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24節

  傳

  二十四年春,穆叔如晉1.範宣子逆之2,問焉,曰:“古人有言曰,‘死而不朽3’,何謂也?”穆叔未對。宣子曰:“昔匄之祖,自虞以上為陶唐氏4,在夏為禦龍氏5,在商為豕韋氏6,在周為唐杜氏7,晉主夏盟為範氏8,其是之謂乎?”穆叔曰:“以豹所聞,此之謂世祿,非不朽也。魯有先大夫曰臧文仲9,既沒,其言立10.其是之謂乎!豹聞之:大上有立德11,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若夫保姓受氏12,以守宗祊13,世不絕祀,無國無之。祿之大者,不可謂不朽。”

  1穆叔:叔孫豹。2範宣子:範匄,晉正卿。3死而不朽:謂身死而名不滅。4陶唐氏:帝堯。堯初封於唐,為天子後都陶。5“在夏”句:陶唐之後劉累能馴龍,事孔甲,孔甲賜之姓,曰禦龍氏。6豕韋氏:劉累之後封於豕韋(在今河南滑縣),因以為氏。7唐杜氏:即杜氏。豕韋建國於杜(在今陝西西安市東南),後世因以為氏。8晉主夏盟:晉為華夏(中原地區)之盟主。指春秋時期。範氏:士會食邑於範(在今河南範縣),因以為氏。9臧(zānɡ)文仲:臧孫辰。10立:謂不廢絕。11大上:同“太上”。最上,最高。12保姓受氏:謂庇護其家族。13宗祊(bēnɡ):宗廟。祊:宗廟之門。

  範宣子為政,諸侯之幣重1,鄭人病之。二月,鄭伯如晉。子產寓書於子西以告宣子2,曰:“子為晉國,四鄰諸侯不聞令德,而聞重幣,僑也惑之。僑聞君子長國家者3,非無賄之患4,而無令名之難5.夫諸侯之賄聚於公室,則諸侯貳6.若吾子賴之7,則晉國貳。諸侯貳,則晉國壞。晉國貳8,則子之家壞,何沒沒也9!將焉用賄?夫令名10,德之輿也。德,國家之基也。有基無壞11,無亦是務乎12!有德則樂,樂則能久。《詩》雲13:‘樂隻君子14,邦家之基。’有令德也夫15!‘上帝臨女16,無貳爾心’。有令名也夫!恕思以明德17,則令名載而行之,是以遠至邇安。毋寧使人謂子‘子實生我’18,而謂‘子浚我以生’乎?象有齒,以焚其身19,賄也。”宣子說,乃輕幣。

  是行也,鄭伯朝晉,為重幣故,且請伐陳也。鄭伯稽首20,宣子辭21.子西相22,曰:“以陳國之介恃大國而陵虐於敝邑23,寡君是以請罪焉24,敢不稽首?”

  1“諸侯”句:諸侯向晉國貢獻的財貨加重。幣:指貢賦。

  2子產:公孫僑。寓:寄。子西:公孫夏。子西相鄭伯如晉,故子產托書請子西致範宣子。3長國家:指執政。4賄:財貨。

  5難:患。此二句謂不患無財貨,而患無令名。6貳:離心。

  7賴:利。8“晉國”二句:謂晉國內部紛爭,則當政之臣受其禍。9沒沒:貪,貪婪。10“夫令名”二句:謂德須令名而遠聞。輿:車子。令名載德而行,故曰“德之輿”。11壞:毀敗。12無亦是務乎:意即不務是乎。無亦:不亦,不。亦無為語助詞,無義。務:致力。13《詩》雲:引文出自《詩·小雅·南山有台》。14“樂隻”二句:謂和樂君子,乃國家之基石。隻:句中語助詞,無義。15也夫:語氣詞。表示感歎語氣。16“上帝”二句:引文出自《詩·大雅·大明》。謂上帝臨視,汝不可懷有貳心。17恕思:謂推己及人,為他人著想。18“毋寧”二句:寧可讓人說你使我們得以生存,豈可使人說你靠掠奪我們而生存!毋寧:寧。毋:語助詞,無義。浚:取。19焚(fèn):通“僨”。僵,倒斃。20稽(qǐ)首:叩首至地。古代最重的跪拜禮。21辭:不敢受重禮。22相:為相讚禮。23介恃:憑恃,依仗。介、恃義同。大國:指楚國。陵虐:侵暴。24請罪:請討伐陳國。罪:加罪。

  孟孝伯侵齊1,晉故也2.

