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趙匡胤(927-976年50歲卒葬永昌陵,河南鞏縣西村、芝田、孝義、回郭鎮之間)
一
借口代漢又討遼,率兵北上至陳橋。
自稱皇帝國號宋,授意將士加黃袍。
二
空空和尚料事神,慧眼精靈見真人。
陳橋兵變披黃袍,點檢天子趙匡胤。
三
人心向背實與虛,假道荊南除割據。
兵不血刃得州縣,大刀闊斧行統一。
四
國色天香豔非凡,太祖威武繞身邊。
花蕊夫人終巧取,玉殞香消寡愛憐。
五
久蓄大誌一全國,偏安割據對手多。
陳橋兵變虎添翼,身負重任不蹉跎1。
六
曹操煮酒論英雄,太祖設宴說死生。
頃刻杯酒釋兵權,禁衛藩鎮太懵懂2。
七
之乎者也助甚事,咬文嚼字顯才智。
該助不助失其職,不該助的莫亂擲3。
八
翰林學士有何能,前人舊本照樣謄。
代代依樣畫葫蘆,更詞換語欺上峰4。
九
春宮夜夜享榮華,豈容他人臥旁榻。
徐鉉緩師白日夢,後主做俘囚天涯5。
十
皇帝不缺寶犀帶,最缺國富民安泰。
錢俶犀帶豈為寶,太祖至寶三條帶6。
十一
物有美醜人亦同,揚長避短用人經。
太祖護短用其長,滿足嗜欲類縱容7。
十二
天子發怒揮長劍,濫殺無辜驅鬱煩。
幡然悔悟尚有量,傾心朝政不貪歡8。
十三
舞文弄墨善積累,知識堆中苦搜尋。
通古博今知興替,宰相當用讀書人9。
十四
公主一件翠羽衣,惹得太祖發脾氣。
吾為天下守大財,不能以此壞規矩10。
十五
大臣說話也生硬,匡胤失態耍蠻橫。
斧把打掉兩顆牙,轉而自責又賠情11。
十六
宋白受賄耍滑頭,欲推責任給太祖。
慧眼看穿彎彎繞,徇私舞弊遂露醜12。
十七
寺僧讚寧善附會,打破尷尬道原委。
皇帝入寺不跪拜,崇佛原是假慈悲13。
十八
太祖默讀誓碑文,誓詞三行誡子孫。
隆恩茂才應敬重,無德無義安做人14。
十九
金匱之盟立嗣契,太祖泣哭從母意。
宋王傳長不傳幼,擔心幼兒失大器15。
二十
夢中黃龍建普安,京師人稱道者院。
匡胤得誌毋相忘,還報寺僧久夙願16。
二十一
姐姐麵杖逐匡胤,人言洶洶何足畏。
男兒做事當自決,風口浪尖顯作為17。
二十二
忠義孩兒堪可敬,太祖賜額旌忠誠。
各為其主心無二,直舍正門正氣行18。
二十三
十年宰相未露尾,受賄碰上趙匡胤。
違反禁令販木料,天子盛怒罷宰臣19。
二十四
將門之後擅智勇,臨危不懼撲敵營。
威名大震敗局轉,強敵美夢未做成20。
宋太宗趙炅(937-997年61歲卒葬永熙陵)
一
中華文化博精大,館閣藏書千萬家。
太平禦覽親欽定,三大類書頒天下21。
二
孔孟之道匡中華,真命天子尚儒家。
太祖太宗善納士,半部論語治天下22。
三
小事糊塗大事清,處人處事行端正。
呂端大事不糊塗,太宗拜相罷呂蒙23。
四
日讀三卷如盛宴,開卷有益作明鑒。
一年讀完千卷書,太平總類改禦覽24。
五
燭影晃動斧聲鏘,軍國大事葫蘆裝。
太祖突然離人世,光義稱帝做上皇25。
六
棋譜三勢太宗創,館閣學士費思量。
對弈棋臣多敗陣,通天玄機弈中藏26。
七
太宗刻意習書法,王著屢見說欠佳。
暗下決心刻苦練,筆法精妙成大家27。
八
少年國手圍棋王,輸贏皆由自己掌。
對弈不敢贏趙炅,一子攥在手中央28。
九
太宗問案試獄臣,屈打成招定罪人。
拂袖怒從心中起,弄虛作假誑至尊29。
宋真宗趙恒(968-1022年55歲卒葬永定陵)
一
腦袋雖有卻無用,任憑他人說西東。
欽若嫉妒害寇準,忠臣刹那成奸佞30。
二
高官華屋美婦人,花天酒地過眼雲。
因畏捉官廢吟詠,回歸青山自由身31。
三
人行有道車行軌,莫亂王法自立規。
凡事若按規矩辦,順理成章少是非32。
四
天子揚名出文集,沒有幾篇真墨跡。
真宗不假他人手,自撰新作興社稷33。
五
惡人奔競曾出招,稍有不慎落圈套。
真宗任官具慧眼,默然不許藏蹊蹺34。
六
酒助人興語侃侃,仲容數觥能論官。
真宗千載遇酒友,語出驚人不寡言35。
七
賞花垂釣君臣戲,魚畏龍顏上鉤遲。
人主若能惜生命,水族安然笑嘻嘻36。
八
唐朝酒價升幾錢,丁謂機敏用詩點。
不讚從臣知識廣,卻說杜詩當史傳37。
九
欽若國相早該罷,嫉賢妒能向上爬。
偽造天書得高位,水衝祖墳遭天罰38。
十
粗中見細楊大年,窺探簽帖有破綻。
為使內容少勘誤,力薦彭年共修編39。
十一
好大喜功行封禪,偽造天書飾龍顏。
咿咿呀呀吹鼓手,鴟尾黃帛到處傳40。
十二
佞臣阿諛善造假,趙恒懵懂信胡話。
天書祥瑞空穴風,真命天子睜眼瞎。
宋仁宗趙禎(1010-1063年54歲卒葬永昭陵)
一
多情宮女呼小宋,心有靈犀一點通。
仁宗皇帝搭鵲橋,咫尺蓬山喜相逢41。
二
不近浮名自恃高,何須費心去趕考。
奉旨填詞柳三變,放浪形骸樂逍遙42。
三
輾轉反側夜難眠,饑腸轆轆欲曙天。
憂心索要成定製,殺生甚多增怨愆43。
四
急呼嬪禦送熱水,差點渴死本寡人。
為免侍從擔罪過,天子忍渴降至尊。
五
楊妃嚐荔催驛馬,禦用蛤蜊兩萬八。
皇家嚐鮮何其貴,寧可不食先問價44。
六
諸侯淫亂多醜陋,侍講敘說難啟口。
仁宗告之勿避諱,史鑒後王不再有45。
七
包拯再諫觸龍鱗,唾沫星子四濺飛。
仁宗舉袖拭麵唾,修媛謝過畏三分46。
八
慷慨激昂言直率,不容天子一而再。
諫止堯佐宣徽使,皇帝忍痛得割愛。
九
萬物賦名皆人定,初賜“惺惺”後“興龍”。
天子口裏無戲言,驅邪去病分外靈47。
十
禦馬行止見忠誠,曾經誤會後又寵。
主子駕崩翩然去,陪行之前聽悲鳴48。
十一
貴妃恃寵行輕賤,賣弄風騷失體麵。
