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城西走二百多裏到達一處大山,峰巒間生成層層山嵐,碰上崖石形成雲霧。崖石崢嶸,狀似將崩塌而未墜落。山頂上的佛塔形製特殊,蔚為奇觀。[我]聽當地人說:幾百年前山崖崩塌,中間一位僧人,閉目而坐,身體魁梧高大,身形麵目枯槁,胡須頭發垂了下來,披肩蓋臉。有一個打獵的人看見僧人以後告訴了國王,國王親自前往觀看,頂禮致意,都城裏的居民、士子不召而來,焚香散花,爭相供養。國王說:“這是位什麽人呢?怎麽這樣魁偉高大呢?”有一位僧人回答說:“這位須發長得垂肩覆麵、身披袈裟的人是一位進入了寂滅禪定狀態的、也就是入滅心定的羅漢。對於所謂入滅心定的人,先是有期為限的。有人說,[這樣的人需要]聽到木魚、鍾磬等報時響器[稚/犍椎]的敲擊聲音,有人說,他有待於日光的照曬等這樣一些促使他蘇醒、察覺[的信號],才能脫出入定[的木然狀態]。沒有這一類信號,[他就一直]寂然不動,靠入定的力量保持他的身體,他的身體就能夠永遠不壞不朽。他這樣子,如在俗人則要靠每天按時進食[分食段進餐]來維持身體,一旦脫離入滅心定的狀態就不免衰謝。[因此]應該用酥油塗灌[他的身體],使[他的身體]得到滋潤,然後[才可以]敲擊鍾鼓,喚醒這位入滅心定的羅漢。”國王說:“是這樣嗎?”於是就敲起鍾磬等等。聲音剛剛一響,這位羅漢便豁然張目高視。過了很久,他說:“你們這些人是什麽人?容貌這樣卑劣,還披著袈裟?”那位僧人回答說:“我是僧人。”羅漢說:“是的,我的老師迦葉波如來現在在什麽地方?”僧人回答說:“他已經入了大涅,為時已經很久了。”羅漢聽到這句話以後閉上了眼睛,悵然若有所思,過了一會兒,重新問道:“釋迦如來已然在世界上現身了嗎?”比丘回答說:“聖靈降生開導世人之後,也歸於圓寂了。”羅漢聽了以後重新低下了頭,過了很久才抬起來,飛身到虛空之中,顯現出神變,化為一團烈火自焚其身,遺骨墜落到地上,國王收拾起羅漢的遺骨,為他建起了一座寶塔。
從這裏往北行經山嶺、沙磧和曠野五百多裏,到達沙國舊稱疏勒,乃是稱呼其都城的名稱。正確的讀音叫做室利訖栗多底。疏勒的名稱仍然是不正確的。
?沙國。
沙國方圓五千多裏,境內有很多沙磧,很少有適於耕作的土壤。莊稼長勢旺盛,花果繁茂。出產細氈和粗毛織品,[居民]擅長織造棉布[細]和各類毛毯[]。氣候溫和,風調雨順,居民性格粗獷暴躁,常常玩弄詭詐伎倆,很少看重禮義,學識也十分淺薄平庸。當地有一種風俗,生了男孩以後,把男孩的頭用夾板捆紮起讓頭偏扁。容貌粗陋,有文身的習慣,眼睛是綠色的。他們的文字取法於印度,雖然有刪簡錯訛之處,但大致保存了印度文字的體態樣式。語言與聲調和各國不同。人們篤信佛法,勤於營求福德。[境內]有寺廟幾百所,僧徒一萬多人,研習小乘教說一切有部。他們對佛典並不深入研習其中的道理,隻是多多誦讀文句,所以當地佛徒中從頭到尾通讀經、律、論三藏以及毗婆沙[第四次佛典結集之後產生的解說佛經、佛律的論述]的人為數是很多很多的。
從這裏往東南走五百多裏,渡過徙多河,跨越大沙嶺,到達斫句迦國舊稱沮渠。
斫句迦國。
斫句迦國方圓一千多裏,其大都城方圓十多裏,都城堅固險峻,登在戶籍上的住戶稠密繁庶。[境內]山陵高岡迤邐相連,礫石彌漫,傍臨兩條河流,得以有相當規模的農業,葡萄、梨子、沙果[檳子]結實累累。氣候多風嚴寒,人性暴躁。居民隻知道詭詐欺騙,公然明火執仗地進行劫掠。文字與瞿薩旦那國相同,語言上有所差異。人們不看重禮義,學識、技藝也很平庸淺薄。[但是]篤信三寶,喜好營求福德。境內有寺廟幾十所,很多已被破壞,有僧徒百餘人,研習大乘教。
