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十講 勞工猶太複國主義的特征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民族主義運動的浪潮席卷亞洲和北非地區,其主要類型如以領導民族鬥爭的階級劃分則有5類,即分別由民族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無產階級、愛國封建主和愛國部落酋長領導的民族運動。

  巴勒斯坦及世界其他地區的猶太複國主義運動則另有自己的特點。這一運動包括了以下不同流派,其中主要有:第一,政治猶太複國主義,以赫茨爾和魏茲曼為代表,主張爭取奧斯曼帝國、德國、英國等大國發表正式文件,同意猶太人建立民族家園,從而使後者獲得國際認可。第二,文化猶太複國主義,以阿哈德·阿姆為代表,高度重視猶太文化和曆史,主張在巴勒斯坦建國並複興希伯來語。第三,宗教猶太複國主義,由正統派拉比亞伯拉罕·庫克等倡導,主張在巴勒斯坦建立基於猶太教的猶太國家。第四,一般猶太複國主義,為猶太複國主義運動中的溫和派,代表中產階級和自由主義思想。第五,勞工猶太複國主義,也有稱“社會主義的猶太複國主義”的,代表猶太複國主義運動的“左派”和工人組織,主張通過在巴勒斯坦定居、以農村基布茲和城市無產階級為組織形式的猶太工人階級的階級鬥爭創建猶太國家。第六,修正派猶太複國主義,由亞博廷斯基領導的猶太複國主義運動中的民族主義右翼,主張對政治猶太複國主義和勞工猶太複國主義進行“修正”,實行最高綱領,即在包括外約旦在內的整個巴勒斯坦建立由作為主體的猶太人領導的自治共和國;該流派的一些組織後期轉而進行反對委任統治當局的暴力活動。

  各黨派在伊休夫(巴勒斯坦的猶太社團)內都擁有自己的定居組織、工會、青年組織、文化機構、學校、報刊、勞工介紹所、甚至準軍事組織等,並按單一比例代表製的原則參加猶太工人總工會的選舉。其中,勞工猶太複國主義對以色列國家的誕生起了關鍵作用,它是由在巴勒斯坦的猶太勞工政黨所奉行的思想,1977年以前以色列政府執行的也是這一思想,尤其是1963年本-古裏安(以色列首任總理)辭去總理職務以前。獨立前,巴勒斯坦的勞工政黨為數不少,並幾經分合,到建國前夕主要有巴勒斯坦工人黨(馬帕伊)、統一工人黨(馬帕姆)、勞工聯盟和巴勒斯坦共產黨。在上述黨派中,巴共的思想最為激進,它反對猶太複國主義,因而政治影響不大。其他黨派則較為溫和,而觀點最溫和、影響最大的當屬馬帕伊。本文主要從7個方麵分析以馬帕伊為首的勞工猶太複國主義在建國前和建國初期的主要思想及活動的特征。

  作為一種民族主義思潮和運動,勞工猶太複國主義具有如下特征。

  一、思想起源上受到俄國和其他國家社會主義思想的重大影響

  一般來說,亞非民族主義思潮的主要來源是西歐尤其是法國的民族主義思想。勞工猶太複國主義的領袖主要是俄國猶太人,他們同時受到了近代俄國和其他國家具有空想社會主義色彩的進步思想的深刻影響,如民粹主義、托爾斯泰主義、車爾尼雪夫斯基和傅立葉的思想等。從這些思想中,他們吸取了發動和依靠群眾尤其是工人,崇尚體力勞動、平等主義、集體主義和國際主義,強調階級鬥爭,建立理想社會等思想。一些晚期的勞工領袖對布爾什維克和十月革命也甚感興趣,盡管對蘇聯的看法有保留。20世紀20年代的本-古裏安在日記中這樣寫下了自己對列寧的印象:“這個人非常偉大……他有著敏銳和有遠見的目光,能穿過生活及其迷亂,能從現實生活的深處挖掘出指導未來的那種主導力量。”

