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23節

  傳

  二十三年春1,王正月壬寅朔,二師圍郊2.癸卯3,郊、祕潰4.丁未5,晉師在平陰6,王師在澤邑7.王使告間8.庚戌9,還10.

  1此條應與上年傳文連讀。2二師:指王師、晉師。3癸卯:二日。4郊:周邑,當在祕邑附近。祕(xún):周邑,在今河南鞏義市西南。5丁未:六日。6平陰:在今河南孟津縣北。7澤邑:即狄泉。8王:周敬王。間:病痊愈或好轉。此指局勢趨於緩和。9庚戌:九日。10還:晉師還。

  邾人城翼1,還,將自離姑2.公孫汙曰3:“魯將禦我4.”欲自武城還5,循山而南6.徐汙、丘弱、茅地曰7:“道下,遇雨,將不出8,是不歸也。”遂自離姑9.武城人塞其前10,斷其後之木而弗殊11,邾師過之,乃推而蹶之12.遂取邾師,獲汙、弱、地。

  邾人訴於晉,晉人來討。叔孫婼如晉,晉人執之。書曰“晉人執我行人叔孫婼”,言使人也。晉人使與邾大夫坐13,叔孫曰:“列國之卿14,當小國之君,固周製也。邾又夷也15.寡君之命介子服回在16,請使當之,不敢廢周製故也。”乃不果坐。

  韓宣子使邾人取其眾17,將以叔孫與之。叔孫聞之,去眾與兵而朝18.士彌牟謂韓宣子曰19:“子弗良圖20,而以叔孫與其讎,叔孫必死之。魯亡叔孫,必亡邾。邾君亡國,將焉歸21?子雖悔之,何及?所謂盟主,討違命也。若皆相執,焉用盟主?”乃弗與。使各居一館22.士伯聽其辭23,而訴諸宣子24,乃皆執之。士伯禦叔孫,從者四人,過邾館以如吏25.先歸邾子。士伯曰:“以芻蕘之難26,從者之病,將館子於都27.”叔孫旦而立,期焉28.乃館諸箕29.舍子服昭伯於他邑。

  範獻子求貨於叔孫30,使請冠焉31.取其冠法32,而與之兩冠,曰:“盡矣。”為叔孫故,申豐以貨如晉。叔孫曰:“見我,吾告女所行貨33.”見,而不出34.吏人之與叔孫居於箕者35,請其吠狗36,弗與。及將歸,殺而與之食之37.叔孫所館者,雖一日,必葺其牆屋38,去之如始至39.

  1翼:邾邑,在今山東曹縣西南。2離姑:邾邑,在翼之北。3公孫汙:邾大夫。4從離姑至繹(邾之都城),須經魯之武城。5武城:魯邑,在離姑之北。6循山而南:循沂蒙山而南,欲繞過武城。7徐汙、丘弱、茅地:三人皆邾大夫。8不出:謂前行困難。《說文》:“出,進也。”9過武城。10塞其前:攔塞前路。11殊:斷。12蹶:倒。13坐:爭訟相質證。14列國:大國。15邾又夷也:邾雖在中國,而雜東夷之風,故謂之夷。又:乃。16介:副使。介亦奉君命,故雲命介。子服回:魯大夫。17韓宣子:韓起。取:通“聚”。18“去眾”句:單身而且不帶兵器朝晉君,示不懼死。19士彌牟:士景伯。20弗良圖:不能妥善處理此事。良:善。21將焉歸:時邾君在晉,若亡國無所歸,將益為晉憂。22使各居一館:叔孫不願與邾大夫坐訟,故使魯、邾大夫分處而聽其訟辭。館:舍。23士伯:即士彌牟。24訴:告。25“過邾”句:欲使邾人見叔孫之屈辱。26芻蕘:割草打柴之人。27都:邑。指別邑。28期:待。29箕:晉邑,在今山西蒲縣東北。30範獻子:範鞅。31請冠:以求冠為辭,欲求賄賂。32“取其”二句:既送作冠之模法,又送之以兩冠。33所行貨:行賄的對象。34不出:留之不使出。35吏人:晉之吏人看管叔孫者。36吠狗:守舍之狗。37表明先前不予非因吝惜。38葺:修補。39叔孫明年春始得歸,《傳》終言之。

  夏四月乙酉1,單子取訾2,劉子取牆人、直人3.六月壬午4,王子朝入於尹5.癸未6,尹圉誘劉佗殺之7.丙戌8,單子從阪道9,劉子從尹道伐尹10.單子先至而敗,劉子還。己醜11,召伯奐、南宮極以成周人戍尹12.庚寅13,單子、劉子、樊齊以王如劉14.甲午15,王子朝入於王城,次於左巷16.秋七月戊申17,祕羅納諸莊宮18.尹辛敗劉師於唐19.丙辰20,又敗諸祕。甲子21,尹辛取西闈22.丙寅23,攻蒯24,蒯潰25.