[斫句迦國]南境有大山,崇崖峻嶺,峰巒重疊,草木耐得住嚴寒,從春天到秋天一直是常綠的一種景觀。峽穀間的湍流和瀑布瀉流如飛,奔注四方,沿山崖開鑿有一處處石窟,星羅棋布,分列山崖之上。印度的入聖位、得證果的聖人很多運用神通,輕身飄舉,雲遊遠方,就到這座山中間居留。在這裏圓寂入滅的羅漢很多,因此有為數很多的佛塔。現在仍然有三個羅漢身居岩穴之中,已然進入寂滅心定狀態,形狀如同枯槁羸弱的人,胡須頭發一直還在生長,所以僧人們按時去為他們剃去須發。在這個國家裏,大乘經典的部數格外地多,佛法傳到的任何地方,典籍之盛都趕不上此地。以十萬頌為一部的典籍就有十幾部之多。不到十萬頌的論著就流傳的更加廣泛了。
從這裏往東行進,翻山越穀,走八百多裏,到達瞿薩旦那國大唐語意為地乳,這是該地通行的雅稱,俗語稱之為渙那國,匈奴稱之為於遁,另外一些胡語稱之為豁旦,印度稱之為屈丹,舊名於闐是不正確的。
瞿薩旦那國。
瞿薩旦那國方圓四千多裏,[境內]一半以上的地區是沙磧,耕地麵積狹窄。土質宜於種植莊稼,出產各種水果,[這裏]還出產各種毛毯,細氈,人們善於紡織粗絹粗綢,又出產白玉、黑玉。氣候溫和宜人,但多旋風,刮風時塵土飛揚。居民看重禮義,性格溫良謙恭,喜好學習經書典籍,通曉多種技藝。百姓富裕歡快,在籍的民戶安居樂業。這個國家崇尚音樂,人好歌舞。人們較少穿著毛褐氈裘,更多的是穿絲綢、白棉布。他們的舉止彬彬有禮,行為作風符合綱紀。他們的文字完全效法印度,隻是略微改動了文字體式,大體上沿襲印度。語言與各國不同。居民崇尚佛法,境內有佛廟一百多座,僧徒五千多人,大多研習大乘法教。
建國傳說。
[這個國家的]國王驍勇尚武,敬重佛法,自稱是毗沙門天的後裔。從前,這個國家空曠無人,毗沙門天曾經在這裏居留。無憂王的太子在叉始羅國被挖去眼睛[一事案發]之後,無憂王怒不可遏,流放了許多輔臣僚佐,並把[叉始羅國的]許多豪門大族遷徙到雪山以北,讓他們居住在荒穀之中。被迫遷徙的人逐水草而放牧,到達[瞿薩旦那國]西界,他們推舉出豪酋,尊立為君王。在那個時候,東土的一位皇子獲罪而被流放,住在這裏的東界,[皇子的]群下勸進,他也自立為王。經過的歲月雖然很長,兩國的風俗政教卻互不相通。[後來]因為兩方都去原野打獵,在荒澤中相逢,相互詢問在宗譜中的輩分。因而互相爭長,憤怒見於言辭,幾乎動武交戰。有人勸諫說:“如今為什麽要這樣匆忙地動手呢?由於打獵而決戰,並沒有能夠把所有的兵力都動員起來,現在應當各自回去整軍,約定一個日期,再來相會[決戰]。”於是[雙方]撥轉馬首而歸,各自回到自己的國家,整編操練軍馬,督促激勉士兵。到期兩軍相會,旗鼓相望,第二天交戰,西邊君主出戰不利,在潰退奔逃中被砍掉了頭顱。東邊的君主乘勝推進,安撫召集這個被滅掉的國家[的百姓],把都城遷到正中地區,並計劃建造城郭。但是他發愁缺少適當的黏土,恐怕難以建成城郭,於是他向遠近征求通曉地理的人。當時有一位塗灰外道,背著一隻大葫蘆,裏麵滿盛著水,自動應募覲見國王,說:“我懂地理。”[他隨即]將葫蘆中的水彎彎曲曲地傾倒出來,繞完一周以後又重新開始,他忽然間飛跑起來,突然消失不見了。人們就依照他灑下的水跡,在上邊建起牆基,而後在這一牆基上大興土木,這就是這個國家的都城所在之地,現在在位的國王就以此城作為都城。此城並不高峻,但是很難攻克,自古以來,還沒有人能夠進攻取勝。
這位國王在完成遷移都城、修建城垣、建立國家和安置百姓[這些工作]以後,業績大功告成,但他已經到了七八十歲高齡的垂暮之年,仍然沒有後嗣。他害怕宗緒斷絕,便前往毗沙門天神所在之處祈請賜予後嗣,並從天神像的前額剖出一個嬰孩,他捧著嬰孩回去,全國居民都為此交相慶賀。嬰孩不吃人奶,君王擔心他活不長久,立即又前往神祠,再請天神替他養育嬰兒。這時神祠前邊的土地忽然隆起,形狀就像乳頭,神童靠吸吮這裏的乳汁,終於長大成人。神童長大以後智勇空前,聲威教化播及遠方,於是他營建了神祠,以表示奉祀祖神的心意。從此以後,世代相承,總有國君入承大統,世係從未中斷,所以現在神廟中有很多珍寶,[因為曆代國君]朝拜神祠、獻禮祭祀從未間斷誤時。由於神童是由地乳哺育成人的,所以地乳就成了國號。
毗盧折那伽藍。
