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文帝楊堅(541-604年64歲卒葬泰陵,陝西楊淩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西)
一
東接滄海西巴蜀,橫亙萬裏討陳後。
江南飛詔三十萬,一舉滅陳統千秋。
二
分裂二百七十年,楊堅重新一河山。
偏安朝廷化烏有,華夏龍脈再續延。
三
獨孤皇後頗聰穎,朝政大事諫匡正。
文帝寵愛亦敬畏,宮廷稱頌呼“二聖”。
四
魏晉以來門第嚴,寒門無望做朝官。
楊堅始創科舉製,分科考試錄俊賢1。
五
文帝詔令造大興,規模空前第一城。
百官廨署次第列,商賈雲集生意隆2。
六
楊素監造仁壽宮,巍峨宛轉移步景。
文帝怏怏心不快,入住卻讚楊素忠3。
七
熒熒鬼火閃幽藍,淒淒涼涼訴沉冤。
楊堅驚夢難入寐,如聞怨魂鬧身邊。
八
節儉皇帝不節儉,大造行宮美山巒。
白骨累累相枕藉,好景卻把哀怨添。
九
巧言令色善裝腔,飛短流長舌如簧。
文帝獨孤盲從信,太子勇廢廣登場4。
十
天不作美關中旱,黎民百姓去逃難。
文帝令宮撤常膳,率民乞食渡難關5。
十一
文帝教子行節儉,舊刀醃菜擺麵前。
勿忘過去多檢點,先輩事業有望傳6。
十二
獨尊儒術漢武朝,楊堅崇佛廢儒教。
毀學興佛頒舍利,寺塔五千濫營造7。
十三
國史隱諱見疏漏,文帝令禁私家修。
監修大臣朝廷派,當代史官選名流8。
十四
吾興深感佛保佑,崇佛抑儒雄赳赳。
詔令郡縣廢學校,佛經佛像善行遊9。
十五
滾滾長江東逝水,一衣帶水難隔親。
江南江北是一家,渡江殲滅列侯陳10。
十六
共建菩提舍利塔,佛占名山傳佳話。
棲霞嶽麓藏舍利,八十三山尊佛家11。
十七
貴為天子不自由,遁入溝壑消煩憂。
偷情女子被屈死,合好獨孤仍如初。
十八
老來失檢喜淫樂,沉湎女色放縱多。
力不從心身虛弱,病入膏肓權被奪。
隋煬帝楊廣(569-618年50歲卒煬帝陵,揚州市西北約3公裏處)
一
煬帝急於掌朝權,文帝不死亦枉然。
弑父惡念膽邊生,血濺禦屏慘聲傳12。
二
弑父屠兄淫母後,為所欲為神鬼怒。
悠悠天地我為大,喜將朝權弄到手。
三
東遷洛陽建國都,勞民傷財瞎運籌。
長安仁壽剛作罷,東都顯仁又構築。
四
瓊樓玉宇奇珍玩,海上仙山隱隱現。
皇帝欲作長夜飲,興師動眾造西苑13。
五
龍鱗渠邊十六院,皇帝親幸美人盼。
不見皇帝臨幸來,縵立遠視眼望穿。
六
縱情淫樂造迷樓,深藏數千美女秀。
煬帝沉湎經月過,評人無如論野獸。
七
禦童女車佞臣進,機關算盡繩縛身。
開心取樂天良喪,煬帝肆意行奸淫。
八
勞役百萬鑿大運,垂柳依依景相隨。
宮館迤邐數千裏,煬帝南遊壯聲威14。
九
罄竹難書罪累累,怨聲載道國人恨。
農民起義遭鎮壓,江都兵變殺惡棍15。
十
百花四季均有開,春蘭秋菊各有愛。
名花株株歸誰采,個中自有天安排16。
十一
巡遊觀風乘行殿,進退離合皆利便。
十裏開外跪叩頭,亙世未有大奇觀17。
十二
窮奢極欲建皇城,開鑿運河龍舟行。
西苑周長三百裏,玉宇瓊樓顯仁宮。
十三
四季如春西苑景,十六院中雲雨情。
三山聳立積翠池,晝夜酣醉夢長生。
十四
浩浩蕩蕩下江都,殿腳八萬牽線走。
護送騎兵二十萬,慢慢悠悠幸揚州。
十五
楊柳依依陪龍船,紅樓夜夜度心歡。
四千裏路大運水,迎送君王雷塘畔。
十六
壞事做絕怕報應,驚駭失魄聞殺聲。
繪聲繪色“來夢兒”,搖撫幼童入夢境18。
