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38章 僧伽羅國(3)

  寺院的大精舍高一百多尺,中有石佛像,高七十多尺。上麵有七重石頭覆蓋著,虛空地懸著卻沒有連搭的地方,每個石蓋之間相去各三尺多。聽老年人說,這是羅漢發願威力的所致;有的說這是神通的威力;有的說這是藥物和法術的功力;考察了這些實錄,未能詳知它的原因。精舍四周開鑿石壁,雕刻著如來在過去修菩薩行的諸因和諸地、諸事,以及證聖果的祥瑞與涅的靈應,大大小小的故事,毫無遺漏,都雕刻在上麵。寺院門外的南、北、左、右各有一個石像。聽當地的土俗傳說,這些像有時大聲吼叫,大地為之震動。過去陳那菩薩多住在這所寺院裏。

  從這裏走千餘裏路,渡過耐秣陀河,到了跋祿羯昌葉反婆國在南印度境內。

  跋祿羯婆國。

  跋祿羯婆國,方圓二千四五百裏。此國大都城方圓二十多裏。國土是鹽堿地,草木稀疏。熬煮海水成鹽。海給他們帶來了利益,以此為業。氣候炎熱似暑,旋風突然飆起。當地的風俗浮薄,人性詭詐,不知道學問技藝,邪道和正道都相信。寺院十多所,僧徒三百多人,學習大乘和上座部的教法。外道神廟十多所,各種教派學派的人雜居在一起。

  從這裏向西北走了二千多裏,到摩臘婆國即南羅羅國,在南印度境內。

  摩臘婆國

  摩臘婆國方圓六千多裏。此國大都城方圓三十多裏,在莫醯河的東南岸。土壤肥沃,莊稼豐盛,草木繁茂,花果結實累累。尤其適宜宿麥的生長,故人們多以餅麵為食。人們性情善良隨和,大都聰明敏慧,出言吐辭雅馴而清楚,學問和技藝也優深。五印度境內,兩個國家重視學術,即西南的摩臘婆國、東北的摩揭陀國,都貴重道德崇尚仁義,勤奮聰明並勉力於學業。而這個國家,邪道和正學雜信。寺院幾百所,僧徒二萬多人,學習小乘正量部教法。外道神廟有幾百所,外道的教派很多,多是塗灰外道的教徒。

  國家的史書記載說:六十年前,國王名屍羅阿迭多大唐語言是戒日機智聰慧,才學淵博,愛護培育眾生,敬崇佛教教法和僧徒。從他出生直到死亡,從來沒有發過脾氣,也沒有傷害過生靈。象和馬喝的水,要過濾後才給飼喂,唯恐傷害水裏的生物,他的仁慈到了這般地步。在王位五十多年中,野獸和人親近,全國黎民百姓都不殺害它。王宮的旁邊建造一所精舍。各種工藝巧妙極了,各種裝飾具備,其中有七尊佛世尊的像,每年都設立無遮大會,召集四方僧徒,修施四事供養,或者以三衣佛教比丘(和尚)所穿的三種衣服,一僧伽胝,即大衣,二鬱多羅僧,即上衣,三安陀婆娑,即內衣。道具,或者以七寶珍奇來施舍。這種美業,世代繼承,從無間斷。