仁宗掩袖怒指責,京都珍珠貴轉賤49。
十二
舉步維艱改革難,慶曆新政觸佞貪。
仁宗變法竟夭折,依從惡舊貶潔廉。
十三
狸貓太子相更換,生母難見親兒麵。
劉後撫養深情在,李妃孤苦淚潸然50。
十四
尚揚爭妍美獻媚,皇後冷遇難近身。
郭氏誤打皇上臉,趙禎廢後洗血痕。
十五
風波迭起立嗣難,仁宗無奈心煩亂。
無後擬定立養子,宗實辭謝渡難關。
宋英宗趙曙(1032-1067年36歲卒葬永厚陵)
一
佞幸孜孜擅諛諂,浮言美語潤心田。
英宗厭惡獻媚輩,但見麵諛先削官51。
二
朝臣上下議論多,皇伯皇考難定奪。
太後簽押送詔令,濮議之爭帷幕落52。
三
心有餘力體不逮,英年早逝空負才。
為報皇帝知遇恩,君實編鑒十九載53。
宋神宗趙頊(1048-1085年38歲卒葬永裕陵)
一
匹馬入蜀話經緯,一琴一鶴緊相隨。
廢寢忘食百姓事,兩袖清風遠自肥54。
二
恃才傲物正直身,時相從中弄是非。
真龍天子襟大度,從輕發落留智人55。
三
從來變法曆艱險,幾家歡喜幾家怨。
太皇太後來賣老,祖孫相爭無歡顏56。
四
神宗務實戒浮躁,不納群臣上尊號。
廢除尊號舊製度,臣民交口齊稱道57。
五
祁寒暑雨猶有怨,不附新法豈無言。
新法觸及權貴利,縱益國家行也難58。
六
道德功名兼而有,輔佐治國民無憂。
缺一不可尚難全,傅說周公世人求59。
七
宋遼結怨若許年,大送銀帛換平安。
蕭禧要求重劃界,沈括據典駁讕言60。
宋哲宗趙煦(1076-1100年25歲卒葬永泰陵)
一
太皇太後始垂簾,元祐更化新舊翻。
熙豐變法東逝水,舊車熟路亦蹣跚61。
二
一朝天子一朝臣,功過是非誰理論。
昨日還是階下囚,今日忽為座上賓。
三
明爭暗鬥相攻訐,蜀洛黨爭滿朝野。
永叔道說朋黨論,始知真偽能鑒別62。
四
黃門不慎觸襆頭,哲宗默然不遷怒。
押班問欲治何罪,帝言小錯莫追究63。
宋徽宗趙佶(1082-1135年54歲卒葬永佑陵)
一
舳艫千裏溯北上,滿載血淚花石綱。
一家歡唱萬家愁,餓魂冤鬼訴衷腸64。
二
應奉東南小朝廷,敲骨吸髓誇本領。
隻要皇上心高興,趁機撈點作私營。
三
真山真水滿中原,徽宗勞民造假山。
壽山艮嶽幸宮娥,臨死尚距一萬年。
四
蔡京紹述以為幌,羅列舊臣為奸黨。
總共三百零九人,金石有名立朝堂65。
五
皇上閑得沒事幹,竟然親筆寫名單。
刻石雖然被砸碎,惡行路人口碑傳。
六
奢侈浮華甚荒淫,喜新厭舊選美人。
嬪妃宮女兩千四,朝朝暮暮盼道君66。
七
山巒雲霧囊中裝,皇帝艮嶽來造訪。
解囊散霧別有景,雲氣滃然滿殿堂67。
八
徽宗令造油絹囊,絕雲霧囊中裝。
隻待艮嶽遊樂時,解囊“貢霧”飄荒唐。
九
才華顯露遇機緣,續詩得第堪為鮮。
皇帝惡阻厭珍饈,學士略賜一點酸68。
十
三千粉黛不盡幸,尋花問柳妓院行。
喜得師師同眠臥,風流皇帝太多情69。
十一
新竹差參閑弄影,夜闌人靜未見行。
燈影婆娑傻等候,輕攏慢撚深傳情70。
十二
瓊林玉殿帝王家,管玄歌女賞繁華。
焉知做囚任羞辱,流亡八年雙眼瞎。
十三
微服探春逍遙樓,床下邦彥強忍受。
男歡女愛忘所以,師師灑淚救情友。
十四
萬事悠悠帝為首,當年風流今做囚。
階下坎坷多少淚,隻緣貪歡走歧途。
宋欽宗趙桓(1100-1156年57歲卒葬五國城,後遷鞏縣)
一
臨危受命欲興邦,金兵渡河攻汴梁。
城下議和割土地,靖康之變北宋亡71。
二
名為皇帝實做囚,聲淚俱下憐國土。
靖康罹難空人財,大好河山淪敵手。
三
金營將帥大開口,千五美女身邊求。
宋宮紅粉爭投湖,為免蹂躪永蒙羞。
【注釋】
1 後周顯德六年(959),周世宗柴榮病卒,其年僅7歲的幼子宗訓即位。十一月間,鎮、定兩州謊報軍情,稱北漢與契丹聯兵南侵,請遣師禦敵。當時,京城開封已傳言:“將以出軍之日,冊點檢為天子。”顯德七年(960)元月一日,宰相範質與王溥等不知有詐,派殿前都點檢趙匡胤領兵出征。三日傍晚,趙匡胤駐軍開封東北20公裏的陳橋驛,遣禦隊使郭延星夜返京,約心腹殿前都指揮使石守信和都虞候王審琦為內應。第二天黎明時分,一切準備工作就緒,將士環列在趙匡胤臥帳之外,齊稱:“諸將無主,願冊太尉為天子。”遂將一件黃袍披在趙匡胤身上,一起叩拜,高呼萬歲。於是,擁立上馬,返回京師。臨行前告誡大家道:“少帝與太後,我北麵事奉過,不得驚犯;朝中公卿大臣,是我的同輩,亦不得侵淩;朝市府庫,不得搶掠。從命者,重加獎賞,違者,當誅族。”眾將應諾。及兵臨城下,石守信已開門迎候。宰相範質、王溥尚未退朝,束手無策,隻好跪拜新主。翰林學士陶將早已擬好的禪位詔書當百官宣讀後,趙匡胤北麵受拜。奉周恭帝為鄭王,符太後為周太後。大赦天下,改元建宋。史稱為“陳橋兵變,黃袍加身”。
2 杯酒釋兵權。趙匡胤稱帝後,為防武將以其道還治其身,以溫和的方式收奪兵權。建隆二年(961)七月的一天,設宴招待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張令鐸、趙彥徽諸高級將領。值酒酣耳熱之際,趙匡胤屏退侍從,婉轉地說:“非諸卿盡力,我難得今天。然而天子實在難做,還不如做個節度使愜意。多少天來,我未敢安枕而眠。”石守信等忙問何事掛心。“這不難理解,真命天子,誰不欲為之。”石守信等還未醒悟,叩頭說:“陛下為何這樣講呢?今天命已定,誰敢再有異心!”見時機已到,趙匡胤和盤托出,說:“此話不然。你們固然沒有異誌,假如你們的麾下有貪富貴者,一旦以黃袍加汝之身,汝雖不欲為,其可得乎?”石守信等如夢初醒,哭道:“臣等愚不及此,望陛下矜憫,指以生路。”