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西安求學立誌報國

1930年夏秋,剛滿13周歲的劉邦顯離別了生他養他的馬額塬,來到了省城西安,踏上新的求學之路。離開之時,母親陳智娃拉著獨子的手,一遍又一遍地嘮叨:出門在外,專心學習,不要惹是生非,冷暖生熟,全靠自己照料自己。父親劉世凱在送兒子去西安的路上,反複叮囑道:世上的事,多看少說;遇到不管什麽事,多想少插言;碰到的人多了,不管人家幹啥,多分析少摻和;好人壞人頭上都沒有刻字,不要隨便結交人;學堂的先生們都是些有本事的人,多跟他們學。少年劉邦顯將父母這些囑咐牢牢記在心裏。

一 崇道小學初開眼界

崇道小學位於西安東關,那是一個基督教辦的教會學校,在當時屬於一個新式學校。學校除了學習國文外,還學習數學、英語、自然常識等科。教學的先生除了中國人外,還有白皮膚、黃頭發、高鼻梁的外國人。另外,還經常念誦《聖經》。在這兒,劉邦顯第一次好奇地發現,原來,學習的內容這麽新鮮,除了馬額塬,世界還有這麽大,人還有這麽奇怪的長相(外國人)。好學的他從此沉默寡言,一頭鑽到對各種知識如饑似渴的求知中了。他經常回憶著父親講的“學堂的先生都是些有本事的人,多跟他們學”。他除了學習,幾乎沒有任何愛好。學校經常組織體育活動,他幾乎從不參加。一些文娛活動,也沒有他的蹤影。除了學習,他寡言少語;除了學習,他幾乎羞於參加其他任何活動。當時,同學當中有兩個人和他逐漸形成了特殊關係,一個是同從臨潼馬額塬來的同鄉張建民(張軍)。這是一個身體結實、性格外向、好打抱不平的人,得知他是同鄉後,處處護著他,又經常對他沉默寡言表示不滿。另一個是從渭南來的和他同庚的學生,叫趙守一。趙守一性格開朗,好學上進,經常積極參加各種公益活動。他見劉邦顯經常被先生表揚為好學生時,就說:“老師說劉邦顯是好娃,我看,他那個樣子,是女子娃(好字分開為女子二字)。”從此,劉邦顯是“女子娃”的戲謔之言就傳開了。一次,趙守一在學校堵住劉邦顯說:你是女子娃!你是女子娃!恰這時,五大三粗的張建民(張軍)趕來,吼道:不許你欺負他!並為此事和趙守一打了一架。1964年,時任陝西省衛生廳廳長的張軍在省政府對時任副省長的劉邦顯說笑道:你今天得好好請我吃一頓。當初在小學時,為了護你,我沒少和守一他們打架!1983年,劉邦顯在京開會,突然病倒,住進北京朝陽醫院。時任國家勞動人事部部長的趙守一同誌每兩天必來看一次,且每次都要親切地問道:女子娃,好些了沒有?陪護的子女不解地問道:為啥這樣稱呼?趙守一同誌詳細講述了他們少年時代的故事後,大家哈哈大笑了好一陣子。

在崇道小學,劉邦顯學習了近四年。這四年,他從一個從未出過遠門、少不更事的馬額塬上的農家孩子開始逐漸知道了中國、英國、美國、日本……從僅能背四書五經,到國文、英語、數學、自然常識等學科的初步掌握。隨著年齡的增長,知識的攝入,他對新鮮事物的探索心越來越強。在1934年春,從崇道小學畢業的他沒有返鄉,而是考入了當時在省城很有名的“關中書院”——西安師範學校(簡稱西師),在簡師27級甲班開始了新的學習生活。

二 西安師範攻苦食淡

“關中書院”在省城西安南門內東邊的書院門街,創建於明朝萬曆三十七年,曾經是西安的最高學府。創始人馮從吾是進士出身,因剛直不阿,辭官回鄉,創建書院,終生講學,在明代屬有名的學者、教育家。設立在書院內的西安師範學校,繼承了“關中書院”的傳統,在20世紀30年代的古都西安,也演繹出新時代的輝煌。