  從大城向西北走二十多裏,到婆羅門邑。旁邊有個陷坑,秋夏時節陰雨綿綿,十來天不曾停止,它雖然匯集眾流,但沒有積水。它旁邊又建有一座小塔,聽老年人說:這是過去大慢婆羅門生身陷入地獄的地方。從前這個邑裏有位婆羅門,出生後就博識多知,學問為當時一群學者之冠,對於佛教和外道的典籍,研究得很深微,曆數天文之學,明白如同指掌,儀態風範清高,聲名遠揚。國王很敬重他,全國人民也尊重他。有一千多門徒,傳習學說,欽佩高風。他經常說:“我為這個世界才出生,傳述聖學,開導凡人,以前的賢人和後來的哲人,都比不上我。那些大自在天、婆藪天婆藪天:即通常所稱的?濕奴,是婆羅門和印度教的三大主神之一,主管保護。那羅延天那羅延天:這裏指大梵天。、佛世尊者,人們風靡似的祖述他們的教法,無不畫圖造像,爭向他們虔誠地修學致敬。我現在的德業超過他們,著名於當時,如果沒有與他們不同處,怎麽可以自顯呢?”他於是用紅色的旃檀木刻成大自在天、婆藪天、那羅延天、佛世尊等像,而在座下是四個腳;他所到的地方,都背負著跟隨自己,就是這樣的傲慢。這時西印度有個叫做跋陀羅樓支大唐語言是賢愛的和尚,神妙地通達因明之學,深究外道的理論,道風樸實完美,戒行如同香花鬱烈,很少欲望,但求知足,所以無求於物。他聽到大慢婆羅門的言論後歎息道:“可惜啊!現在沒有人了,才使得這個愚夫,敢於肆行悖逆惡德。”於是,背負錫杖遠遊,來到此國,將自己的夙願,都向國王表白。國王見他的衣服破舊,內心就不尊重,但嘉美他的誌願,勉強的給予禮遇。於是設下辯論的坐席,通知婆羅門前來答辯。婆羅門聽了笑道:“他是什麽人啊!怎麽敢有這抱負?”就叫門徒一同來到辯論場所,成百上千的人,前後侍候著靜聽。賢愛(跋陀羅樓支)穿著破舊衣服,在地上鋪些雜草坐下。那個婆羅門高踞所持的座位,非難指斥真正[佛教]的教法,陳述外道的邪說。和尚清朗的答辯,口若懸河,流水般的循環往複,辯論好久,婆羅門輸了,隻好承認理虧。國王就說:“你長久濫得虛名了,欺騙王上,誘惑大眾,從前法典記載,辯論輸的應當處死。”正要燒紅爐鐵,命令他坐在上麵。婆羅門焦急窘迫,向賢愛投降求救。賢愛憐憫他,乃向國王說:“大王仁愛的教化遠被,道路上充滿了歌頌,應當布以慈悲,教育大眾,不應有殘酷的行徑。寬恕他的錯誤,任憑他進退吧。”國王令大慢婆羅門乘驢,把情況遍告都城村邑。婆羅門羞恥自己受到處死的侮辱,發憤吐血。和尚知道這個消息,跑去安慰他說:“你的學問包含內外,聲名傳布遠近,遇到榮譽和羞恥的事,應當明白進與退。所謂名望,有什麽實質的東西?”婆羅門深為憤恨,大罵和尚,誹謗大乘佛教,蔑視先聖。話還沒有講完,大地就裂了縫,他自己掉陷進去。此遺跡還在。

  從這裏西南進入海角,向西北走二千四五百裏。到阿吒厘國在南印度境內。

  阿吒厘國。

  阿吒厘國,方圓六千多裏。此國大都城方圓二十多裏。居住的人很多,珍貴的寶物堆積,莊稼雖然齊備,但以販賣為業。國土多是些沙地和鹽堿地,花果稀少。生長的胡椒樹,樹葉和蜀地(四川)的胡椒相似。生長的薰陸香樹,樹葉與棠梨一樣。四季氣候炎熱,多風沙灰塵。人們性情浮薄,重視錢財而鄙視道德。文學、語言、儀表形態和法律規則,大體同於摩臘婆國。多不相信福報,縱然有所信仰,也尊重外道天神。祠館十多所,各種外道雜住著。

  從摩臘婆國西北走三百裏,到契吒國在南印度境內。

  契吒國。

  契吒國,方圓三千多裏。此國大都城方圓二十多裏。人戶很多,家室富饒。沒有國王,役屬於摩臘婆國,風土物產,也和摩臘婆國相同。寺院十多所,僧徒一千多人,大乘和小乘,都進行學習。外道神廟幾十所,外道眾多。

  從這裏向北走一千多裏,到伐臘毗國即北羅羅國。在南印度境內。

  伐臘毗國。

  伐臘毗國,方圓六千多裏。此國大都城方圓三十多裏。土地上所出產、氣候四季情況、風俗與人們性情都和摩臘婆國相同。居住的人很多,家室富饒,積財達百億的便有一百多家。遠方來的奇貨多聚積在此國。寺院一百多所,僧徒六千多人,大多學習小乘正量部教法。外道神廟幾百所,各種外道實在很多。如來在世的時候,多次來遊此國,所以無憂王在佛所到之處都豎立旌表,建造了塔。過去三佛座位及散步說法的地方,遺跡相互間隔著。

