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城南邊不遠的地方,有一所古代的寺廟,寺廟旁邊有一座塔,是無憂王所建造。如來過去曾經在這裏顯現大神通,摧折降伏外道。後來龍猛菩薩住在這所寺廟中。當時這個國家的國王號娑多婆訶大唐的語言是引正,珍重尊敬龍猛,派人為他警衛門戶。當時提婆菩薩從執師子國來,請求和龍猛菩薩討論佛教教義,他對守門人說:“請您為我通報一下。”守門人於是進去報告。龍猛平素知道提婆的名字,用缽盛滿水,吩咐弟子說:“你捧上這缽水,讓那個提婆瞧一下。”提婆看見水,默然沒說話,往水中投下一根針。弟子捧著缽,心中滿是懷疑,走了回來。龍猛問:“他說了些什麽話?”弟子回答說:“他沉默沒有說話,隻是往水裏投下了一根針而已。”龍猛說:“這樣的人真是聰明啊!知曉事情之機微,其明如神,體察細微,侔於聖人,盛德若此,應當立即請他進來。”弟子說:“這是什麽意思呢?不說話而辯議巧妙,就是這樣的嗎?”龍猛說:“水這東西,形狀依隨盛它的容器或方或圓,其他的物品不管是清是濁,它都能推逐,它彌漫無間,清澄莫測。我用缽盛滿水而顯示給他看,是比喻我的學問的深奧周密。他將針投入,意思是窮盡我的學問的深旨。這不是一般的人,應該立即召他進來。”龍猛風度嚴肅,麵容凜然,和他談話的人都低著頭。提婆平素就聽說過龍猛的風範品格,很久以來就希望向他請教,才打算接受他的教導,先就騁運神機,又很害怕他的威嚴,登上講堂,擇偏僻處坐下,整日談論玄理,辭義清高。龍猛說:“後學學問冠世,辯議巧妙,光照前人。我不過是衰老之人,遇到這位英俊傑出之士,真正是瀉瓶有承受者,學問有可傳授之人,傳燈不絕,事業有後繼之人,弘揚法教,倚賴的就是這人呀。希望您將坐席移到前麵來,暢談玄妙深奧的言論。”提婆聽到這話,心中暗自驕傲。將要開講經論之前,先遊論辯的園囿,開言宣講,振振有詞,抬頭一看質問論義的人,忽然看見龍猛威嚴的麵容,一下閉口說不出話來,退下座來,請求處責,於是請求指教。龍猛說:“您還是重新坐下。我今天將傳授您至真至妙的道理,這是法王如來真實的教導。”提婆五體投地,一心一意歸順龍猛,說:“從今以後,願聆聽您的教導。”
龍猛自刎故事。
龍猛菩薩精通藥術,服食藥餌,調養生命,年壽已數百歲,但誌氣與容貌不衰。引正王得到妙藥,年壽也是數百歲。引正王有個幼年的兒子,對他母親說:“像我這樣,什麽時候能繼承王位?”母親說:“照現在的情形看來,還沒有一個肯定的日期呢。父王年壽已經數百歲,子孫中老死的也多得很。這都是龍猛的福力所加,被藥術所導致。要是龍猛菩薩寂滅,父王必定會死。龍猛菩薩這人智慧恢弘廣遠,慈悲深厚,周濟眾生,自身的身命好像都已給予了他人。你應該到他那兒去,試著向他乞討他的頭。如果你的這個要求成功了,你就能實現你的願望。”王子恭敬地接受了母親的命令,來到龍猛所住的寺廟,看門人很是驚慌害怕,因此王子能夠進入門內。這時龍猛菩薩正在一邊讚誦一邊散步,忽然看見王子,便停下步來對王子說:“今晚是什麽原因,您的腳跡降臨僧坊?這樣的危急,這樣的害怕,急急忙忙地趕到這兒來。”王子回答說:“我在我的慈母談論之餘,接著講到實行施舍之士,以為珍愛生命,是經典上、格言中都說到的,哪有有人相求,便輕易將報身施舍與人的。我的慈母說:‘不然。