  1乙酉:十五日。2訾(zī):邑名,在今河南鞏義市南。3牆人、直人:與上文唐三邑皆屬子朝。4壬午:十三日。

  5自宋入於尹氏之邑。6癸未:十四日。7尹圉:尹文公。劉佗:劉蚠之族,敬王親信。8丙戌:十七日。9阪道:斜道。

  10尹道:正道。《爾雅·釋言》:“尹,正也。”11己醜:二十日。12召伯奐、南宮極:二人皆周卿士。13庚寅:二十一日。14出居劉子食邑,以避子朝。15甲午:二十五日。16左巷:近東城之地。17戊申:九日。18祕羅:周大夫祕肸之子。19尹辛:尹氏之族。唐:周地,在今河南洛陽市西南。20丙辰:十七日。21甲子:二十五日。22西闈:周地。23丙寅:二十七日。24蒯:周地,在今河南洛陽市偏西北。25此時敬王居於狄泉,尹氏立王子朝。

  莒子庚輿虐而好劍1.苟鑄劍,必試諸人。國人患之。又將叛齊。烏存帥國人以逐之2.庚輿將出,聞烏存執殳而立於道左3,懼將止死4.苑羊牧之曰5:“君過之!烏存以力聞可矣,何必以弑君成名?”遂來奔6.齊人納郊公7.

  1莒子庚輿:犁比公之子,著丘公弟。2烏存:莒大夫。3殳:古代的一種長兵器。4懼將止死:懼將被拘止而死。

  5苑羊牧之:莒大夫。名牧之,字羊。6來奔:奔魯。7郊公:著丘公之子,十四年出奔齊。

  吳人伐州來1,楚薳越帥師及諸侯之師奔命救州來2.吳人禦諸鍾離3.子瑕卒,楚師熸4.

  吳公子光曰:“諸侯從於楚者眾,而皆小國也,畏楚而不獲已,是以來。吾聞之曰:‘作事威克其愛5,雖小,必濟。’胡、沈之君幼而狂6,陳大夫齧壯而頑7,頓與許、蔡疾楚政。楚令尹死,其師熸,帥賤多寵8,政令不壹。七國同役而不同心9,帥賤而不能整,無大威命,楚可敗也。若分師先以犯胡、沈與陳,必先奔。三國敗,諸侯之師乃搖心矣。諸侯乖亂10,楚必大奔。請先者去備薄威11,後者敦陳整旅12.”吳子從之。戊辰晦13,戰於雞父。吳子以罪人三千先犯胡、沈與陳14,三國爭之。吳為三軍以係於後,中軍從王15,光帥右,掩餘帥左16.吳之罪人或奔或止,三國亂。吳師擊之,三國敗,獲胡、沈之君及陳大夫。舍胡、沈之囚,使奔許與蔡、頓,曰:“吾君死矣!”師噪而從之17,三國奔18,楚師大奔。

  書曰19:“胡子髡、沈子逞滅,獲陳夏齧。”君臣之辭也。不言戰20,楚未陳也。

  1州來:本古國,後為吳、楚相爭之地,在今安徽鳳台縣。2薳(wěi)越帥師:令尹子瑕以病從戎,故薳越攝行軍事。奔命:奉楚王之命赴敵。3鍾離:吳、楚邊境之地,在今安徽鳳陽縣東北。4熸(jiān):火滅。引申為軍隊潰敗。5“作事”句:謂軍事尚威。克:勝。6狂:愚。7頑:愚鈍。8帥賤:薳越非正卿。多寵:軍中多寵臣。9七國:指楚、頓、胡、沈、蔡、陳、許。10乖亂:昏亂,不協調。乖:背。11去備薄威:謂示敵不整以誘之。12敦:厚。13戊辰晦:七月二十九日。晦:農曆每月的最後一天。成公十六年《傳》郤至數楚有六間,其一曰“陳不違晦”,知古人忌諱於晦日作戰。此吳師與楚戰,為出其不意。14囚徒不習戰而用之,乃示以不整。15從吳王。16掩餘:吳王壽夢之子。17噪:群呼。18三國:指許、蔡、頓。19“書曰”四句:《春秋》於胡、沈之君死稱“滅”,陳大夫死稱“獲”,因君重臣輕,故措辭不同。20“不言”二句:未戰而潰,故不書戰。

  八月丁酉1,南宮極震2.萇弘謂劉文公曰3:“君其勉之!先君之力可濟也4.周之亡也5,其三川震。今西王之大臣亦震6,天棄之矣!東王必大克7.”