趙匡胤說:“人生如白駒過隙,轉眼即逝。所謂圖富貴者,不過是多積金錢,厚自娛樂,使子孫永無貧困之憂。你們何不釋去兵權,出守藩鎮,多買良田美宅,為子孫立為永業。多養歌兒舞女,飲酒相歡,以終天年。我與你們結為婚姻,君臣之間,兩無猜疑,上下相安,還不好嗎!”石守信等人皆感謝皇上厚恩,第二天,數人都上了奏章,以疾為辭求退。趙匡胤對駐守藩鎮的將領也存有戒心。開寶二年(969)十月,召王彥超、武行德、郭從儀、白重讚、楊廷璋入朝。駕輕就熟,趙匡胤又設宴於後苑,酒過數巡,說:“你們都是國家舊臣,久領重鎮,公務繁忙,實非朕優賢養老之意也。”王彥超聰明,聽出了弦外之音,心照不宣地說:“臣本無勞勳,久受寵榮,實乃萬幸。今已老朽,乞歸養丘園。”武行德等人不識時務,爭講自己曾如何南征北戰,曆盡艱辛。趙匡胤不耐煩地說:“此均異代之事,今朝何足論!”眾人麵麵相覷不敢再辯。次日宣詔,諸人皆罷節度使。至此,禁衛與藩鎮兵權均集中於趙匡胤之手。
3 趙匡胤欲擴張開封外城,一日,由韓王趙普陪同,前往朱雀門視察規劃。趙匡胤凝神看了半天“朱雀之門”四個門額大字,不解地問:“為何不隻書‘朱雀門’,加‘之’字何用?”趙普答道:“‘之’是語助詞。”趙匡胤大笑說:“之乎者也,助得甚事。”後來,人們多用“之乎者也”譏笑文人的迂腐可笑和故意咬文嚼字。
4 陶擅文辭,在五代時期一直是文苑之冠。趙匡胤建宋後,仍叫他做翰林學士。陶希望得到重用,乃求其黨徒推薦,不料趙匡胤說道:“聽說翰林草製文書、詔令,皆依前人舊本,改詞換語,此乃俗所謂‘依樣畫葫蘆’罷了,這有什麽費力的地方?”陶聽到後,怨氣更盛,就做詩於堂壁:“官職須由生處有,才能不管用時無。堪笑翰林陶學士,年年依樣畫葫蘆。”後人用“依樣畫葫蘆”比喻缺乏創造,簡單模仿。上峰,上級的代稱。
5 開寶八年(975)十月,南唐後主李煜遣徐鉉第二次赴東京開封,懇求宋太祖緩師。徐鉉很會說話,與太祖論辯不已。太祖按劍而起,怒道:“無須多言!江南亦有何罪,但天下一家,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徐鉉惶恐而退,回歸江南,李煜請降。此語比喻不容許他人侵犯自己的利益範圍。
6 吳越王錢俶為取悅於太祖,以寶犀帶貢奉。太祖說:“朕有三條帶,與此不同。”錢俶請拿出來觀賞。太祖道:“汴河一條,惠民河一條,五丈河一條。”錢俶慚愧,歎服太祖氣度宏遠。
7 趙匡胤與宰相趙普議論軍國大事,意見時有不同,匡胤不高興地說:“你怎麽像和桑維翰商量過一樣?”桑維翰,五代時洛陽人。善輔君,卻愛錢如命。被叛降契丹的張彥澤所殺。後晉建國,他任樞密使等職時,接受賄賂,積財巨萬。所以趙普答道:“假如維翰今天還活著,恐陛下亦不會用吧!”趙匡胤辯道:“苟用其長,亦當護其短。他愛錢,我給他10萬貫,還怕不把他的屋子塞破?”意即著重用人的長處,顧全人家的短處。
8 趙匡胤初即帝位,常以狩獵為樂。一日出狩,忽墜馬下。怒起,拔劍將馬刺死。過了一會兒,趙匡胤又後悔不已,感歎地說:“我耽於逸樂,乘危走險,乃至顛墜,馬有何罪?”自此,傾心朝政,不複遊獵。
9 趙匡胤欲改年號,讓宰臣討論,說道:“須求古來未嚐有過的。”於是改元“乾德”。乾德三年(965)正月平後蜀,選其宮女入掖庭。趙匡胤觀賞其奩具,忽見一銅鏡背麵刻有“乾德四年鑄”五字,大驚道:“今始三年,怎麽四年鑄此鏡?”將鏡讓趙普等人傳看,皆不能對。又找翰林學士陶、竇儀詢問。竇儀答道:“後蜀曾用過‘乾德’年號,此鏡必得自蜀中。”趙匡胤疑雲遂解,並說:“宰相當用讀書人。”自此,大重儒臣。
10 開國初期,趙匡胤服用儉樸。女兒魏國公主愛打扮,常穿著貼繡鋪翠短衣出入宮禁。趙匡胤訓道:“你把此衣給我,自今日起不得穿這種服裝。”公主辯道:“這件衣服才用多少翠羽?”趙匡胤道:“此話不對。皇家服用此物,宮闈戚裏皆會仿效,京城翠羽價高,商賈逐利,輾轉販賣,傷生害民,皆由你引起。你生長在皇室,當自珍惜,豈能開此惡業之端?”公主頗受教育。一天,趙匡胤和皇後、公主在一起閑聊,皇後勸道:“官家做天子日久,豈不能用黃金裝飾轎子?”趙匡胤笑道:“我以四海之富,不要說轎子,即使宮殿也可以用黃金裝飾。但念我為天下守財,不可妄用!古人說‘以一人治天下,不可以天下奉一人’。如果以自奉為意,天下之人還可以敬仰你嗎?以後請不要用這類話勸我了。”
11 政務之餘,趙匡胤愛在後苑用彈弓打麻雀。一日,正在盡興逐打,忽有大臣稱以急事求見。趙匡胤整冠相見,所奏盡日常小事,頓時發怒,詰問原委。大臣答道:“臣以為即是常事,也比打麻雀為急。”趙匡胤怒不可遏,順手抓起一把斧子,以柄撞其嘴,兩顆牙齒被打落在地,鮮血直流。那位大臣撿起牙齒,放在懷裏,敢怒而不敢言。趙匡胤見狀,又說:“你懷揣牙齒,是想和我打官司嗎?”大臣答道:“臣不能訴訟陛下,是非自有史官書之。”趙匡胤感到自己做得過分了,遂轉怒為喜,並賜以金帛。
12 宋白奉命主持科舉考試,因受人賄賂,錄取不公。他擔心列榜公布後世人議論,便將錄取的名單呈送給趙匡胤,請他過目定奪,以鉗人口。趙匡胤察其動機,怒斥道:“朕委派你主持貢舉,取舍由你自決,讓我過目姓名,我怎能知其優劣呢?揭榜後,若有人揭發你取舍用情,當斬你的頭以謝天下!”宋白恐懼,退回後將徇私舞弊的人名一一劃掉。