十方善逝,三世如來,過去曾發心願,要達到證果,精勤追求悟得佛道,修習持戒與承讓,或者是投身飼獸,或者為救鴿子而割下自己的肌肉,月光王把自己的頭施舍給婆羅門,慈力王將自己的血給饑餓的藥叉喝。像這樣的事,難以一一舉出。在先覺們中尋找例子,哪一代沒有這樣的人?’現在龍猛菩薩篤守這樣高尚的誌向,我有所求,要用人頭,招募了好多年,都沒有人肯施舍出來。要想使用暴行,殺人取頭,則罪過深重,虐害無辜,穢德昭彰。隻有菩薩您修習聖道,期望將來求證佛果,慈悲之心,澤及眾生,恩惠所及,無邊無際,輕視自己的生命,把生命看得如同浮雲,賤視自己的身體,把身體看作如同朽木,我的要求並不違背您本來的心願,望您答應我的要求!”龍猛說:“是呀,這話說得的確對!我求證成佛的聖果,我學習佛的能夠施舍,此身如同聲之響,此身如同水之泡,在四生中流轉,於六趣中往來,這與我過去的大誓願相合,不違拂外物的欲望要求。然而我說王子,有一件不可以的事情,又該怎麽辦?我的身命如已終結,您的父親也會喪命,我請您想一想這件事,有誰能救濟他呢?”龍猛徘徊顧視,尋找絕命的方法,用幹茅草葉自刎自己的頸項,如同利劍斷割,身首異處。王子看見後,驚慌奔走而去。守門人將此事報告上去,一一陳明事情經過。國王聽說,十分傷感,果然也就死亡。
跋邏末羅耆厘山。
從薩羅國往西南方行三百餘裏,到跋邏末羅耆厘大唐語言是黑蜂山。山巋然特起,峰岩峭險,既無崖穀,宛如一塊整石。引正王為龍猛菩薩開鑿此山,在山中建立寺廟。在離山十幾裏的地方,鑿開孔道,從山的下麵,向上鑿開山石。裏麵則修建有長廊步簷,崇高的樓台,重疊的樓閣。閣有五層,每層有四個院落,院中都建造精舍,精舍中各鑄金像,金像大小等同佛身,巧妙窮盡工思。其餘的地方隻用黃金珠寶裝飾。泉水從山的高峰上飛注其下,水流周繞重閣,像帶子一樣交錯於廊廡之間,疏朗的窗戶朝外洞開,光線照進屋宇之中。引正王最初建造這所佛寺時,人力疲竭,府庫空虛,事功尚未完成一半,引正王心中很是發愁。龍猛對引正王說:“大王為什麽像有憂慮的樣子?”引正王說:“我起大心願,想樹立福德,希望福德永固,等待至慈氏菩薩出世之時。功績尚未完成,財物已經消耗盡竭,時常因為此事遺憾不已,夜不能寐,坐而待旦。”龍猛說:“大王不用憂愁。崇高盛大的福善之事,利益無窮,隻要有宏大的心願,就沒有什麽憂慮之事不可解決的。今日大王返回王宮,盡情歡娛,後天早晨出遊,曆覽山野,然後到這裏來,商議營建佛寺的事。”國王既然接受了龍猛的教誨,圍繞菩薩右旋致敬。龍猛菩薩用神奇妙藥,滴在大石的上麵,大石都變成為黃金。引正王出遊,看見黃金,心口互相祝賀,車駕返回到龍猛的住所,對龍猛說:“今日出外遊獵,被神鬼所迷惑,在山林中時時見到堆聚著的黃金。”龍猛說:“這不是神鬼迷惑人。是因為大王至誠所感,所以才有這些金子。應該及時取用,幫助完成大業。”於是用這些黃金營建寺廟,事功完畢,還有剩餘。於是在五層樓閣之中,各鑄造四座大金像,剩餘的黃金還堆積著許多,就充實到了國庫中去。召集了上千的僧人,居住在寺廟中,禮誦佛經。龍猛菩薩把釋迦佛所宣講的教法,以及諸位菩薩所演述的論議,聚集在一起,分別部類,收藏在這所寺廟中。因此上麵第一層隻放置佛像及各種經論,下麵第五層隻住淨人,擱置資產、什物,中間三層是僧徒所住。聽前輩們說,引正王營建寺廟完畢,計算工人所吃掉的食鹽的價錢,用去了九拘胝拘胝一詞,大唐的語言是億金錢。後來僧徒們互相爭吵,到國王麵前評論是非。這時淨人們又互相告訴說:“僧徒們爭吵,所說的話互相矛盾,惡人乘機要毀壞寺廟。”於是反鎖重門,屏退僧徒。從那時以來,不再有僧眾。遠望山崖,不知道出入的門徑。有時引擅長醫術的人進去治療疾恙,進出都蒙上麵具,不讓認識出入的道路。