  當今國王為刹帝利種姓,就是過去摩臘婆國屍羅阿迭多王的侄兒,現在羯若鞠國屍羅阿迭多王的女婿,名叫杜魯婆跋吒大唐語言是常,性情急躁,智謀淺近。但他篤實地信仰佛教,每歲舉行七天大會,以特殊珍品佳味,供養僧眾,把和尚穿的三種衣服、醫藥和七寶奇貴的珍品,全部施舍,又以加倍的報酬贖回。貴重道德,崇尚賢能,尊敬法教,重視學問,對於遠方來的高僧,特加禮敬。

  距都城不遠,有所大寺院,為阿折羅阿羅漢所建立。德慧、堅慧菩薩曾在這裏住過,寫下闡述佛法的論著,並且廣為流傳。

  從這裏向西北走七百多裏,到阿難陀補羅國在西印度境內。

  阿難陀補羅國。

  阿難陀補羅國,方圓二千多裏,此國大都城方圓二十多裏。人戶眾多,家室富饒。沒有國王,役屬於摩臘婆國。土地所宜生長的特產和四季氣候、文字、法典規則,也與摩臘婆國相同。寺院十多所,僧徒不到千人,學習小乘正量部教法。外道神廟幾十所,各種外道雜住著。

  從伐臘毗國向西走五百多裏,到蘇剌國在西印度境內。

  蘇剌?國。

  蘇剌國,方圓四千多裏,此國大都城方圓三十多裏,西麵瀕臨莫醯河。住的人很多,家產富饒。役屬於伐臘毗國。國土是鹽堿地,花果稀少,四季的寒暑雖然均勻,但經常刮風。風尚習俗浮薄,人們的性情輕躁,不好學問與藝術,佛教和外道都信奉。寺院五十多所,僧徒三千多人,多學習大乘上座部的教法。外道神廟一百多所,各種外道雜住著。此國正當通往西海的要道,人們都依賴大海的利益,從事販賣事業,調劑貨物的有無。

  距都城不遠,有座鬱鄯多山。山頂上有所寺院,房宇廊廡,多開鑿在崖嶺上,樹木茂鬱,泉水交流於四境,是聖賢遊曆棲止、靈仙所聚會的地方。從伐臘毗國向北走一千八百多裏,到瞿折羅國在西印度境內。

  瞿折羅國。

  瞿折羅國,方圓五千多裏。此國的大都城號稱毗羅摩羅,方圓三十多裏。土地所宜生長的物產與風俗習慣和蘇剌國相同。居住的人很多,家產富饒。大多崇敬外道,信仰佛法的很少。寺院一所,僧侶一百多人,學習小乘法教說一切有部。外道神廟幾十所,各種外道雜住著。國王為刹帝利種姓,年方二十,智勇高遠,深信佛法,高尚而有異能。

  從這裏向東南走二千八百多裏,到鄔衍那國在南印度境內。

  鄔衍那國。

  鄔衍那國,方圓六千多裏。此國大都城方圓三十多裏。土地適宜生長的物產和風俗習尚,同於蘇剌國。居住的人很多,家室富饒。寺院幾十所,大都倒塌毀壞,保存的不過三五所。僧徒三百多人,大乘和小乘都學習研究。外道神廟數十所,各種外道雜居著。國王是婆羅門種姓,博覽外道典籍,不信仰佛教。離開都城不遠處有塔,是無憂王作地獄之處。

  從這裏向東北走千餘裏,到擲枳陀國在南印度境內。

  擲枳陀國。

  擲枳陀國,方圓四千多裏。此國大都城方圓十五六裏。土壤肥沃,莊稼繁殖,適宜種菽、麥,並多花木水果。四季氣候調和通暢,人們性情善良隨和。大多信仰外道,很少敬重佛法。有四十所寺院,僧徒卻很少。外道神廟十多所,外道一千多人。國王屬婆羅門種姓,虔誠信仰佛教,尊重有道德的人,各地學問淵博的人多集中在此國。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