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14章 磔迦國(3)

  從大城向南走四五裏,來到一所小寺院。有和尚五十餘人。從前瞿拿缽剌婆大唐語言是德光論師曾在這裏撰寫《辯真》等著作,共一百多部。論師年輕而又有傑出的才華,成年後抱負遠大,聰慧敏捷,博通物理,識見高強,學問淵博,見識多廣。他本來學習大乘,但還沒有認識到大乘理論的深奧玄妙之處,就去閱讀《毗婆沙論》,因此棄大乘而改學小乘,寫了幾十部論著,攻擊了大乘教的主要綱領,專門執著於小乘。他還寫了幾十部世俗的書,否定和駁斥先輩們的經典論著。他苦苦思索佛經的涵義,讀了幾十遍還不能領悟。鑽研的時間雖然很長,但疑難的問題沒有得到解決。當時有提婆犀那大唐語言是天軍羅漢,往來於睹史多天睹史多天:又譯作兜率天。佛教把世俗世界分作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每一界又分若幹個天。睹史多天是欲界六天之一。傳說彌勒菩薩就住在睹史多天內院裏。德光想通過他求見慈氏菩薩,以解決疑難並求指教。天軍用神力把德光接上天宮。德光見到慈氏菩薩隻是長長作了一揖,並不行禮。天軍對他說:“慈氏菩薩將按次繼承佛位,你怎麽這麽自高自大,膽敢不向他致敬?你既然想聆聽菩薩的教誨,為什麽竟不屈從?”德光加答說:“您老這些話,確實是對我的教育。但我受戒於比丘,是個出家人,慈氏菩薩享受天上福樂,並不是出家的僧侶,要我對他行禮,恐怕不合適吧。”菩薩知道他自我傲慢,內心頑固,不具備聽法的條件,德光往返三次,未能解決疑難。德光再次請求天軍,打算重新覲見行禮。天軍厭惡他態度傲慢,輕蔑地不予理睬。德光既不遂願,便起怨恨之心,隨即躲進深山老林。修行禪定,發揮神通,但自我傲慢,未能去除,沒能證得道果。