13一天,趙匡胤到相國寺觀光,走進正殿,在佛像前恭恭敬敬地插上供香,站在那裏好大一會兒沒吭聲,似在想什麽。原來,按照傳統習慣是上至天子,下至庶民百姓,到寺院求佛的都要跪拜。趙匡胤不願跪拜,故特意問了一句:“當拜不當拜?”陪在殿上的僧徒中,有一個叫讚寧的很聰明,他早已看出皇上的意圖,遂答道:“不拜!”“為什麽?”趙匡胤又追問了一句。讚寧附會道:“殿上尊像是過去的佛,陛下是今世活佛。故活佛不拜死佛。”趙匡胤滿麵笑容,把讚寧誇讚了一番。此後,遂為定製,皇帝到寺院焚香,皆不再跪拜。
14 趙匡胤稱帝第三年(962),密刻一碑立於寢殿之內,稱為“誓碑”。碑用鎖金黃幔蓋著,門上用鎖加以封閉。並詔令有司,以後新天子即位或歲時享祭行謁廟禮畢後,必須默讀碑文,還要有一個不識字的內侍在場陪同,其餘大臣皆遠立。一天,趙匡胤至碑前跪拜,默誦碑文,而群臣皆不知碑載何事。以後諸帝,皆循此例。靖康之變時,兵匪劫掠,廟門洞開,世人得見。碑高七八尺,寬四尺餘,上刻誓詞三行。第一行是:“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內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第二行是:“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第三行是:“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15 建隆二年(961),趙匡胤生母杜太後病危,以後事相囑,特召趙普入記遺命。太後問趙匡胤:“你知道為什麽能得天下嗎?”趙匡胤忙答道:“皆父祖和太後所積恩德。”太後說:“不對,是由於柴氏讓幼兒即位。如果後周有年長的君主,你能有今天嗎?你百歲之後,當傳位於光義,光義傳位於光美,光美再傳位於德昭。四海之大,如能立長君,則社稷無憂了。”趙匡胤邊哭邊說:“兒銘記教誨。”太後又對趙普說:“你也要記住我的話,不可違背。”趙普於床前寫好誓書,並署以“趙普記”,然後置金匱之中密藏。史稱“金匱之盟”。
16 五代時,有一僧人以種菜為生計。一日夢見一金色黃龍食其所種萵苣數畦,僧人驚醒。後來,趙匡胤至此,饑餓難忍,取僧人萵苣食之,恰被僧人發現。僧人見趙匡胤狀貌凜然,氣度非凡,遂以禮相待。茶足飯飽後,僧人囑道:“富貴毋相忘。”並以所夢相告。趙匡胤表示,待得誌之日,一定酬報。僧人又說:“貧僧無所求,公他日得誌,願為老僧建一大寺。”趙匡胤應諾而去。既即位,訪求僧人尚在,遂令建寺院賜名“普安”,京師人稱為“道者院”。
17 趙匡胤臨北征之前,其準備篡位之事已有人覺察,開封城內傳言:“出軍之日,當立點檢(指趙匡胤)為天子。”富商大賈為免遭兵劫,紛紛攜家逃離,獨宮內不知消息。趙匡胤懷疑泄密,慌恐不已,急忙回家商量對策,說:“外麵已人言洶洶,如何處治為好?”趙匡胤的姐姐正在廚房做飯,聞言而麵如鐵色,舉麵杖逐打匡胤,並厲聲說:“大丈夫臨事當自決,為什麽來家中嚇唬我們婦人?”趙匡胤挨了麵杖,受了訓斥,似乎突然醒悟,默然出門而去,決意按計行事。
18 趙匡胤於陳橋驛黃袍加身後,率兵直入京師。後周宮內入祗候班有陸、喬兩卒長,聞變率眾拒守南門,及趙匡胤從北門入宮,陸、喬二人為表示效忠周室,均自縊而死。趙匡胤親臨直舍觀視,歎道:“真是忠義孩兒”!遂令人掩埋屍體,又建廟賜額為“忠義”,並將祗候班改為“孩兒班”。此後,“孩兒班”帽子後邊垂兩條巾帶,一為粉青色,表示為周世宗持服;一為紅色,表示恭賀太祖登基。“孩兒班”直舍正門,以黃羅護之,傍辟小門出入,以旌其忠。
19 趙普連續做了十年宰相,權力很大。不時有人送禮上門。趙匡胤經常到趙普家裏去,事先也不派人通知。有一次,吳越王錢俶派使者送信給趙普,還捎帶了十壇“海產”。趙普把“海產”放在堂前,還沒來得及拆信,正好趙匡胤到了,看到這十個壇子,就問趙普,趙普說是“吳越送來的海產”。趙匡胤笑著說:“既然是吳越送來的海產,一定不錯,打開來看看吧!”等打開壇蓋,在場的人都傻了眼,壇中放的卻是一塊塊金子。趙匡胤向來痛恨官員濫用權力,接受賄賂。從此,對趙普產生懷疑。不久,又有官員告發趙普違反禁令,販運木料為自己謀利。趙匡胤便趁機撤了他的宰相。
20 顯德元年(954),北漢趁後周太祖新亡,聯合遼軍大舉進攻後周。趙匡胤隨周世宗柴榮親自出征。戰鬥開始不久,後周大將樊愛能、何徽因敵強而臨陣脫逃,周軍一見主帥逃跑,頓時潰敗之勢大顯。此時,周世宗身邊隻有趙匡胤和張永德率領的親兵4000人。在這千鈞一發之際,趙匡胤鎮定自若,建議周世宗兵分兩路夾擊遼軍,自己和張永德直捕敵兵,由於趙匡胤的勇猛異常,後周士氣大振,加上增援部隊及時趕到,一戰扭轉了敗局,打敗了漢遼聯軍。這一仗使趙匡胤聲威大震。
21 太宗在位期間,修複館閣,征集天下圖書,命文臣編纂了《太平禦覽》《文苑英華》《太平廣記》三大類書。對中國文化的繼續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22 宋初宰相趙普愛讀《論語》,從中學到了一些治國的道理。在一次交談中,趙普對太宗說:“臣平生所知,誠不出此(指《論語》)。昔以其半輔太祖定天下,今欲以其半輔陛下致太平。”後人用“半部《論語》治天下”作為對儒家經典之一的《論語》的誇讚。
23 大臣呂端為人持重,得賞未嚐喜,遇挫折亦未嚐懼,故太宗愛之。太宗欲罷呂蒙正,以呂端為相。有人說呂端為人糊塗,不同意讓他拜相。太宗說:“呂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決意起用。