從1934年到1938年,劉邦顯在這座著名的學府中整整學習了四年。這四年,又以1936年為界,分為兩個截然不同的階段。前一階段,作為父母家中唯一的男孩,又是最小的一個孩子,劉邦顯始終不能忘記父母對他的熱切期望,更是牢牢記住了臨別家鄉時二老的那些囑托,所以,在師範學習的前兩年,如同在崇道小學一樣,他仍然是埋頭學習,慎言獨行,不惹是生非。不管遇到什麽問題,總是先看後想,很少參與其中。因為家道中落,僅靠種地為生,對他的求學,家中也拿不出資金來予以資助。年過半百的老父親為了孩子的學業能繼續下去,每周用獨輪車,從八九十裏路外的廟劉村給他送來一周的幹糧,然後又連夜返回。不管刮風下雨、赤日炎炎,還是天寒地凍、落霜飛雪,周而複始,從不間斷。每次父親送饃來,劉邦顯看到父親淌汗疲憊的麵孔,彎曲消瘦的身體,心中總是陣陣發疼,雖然嘴上不說什麽,但總是暗下決心,要把學業完成好,決不辜負父母對自己的期望。為了彌補上學資金之不足,劉邦顯還利用空餘時間,設法靠勤工儉學掙一點錢。那個時代,中國絕大部分人都上不起學,不識字,西安的市民大部分也是這樣。所以逢節假日,劉邦顯在西安書院門西邊擺個小攤,以代人寫書信的形式,掙幾個零花錢,當時俗稱“賣字”。

正是由於劉邦顯勤奮好學,專心致誌,在當時的27級甲班,他的學習成績一直優異,尤其是國文、幾何等科,經常名列前茅。也正是因為專心致誌,老師和同學們普遍認為他是個勤奮學習的好學生。

20世紀30年代的中華大地,是一個國難當頭的時期,也是廣大青年熱血澎湃、拯救民族危難的時期。接二連三發生的幾起大事件,把少年劉邦顯的心靈深深地震撼了,他開始從書本中抬起頭,觀察中國時事,思考新的問題。

1935年12月9日,北平(北京)爆發了震驚中外的抗日愛國的學生運動,這次運動向全中國人民揭露了日本向華北發動侵略、並吞華北、進而侵占全中國的陰謀,揭露了國民黨蔣介石政府的妥協退讓政策。12月25日下午,西安各界4000餘人在革命公園舉行了集會,在全市遊行,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反對華北自治”、“恢複東北失地”等口號。遊行隊伍還向省政府呈送了請願書,提出了六條愛國要求。西師的學生代表也參加了這一活動。1936年2月,西安學生抗日救國會在西安高中召開了大會,大會提出“團結起來,抗日救國”、“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等口號。當時,劉邦顯非常熟悉的27級同級同學陳元方、陳煦等都參加了這一大會,並在西師校園內廣泛宣傳大會內容。陳元方等同學還對埋頭讀書的劉邦顯等優秀學生說:不要光啃書本了,日本帝國主義把中國亡了,書本啃爛了也救不了中國。這時的劉邦顯逐漸開始認識到:讀書不能停,但是不把日本人侵略中國的企圖打消,中國亡國了,更不行;既要讀書,也要愛國;既要學業,也要抗日;團結起來,抗日救國,是當務之急,是頭等大事。

三 南京之行思想劇變

為了籠絡青年學生,避免一二九學生運動在全國範圍內的再次發生,蔣介石擬在1936年10月10日的國慶節(亦為辛亥革命紀念日)在首都南京以童子軍大檢閱的名義,接見全國的青年學生代表。西安各校的學生代表共200餘人組成代表團,其中,西安師範學校既推選出當時積極參加革命學生運動的蘇一平、王博等人,也推選出在學校努力用功學習的劉邦顯等學生,共計十多名參加。200餘名陝西青少年第一次東出潼關,經過廣袤的中原大地,渡過寬闊壯觀的揚子江,來到了首都南京,也第一次見到了國民黨領袖蔣介石。這次首都之行,所見所聞,同行同學之間的爭論、交談,引發了劉邦顯畢生第一次在人生道路上深層次的思考。一個是中國真大,也真窮!沿路的河南、安徽、江蘇,都是破房、草房屋啊!再一個,除了南京是兩極分化,一部分人穿得還體麵點外,沿途所見人們的臉色都是麵黃肌瘦,破衣爛衫,真可憐!最難忘的是,蔣介石身穿軍裝給大家訓話,內容不但沒有團結起來、抗日救國的任何話語,反而滿篇的“戡亂”、“剿匪”,對日本人侵略東三省、蠶食華北聽之任之。一路上,蘇一平、王博他們幾個不斷地說,這樣的政府,有啥指望!這樣的領袖,哪能帶領大家救國!正是那次南京之行,使他的心靈深處開闊了,也開啟了他改變中國現狀、投身革命的思想。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