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
六年春,晉伐鮮虞,治範氏之亂也1.
1四年,鮮虞納荀寅於柏人。
吳伐陳,複修舊怨也1.楚子曰2:“吾先君與陳有盟3,不可以不救。”乃救陳,師於城父4.
1元年,吳伐陳而未得誌,故複伐之。2楚子:楚昭王,名軫。3“吾先君”二句:昭公十三年,楚封陳、蔡,必有盟誓。先君:指楚平王。昭王之父。4城父:楚邑,在今河南寶豐縣東四十裏。
齊陳乞偽事高、國者1,每朝,必驂乘焉2.所從3,必言諸大夫,曰:“彼皆偃蹇4,將棄子之命。皆曰:‘高、國得君,必逼我,盍去諸?’固將謀子,子早圖之!圖之,莫如盡滅之。需5,事之下也6.”及朝,則曰:“彼虎狼也,見我在子之側,殺我無日矣,請就之位7.”又謂諸大夫曰:“二子者禍矣8!恃得君而欲謀二三子9,曰:‘國之多難10,貴寵之由,盡去之而後君定。’既成謀矣11,盍及其未作也先諸12?作而後,悔亦無及也。”大夫從之。
夏六月戊辰13,陳乞、鮑牧及諸大夫以甲入於公宮14.昭子聞之,與惠子乘如公,戰於莊15,敗16.國人追之,國夏奔莒17,遂及高張、晏圉、弦施來奔18.
1高張、國夏受景公遺命立荼,陳乞偽事二人。者:句末語助詞,無義。2驂乘:陪乘。古代乘車,尊者居左,禦者居中,另一人在車右,為驂乘。3所:若,如果。從:在高、國身邊。
4偃蹇:高貌。謂自傲。“彼皆偃蹇”,《齊大公世家》、《田敬仲完世家》皆雲“大夫皆自危”。5需:猶豫不決。6下:下策。
7請就之位:就諸大夫之位。之:其。8“二子”句:言高、國將為禍亂。9得君:受君寵愛。10“國之”二句:此陳乞捏造高、國之言。謂國有患難,由於多貴寵之臣。11成謀:定謀。12諸:“之乎”的合音。13戊辰:二十三日。14鮑牧:鮑國之孫。15莊:齊國都臨淄城內大街之名。16敗:高、國敗。
17莒:國名,在今山東莒縣。18晏圉:晏嬰之子。晏圉、弦施非卿,故《春秋》不書。
秋七月,楚子在城父,將救陳。卜戰,不吉;卜退,不吉。王曰:“然則死也。再敗楚師1,不如死。棄盟逃讎2,亦不如死。死一也3,其死讎乎!”命公子申為王4,不可;則命公子結5,亦不可;則命公子啟6,五辭,而後許。將戰,王有疾。庚寅,昭王攻大冥7,卒於城父。子閭退,曰:“君王舍其子而讓8,群臣敢忘君乎?從君之命,順也;立君之子,亦順也。二順不可失也。”與子西、子期謀,潛師閉塗9,逆越女之子章10,立之而後還。
是歲也,有雲如眾赤鳥,夾日以飛11,三日。楚子使問諸周大史12,周大史曰:“其當王身乎!若禜之13,可移於令尹、司馬。”王曰:“除腹心之疾,而置諸股肱14,何益?不穀不有大過15,天其夭諸?有罪受罰,又焉移之?”遂弗禜。
初,昭王有疾。卜曰:“河為祟16.”王弗祭。大夫請祭諸郊。王曰:“三代命祀17,祭不越望18.江、漢、雎、(章)[漳]19,楚之望也。禍福之至,不是過也。不穀雖不德,河非所獲罪也。”遂弗祭。
孔子曰:“楚昭王知大道矣20.其不失國也,宜哉!《夏書》曰21:‘惟彼陶唐22,帥彼天常23,有此冀方24.今失其行25,亂其紀綱26,乃滅而亡。’又曰27:‘允出茲在茲28.’由己率常29,可矣。”
1再敗楚師:使楚師兩次戰敗。定公四年,吳、楚戰於柏舉而楚敗。此次若又敗,則為再敗。2棄盟:背盟。指不救陳。3死一也:謂同樣是死。一:同,等。4公子申:子西。5公子結:子期。6公子啟:公子閭。據《史記·楚世家》,公子申等三人皆昭王之弟。7大冥:陳地,在今湖北荊門市。8:舍:棄。
9潛師閉塗:謂從小路潛師而行。即秘密行軍。閉:同“秘”。隱秘之意。10越女:昭王之妾。章:後之惠王。11夾日:位於太陽兩邊。以:而。12周大史:周之太史。13禜(yǒng):禳風雨雪霜水旱癘疫,祭日月星辰山川之神。禜是營的意思。禜祭無常處,臨時營其地(圈地,以芳草捆紮,圍成祭祀場所),故稱禜。14股肱:大腿和胳膊。比喻輔佐大臣。15“不穀”句:謂我若無大過,天不會使己夭折。不穀:意為不善之人。君主自謙之辭。不有:沒有。謂如果沒有。昭王年幼即位,在位二十七年,死時不過三十餘歲,故曰夭。16河為祟:黃河之神作祟。祟:鬼神為禍。17命祀:王命規定之祭祀。18祭不越望:謂祭祀境內名山大川。19“江漢”二句:江、漢、雎、漳四水,皆在楚國境內。雎即今之沮水。漳:原本作“章”,據《四部叢刊》本改。20大道:天道。《說苑·君道》作“天道”。21《夏書》:逸《書》。所引之文見於古文《尚書·五子之歌》,字句略有出入。22惟:在,於。陶唐:帝堯。堯初居陶,後封唐,故稱陶唐。23帥:循。天常:天之常道。24冀方:指中國。堯、舜、禹都於今河北一帶,故稱中國為“冀方”。25行:道。26紀綱:法度。27又曰:亦逸《書》。引文見今古文《尚書·大禹謨》。28“允出”句:言美德出於皋陶。允:語助詞,無義。前一“茲”字指德,後一“茲”字指皋陶。29由:正。
八月,齊邴意茲來奔1.