  1丁酉:二十九日。2南宮極震:南宮極(周卿士)因地震房屋倒塌被壓死。3劉文公:劉蚠。4先君:指劉獻公(劉摯),劉蚠之父。獻公欲立子猛,未及而卒,見上年《傳》。力:功。5“周之”二句:《國語·周語上》:“幽王三年,西周三川皆震。”三川:指涇、渭、洛水。6西王:指王子朝。子朝在王城,故稱西王。7東王:指周敬王。敬王居於狄泉,在王城東,故稱東王。

  楚大子建之母在郹1,召吳人而啟之2.冬十月甲申3,吳大子諸樊入郹4,取楚夫人與其寶器以歸。楚司馬薳越追之,不及。將死,眾曰:“請遂伐吳以徼之5.”薳越曰:“再敗君師6,死且有罪。亡君夫人,不可以莫之死也7.”乃縊於薳澨8.

  1郹(jú):即郹陽,蔡邑,在今河南新蔡縣。平王娶秦女,而廢太子建,故母歸其家。2啟:誘導。3甲申:十七日。

  4大子諸樊:此時吳王僚在位,其伯父號諸樊,太子不應名諸樊。《史記·吳太伯世家》雲:“八年,吳使公子光伐楚,敗楚師,迎楚故太子建母於居巢以歸。”5徼之:謂複取楚夫人與其寶器。徼:求。6再敗:救州來已大敗,複戰恐再敗。7莫之死:沒有人為之而死。8薳澨:楚地,在今湖北京山縣西百餘裏之漢水東岸。澨:水邊增高之地,人所居者。

  公為叔孫故如晉1,及河,有疾而複。

  1“公為”句:此年春晉執魯使叔孫婼。

  楚囊瓦為令尹1,城郢2.沈尹戌曰:“子常必亡郢。苟不能衛,城無益也。古者,天子守在四夷3;天子卑4,守在諸侯。諸侯守在四鄰5;諸侯卑,守在四竟6.慎其四竟,結其四援7,民狎其野8,三務成功9.民無內憂,而又無外懼,國焉用城?今吳是懼10,而城於郢,守已小矣。卑之不獲11,能無亡乎?昔梁伯溝其公宮而民潰12,民棄其上,不亡何待?夫正其疆埸13,修其土田14,險其走集15,親其民人,明其伍候16,信其鄰國,慎其官守,守其交禮17,不僭不貪18,不懦不耆19,完其守備20,以待不虞21,又何畏矣?《詩》曰22:‘無念爾祖23,聿修厥德。’無亦監乎若敖、蚡冒至於武、文24?土不過同25,慎其四竟,猶不城郢。今土數圻26,而郢是城,不亦難乎27?”

  1囊瓦:子常,子囊之子。2城郢:增修加固郢城。郢為楚都,在今湖北江陵縣北十裏之紀南城。3守在四夷:德及於遠,故四夷皆為藩衛。4卑:指政衰。5守在四鄰:鄰國為之守。6守在四竟:謂僅能自保。竟:同“境”。7結其四援:結四鄰之國以為援。8狎:安習。9三務:春、夏、冬三時之務。10吳是懼:賓語前置句式。即懼吳。是為語助詞。11卑之不獲:連守在四境都做不到。12“昔梁伯”句:事見僖公十九年《傳》。13疆埸(yì):疆界。14修:治。土田:土地田疇。15險:固。走集:指邊境之壁壘。16伍候:五方(四方及中央)之候。17交禮:交接之禮。18僭:差。貪:濫。19懦:弱。耆:強。20完:固,堅固。21待:備。22《詩》曰:引文出自《詩·大雅·文王》。23“無念”二句:言不忘其祖,而修其德。無念:念。“無”與下文“聿”都是發語詞,無義。24無亦:不亦,不。“亦”是語助詞,無義。乎:於。若敖、蚡冒:與下“武”、“文”四君皆楚先君之賢者。25同:方圓百裏。26圻:方千裏。27不亦:不。

  經

  二十[有]四年春1,王(三)[二]月丙戌2,仲孫貜卒。

  婼至自晉3.

  夏五月乙未朔,日有食之4.

  秋八月,大雩5.

  丁酉6,杞伯鬱厘卒。

  冬,吳滅巢7.

  葬杞平公。

  1二十有四年:公元前518年。原本無“有”字,據阮元《校勘記》補。2丙戌:二月二十一日。二:原本作“三”,據《四部叢刊》本及《公羊傳》、《穀梁傳》改。三月無丙戌。3叔孫婼上年為晉所執。4日有食之:此為公曆公元前518年4月19日之日環食。5雩(yú):求雨之祭。6丁酉:九月五日。

  7巢:楚邑,今安徽巢湖市東北五裏有居巢故址,即其地。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