  當然,勞工猶太複國主義對歐洲社會主義並非完全讚同。他們認為俄國社會主義者對猶太人問題毫不關心,俄國的一些工人、農民甚至有反猶傾向。俄國猶太工人政黨崩得則認為猶太複國主義純屬烏托邦,並公開嘲笑猶太教的清規戒律,指責猶太複國主義者與資產階級合作,要在拉比(猶太神職人員)的領導下建立國家。因此,勞工猶太複國主義者認為,俄國社會主義不能解決猶太人問題,並反對參加俄國革命。到20年代後期,本-古裏安對蘇俄的看法也改變了。

  二、推崇社會主義、平等主義、集體主義和勞動至上的思想,強調建立一個理想社會

  早期的勞工猶太複國主義思想家納赫曼·西爾金認為,文化猶太複國主義提倡的猶太人文化自治並不能解決猶太人問題,而資產階級猶太複國主義關於由富有的猶太人出錢即可建立猶太國家的想法也隻是謬論。他宣稱:“猶太複國主義從一開始就應當是以公社為基礎的社會主義殖民,這樣從一開始,猶太國家就能夠避免現代社會的弊病。”具體而言,他主張實行土地國有,建立多達萬人的大公社從事工農業生產,打破城鄉差距。西爾金甚至斷言,階級鬥爭是猶太曆史上的中心議題之一,猶太教的曆史就是猶太勞動群眾為社會主義生活方式而鬥爭的曆史。另一位早期思想家貝爾·博羅霍夫提出了“結合論”,認為巴勒斯坦猶太資本和工業的發展將會導致工人階級的形成和發展,後者將成為民族解放運動的先鋒隊,並為未來的無產階級革命做好準備。其他社會主義思想家則強調體力勞動對改造隔都生活方式的作用。作家阿哈龍·大衛·戈頓指出,長期的流亡生活使猶太人脫離了體力勞動、從而喪失了生命力,“隻有通過勞動,一個民族才能紮根於它的土地和它的文化”。而且,勞工猶太複國主義者希望新生的猶太社會將是人類的表率,實現《聖經》的預言,使以色列成為“照亮世界的光芒”。本-古裏安因此在建國初期發出了這樣的豪言:“我們人人有權堅持這個信念;僅僅跟所有其他國家人民一樣是不夠的。我們要自豪地實現先知的話:‘作為主……我要你們成為異教徒的楷模。’”

  在參加第一次阿裏亞(向巴勒斯坦的移民)的移民中,許多人因條件惡劣而離去,留下來的部分人成為農場主,他們寧願雇用工資較低的阿拉伯人而非猶太人。1904-1914年的第二次阿裏亞帶來了大批新移民,他們決心改變這種狀況,用集體勞動戰勝惡劣的自然環境。1909年,一批年輕人創辦了克武察,以後發展為基布茲。基布茲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則,甚至家庭生活也受到了限製。1921年,則創辦了另一種類型的莫沙夫(集體農場),實行家庭經營、合作互助、集體銷售。在政治上,1905年成立了以本-古裏安和本·茨威為首的巴勒斯坦錫安工人黨,他們信奉博洛霍夫的思想。同年成立的青年工人黨以戈頓為首,主張工人階級應當首先致力於民族複興而不是階級鬥爭。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錫安工人黨內主張首先建立猶太社會和政權的務實派占據了上風。1919年,他們與以伯爾·卡茨內爾森為首的非黨社會主義者聯合為勞工聯盟,次年成立了包括各個勞工黨派的猶太工人總工會。1930年,勞工聯盟又與青年工人黨正式合並為馬帕伊。此後,馬帕伊先後控製了伊休夫的猶太代辦處和世界猶太複國主義大會,成為猶太複國主義運動的中堅力量。在此期間,猶太工人總工會逐步發展為一個擁有自己的工廠、學校、醫院、銀行和準軍事力量的國中之國。猶太工總和基布茲奠定了以色列公有製經濟的基礎。

  但是,對農業和體力勞動的重視並不意味著勞工黨派就反對現代化。事實上,在建國後,馬帕伊領導的以色列政府立即把主要精力放在發展現代工業和高新技術上,國民經濟的現代化取得了顯著成就。同時,馬帕伊領導人把過去用於描述定居者的“先驅”一詞用來稱呼知識分子和專家,經濟政策上日益強調私有經濟,而放棄了早先的公有製經濟至上的做法。