1邴意茲:國夏、高張之黨。
陳僖子使召公子陽生1.陽生駕而見南郭且於2,曰:“嚐獻馬於季孫3,不入於上乘,故又獻此,請與子乘之4.”出萊門而告之故5.闞止知之6,先待諸外7.公子曰:“事未可知,反,與壬也處8.”戒之9,遂行。逮夜,至於齊,國人知之。僖子使子士之母養之10,與饋者皆入11.
冬十月丁卯12,立之。將盟,鮑子醉而往13.其臣差車鮑點曰14:“此誰之命也?”陳子曰:“受命於鮑子。”遂誣鮑子曰:“子之命也15.”鮑子曰:“女忘君之為孺子牛而折其齒乎16?而背之也17!”悼公稽首曰18:“吾子,奉義而行者也。若我可19,不必亡一大夫;若我不可,不必亡一公子20.義則進,否則退,敢不唯子是從?廢興無以亂21,則所願也。”鮑子曰:“誰非君之子22?”乃受盟。使胡姬以安孺子如賴23,去鬻姒24,殺王甲,拘江說,囚王豹於句竇之丘25.
公使朱毛告於陳子曰26:“微子27,則不及此。然君異於器,不可以二。器二不匱28,君二多難。敢布諸大夫。”僖子不對而泣曰:“君舉不信群臣乎29?以齊國之困,困又有憂30,少君不可以訪31,是以求長君,庶亦能容群臣乎!不然,夫孺子何罪?”毛複命,公悔之32.毛曰:“君大訪於陳子33,而圖其小可也34.”使毛遷孺子於駘35.不至,殺諸野幕之下36,葬諸殳冒淳37.
1陳僖子:陳乞。公子陽生:齊景公之子。2南郭且於:齊公子汙,在魯南郭。3季孫:季康子,名肥。4“請與”句:懼人聞其言,故托言試馬外出。5萊門:魯郭門。6闞止:字子我,陽生之家臣。7待於外,欲同往。8壬:陽生之子。
9戒之:告誡不可泄漏秘密。10子士之母:陳僖子妾。11與饋者皆入:陽生隨饋食之人入於公宮。12丁卯:二十四日。《史記·齊太公世家》作“戊子”。13鮑子:鮑牧。14差車:掌車之官。鮑點:鮑牧家臣。15因其醉而誣之。16君:指景公。孺子:齊君荼。其時年尚幼,故稱孺子。景公愛荼,曾銜繩為牛,使荼牽行,而折其齒。17而:乃。也:語氣詞。用法同“乎”。表示疑問語氣。18悼公:陽生。稽首:叩首至地。19“若我”二句:表示己若為君,必不殺鮑子。20公子:指自己。21“廢興”句:言無論得立與否,都不想導致流血。22“誰非”句:謂陽生亦景公之子,固可立。23胡姬:景公之妾,胡女,姬姓。安孺子:即荼。荼無諡,安是號。賴:齊邑,在今山東章丘市西北。24鬻姒:荼之母。25王甲、江說、王豹皆景公嬖臣,荼親近之人。句竇之丘:齊地。26朱毛:齊大夫。27“微子”二句:謂如果沒有陳乞,自己不能即位。28匱:匱乏。29舉:皆。30“困又”句:謂齊內有饑荒之困,又有兵革之憂。31訪:謀。32悔之:悔失言。33大:大事。謂國政。34小:謂殺荼。35駘(tái):齊邑。36“殺諸”句:朱毛駐於野而張幕,殺荼於其中。37殳冒(shūmò)淳:地名。
經
七年春1,宋皇瑗帥師侵鄭。
晉魏曼多帥師侵衛。
夏,公會吳於鄫2.
秋,公伐邾。
八月己酉3,入邾,以邾子益來4.
宋人圍曹。
冬,鄭駟弘帥師救曹。
1七年:公元前488年。2鄫(céng):莒邑,在今山東棗莊市東。3己酉:十日。4來:歸於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