  大寺院及眾賢與世親故事。

  德光寺北邊三四裏,有一所大寺院,有和尚二百餘人,都學小乘法教。那裏是眾賢論師去世的地方。眾賢論師是迦濕彌羅國人,聰慧機敏,博學多達,幼年時就受到人們高度的讚譽,對說一切有部《毗婆沙論》有特別深的研究。當時有位世親菩薩,一心追求深奧的道理,探索書中包含的言外深意,駁斥了毗婆沙論師所持有的理論,寫出了《阿毗達摩俱舍論》這部書,情文並茂,理趣精高。眾賢論師閱讀了這部著作以後,有誌於從事這些理論的研究。於是苦心孤詣,認真鑽研,經過十二年的努力,寫出了《俱舍雹論》二萬五千頌,共八十萬字。論文真可謂語言深刻,意態悠遠,窮盡幽邃,洞察精微。眾賢論師對他的門徒說:“以我這超群的才能,憑我這正確的見解,完全可以駁倒世親菩薩,挫敗他的鋒芒,不能讓這老頭子獨得占鼇頭的名聲。”於是三四個才智傑出的門徒,帶著他的著作,前去訪問世親。當時世親菩薩正在磔伽國的奢羅城。從遠方傳來消息說,眾賢論師將到此地。世親菩薩聽說以後,立即整治行裝。他的門徒不理解,就上前進諫說:“大師道德超過從前的哲人。在當今世界盛名遠揚,遠近學者沒有不推崇你而自感弗如的。如今聽說眾賢論師要來,多麽害怕呀?果真有屈尊之處,我輩可以厚顏相對。”世親菩薩說:“我現在要去遠處遊學,並不是為了躲避眾賢這個人。看來在這個國度裏,是不再能夠弄明白的。眾賢是個後生小輩,他詭辯如流,而我年老力衰,不能自持所見。我想用一句話挫敗他的邪說,想把他領到中印度,讓那些年輕有為的英雄豪傑去明察真偽,詳論得失。”不久就讓他的伴侶背上書箱同他一道遠遊。眾賢論師在此後一天到達這個寺院。他忽然覺得氣力衰竭,於是寫信向世親菩薩謝罪說:“如來涅,門徒分成宗派,各傳其所宗之義理。同道皆黨,異派遭恨。我孤陋寡聞,愚昧無知,蒙先輩以義理相傳,我拜讀了您所寫的《阿毗達摩俱舍論》,您批駁了毗婆沙師的要義。而我卻不自量力,研究多年,寫了這一部《俱舍雹論》,想把它扶為正宗。我智小謀大,死期將至。您世親菩薩宣揚微言大義,探討至理,如您能不毀棄我的著作,讓這遺文得以留存,這就是我最大的幸運了,死了又有什麽後悔呢?”於是他一個一個地從門徒中選拔能言善辯的並告訴他們說:“我誠然是個晚輩,輕慢先輩賢達,命運怎樣呢?我現在就將逝世!你們拿著這封信和我的著作,向那位菩薩謝罪,替我悔過吧!”話剛說完就奄奄身亡了。門徒們捧著書信來到世親菩薩那裏恭敬地說:“我師眾賢已經歸天。臨終遺言致函,自責謝罪。不使他得到身敗名裂的下場,我們不敢這樣期望。”世親菩薩看過眾賢的書信和著作以後,沉吟許久,對門徒們說:“眾賢論師是個聰慧靈敏的後輩,他的道理雖然論述得不夠充分,但言辭還是鋒利有餘的。我現在想批駁他的論點,易如反掌。不過念及他臨終時的懇求,注意到他那知道難題之後的言辭,姑且憑著大義,成全他一生的夙願,何況這套理論,也能闡明我們這一部派的主張呢!”遂將這部書改名為《順正理論》。世親的門徒們進諫說:“眾賢沒死的時候,您去遠處遊學,如今您得到他的著作,又為他更改題目,舉凡你的門徒,誰還有臉承受呢?”世親菩薩想解除大家的疑慮,於是說了一首頌:“如同獅子王,避豬而遠逝,二者誰勝負,智者自應知。”眾賢死後,他的門徒把他的屍體火化,並在離寺院二百多步的庵沒羅林裏,建起一座塔,將遺骨收在塔內,至今還在。

  無垢友故事。

  庵沒羅林旁有一座塔,存放著毗末羅蜜多羅大唐語言是無垢論師的遺體。論師是迦濕彌羅國人,在說一切有部中出家。他博覽各種經書,綜合研究各部異論,遊學五印度國,學習經、律、論三藏這些深奧著作。成名立業,準備返回本國。途中經過眾賢論師的塔,撫著塔身感歎地說:“隻有論師雅量清高,抑揚大義,正想挫敗異部,樹立本宗正業,為什麽不長壽!我無垢友,一個學識淺薄的學生,盡管時代不同,但我仰慕論師的大義,永遠懷念您的恩德。世親雖然死了,他的學說還在流傳,我一定盡我所知,撰寫幾部論著,讓贍部洲所有學者滅絕大乘這個名稱,消除世親這個名字,這才是不朽的,我要盡心完成這個夙願。”他說完這番話,忽然心慌意亂,五舌重出,熱血流湧。自知壽命必終,寫遺書悔恨地說:“大乘學說是佛法中最深奧的理論。名和味都已泯絕,道理致密幽深。我輕浮而愚昧地攻擊先輩的理論,現在得到了明顯的報應,這是罪有應得啊!我懇切地敬告各位學友,我的這個借鑒還在,你們都應各自慎重考慮自己的誌向,不要再有懷疑了。”說罷,大地震動,論師一命嗚呼。在他死去的地方,地麵下陷成坑。同他一起的伴侶焚化了他的屍體,將遺骨收在為他旌建的塔裏。當時有位羅漢看見此景,歎息地說:“可惜呀!真苦!這位論師,任性地固執己見,惡意詆毀大乘,結果墜入無間地獄。”