24 宋太宗留心文史,太平興國年間(976-983),令李昉等人編修《太平總類》,共計1000卷。太宗對宰臣說:“史館所修《太平總類》,自今日進三卷,朕當親覽。”宋琪答道:“陛下留心文史,以觀書為樂,然日閱三卷,恐怕疲勞吧!”太宗又說:“朕喜愛讀書,開卷有益。每見前代興廢,以為鑒戒,受益很多。此書千卷,朕一年讀完,因思好學之士,讀萬卷書,亦不為難。”《太平總類》因太宗親覽過,故賜名《太平禦覽》。
25 燭影斧聲。開寶九年(976)十月十九日夜,大雪紛飛,趙匡胤召其弟晉王趙光義商量軍國大事。二人和往常一樣,屏退所有侍臣,邊喝酒邊談論。室外看見室內燭影下晉王時或離席,若有遜避之狀,既而太祖用斧戳地,並大聲對晉王說:“幹得好!”“幹得好!”次日,趙匡胤突然死去。時夜已四鼓,宋皇後讓宦官王濟恩去召趙德芳進宮準備嗣位。王濟恩是趙光義的心腹,竟直趨開封府召晉王趙光義,其實趙光義早已派左押衙程德玄坐在府門等待傳旨。於是,三人踏著積雪進入寢殿。皇後見王濟恩歸,忙問道:“德芳來了嗎?”王繼恩答道:“晉王到了!”晉王趙光義隨之而入,皇後愕然失色,知大事不好,忙說:“我母子之命,皆托於官家。”趙光義假裝傷心流淚,發誓與皇後等共享富貴。二十一日,趙光義即位。史家多認為,趙匡胤猝死,乃趙光義酒中投毒所致。
26 太宗愛下棋,且棋藝超群,特設棋臣陪其盡興,同時收集整理棋譜。太宗還特創棋譜三勢,讓內侍拿給館閣學士看,學士們都看不懂。三勢是:“獨飛天鵝勢”、“對麵千裏勢”、“大海取明珠勢”。太宗還親授弈法,群臣莫不歎服其精妙。王元之做詩雲:“太宗多才複多藝,萬機餘暇翻棋勢。‘麵對千裏’為第一,‘獨飛天鵝’為第二。第三‘海底取明珠’,三陣堂堂皆禦製。中使宣來亦近臣,天機秘密通鬼神。”
27 宋太宗聽政之餘,常留心筆劄。當時一個叫王著的學右軍(王羲之)書法,深得其精,入侍翰林。太宗時常把自己臨摹的書劄遣使送給王著,請他指教。王著屢稱不好,太宗更加刻意臨學。過了一個時期,太宗以新作示王著,王著仍說不好。太宗問其原因,王著答道:“陛下所書已甚佳,假如我當時就加以讚揚,恐陛下早就不再苦練了。”後來,太宗筆法愈加精妙,懂得書法的人見了,沒有不歎服的。
28 趙炅棋藝高超,當時宮裏有一個叫賈玄的棋待詔,少年國手。下棋神出鬼沒,千變萬化。他在與趙炅下棋時,不敢贏皇上。皇上已發現賈玄故意輸棋,賈玄於是每盤隻輸一二個子。一天,趙炅與賈玄對弈,對賈玄說:“我聽人說你的棋天下第一,而你為啥要盤盤輸給我,可見其中有詐。如果你今天再故意輸給我,就要責罰你。”兩人連下兩盤,都成和棋。趙炅故意發怒說:“都說你是棋王,今日看來真是徒有虛名。再下一盤,你贏了重賞,輸了就把你投到護城河裏去。”賈玄唯唯諾諾,隻得連連點頭。第三盤還是和棋。趙炅佯裝生氣的樣子,命人將他投到護城河裏去。賈玄急忙大喊:“陛下息怒,此局臣勝一子,並非和棋。”趙炅很覺奇怪,問他何以說勝一子,賈玄驚魂稍定後,結結巴巴地說:“我怕真的被投到護城河中,故贏了陛下一子。但又怕陛下見怪,因此在數子時,偷偷將一子攥在手中,未敢亮出來。”趙炅一看,賈玄手中果然還緊緊地攥著一顆棋子,又好氣又好笑,但賈玄下棋能達到隨心所欲的地步,令他佩服。馬上賜宴並重賞了賈玄。
29 宋太宗初即位,想使內外臣僚俯首帖耳。一天,一個乞丐在京師某處要飯,主人不給,因此倚著大門大罵,主人勸他走,仍不聽,周圍站滿看熱鬧的人。忽有一人(疑即太宗)從人群中躍出,上前一刀將乞丐捅死,扔刀逃走。當日,開封府即四處搜捕凶手,不見蹤影。次日,京師光天化日之下殺人的案子報到太宗那裏。太宗一本正經地說:“五代舊席未去,竟敢白晝殺人,嚴加搜捕,限期破案。”負責辦案的官員費盡心機,也未查出凶手,眼看限期已到,恐怕怪罪,即稱主人因怒而殺乞丐,並將主人抓入牢房屈打成招。太宗聽了匯報,又說:“卿能用心辦理,應該嘉獎。不過,請再認真複核一遍,不要遭成冤獄,且把凶手用的刀子送來,讓我看看。”過了幾天,辦案官員將供詞和殺人凶器獻上。太宗問:“複審了嗎?”“已審過!”辦案官員毫不猶豫地回答。太宗示意侍從將自己的刀鞘取來,並將刀插入鞘內,完全吻合。辦案官員和在場臣僚都如夢初醒,一個個目瞪口呆。太宗拂袖而起,怒道:“如此辦案,豈能不誤殺好人。”
30“澶淵之盟”締結後,真宗對寇準愈加重用,言聽計從。主和派王欽若嫉妒寇準,從中挑撥離間,真宗耳軟,聽信讒言,即將宰相寇準貶為陝州知府。
31 宋真宗東封泰山之後,下詔訪求天下隱士,杞縣人楊樸被薦。楊樸善做詩,及真宗問時,卻自言不會。真宗又問:“臨行可有人做詩送卿嗎?”楊樸說:“隻臣妾有詩一首雲:‘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愛吟詩。今日捉將官裏去,這回斷送老頭皮’。”真宗聽後大笑,知其不樂仕宦,又放歸山林。詩以婦人的口氣說楊樸奉詔入對是被官府捉去的,怨楊樸愛做詩而把自己斷送了。後人以“老頭皮”指老頭兒。“斷送老頭皮”一語指被官事羈絆,不能自由自在。
32 一天,駙馬都尉石保吉求見真宗,訴其仆人盜竊家財,請從重治罪。真宗說:“國家自有常法,仆人盜竊,當由有司審斷,朕豈能以卿故而亂天下王法!”石保吉又請於私第決罰,真宗還是不許,他隻好怏怏離退。後用“莫亂王法”強調要按規矩辦事。
33 真宗喜愛收藏圖書,閱讀時,常加批注或寫劄記。一次回京,召群臣於後苑赴宴。席間,真宗出示新作《太清樓聚書記》《朝拜諸陵因幸西京記》《西京內東門彈丸壁記》,並笑著對群臣說:“文辭雖不太精,卻是朕親撰,不想假手於人。”後將“不假人手”比喻為不利用他人之手來辦事。