從此在大森林中向南行九百餘裏,到案達羅國在南印度境內。
案達羅國。
案達羅國,方圓三千餘裏。此國的大都城方圓二十餘裏,稱做瓶耆羅。土地優良肥沃,莊稼豐盛。氣候溫熱,風俗猛烈粗暴。語言辭調與中印度不同,至於文字的規則則大部相同。有佛寺二十餘所,僧徒三千餘人。有外道神廟三十餘所,異道很多。
所行羅漢寺。
瓶耆羅城旁邊不遠的地方有大寺廟,寺廟裏有重重樓閣,層層高台,精雕細刻,窮盡工巧,佛像聖容,光彩煥發,極盡匠心。寺廟的前麵有石塔,塔高數百尺,都是阿折羅大唐的語言譯作所行阿羅漢所建造。
所行羅漢寺西南邊不遠的地方有一座塔,是無憂王所建造。如來過去曾經在這裏說法,顯現大神通,化度無數的大眾。
陳那陳那: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的論師,著名的因明學者,活動時期約在公元5世紀後期及6世紀前期。與《因明論》
從所行羅漢寺向西南行二十餘裏,到孤山。山嶺上有一座石塔。陳那大唐語言是童授菩薩在這裏作《因明論》。陳那菩薩在佛去世以後,繼承佛風,染衣出家,智願廣大,慧力深固,悲憫世人無所依靠,思想弘揚聖教,以為因明之論言辭深奧,義理廣大,學習者不下真工夫難以成功。於是隱居幽崖,心神寂然進入禪定,觀察述作的利害得失,審視文義的繁複簡約。這時岩穀震響,煙雲變色,山神捧起陳那菩薩,高數百尺,唱誦出這樣的話:“過去佛世尊善用權變,指導眾物,以慈悲心,講說《因明論》,綜合概括玄妙的道理,深入探究微細的言辭。如來寂滅,大義泯絕。現在陳那菩薩福德廣大,智慧悠遠,深深通達如來神聖教義,重新弘揚因明之論,就在今日。”陳那菩薩於是放射大光明,照燭幽暗。當時案達羅國王心中深深生起尊敬之意,看見這樣的光明相,懷疑他已入金剛定,因此請陳那菩薩證無生果。陳那說:“我入禪定觀察,打算詮釋深奧的經典,心中希望獲得等正覺,並不願意證得無生果。”國王說:“證得無生之果,是眾聖所仰慕的事。斷滅三界的欲望,洞察三明智,這是了不起的盛事,希望你趕緊證得無生果。”陳那這個時候對國王的請求十分高興,正打算證受無學聖果。這時妙吉祥菩薩知道了這件事,深覺可惜,打算告誡陳那,於是彈指提醒他,告訴他說:“可惜呀!為什麽舍棄了廣大的心願,追求狹小低劣的誌向,遵從獨善自身的胸懷,放棄兼濟眾生的願望?要是想做善事而獲得利益,應該推廣弘傳慈氏菩薩所製作的《瑜伽師地論》,指導引誘後學,這樣就能得到很大的利益。”陳那菩薩敬受指教,圍繞妙吉祥菩薩右旋為禮,於是深思精研,推廣因明之論,猶恐學習者害怕因明之論文辭精微簡約,就撮舉其大旨要義,綜括其精微之言,製作成《因明論》,用以指導後進。自此以後,從事宣講《瑜伽師地論》這件大事,他的學生都成為當時有名的人。
從此在大林荒野中向南行一千餘裏,到馱那羯磔迦國又稱大安達羅國,在南印度境內。
馱那羯磔迦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