  三、反對完全依賴大國的恩賜,而以猶太移民作為建立猶太國家的主要手段

  政治猶太複國主義領袖西奧多·赫茨爾和後期的哈伊姆·魏茲曼均強調爭取大國對複國運動的支持,而積極奔走於英、法、美及奧斯曼帝國的首都,並最終爭得了《貝爾福宣言》的發表。勞工猶太複國主義領袖對上述活動並不反對,但更加強調猶太國家首先將是猶太移民社團發展壯大的結果。本-古裏安指出:“如果我們不設法把猶太人帶進巴勒斯坦,在這片土地上做好大規模定居的準備,那麽貝爾福宣言和國際聯盟委任統治的目標就仍然是一堆紙片而已。移民和定居本身將會創造實現獨立的不可否認的政治事實。”他甚至認為,來到巴勒斯坦的非猶太複國主義移民對建立猶太國家的貢獻,也超過那些自稱是猶太複國主義者卻拒絕移民的人,包括為移民事業慷慨解囊的猶太富商。

  因此,馬帕伊全力以赴地推進移民工作,在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從19世紀末的2.5萬人猛增到1948年的65萬,其在當地總人口中的比例也從5%上升到1/3.在此期間,伊休夫逐步形成了完善的經濟、文化、社會、福利和軍事體係,建立了猶太城市和星羅棋布的定居點,為以色列國家的誕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四、對英國委任統治當局采取了合法與非法鬥爭相結合,既堅持原則又策略靈活的方針

  與強調依靠大國支持的政治猶太複國主義和一味主張暴力手段的修正主義派不同,勞工猶太複國主義始終對英國政府抱有戒心,因而能根據形勢的變化相應的調整自己的鬥爭方式。委任統治建立後,馬帕伊利用英國的支持放手進行移民工作,基本上采取合法的鬥爭手段。1936年,阿拉伯人發動反猶起義,次年2月英國皮爾調查團提出阿猶分治的計劃。本-古裏安對此立即表示支持,他認為:“一個不完整的猶太國不是盡頭,而隻是開端……隻要有了國家,我們深入這個地區的能力才會與日俱增,我們對付阿拉伯人的實力才將日益強大。”

  但是,1937年以後英國改變了對猶政策,希望以此獲得阿拉伯人的支持,從而在未來的大戰中確保中東的穩定。馬帕伊針鋒相對,拒絕了英國關於建立巴勒斯坦聯邦的方案。在1939年英國頒布停止猶太移民的白皮書及二次大戰爆發以後,古裏安提出了支持英國對德戰爭、同時抵製白皮書的果斷方針。一方麵,伊休夫發動了大規模的反英示威和罷工,派遣自衛武裝哈加納對付警察,並在1942年通過了第一次明確提出建國要求的比爾特莫爾綱領。但另一方麵,其向英國提出並最終獲準建立猶太旅參加戰爭,並在後期反對修正主義派的伊茨爾成員的反英恐怖行動。1944年11月到1945年3月,哈加納發動了打擊伊茨爾分子的“狩獵行動”,逮捕和審訊了許多伊茨爾成員。大戰結束後,英國不再支持猶太移民。馬帕伊一麵組織非法移民,一麵組織突擊隊攻擊拘押非法移民的拘留營,襲擊鐵路和艦艇,甚至參與了伊茨爾炸毀駐大衛王飯店的政府機關的行動。但總而觀之,勞工猶太複國主義的鬥爭強調依靠群眾而非恐怖行動。

  在以主要精力與英國周旋的同時,馬帕伊積極爭取美國對猶太複國主義運動的支持。在後者的努力下,聯合國最終通過了阿猶分治決議。

  五、以多黨製議會民主和國家主義作為未來國家發展的方向

  如前所述,在猶太複國主義運動中存在著許多黨派,因此如何處理與其他黨派的關係成為勞工猶太複國主義麵臨的一個重要課題。從一開始,世界猶太複國主義組織即以比例代表製作為選舉製度,因為這一製度能最大限度地反映各個黨派的實際力量,保證其發言權。1918年巴勒斯坦猶太人臨時委員會成立,決定舉行“直接的、平等的、秘密的、普遍的和按比例的”選舉,年滿20歲的移民均有選舉權,年滿25歲的男子有被選舉權。此後,成立了具有議會性質的伊休夫代表大會。在1925年召開的代表大會第二次選舉中,代表工人階級、資產階級和宗教陣營的29個黨派均有人參加,勞工陣營獲得42.6%的選票。