34 一郎官補外,薦者稱其才行俱佳。及任滿歸朝,除以監司。又任滿還,真宗問及政績如何。執政大臣答應詳擬奏劄,待次日進呈。執政大臣晚歸私第,其人攜禮前來拜謁。第二天,執政大臣不僅上了奏劄,且極力推薦其人可委重任。真宗不啟視奏劄,默然不許。大臣事後方知,昨晚拜謁之事已被伺察密報於真宗。終真宗朝,其人不複進用。後以“惡人奔競”喻指反對汲汲求利。
35 侍讀李仲容身材魁梧,酒量頗大,綽號“李萬回”。宋真宗亦善飲,近臣沒有能比得上的。欲盡酒興,則召李仲容。李仲容平日寡言,且語無倫次。而飲酒至酣,則對答如流。一天晚上,真宗欲試李仲容酒量,令以巨觥斟滿對飲,數觥下肚之後,李仲容大醉起身告辭道:“告官家撤巨器。”真宗也有幾分醉意,便問:“何故謂天子為官家?”仲容道:“臣嚐記蔣濟《萬機論》言:‘三皇官天下,五帝家天下。’陛下兼三、五之德,故曰‘官家’。”真宗聽了很高興,又飲數觥,說:“真所謂君臣千載難遇。”
36 真宗在位時,每年都要舉行賞花釣魚活動,君臣之間還要即興做詩唱和。一天,真宗和大臣們臨池垂釣,既久,從臣多有所獲,唯真宗釣上的誘餌還在。待到大家奉命做詩時,丁謂即興吟道:“鶯驚鳳輦穿花去,魚畏龍顏上鉤遲。”
37 一日,真宗與群臣在太清樓飲酒。真宗忽然問道:“京城酒店有好酒嗎?”有人答道:“唯‘南仁和’的酒最好。”真宗又問:“唐朝時,酒每升多少錢?”一時無人能對。唯丁謂機敏,奏道:“唐時酒每升三十錢。”真宗追問:“你怎麽知道?”丁謂說:“臣常誦讀杜甫詩,其中有‘速來相就飲一鬥,恰有三百青銅錢’。”真宗大喜,讚道:“杜甫的詩,自可為一代之史。”
38 王欽若為迎合真宗之意,偽造“天書”封禪泰山,因以官至宰相。常替真宗主持郊祭大禮。一日禮畢回宮,真宗問:“卿家有何積德,乃至今日顯位?”王答道:“臣曾請術士觀相,說臣祖墳為風水寶地。”真宗讓他繪一張祖墳圖進獻。待王欽若將圖繪成,並在圖旁做詩一首:“通濟橋下水朝流,世代出公侯;睦宦橋下水來衝,分土作三公。”真宗看後,甚為不快,舉筆從橋到墳地畫了一線,並書道:“水何不從此流去?”次年,恰遇通濟河決口,衝毀他家祖墳,王欽若罷相。王欽若奸邪不正,與丁謂等五人被稱為“五鬼”。
39 真宗讓楊大年修纂《冊府元龜》,每成數卷,即奏請真宗過目審定。待稿發還時,常見真宗貼了許多書簽。指出其中的錯誤。久之,積有數十條。楊大年雖歎服真宗讀書之精,但也感到驚奇。認為真宗很少閑暇,不可能如此精雕細刻。便暗自訪問,原來真宗每收到稿子後,即讓陳彭年先審閱。彭年知識淵博,所以才有以真宗名義出現的那麽多勘誤書簽。因此,大年力薦陳彭年與其共修,真宗認可。從此,貼簽之事再不見了。
40 好大喜功的趙恒為建立絕對的權威,粉飾太平,自大中祥符元年(1009)始,與王欽若等人偽造“天書”,是年正月,皇城司奏報有一黃帛曳於左承天門南鴟尾上,真宗與宦臣前去朝拜,這就是王欽若偽造的所謂“天書”。為此,真宗還在泰安岱廟內修了“天貺殿”以示紀念。
41 一天,翰林學士宋祁路過繁台街,忽有宮車數輛疾駛而來,車過時,有一車中宮女揭簾喊道:“小宋!”宋祁為宮女叫自己的雅號感到驚訝,回去即興作《鷓鴣天》一首雲:“回轂雕鞍狹路逢,一聲腸斷繡簾中。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金作屋,玉作櫳,車如流水馬如龍。劉郎已恨蓬山遠,更隔蓬山幾萬重。”仁宗讀了這首詞後,理解宋祁的寓意,即查問當時喊“小宋”的宮女,並傳宋祁入廷。宋祁有點惶恐不安,想必是因為那首詩得罪了皇帝。仁宗卻笑著說:“蓬山不遠。”並將那位多情的宮女賞賜給宋祁。
42 柳永擅作詞,時有“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之說。他常與歌伎往來,流連於燈紅酒綠,故功名未舉。他在一首《鶴衝天》詞中自我解嘲說:“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景祐年間(1034-1038),柳永考中了進士。仁宗早聞柳永放蕩不羈,即說:“此人愛好‘淺斟低唱’,今日為何要‘浮名’?還是讓他填詞去吧!”從此,柳永政治失意,更加放浪形骸,逢人便自稱為“奉旨填詞柳三變”(柳三變為其原名)。後將“奉旨填詞”喻作自我嘲諷,將錯就錯。
43 一日清晨,仁宗對侍從說:“昨晚思慮過度,徹夜未眠,故饑腸轆轆,想吃燒羊肉。”侍從說:“陛下為何不降旨索取呢?”仁宗說:“常聽說宮禁每有索取,外麵即認為是定製,恐怕從此每晚宰殺,則殺生甚多。”又一日春遊,仁宗不時回頭巡視,隨從不知其有何心事。回宮後,仁宗即對嬪禦說:“渴壞了,快進熱水來!”嬪禦說:“官家何不在外麵喝水,口渴到如此地步?”仁宗說:“我要回顧,找不到銀子,若求問之,難免有人獲罪,故忍渴而歸。”
44 一年初秋,蛤蜊剛剛上市。禦廚將蛤蜊端上餐桌,仁宗問道:“怎麽現在已有此物?其價多少?”侍臣答道:“每枚一千,一盤共28枚。”仁宗頓時不悅地說:“我常告誡你們,勿侈靡,今一下筷子就費28千,我實在不忍。”遂令撤去不吃。
45 仁宗聽政之餘,愛聽侍臣講經史。一日,在邇英閣由侍講賈昌朝講《春秋左氏傳》,當他講到諸侯淫亂之時,為了避諱,則含糊其辭,從略而過。仁宗問其原因,賈昌朝隻好如實相告。仁宗卻說:“六經載此,所以為後王鑒戒,何必避而不談?”