  摩裕羅城。

  秣底補羅國西北部、恒河東岸,有一座摩裕羅城,此城方圓二十餘裏。居民稠密,清澈河水交錯流過,出產黃銅、水晶、寶器。離城不遠,靠近恒河,有大外道神廟,靈異很多。廟裏有一個水池,用石頭砌成池畔。通過水渠引來恒河水,五印度人稱這個水池為恒河門,是生福滅罪的地方。常有來自遠方的成百上千的人聚集在池中沐浴。樂於行善的國王們在這裏建立了福舍,置辦美味,儲備醫藥、惠施鰥、寡,供養遺孤。

  從這裏向北走三百餘裏,來到婆羅吸摩補羅國在北印度境內。

  婆羅吸摩補羅國(附見東女國)。

  婆羅吸摩補羅國,方圓四千餘裏,四麵群山環繞。此國大都城方圓二十多裏。居民稠密,家室富饒。土地肥沃,莊稼按時播種,出產黃銅、水晶。氣候微寒,風俗剛毅勇猛。學習技藝的少,多數追逐金錢。人的性格粗獷暴烈,邪教和正教雜信。寺院五所,和尚很少。外道神廟十餘所,異教徒雜居。

  此國北部大雪山中,有個蘇伐剌拿瞿羅國大唐語言是全氏出產上品黃金,因此叫做金氏國。東西長,南北窄,即所謂東女國。這裏世世代代以女子為王,所以以“女”為國名。丈夫也稱王,但不問政事,隻管打仗、種田而已。土地適合種植宿麥,畜養了許多羊、馬。氣候嚴寒。人的性格暴躁。東部與吐蕃接壤,北部與於闐國相鄰,西部緊靠三波訶國。

  從秣底補羅國向東南走四百多裏,來到瞿毗霜那國在中印度境內。

  瞿毗霜那國。

  瞿毗霜那國,方圓二千餘裏。此國大都城方圓十四五裏。崇山峻嶺,險要堅固。居民稠密,花木、樹林、池塘,處處相間。氣候和土地情況與秣底補羅國相同。風俗淳樸,勤學積福。信仰異教的多,追求眼前的歡樂。有寺院兩所,和尚百餘人,都學習小乘法教。外道神廟三十多所,異教徒雜居。

  大城旁的舊寺院中有一座塔,是無憂王建造的,高二百多尺。如來在世時曾在這裏用一個月的時間宣講佛法要點,塔旁有過去四佛的座位和散步場所的遺跡。旁有供奉如來頭發和指甲的兩座塔,各高一丈餘。

  從這裏向東南走四百多裏,來到醯掣羅國在中印度境內。

  醯掣羅國。

  醯掣羅國,方圓三千餘裏。此國大都城方圓十七八裏,依險而建,固若金湯。適合種植穀、麥,山林和泉石很多。氣候溫和宜人,風俗淳樸。熟諳義理,篤於學習,多才博識。寺院十餘所,和尚千餘人,都學習小乘正量部法。外道神廟九所,異教徒三百多人,侍奉自在天,都是身上塗灰之侶。

  城外龍池旁有塔,無憂王建造的,是從前如來為龍王講了七天佛法的地方。塔旁還有四座小塔,有過去四佛的座位和散步場所的遺跡。

  從這裏向南走二百六七十裏,渡恒河,往西南行,來到毗羅刪拿國在中印度境內。

  毗羅刪拿國。

  毗羅刪拿國,方圓二千餘裏。此國的大都城方圓十餘裏。氣候和土地情況與醯掣羅國相同。風俗猛烈暴躁,人民懂得學藝。崇信異教,少數人敬奉佛法。寺院二所,和尚三百人,都學習大乘法教。外道神廟五所,異教徒雜居。