王城以南十多裏的地方有一處大寺廟,是這個國家先前的國王為毗盧折那大唐語意為“普照”阿羅漢建造的。當初,這個國家還沒有受到佛法的教化,阿羅漢從迦濕彌羅國來到這裏的樹林中,打坐修習禪定。當時有人看見他,對他的容貌服裝感到無比驚奇,把他的情況詳細地報告給國王。國王親自前往,觀看他的形容舉止,說:“你是什麽人,獨自一個人居住在幽深的樹林中?”羅漢說:“我是如來佛的弟子,遺世閑居,修習禪定。君王應當多修福業,弘傳佛教,建造寺廟,召聚僧徒。”國王說:“如來佛究竟有什麽德行,有什麽神異?使得你如同鳥兒一般地棲身於樹林之中,如此勤苦地宗奉他的教導呢?”羅漢說:“如來佛以平等慈悲為懷,憐憫胎生、卵生、濕生、化生的四界生物,勸誘開導欲界、色界、無色界的三界眾生,或者顯身,或者隱形,演示生、住、異、滅的道理。皈依佛法的人,可以脫離生死境地,懷疑佛法的人,將要被束縛羈絆在愛欲的羅網之中。”國王說:“的確像你所說的那樣,事體重要,高出於僅僅言談議論之上。既然你講到如來大聖,[我]希望為我顯形,我如果能夠瞻仰到他的真容,必定為他建立寺廟,竭誠歸心於佛,弘揚佛法。”羅漢說:“你隻管修建寺廟,在大功告成的時候,就會感應神明。”國王暫且聽從了他的請求,建立了寺廟,全國居民不分遠近全都聚集到這裏,舉行法會慶賀,但是卻缺少鍾磬等叩擊響器[的犍椎/稚],以按時召集僧眾[集會、誦經、布薩、開飯]。國王對羅漢說:“寺廟已經建成了,佛在什麽地方呢?”羅漢說:“君王應當至誠奉佛,聖靈的昭示不會很遠了。”國王於是盡禮請佛,忽然看見佛像從天而降,把犍椎/稚授給君王。國王從此誠心信佛,大力弘揚佛教。
牛角山。
在王城西南二十多裏的地方有一座瞿室伽山大唐語的意思是牛角。山有兩峰高高聳起,[有如一對牛角],四周為重疊的山崖所阻絕,在崖穀之間修建了一座寺廟,廟中的佛像時時放射光明。當初如來佛曾到過這裏,為天界和人界的眾生演說佛法要旨,並預言未來此地將會[有人]建立國家,崇敬佛陀遺法,遵循修習大乘法教。
在牛角山的山崖上有一個大石窟,窟中有一位羅漢,他已經進入寂滅心定狀態,等候彌勒佛的出世。幾百年間,對他的供養從來沒有中斷。近年山崖崩塌,堵塞了洞口通道,國王調動軍隊,打算清除崩塌下來的石塊,立即有黑蜂成群飛來,毒螫眾人,所以到現在石門仍然沒有打開。
地迦婆縛那伽藍。
王城西南十多裏有一座地迦婆縛那寺。廟中有幹漆製作的立佛像,本來在屈支國,從屈支國來到這裏並留在此地的。當初於闐國有一位大臣獲罪而被放逐,寄居在屈支國。他總是禮拜這尊佛像,後來他獲準回國,竭誠盡心,遙遙地禮敬這尊佛像。一天午夜之後,這尊佛像忽然自己來到[於闐],於是這位大臣施舍自己的宅邸,建成了這座寺廟。
勃伽夷城。
從王城往西走三百多裏,到達勃伽夷城。城中有佛的坐像,高七尺多,佛特有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完全具備。莊嚴巍然,頭戴寶冠,時放光明。[我]打聽當地人說:[佛像]本來在迦濕彌羅國,以後才被人們請移到這裏。當初有一位羅漢,他的一個沙彌弟子臨終之際索要一種酢米餅。羅漢借助於天眼看到瞿薩旦那國有這種食品,於是運用神通力量,到這裏獲得了酢米餅。沙彌吃完,願意來世降生到瞿薩旦那國,後來他果然夙願得償,投生為這個國家的王子。[他]繼位以後,威震遠近,於是翻越雪山,討伐迦濕彌羅國。迦濕彌羅國王整備士兵戰馬,準備抵擋邊寇。這時候,這位羅漢勸諫國王說:“不要興兵相鬥了,我有辦法使他退兵。”羅漢隨即為瞿薩旦那王講說佛法要旨。國王開始還不相信,仍然準備興兵作戰,羅漢就取出這位國王前身當沙彌時穿過的衣服,出示給國王,國王一見這件衣服,就得到了知道前生事的宿命智,便向迦濕彌羅王謝罪,兩相和歡,班師回國。他奉迎前世當沙彌時供養的佛像,與全軍壯士共同禮請。佛像來到這裏,再也無法挪動了,於是圍繞著佛像建立了寺廟,以招僧徒。國王施舍自己的寶冠放置在佛的頭頂,所以今天佛戴的寶冠就是先王所施舍的寶冠。
鼠壤墳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