46 張堯佐進士中第,官至知州。其侄女時為修媛,極得仁宗寵愛,故張堯佐一日被連授宣徽、節度、景靈、群牧四使。諫臣包拯、吳奎、唐介等人上殿諫諍,仁宗隻好奪去張堯佐宣徽、景靈兩使。不久,仁宗因愛張修媛,又想重申前命,但怕諫臣再次廷爭。一日將臨朝,張修媛送仁宗至殿門,附耳說:“官家,今日可不要忘了宣徽使。”仁宗滿口答應。當仁宗降旨任張堯佐為宣徽使時,包拯又陳其不可。言辭慷慨激昂,唾沫濺了仁宗一臉。仁宗沒有辦法,隻好作罷。張修媛得知包拯犯顏直諫,趕忙迎接仁宗謝過。仁宗舉袖拭麵說:“包拯向前說話,唾沫濺了我一臉。你隻管要宣徽使!宣徽使!豈不知包拯為禦史中丞嗎?”
47 仁宗賜穴。嘉祐初年,仁宗感疾,頭暈目眩。用針自後腦部位刺入,針剛拔出,仁宗頓感頭腦清醒,遂脫口說道:“好惺惺(清醒)。”次日病癒,遂稱其穴為“惺惺穴”。後因腰疼請了一位黥卒(即犯人)為其針灸,刺畢,黥卒奏道:“請官家起來走動。”仁宗站起來試行,安然如故,遂賜其穴為“興龍穴”。
48 仁宗所乘之馬為白色,行路安穩如車,名為“玉逍遙”。養馬人說:“馬行步有尺度,快慢皆有節拍。”一天,燕王借仁宗禦馬遊樂。騎上後,馬卻長鳴不走,燕王滿臉的不高興,將馬送還。仁宗誤認為馬不馴服,即令配發南城馬鋪。後來,又將其選為禦馬,穩行如初。及仁宗駕崩,以禦馬從葬至陵前,馬悲鳴不食而死。
49 慶曆年間(1041-1048),廣州官府將沒收番商的珍珠獻給朝廷,仁宗與後宮嬪妃一起觀賞。時張貴妃得寵,欲得之,仁宗慷慨相賜。後妃見狀,爭相求賜,仁宗沒有那麽多,隻好令人到市場上去買。因此,珠價扶搖直上,仁宗知而不問。一天,風和日麗,仁宗在內殿觀賞初開的牡丹,張貴妃有意最後一個到場,並以仁宗所賜珍珠為首飾,濃妝豔抹,欲誇耀於同輩。仁宗見狀,以袖掩麵,說:“滿頭白紛紛,連一點忌諱都沒有了。”張貴妃受到指責,頗感慚愧,匆忙回去換了衣著。仁宗方轉怒為喜,並令每人簪牡丹一朵。自此,宮禁不敢披戴珍珠,市場珠價也由此大跌。
50 宋真宗沒有兒子,而宮女李宸妃懷孕生下了趙禎(即宋仁宗),劉皇後無子,便仗著自己皇後的地位,就搶了這個孩子,自己撫養。後來仁宗即位,生母李氏在冷宮裏無法親見自己的親生兒子,憂傷而亡。呂夷簡等知情人使用水銀寶棺,將李氏的屍身保留完整,以妨有朝一日皇帝開棺驗屍,並暗中吩內侍,給李宸妃穿上皇後禮服入殮,放進大相國寺的井裏。“狸貓換太子”是一種文人的藝術渲染。
51 英宗初即帝位,著作佐郎甄履為獻媚取寵把《濟聖圖》呈奉英宗,並在序中說:“昔景德戊申歲(1008),‘天書’降後24年,陛下生日,複為‘天慶節’,是‘天書’於二紀之前已為陛下降聖之兆了。”又以京師傳說妄加附會,拆“曙”字點畫說是“兩日相並,為離明繼照之義”。其言荒誕不經。英宗閱後,怒不可遏,當即批示送中書,令削官停任,以儆來者,天下服其明鑒。
52宋英宗趙曙,是宋太宗的曾孫,濮王趙允讓之子。宋仁宗無子,英宗幼年就被接入皇宮中撫養,賜名宗實。後被立為太子,嘉祐八年(1063)即帝位。趙曙親政後,宰相韓琦等人就提議為趙曙的生父重新評定名分,由此引發了一場持續18個月的論戰,即北宋曆史上有名的“濮議事件”。以王珪為首的兩製認為,濮王於仁宗為兄,趙曙應稱其為皇伯;而以歐陽修為首的宰執們則認為,趙曙應稱其為皇考。後由於曹太後在送來的詔書上有簽押,定將濮王稱皇考。
53 趙曙頗有政治才能,但因體弱多病,英年早逝。他特別重視文化建設,全力支持司馬光著書立說,並給他提供各種方便。司馬光為了感謝皇帝的知遇之恩,在此後漫長的19年裏,將全部精力耗在《資治通鑒》這部巨著的編纂上。
54 趙忭治蜀,政績突出。及神宗即位,被召回京師知諫院。趙忭入謝,神宗問道:“聞卿匹馬入蜀,以一琴一鶴相隨,為政簡易,是這樣嗎?”後用“一琴一鶴”形容行裝簡樸,借指為官清廉。
55 神宗元豐年間(1078-1085),蘇軾因做詩獲罪下獄。神宗雖怨蘇軾屢屢不附新法,但也不願深加治罪。時相認為:蘇軾於神宗有不臣之意,應從重量刑。神宗問道:“蘇軾雖然有錯,但對朕不至於此,卿是怎麽知道的?”時相舉例說:“蘇軾在詠檜詩中說‘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唯有蟄龍知’。陛下飛龍在天,蘇軾以為不是他的知己,卻以地下蟄龍為知音,其意難道不是不願臣服嗎?”神宗大度,解釋說:“文人做詩,豈能如此妄論。彼自詠檜,與朕有什麽關係呢!”至此,時相不好再說別的,蘇軾僅以貶官處之。
56 針對新法,朝野議論紛紛,褒貶不一。太皇太後反對新法,一天,她對神宗說:“我聽說民間甚苦青苗助役錢。”神宗不樂,辯道:“青苗法以利民,不是不好。”太皇太後又說:“王安石誠有才學,然怨之者甚眾,不若暫時領以外任。”神宗說:“群臣中唯王安石能橫身報效國家,為何出之外任!”祁王插言道:“太皇太後之言,乃至理之言,陛下不可不思而行之。”神宗聽後大怒,厲聲說道:“難道是我敗壞天下嗎!汝自為之。”祁王見狀,恐有不測,哭著說:“何必如此激動!”祖孫不歡而散。
57 神宗務實,不尚浮華。每逢大禮,群臣必上尊號,均辭之不納。熙寧二年(1069),神宗對執政大臣說:“尊號於朕,一無加損,雖上百字,有何用途?”但大臣們出於誠意,凡大禮之日仍擬上尊號。為此,神宗特於元豐三年(1080)下詔廢除上尊號的製度。從此,終身不受尊號,臣民讚不絕口。
58 熙寧六年(1073),王安石變法正值高潮,有些官吏不附新法。王安石欲深加治罪,以便新法順利推行。神宗不批。王安石說:“如不從重處罰,恐新法難行。”神宗說:“我聽說民間也有頗苦新法的。”王安石又說:“祁寒暑雨,民猶有怨恣者,何況推行新法。個別人叫苦,無須顧慮!”神宗反駁道:“假若連大寒暑雨的怨氣都沒有,那不是更好嗎?”