隋恭帝楊侑(605-619年15歲卒恭帝陵,陝西乾縣陽洪鄉乳台村南500米處)
大勢已去隋將崩,李淵乘機興義兵。
楊侑被扶做隋主,唐公滅隋若吹燈。
【注釋】
1 隋朝開始改變魏晉以來以門第高下為標準的九品中正製的取士方法,而創始了分科考試的科舉製度。即通過考試來選拔進士科的人才,從而“科舉”與“考試”形成必然聯係,產生了科舉取士的製度。曆代相沿並有所發展,直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才被廢止。
2 隋文帝即位後,原長安城自西漢以來曆時近800年,幾經戰亂,凋殘日久,且規模狹小,不便建築新的皇宮王府,容不下更多的百姓聚居。於是在開皇二年(582),下令讓高穎、劉龍、宇文愷等,在舊長安城東南創建新城,名之曰大興城。新城周圍36.7公裏,是我國曆史上一座空前的大都城。
3 開皇十三年(593),隋文帝命楊素於扶風(今陝西麟遊縣境)監造仁壽宮。楊素平山填穀,催工急迫嚴厲,服役的百姓大多死亡。勞累倒下的,就順手推到溝凹裏,蓋上石塊泥土,就勢墊成平地。死者數以萬計。仁壽宮建得巍峨壯麗,台榭錯落,婉轉相屬。文帝前去居住時,正值暑天,死的民夫相枕藉,楊素就讓全部燒掉。對於這種情況,文帝也了解,心裏很不高興。可等到進了新宮殿遊觀,卻又喜從心起。誇楊素一片忠心,大加獎賞。後來文帝長住,晚上見鬼火熒熒,似有怨聲載道,哭泣不止。文帝心慌不寧,夜難成寐。
4隋文帝即位後,就立長子楊勇為太子,後來楊勇驕傲奢侈,並與獨孤氏不睦,頂撞文帝等,逐漸失寵。善於矯情飾行的晉王楊廣乘機施展種種陰謀手段,麵諛獨孤(文帝以懼內出名,隻要獨孤高興,說什麽都行),攻擊楊勇,以博得文帝和獨孤皇後的歡心,於開皇二十年十月,廢太子楊勇為庶人。十一月,立楊廣為皇太子。
5 開皇十四年(594),關中大旱,隋文帝派人去察看百姓所用食物,見吃的是豆粉拌糠。他拿著這些讓群臣看,並流著眼淚責備自己無德,下令撤銷平常的食譜,不吃酒肉,將近一年。他還率領饑民到洛陽就食,命令衛士不得驅逐百姓,遇見扶老攜幼的人群,自己引馬避路,好言撫慰。道路難走,就讓衛士扶助挑擔的人。百姓對此,莫不感念。
6 隋文帝把節儉視為保國之本,常以此要求臣下,教育後代。有一次,太子楊勇把所穿的鎧甲裝飾一新,文帝看見,很不高興,唯恐從此招致奢侈風氣的浸染,訓誡楊勇說:“自古以來的帝王,沒有喜愛奢侈而能長久的。你是皇太子,應當把勤儉節約當作首要的事,才可能繼承先輩的事業。不要以為你當了皇太子,就把過去的事情都忘卻了。所以特賜你我過去佩帶的一把刀子,還有和你在前朝當小兵時吃過的醃菜一盒。你要牢牢記住過去的事,應該好好理解我的用心。”
7 隋文帝幼年時寄養在尼智仙的尼寺裏,13歲才還家。北周武帝滅佛,智仙隱藏在楊家,預言隋文帝將來會做皇帝,重興佛法。文帝深信自己得佛保佑,對群臣宣稱“我興由佛法”,因而大力提倡佛教。到了晚年,文帝竟至排斥儒學,仁壽元年(601),他借口學校生徒多而不精,下詔廢除京師和郡縣的大小學校,隻保存京師的國子學(不久,改稱太學)一處,學生名額限70人。同年,他向諸州頒舍利(佛骨),前後營造寺塔5000餘座。
8 隋文帝統一全國後,對思想統治十分重視。開皇十三年(593)下令,禁止民間私修國史,評論人物。曾命著作郎魏澹與顏之推等重撰《魏書》,以糾正原書的失誤;命李德林修《齊史》,王昭撰《隋書》。自西漢以來私人自發的修史工作,自此以後成為朝廷有組織的事業。