  勞工黨派並未因為自己在伊休夫自治機構中占據主導地位而排擠其他黨派,他們繼續推行多黨製,並在猶太工會裏同樣實行民主選舉,以確定各黨派的委員名額,因為唯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鞏固伊休夫內部的團結。這顯示出馬帕伊思想的民主社會主義性質(該黨加入了社會黨國際)。建國後,議會選舉繼續采納比例代表製,由得票最多的黨派聯合其他小黨組成聯合政府(因為沒有一個黨派獲得過半數以上選票)。但是,本-古裏安主張以多數選舉製代替比例代表製,原因是比例代表製造成大量小黨進入議會,難以形成多數黨的穩定執政,而執政聯盟中的小黨可以利用其在聯盟中的特殊地位向大黨討價還價,甚至挑起政府危機。另外,由於全國是一個選區,議員競選人是否當選取決於他在該黨競選名單上的次序,與選民是否支持無關,由此導致了政治家對選民意願的漠視。在建國時舉行的立憲議會選舉中,本-古裏安曾試圖引進多數選舉製,但未能如願。1956年,馬帕伊在國會中再次提出類似建議,又一次遭到其他黨派的反對,他們擔心此舉將進一步鞏固馬帕伊的地位。

  在堅決維護多黨民主的同時,本-古裏安也提出國家主義的方針。由於長期的流亡生活,猶太人已經不習慣於國家權威,特別是在建國前的巴勒斯坦,猶太黨派都擁有各自的工會、軍事組織、社會團體和勞工介紹所,並積極展開接納移民及社會福利工作,從而形成一個個“獨立王國”。國家主義的目標就在於以國家的權威取代黨的權威,從而使一個崇尚意識形態的移民社團發展為“正常”的國家。本-古裏安在1949年曾經談道:“隨著國家的建立,一個至上而強有力、但並非無所不能的工具被創造出來了……國家是一個有約束力的、無所不包的主權機構。”西方學者彼得·梅丁認為,國家主義包括三個方麵的內容,即由國家提供原先部分由政黨提供的基本服務,國家在社會生活某些領域的排他性,以及國家結構的非政治化。由於本-古裏安的努力,建國前後以色列成功地統一了軍隊、教育、勞工介紹所和文官製度,從而為民族國家的確立奠定了基礎。

  六、主張世俗主義

  政治猶太複國主義要求建立世俗的猶太國家。赫茨爾在《猶太國》一書中即提出“把我們的教士保持在神殿之中”。他甚至接受了在烏幹達建國的方案,而看淡巴勒斯坦對猶太國家的特殊意義。在猶太人的另一極端宗教陣營中,正統派中的極端派根本反對猶太複國主義,認為隻有救世主才能使猶太國家複活。代表宗教猶太複國主義的精神中心黨則主張把複國運動與正統派猶太教結合起來,但要求把以色列建成一個“律法國家”。

