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碧已黯淡了很多年,雕紋也早磨損得所剩無幾了。疏於修葺,原本潔白的石階被灰黴青苔鏽蝕得斑駁不堪。那肮髒的潔白叫人聯想到未及枯朽的骨殖。從千百間奢華而陰暗的宮室裏蒸發出來的血腥氣息,還有無數在雕欄玉砌之間翩翻的亡魂,最後都釀成陰寒之氣,被宮城悉數貯存起來。當這個容器無可挽回地殘破下去後,陰氣就從磚石的縫隙間不絕如縷地滲漏出來,使人體會到揮之不去的逼人寒意——元和十五年正月二十七從時令上講已是早春,卻有著暮冬的苦寒。放眼周匝,毫無生氣可言,除了三數隻野梟,在枯樹上、在宮室上空飄忽無定的陰霾裏聒噪不止。
為什麽是梟?在愛琴海,它被看做智慧女神雅典娜化身;在黑格爾的話語裏,它代表“哲思”;卡爾·馬克思的著作裏,梟鳥的寓意也大致相同……西方人將“梟”是同理性聯係在一起。可在東方話境裏,梟象征著戕害父母的罪孽。後來,又引申到弑君之罪,是最深罪惡的視覺化體現。人們總是把殺害父親的兒子、殺死君王的臣子稱為“梟獍”。
西方以梟來象征理性,和它在東方象征的不倫罪惡其實是有共通的地方的。不倫之罪後麵,一定有著對利害關係的精確計算。楚國的商臣如此,隋朝的楊廣如此,匈奴的冒頓、印度舍王城的阿闍世都是如此。為了現實的權勢,他們不惜殺害生身之父,殺害一國之君。他們以為,這樣才能實現自己現實利益的最大化——這也是一種理性之惡。據《漢書·郊祀誌》注“孟康曰,梟鳥食母,破鏡獸食父。黃帝欲絕其類,使百吏祠皆用之”。一直到漢代,還流行百官五月初五食用梟羹的風俗。黃帝要讓天下不義的禽獸都滅絕殆盡。可這個意願終歸還是落空了。梟並沒有絕跡。
今天,粗糙的梟哭又充斥著暮色裏空蕩蕩的宮廷,仿佛幾個巫人在故作神秘地預言著什麽——再過幾個時辰,元和宮變就將在暗夜裏上演。就具體經過來說,我們對這一事件知之甚少。新、舊唐書都沒有詳細的記載。可我們還是要對手頭少而又少的文字進行推敲,在極其簡陋的文字裏,勾勒可能是極其隱蔽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