9 隋文帝即位的前一年,以外祖身份在北朝執政時,下令舊時和尚、道士重新入寺觀傳教。即位後,又令民人隨便出家,並令按人口出錢,營造佛經、佛像,佛教又大盛。民間流行的佛經,比儒家經典多數十百倍。
10 文帝為了掃清滅陳的道路,命梁國皇帝蕭琮入朝,而梁大臣蕭岩大掠國中,驅文武百官及民眾10萬人投奔陳國,陳後主竟欣然接納。文帝得知,更加惱怒,對大臣高熲說:“我作為百姓父母,豈可因為一條像衣帶般的長江把南北隔阻,就不去解救那裏的百姓嗎?”遂下令大造戰船,準備渡江滅陳。
11 相傳文帝得舍利數百顆,分發全國83處名山建塔,珍藏頂禮。棲霞山、嶽麓山的舍利塔頗具盛名。
12 文帝尚健在,太子楊廣便調戲文帝的愛妃,文帝很生氣。楊廣於是在仁壽宮殺死文帝,血濺禦屏,文帝在慘叫聲中結束了生命。
13 隋煬帝令宇文愷在皂洞造顯仁宮和方圓200多裏的西苑,征集大江南北、五嶺以北的奇材異石、佳木異草、珍禽奇獸,充實各苑。在西苑內開鑿了周長10餘裏的人造海,海中造蓬萊、方丈、瀛洲三座仙山,高出水麵100多尺,上麵修建許多樓台殿閣。海的北麵挖一條龍鱗渠,曲折流回注入海內。沿渠立十六院,每院住四品夫人一人,以主院事。
14 大業元年(605),隋煬帝征集100多萬民夫修大運河。以東都洛陽為中心,南起餘杭,北達涿郡,全長5000多裏的大運河南北貫通,使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係為之溝通,成為水運大動脈。兩岸築有大道,種植垂柳,沿渠道還建有離宮別館。
15 大業十四年(618),隋煬帝想遷都丹陽(治今南京市),令民眾修築宮室。當時,江都糧盡,隨從衛士多為關中人,謀劃逃回家鄉。右戍衛將軍宇文化及、其弟智及和司馬戡、裴虔通、趙行樞等大臣煽動衛士數萬人,於三月十一日淩晨攻入宮中。煬帝遂改換服裝,逃入西閣,被抓。煬帝說:“我犯了什麽罪,竟落到這個地步!”回答說:“你輕動幹戈,遊玩行樂,窮奢極欲,荒淫無度,專任奸邪,拒聽忠諫,使得青年男子死在戰場,婦女老弱填進溝壑,萬民失業,變亂四起,你還說什麽無罪!”煬帝又解釋說:“我實在對不起百姓。至於你們,個個高官厚祿,享盡榮華富貴,我沒有對不起你們的地方。今天的事,為首的是誰?”司馬德戡說:“普天下的人沒有不怨恨你的,何止一個人!”當時煬帝的愛子楊杲年僅12歲,在其身旁,被突如其來的事嚇得啼哭不止,裴虔通揮刀斬之,血濺在煬帝衣服上。煬帝說:“天子死自有法,取鴆酒來。”不許,煬帝就解下自己的絲綢腰帶,交給大臣,然後被勒死。宇文化及又殺了隋氏宗室、外戚及許多大臣,然後率兵北上。
16 唐人傳奇。隋煬帝夢見陳後主,後主寵妃張麗華亦在座。後主因指張麗華問煬帝曰:“君之蕭後較此女如何?”煬帝曰:“春蘭秋菊,各有一時之秀也。”唐石貫《和主司王起》詩雲:“絳帳青衿同日貴,春蘭秋菊異時榮”,即用此典。
17 大業三年(607),隋煬帝巡遊出榆林,令宇文愷做觀風行殿,上麵可容衛士數百人,下設輪軸,離合便利,非常神奇。突厥人見了,莫不大驚。有的離十裏開外就下跪叩頭。
18 隋煬帝晚年,被全國風起雲湧的農民起義所震懾,夜夜難以入睡,夢中常驚呼有“賊”。他要宮女們像搖撫幼兒那樣搖撫著才能入睡。他稱專管此事的宮女為“來夢兒”,意思是說,靠了她們的搖撫,才招來夢鄉,使他得以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