59 元豐年間(1078-1085),神宗常與輔臣們討論人才問題,有人尚道德,有人立功名,各有見地。神宗評論道:“人才固有大小之別,如古之立功名者,管仲相齊,商鞅相秦,吳起相楚,皆能使政令必行,但有何道德可言。傅說相商,周公相周,可謂道德功名兼而有之。為臣如果僅能道德,而無功名之實,亦無補於世。”
60 宋朝自從宋真宗開始,一直依靠每年送大量銀帛,與遼勉強維持和平局麵。熙寧八年(1075),遼派大臣蕭禧到東京汴梁,要求重新劃定邊界。並毫無根據地要求將山西平原西南一帶三十裏地歸還遼朝。談判的宋臣明知是無理要求,由於自己心中無數,卻沒法反駁。這時,趙頊才想起了沈括,派沈括親赴上京(遼京城,在內蒙古)談判。因為他精通地理,到了談判桌上,引經據典,弄得遼臣無言以對。
61 不滿10歲的趙煦被擁上帝位後,由太皇太後高氏垂簾聽政。由於高氏反對豐熙新法,聽政後,以恢複“祖宗法度為先務”,以臣僚“直言朝政得失、民間疾苦”為名,唆使守舊勢力抨擊新法,由貶官十餘年的司馬光等人重新輔政,先後廢除一係列新法。從元祐元年(1086)開始,熙豐年間參與變法的大臣均遭彈劾貶官。司馬光再次拜相,不顧蘇軾等人的直言忠告,凡王安石、呂惠卿所創新法,廢除略盡。因廢罷新法恢複熙寧以前舊製的活動主要在元祐年間,故史稱“元祐更化”,亦稱“元祐黨爭”。
62 元祐年間(1086-1094),朝中有三股勢力:一是以程頤為首的洛黨;二是以蘇軾為首的蜀黨;三是以劉摯、梁燾等為首的朔黨。他們之間明爭暗鬥,攻擊不已。歐陽修寫《朋黨論》以正是非。
63 一日早朝,幼帝哲宗坐在正殿,太皇太後垂簾主政。太皇太後讓一黃門去哲宗前取奏劄。黃門一時不小心,誤觸哲宗所戴襆頭,即時墜地。哲宗剛剃過頭,又未著巾,殿堂諸臣暗暗偷看。黃門惶懼,站立不穩。另一黃門急忙取襆頭給幼帝戴上。哲宗絲毫不動,既未發怒,亦不追問。退朝後,押班問哲宗如何治罪,哲宗說:“隻是小錯。”太皇太後亦沒有追究。
64 崇寧元年(1102)三月,徽宗為滿足其窮奢極欲的生活,命童貫於蘇州置應奉局,專營牙、角、金、玉、竹、藤、書畫、雕刻、織造諸物,日役匠人數千,原料悉取於民。運送貢品的船隊稱為“花石綱”。淮河、汴河上下,運送的船隻千裏相接。官吏又從中勒索,中產之家輕則破產,重則賣兒賣女以供所需。四年十一月,又以朱勔全權負責應奉局,其勢頭更為凶猛,時人稱其為“東南小朝廷”。徽宗用搜刮來的奇石花木和珍玩奇物,先後興建了華麗壯觀的延福宮和萬歲山(即“艮嶽”)。花石綱之役導致了方臘等農民起義,加速了北宋王朝滅亡的進程。
65 崇寧元年(1102)九月,蔡京等人迎合宗趣好,又以紹述為名,將元祐、元符舊臣司馬光、文彥博、呂公著、呂大防等120人列為“奸黨”。由徽宗禦書,刻石立於端禮門。崇寧三年六月,下詔重定元祐、元符黨人及上書入邪等之人,合為一籍,共309人,刻石於朝堂。五年正月,因見彗星,下詔求直言朝政得失。中書侍郎劉逵請毀掉元祐黨人碑,徽宗從之,夜半派人將碑砸碎。次日,蔡京見黨人碑毀,厲聲說道:“石可毀,名不可滅!”他唯恐有朝一日異黨再起,責罪於己。
66 徽宗崇信道教,延攬道士,訪求仙經,以“教主道君皇帝”自尊。其生活荒淫,歲歲選美女,動輒數十乃至數百人,僅有史記載宮女2400人,專供皇帝淫樂。
67 艮嶽初成,徽宗即令有司造油絹囊,以水濕之。清晨將絹囊張於危巒絕之間,待雲霧入囊,遂括貯之。待徽宗前往遊樂時,即解囊散霧,須臾之間,雲霧滿堂,景色別有風味,名曰“貢雲”。
68 一日,徽宗禦來夫人閣,順便在小白團扇上寫了兩句:“送飯朝來不喜餐,禦廚空費八珍盤。”詩後,因疲倦而未終篇,遂對侍臣說:“有能誦詩者,可令續之。”侍臣推薦鄰居一個太學生前來。太學生默讀徽宗已寫好的兩句詩後,不知皇上用意,請徽宗略作說明,是讓續在另紙進呈,還是直接續在扇子上。徽宗說:“‘朝來不喜餐’,必惡阻也。應緣此意續寫。續在扇子上就行了。”太學生續道:“人間有味都嚐遍,隻許江海一點酸。”徽宗讀其續詩,十分滿意。及臨殿親試進士,卻沒有那位續詩的太學生,徽宗傳旨令其參加殿試,並特賜及第。
69 徽宗風流成性,後宮粉黛三千,但他還經常微服出宮,尋求刺激。京城名妓李師師經常與徽宗過夜。為了尋歡作樂,他還特設行幸局,為皇帝在外尋歡公開作掩護。
70 京師有名的“妓星”李師師,宋徽宗皇帝也為之動心,於是假冒富商,帶了貴重的禮品拜訪李師師。妓館老鴇熱情款待,直到夜闌人靜,還未見“玉人”來,傻傻等候的皇帝,過了很久,才見師師姍姍而來,隻見她一身素衣,略施淡妝,像出水芙蓉,態度凜然,氣度飄逸,到徽宗麵前,取下牆上的琴,彈奏《平沙落雁》一曲,這時,已經雞鳴幾聲,天色微亮,皇帝吃過早點,第一次高興地回去了。
71 靖康元年(1126)正月,金兵渡過黃河,直指開封,兵臨城下,派員與宋議和,所提條件是:一、輸犒軍費黃金600萬兩、銀5000萬兩、絹彩100萬匹、牛馬萬頭;二、尊金帝為伯父;三、歸燕雲之人在宋境者;四、割讓太原、中山、河間三鎮;五、以親王和宰相為人質,送金軍退兵過河。欽宗應諾,草擬誓書,以康王趙構和副相張邦昌為人質。十一月下旬,兩路金兵先後駐紮開封城下。閏十一月,金兵破開封。十二月初,欽宗投降。金索要犒軍絹1000萬匹、金100萬錠、銀1000萬錠、緞100萬匹。次年四月,金先後押解徽宗與欽宗及宗室、大臣、匠人等3000餘人北歸。北宋亡。史稱這一事件為“靖康之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