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教子第二

【原文】上智不教而成,下愚雖教無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古者聖王有胎教之法:懷子三月,出居別宮,目不邪視,耳不妄聽,音聲滋味,以禮節之。書之玉版,藏諸金匱。子生孩提,師保固明,孝仁禮義,導習之矣。凡庶縱不能爾,當及嬰稚,識人顏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誨,使為則為,使止則止。比及數歲,可省笞罰。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吾見世間,無教而有愛,每不能然。飲食運為,恣其所欲,宜誡翻獎,應訶反笑,至有識知,謂法當爾。驕慢已習,方複製之,捶撻至死而無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於成長,終為敗德。孔子雲:"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是也。俗諺曰:"教婦初來,教兒嬰孩。"誠哉斯語!

【譯文】智力超群的人,不用教導也能成才;智力低下的人,雖受教導也無事於補;智力中等的人,不教導也就不會懂得事理。古代,聖賢的君王就有胎教的方法:王後懷孩子有三個月時,就要搬出皇宮,讓她住在別宮裏,眼不看不該看的東西,耳不聽不該聽的東西,所聽音樂和所嗜之口味等,都要按禮儀進行節製。而且胎教的方法還要記錄在玉片上,收藏在銅製的櫃子裏。孩子出生後,從剛剛會笑時開始,就確定了太師、太保,開始對王子進行仁、孝、禮、義等方麵的教育,並引導他練習。普通人縱然不能做到這樣,也該在孩子會辨認大人的臉色、知道大人的喜怒的年齡時,就開始教育他,做到大眾允許他做才做,不允許他做就立刻停止。這樣等孩子長到幾歲大時,就可省得對他使用鞭、杖的懲罰了。父母對孩子既保持一定的威嚴,又不失慈愛,那子女就會敬畏謹慎而產生孝心。我見社會上有些父母,對子女不加教育,一味溺愛,每不以為然。他們對子女的飲食言行,總是任其為所欲為,該告誡阻止的反而誇獎鼓勵,該斥責的反而嘻皮笑臉,等到孩子長大了有了些知識時,還以為理應如此。孩子驕橫傲慢成了習慣,才想到要去製止或糾正過來,就算把孩子鞭抽、棍打個半死也沒有什麽威力了,對子女日益增長的憤怒隻會使子女怨恨,等到長大成人,終於還是道德敗壞。孔子說:"少年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正是講的這個道理。俗諺說:"教導媳婦要趁新到,教育兒子要及早。"這話說得對極了。

【原文】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惡,但重於訶怒,傷其顏色,不忍楚撻,慘其肌膚爾。當以疾病為諭,安得不用湯藥針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訓者,可願苛虐於骨肉乎?誠不得已也。

【譯文】凡是不善於教育子女的人,也不是想讓子女走向作惡犯罪,隻是不願意大聲怒斥,怕傷其臉麵,更不忍心用荊條抽打子女而使其受皮肉之苦罷了。對於這樣的父母,應當以治病救人的道理來打比方,一個人生了病,哪有不用湯藥、針灸就能治好病的呢?也要想想那些勤於督促訓導子女的父母,難道他們願意苛刻地虐待自己的骨肉嗎?這確實是不得已啊。

【原文】王大司馬母魏夫人,性甚嚴正;王在湓城時,為三千人將,年逾四十,少不如意,猶捶撻之,故能成其勳業。梁元帝時,有一學士,聰敏有才,為父所寵,失於教義:一言之是,遍於行路,終年譽之;一行之非,掩藏文飾,冀其自改。年登婚宦,暴慢日滋,竟以言語不擇,為周逖抽腸釁鼓雲。

【譯文】大司馬王僧辯的母親魏老夫人,秉性十分嚴謹方正。王僧辯駐守在湓城時,已經是一位統率三千人的將領,年齡已超過四十歲,但稍有不合意的言行,老夫人仍用棍棒教訓他,因而能成就王僧辯的勳業。在梁元帝時,有一個學士,聰明機敏有才華,從小被他的父親嬌寵,缺乏教育方法:有一句話說得好,他父親就到處宣揚,一年到頭都讚不絕口;如果有一件事做錯了,他父親就極力為他遮掩文飾,希望他能自覺改正。這樣到學士成年後,粗暴傲慢的惡習日益滋長,結果因為說話不檢點,觸犯了周逖,被周逖抽出腸子,還用他的血去塗抹戰鼓。

【原文】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簡則慈孝不接,狎則怠慢生焉。由命士以上,父子異宮,此不狎之道也。抑搔癢痛,懸衾篋枕,此不簡之教也。或問曰:"陳亢喜聞君子之遠其子,何謂也?"對曰:"有是也。蓋君子之不親教其子也,《詩》有諷刺之辭,《禮》有嫌疑之誡,《書》有悖亂之事,《春秋》有邪僻之譏,《易》有備物之象:皆非父子之可通言,故不親授耳。"