  勞工猶太複國主義基本上主張世俗主義。本-古裏安在回憶建國時的情形時說:“(當時)我們作出了決定,以色列應當是一個世俗國家,由世俗政府而非宗教當局來治理,我盡可能地使宗教遠離政府和政治。”但與政治猶太複國主義不同,勞工猶太複國主義特別是馬帕伊承認傳統文化對猶太複國主義運動的價值,這表現在幾個方麵。首先,堅持在巴勒斯坦重建猶太國家。1941年,英國大臣莫因勳爵向本-古裏安建議,以東普魯士作為猶太國家的所在地,後者明確表示拒絕。本-古裏安還引證了烏幹達計劃的例子:“正是在歐洲猶太社團中受壓迫最深的俄國猶太人摒棄了這一恩賜。他們對烏幹達不感興趣,即使是作為暫時的避難地。我們隻有在這一塊土地上才能定居並獲得獨立。”而且,本-古裏安主張在古代希伯來國家的疆土(以色列地)上重建國家,盡管他並不拘泥於這一點。其次,認為猶太複國主義符合猶太傳統文化。本-古裏安指出,流散的猶太人正是從猶太教中獲得了“民族和領土的動機”,並引用了《聖經》中的話語:“現在,主對亞伯拉罕說:你要離開你的故鄉和親屬,離開你父親的家,到我將要指示給你的地方去;我將使你創立一個偉大的民族。”他進而認為,在故土上重建“猶太民族生活”標誌著救世主彌賽亞的複歸。本-古裏安甚至利用《聖經》證明,猶太人不是“上帝的選民”,而是“選擇上帝”的民族;先知並未期望猶太人統治全世界,而是強調其精神上的無與倫比,即對正義的無上崇拜。Ben-Gurion and Pearlman,Ben-Gurion Looks Back in Talks with Moshe Pearlman,pp。227,230-231.再次,恢複古希伯來語和一些猶太傳統習俗。極端正統派和赫茨爾均反對恢複希伯來語,勞工黨派卻大力支持,終於使這一曾為《聖經》使用的死語言成為伊休夫和以色列的主要語言。基布茲和馬帕伊也恢複了許多古猶太節日,其宗教內容被抽去,而代之以民族主義的含義。不僅如此,由於馬帕伊在伊休夫代表大會和建國後的議會中始終未能獲得過半議席,它被迫尋求精神中心黨和正教黨的支持,以便建立聯合政府。馬帕伊因此在宗教問題上作出了一些讓步,如允許宗教黨派保持對宗教學校、法院的控製權,並在婚姻、安息日等方麵通過了遵守教規的法規。以色列國的宗教氣氛如此濃厚,以致有學者稱其為一個“半祭司半世俗化”的國家!

  勞工黨派之所以給宗教保留一定地位,主要有兩個因素。其一,猶太宗教和傳統是激發猶太複國主義運動的重要原因之一,這種曆史的聯係是無法割斷的。而且,由於各國猶太人在語言、風俗、傳統甚至種族方麵都存在著重要區別,因此隻有猶太教的共同性才能加強他們之間的聯係。其二,這種做法出於實際的政治考慮,即避免伊休夫內部的分裂。建國初期,世俗派曾要求頒布憲法,但由於在政教問題上無法達成一致,馬帕伊決定暫時擱置憲法問題,代之以一係列單獨的基本法。因此,勞工黨派對宗教問題的態度有些類似於蘇加諾的綜合型民族主義,後者主張民族主義者、共產主義者和伊斯蘭教徒的大聯合。

  七、對阿拉伯人從早期的和平共處轉向後期的實力政策

  與其他所有國家的民族主義者不同,猶太複國主義的任務是在一塊由另一個民族居住的領土上建立國家,由此潛藏著民族衝突的危險。在早期,勞工黨派並未意識到阿拉伯人問題的重要性,認為猶太移民為阿拉伯人帶來了就業和利潤,雙方沒有矛盾。在20世紀20年代,本-古裏安曾經反對“把以色列地看做無人居住的地區”,主張阿拉伯人和猶太人在該地區享有同等的權利,甚至提出阿猶工人階級聯合起來,反對在他們中間製造不和的富人。然而事實上,正是力主猶太人應當從事體力勞動的勞工猶太複國主義招致了阿拉伯人的最大敵視(因為這使阿拉伯人失去土地,並且無法在猶太農莊就業),他們把這個旨在建立純粹的猶太社會的思想視為真正的威脅。

  在1929年的阿拉伯人反猶暴動之後,本-古裏安改變了看法。他意識到了阿拉伯人不會允許猶太人成為多數,並且存在著“阿拉伯民族運動”。因此,馬帕伊采取了自衛政策,即增加移民、在猶太企業中全部使用猶太勞工、加強防衛組織哈加納。同時,馬帕伊也力圖與阿拉伯領袖建立聯係,以緩和雙方的關係。在其他黨派中,青年衛士和馬帕伊領袖之一、猶太代辦處政治部主任哈伊姆·阿爾洛索羅夫則主張“雙民族主義”,即阿猶兩大民族攜手合作,將巴勒斯坦建成兩大民族和平共處的二元化國家。這一主張聽起來不錯,但實際上難以實現。因為阿猶雙方都主張建立以本民族為主體的巴勒斯坦國家,相互之間的衝突愈演愈烈,矛盾難以彌合。所以,以本-古裏安為首的馬帕伊領導決定以伊休夫實力的壯大來抵禦阿拉伯人的反對和英國的鉗製,這一立場占據了上風。