  大城中舊寺院內有塔,塔基雖已倒塌,尚高百餘尺,無憂王建造的。是如來過去在這裏宣講七天《蘊界處經》的地方。過去四佛的座位和散步場所的遺跡就在它旁邊。

  從此向東南行二百餘裏,到劫比他國舊時叫僧迦舍國。在中印度境內。

  劫比他國。

  劫比他國,方圓二千餘裏。此國大都城方圓二十餘裏。氣候和土地情況與毗羅刪拿國相同。風俗淳和,許多人學習技藝。寺院四所,和尚千餘人,都學習小乘正量部法教。外道神廟十所,異教徒雜居,共同侍奉大自在天。

  大寺院三寶階及其傳說。

  大都城東二十餘裏,有一所大寺院。建築美麗異常,雕刻十分精巧,佛的尊像裝飾極端用心。有和尚數百人,學習正量部法教。有數萬為寺院服侍的俗人住在寺院旁。

  寺院大牆內有三寶階,南北排列,向東而下,是如來佛從三十三天三十三天:佛教所謂欲界六天之一,又音譯為忉利天,傳說天帝釋住在這裏。降還人間的地方。當年如來佛從勝林起身,上升天宮,居住在善法堂,為他母親說法。三個月後準備降還人間。天帝釋就施展神力,建造了寶階,中階用黃金鑄成,左階用水晶,右階用白銀。如來從善法堂起身,率領諸天神,步履中階而下,大梵天手執白拂,踏著銀階在右邊陪侍,天帝釋舉著寶蓋,踩著水晶階在左邊侍奉;眾天神淩空散花,齊聲讚美如來功德。幾百年前,寶階還在,及至如今,寶階已全部陷沒。許多國家的君王悲傷慨歎沒能親眼見到。於是在故基之上,仿照舊寶階,用磚石壘起階梯,用珠寶裝飾,寶階高達七十餘尺,上麵還建了精舍。精舍裏有石佛像,佛像左右的台階上侍立著天帝釋和大梵天的像,形態酷似當年,還保持著往下走的姿勢。旁有石柱,高七十餘尺,是無憂王建造的。柱子呈紅青色,光亮滑潤,質地堅硬,紋理細密。柱子上端雕著一隻石獅,麵向寶階蹲踞著,柱的周圍雕刻上各種奇特的形象,依照各人的罪惡與福德影現在柱中。

  寶階旁不遠有塔,有過去四佛的座位和散步場所的遺跡。旁邊有一座塔,如來從前曾在這裏洗浴。塔旁的精舍,是如來打坐入定的地方。精舍旁有一塊大石,基長五十步,高七尺,是如來散步的地方。凡是他腳踩的痕跡都有蓮花狀的花紋。基石左右各有小塔,是帝釋、梵王所建造的。

  蓮花色尼見佛處及傳說。

  在帝釋、梵王的塔前,是蓮花色比丘尼比丘尼:出家後受過具足戒的女僧人,即中國一般人稱的尼姑。準備朝見如來佛而先變作輪轉王的地方。如來從天宮返回贍部州,當時蘇部底大唐語言是善觀。舊時叫須扶提,或者叫須菩提,譯為善吉,皆訛。正在石室中設宴,他暗自思忖道:“現在佛降還人間,人、天神隨從,像我如今這樣,應該做什麽才好呢?我曾聽佛講過,要懂得諸法皆空,要體察佛法的本性,就要以慧眼看到佛的法身。”當時蓮花色比丘尼初次拜見佛,因此變為輪轉王,七種寶物前後跟從,四種兵左右警衛,來到世尊的住所,就恢複了比丘尼的麵目。如來對她說:“你不是第一次見我。善現這個人,觀察到諸法皆空,這才是見到了佛的法身。”

  聖跡牆內,各種靈異相繼出現。在大塔東南有一水池,龍王經常在這裏護衛聖跡。既然有了暗中保護,就難以輕易冒犯它,隻是天長日久,聖跡自然損壞,並不是人力破壞的。

  從此向東南走不到二百裏,就到了羯若鞠國大唐語言是曲女城國。在中印度境內。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