【譯文】父子之間要嚴肅,不可以過於親昵;子女對至親的愛,不可以簡慢不拘禮節。不拘禮節就不能做到父慈子孝,過分親昵就會產生放肆不敬之心。《禮記?內則》中記載,從有地位的讀書人往上數,都是父子不同室居住,這就是使父子之間不過分親昵的道理。至於長輩身體不適時,晚輩為他們按摩抓搔;長輩每天起床後,晚輩為他們整理臥具,這些都是講究禮節的教育。有人要問:"《論語》記載陳亢聽到孔子不親昵自己的兒子,感到高興,這是什麽意思呢?"回答是:"有這麽回事。這是因為君子不親自教授他的孩子。《詩經》裏有諷刺罵人的話,《禮記》中有自避嫌疑的告誡,《尚書》裏有違禮作亂的事,《春秋》中有對淫亂行為的指責,《易經》裏有備物致用的卦象,這些都不是父親可以直接向子女講解的,所以就不親自講授。"

【原文】齊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生而聰慧,帝及後並篤愛之,衣服飲食,與東宮相準。帝每麵稱之曰:"此黠兒也,當有所成。"及太子即位,王居別宮,禮數優僭,不與諸王等。太後猶謂不足,常以為言。年十許歲,驕恣無節,器服玩好,必擬乘輿。嚐朝南殿,見典禦進新冰,鉤盾獻早李,還索不得,遂大怒,詬曰:"至尊已有,我何意無?"不知分齊,率皆如此。識者多有叔段、州籲之譏。後嫌宰相,遂矯詔斬之,又懼有救,乃勒麾下軍士,防守殿門;既無反心,受勞而罷,後竟坐此幽薨。

【譯文】齊武成帝高湛的三兒子琅邪高儼,是太子高緯的同母弟弟,他天生聰慧,武成帝和胡皇後都非常喜歡他,不論穿的吃的,都與太子相同。武成帝經常當麵稱讚他說:"這是個聰明的孩子,將來應當有所成就。"等太子即位當皇帝,琅邪王搬到別宮居住,而他的待遇仍然十分優厚,超過其他為王的弟兄。即使如此,胡太後還認為優待不夠,常為此向皇帝訴說。琅邪王才十來歲,就驕橫放肆得毫無節製,吃穿用住等方麵都要與皇帝相比。有一次琅邪王去南殿朝拜,見典禦官向皇帝進獻新從地窖裏取出的冰塊,鉤盾官進獻早熟的李子,於是他回府後就派人去索取,不料沒有得到,他就大發脾氣,罵道:"皇帝已經有的東西,我為什麽沒有?"他的言行不知分寸都像這樣。有識之士大多指責他好像古代的共叔段、州籲一樣。後來琅邪王討厭宰相和士開,就假傳聖旨把他殺了,行刑時擔心有人來救和士開,竟命令手下的軍士守住皇帝所以的宮殿大門。他本無反叛之心,但這樣一來大家都認為他要謀反,皇帝也因此把他抓了起來,受了些煩勞才放了他,可最終還是被皇帝秘密殺了。

【原文】人之愛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賢俊者自可賞愛,頑魯者亦當矜憐,有偏寵者,雖欲以厚之,更所以禍之。共叔之死,母實為之。趙王之戮,父實使之。劉表之傾宗覆族,袁紹之地裂兵亡,可為靈龜明鑒也。

【譯文】人們喜愛自己的子女,很少能做到一視同仁,從古到今,這種弊病很多了。才德兼備的孩子固然值得賞識喜愛,而那些愚蠢遲鈍的孩子也應當得到憐惜和愛護。那些被父母偏寵的孩子,雖然父母是想厚待他,其實卻反而害了他。共叔段之死,其實是他母親造成的;趙王如意的被害,其實是他父親劉邦促成的。還有像劉表的宗族被傾覆,袁紹的兵敗失地,都可說是像靈龜顯示的卦象和明亮的鏡子一樣值得借鑒啊。

【原文】齊朝有一士大夫,嚐謂吾曰:"我有一兒,年已十七,頗曉書疏,教其鮮卑語及彈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無不寵愛,亦要事也。"吾時俯而不答。異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業,自致卿相,亦不願汝曹為之。

【譯文】齊朝有一個士大夫,曾經對我說:"我有一個兒子,已經十七歲了,會寫文書、信劄等,教他學鮮卑語和彈琵琶,他也逐漸掌握了。用這些特長去為王公大臣們服務,沒有不受寵愛的道理,這也可說是一件重要的事啊。"我當時低頭不語。這個人教育孩子的方法真奇怪啊!如果靠從事這種職業,就是能當上卿相,我也不願讓你們去做的。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