  由於伊休夫建立了完善的政治、經濟組織和軍事力量,並有海外猶太人和東西方國家的大力支持,在英國結束委任統治之後立即宣布成立以色列國,並成功地與軍事上居絕對優勢的阿拉伯聯盟軍隊相對抗。相反,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內部矛盾重重,組織不力,在1948年戰爭中未能利用阿拉伯國家的支持粉碎猶太國家,大批阿拉伯人隨即外逃,使猶太人輕而易舉地在巴勒斯坦人口中占據了多數。1967年以後,以色列占領了約旦河西岸、加沙地帶和戈蘭高地,成為它原希望避免的占領國,但這並沒有使以色列的政治製度失去其總體上的民主性。

  綜上所述,勞工猶太複國主義在戰後亞非民族主義思潮中可稱是獨樹一幟。它是由一些來自西方國家、但發源於東方的移民在一塊由另一個民族居住的土地上形成和發展的民族主義思想,其崇尚民主、平等、社會主義、民族自決、世俗化、現代化和國家主義,在這些思想中折射著近代西方思想的內涵和古老東方文化的色彩。就政教關係而言,勞工猶太複國主義思想仍然沒有完全擺脫宗教的影響,在某種程度上依然是“宗教和政治的獨特結合”。在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的態度上,勞工猶太複國主義尤其與眾不同。它沒有像一般民族主義那樣旗幟鮮明地反帝反殖,而是爭取他們對複國運動的支持,同時積極反抗他們可能的阻礙,把民族運動的著眼點放在移民和群眾運動的基礎之上。而且,勞工黨派進行了世界上罕見的社會主義試驗,但在建國後又毫不猶豫地展開了大規模的現代化建設,進行價值觀念的重塑,表現出強烈的務實性和卓越的戰略眼光(這種務實精神同樣表現在對外政策及其他許多領域)。但是,作為一種民族主義思潮,勞工猶太複國主義同樣存在著不足,這突出地表現在對阿拉伯人的某種民族沙文主義立場,因而它受到帝國主義的利用,最終加入了西方國家的陣營。盡管如此,與其他猶太複國主義運動相比,勞工猶太複國主義真正掌握了這一運動的實質,並采取了富有遠見的戰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可以說,沒有勞工猶太複國主義,就沒有以色列國家。

  
更多

編輯推薦

1心理學十日讀
2清朝皇帝那些事兒
3最後的軍禮
4天下兄弟
5爛泥丁香
6水姻緣
7
8炎帝與民族複興
9一個走出情季的女人
10這一年我們在一起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
  • 綠眼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為紀念冰心獎創辦二十一周年,我們獻上這套“冰心獎獲獎作家書係”,用以見證冰心獎二十一年來為推動中國兒童文學的發展所做出的努力和貢獻。書係遴選了十位獲獎作家的優秀兒童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語言生動,意...

  • 少年特工

    作者:張品成  

    文學小說 【已完結】

    叫花子蛻變成小紅軍的故事,展現鄉村小子成長為少年特工的曆程。讀懂那一段曆史,才能真正讀懂我們這個民族的過去,也才能洞悉我們這個民族的未來。《少年特工》講述十位智勇雙全的少年特工與狡猾陰險的國民黨...

  • 角兒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石鍾山影視原創小說。

  • 男左女右:石鍾山機關小說

    作者:石鍾山  

    文學小說 【已完結】

    文君和韋曉晴成為情人時,並不知道馬萍早已和別的男人好上了。其實馬萍和別的男人好上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馬萍從生理到心理是有一係列變化的,隻因文君沒有感覺到,如果在平時,文君是能感覺到的,因為文君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