽理由說服漢成帝,而且解萬年說隻要三年就能完成全部工程。於是,延陵工程隻得暫停。

漢成帝一紙詔令,數十萬修陵大軍便來到東邊低地上重新開張,國庫資金(修陵費用由大司農掌握的國庫支付)先有一筆巨大浪費。除了陵址變更之外,解萬年還要恢複被元帝廢除了的立陵邑遷富豪政策。解萬年和陳湯是好朋友,他對陳湯說:“漢武帝楊光因為建陵讓天子感到滿意,就把提拔為將作大將;宣帝時大司農中丞耿壽昌造杜陵有功,被賜爵關內侯;將作大將乘馬延年因為操勞辛苦,官秩升為中二千石(二千石月俸120斛,中二千石月俸180斛)。今為天子營建壽陵,再起城邑,成大功,我也會蒙重賞。你雖是關東人,但妻家在長安,你的兒子也是生長在長安,不願意回東方去。你不如帶頭要求遷徙家族到新陵邑,還可以得到天子所賜美田宅,一舉二得。”

陳湯好利,隨即給漢成帝上了一份密封的奏章說:“初陵所在京師之地,最為肥美,可立一縣。天下豪民不被遷徙關中以奉帝陵已有三十多年了,關東富人越發多起來了,他們盤剝貧民,兼並良田。現在可將他們集中遷到初陵附近,以增強京畿之地的人力財力,以削弱地方諸侯,也使關東中等以下的人家能夠均貧富,得喘息。我願意和妻子家屬率先做出榜樣,遷往初陵之邑。”

鴻嘉元年(前20年),成帝親自到他的壽陵視察一番,赦免在墓地做工囚犯的邢徒身份,並將陵墓所在地的新豐縣戲鄉(今陝西臨潼東)改為昌陵縣。翌年就按照陳湯的建議,從內郡向這裏遷徙豪民(資產500萬錢以上者)共5000戶。

將作大將是一個有油水的肥差,皇家喪葬,是最容易撈取“奸利”的時機,這種事記載在史書中的很多。工程量越大,工期拖得越久,中飽私囊的機會就越多。解萬年不但在陵址的選擇上瞎折騰,而且鼓動“置陵邑”。我們知道,修一座城邑也會增加更多的發財機會。他這樣做的動機是明顯的。但是,騙局終究不能持久。

由於昌陵地勢低下,填土工程巨大,解萬年承諾的三年期限根本無法完工。陵墓修建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