  1孟孝伯:仲孫羯。2晉故:上年齊侵晉,魯為晉侵齊。夏,楚子為舟師以伐吳1.不為軍政2,無功而還。

  1楚子:楚康王。舟師:水師。2軍政:軍之政教。

  齊侯既伐晉而懼,將欲見楚子1.楚子使薳啟彊如齊聘2,且請期3.齊社4,蒐軍實5,使客觀之。陳文子曰6:“齊將有寇。吾聞之,兵不戢7,必取其族8.”

  1將欲:欲。《廣雅·釋詁一》:“將,……欲也。”2薳(wěi)啟彊:即薳啟疆。彊:通“疆”。3請:問。4社:祭於社。5蒐:檢閱。軍實:軍中所有人員、器用、糧食等都可稱軍實。6陳文子:陳無宇。7戢(jí):藏。8族:類。

  秋,齊侯聞將有晉師,使陳無宇從薳啟彊如楚,辭1,且乞師2.崔杼帥師送之,遂伐莒,侵介根3.

  1辭:說明因為有晉師,不得與楚子相見。2乞師:請求援軍。3介根:莒邑,在今山東高密市西南十二裏。

  會於夷儀1,將以伐齊。水2,不克3.

  1“會於”句:魯君與晉、宋、衛、鄭、曹、莒、邾、滕、薛、杞、小邾之君相會。《傳》蒙經文省略與會之人。2水:大水。3不克:不能。

  冬,楚子伐鄭以救齊,門於東門1,次於棘澤2.諸侯還救鄭3.

  晉侯使張骼、輔躒致楚師4,求禦於鄭5.鄭人卜宛射犬6,吉。子大叔戒之曰7:“大國之人,不可與也8.”對曰:“無有眾寡9,其上一也。”大叔曰:“不然。部婁無鬆柏10.”二子在幄11,坐射犬於外,既食,而後食之。使禦廣車而行12,己皆乘乘車13.將及楚師,而後從之乘,皆踞轉而鼓琴14.近,不告而馳之15.皆取胄於櫜而胄16.入壘,皆下,搏人以投,收禽挾囚17.弗待而出18.皆超乘19,抽弓而射。既免,複踞轉而鼓琴,曰:“公孫!同乘,兄弟也20,故再不謀21?”對曰:“曩者誌入而已22,今則怯也23.”皆笑曰:“公孫之亟也24.”

  楚子自棘澤還,使薳啟彊帥師送陳無宇。

  1門:攻打城門。2棘澤:地名,在今河南新鄭市東南。

  3諸侯:指會於夷儀之諸侯。4致楚師:向楚軍挑戰。5求禦於鄭:求鄭人為禦。因其知地利。6宛射犬:鄭公孫,食邑於宛。7子大叔:遊吉。8不可與:謂不能與之平起平坐。與:敵,當。9“無有”句:謂不論國家大小,在己上者有常分。10部婁:同“培菴”。墳墓。11二子:張骼、輔躒。幄:帳,帳篷。12廣車:兵車。13乘車:安車。14踞轉而鼓琴:蹲在車後的橫木上彈琴。轉:軫。車後的橫木。15“不告”句:不告二人而馳入楚軍。16胄:頭盔。下“胄”字為動詞。櫜(ɡāo):兵甲之衣。17禽:同“擒”。獲。指殺死之人。囚:俘虜。18弗待而出:不待二人上車而馳出。19超乘:跳上車。20同乘,兄弟也:謂共乘之人,義如兄弟。21故再不謀:為何入壘、出營都不打招呼?故:胡,何。22曩者:向者,先前。誌入:專注於進入敵壘。23則:乃。24亟:急。指性急不能受辱。

  吳人為楚舟師之役故1,召舒鳩人2.舒鳩人叛楚。楚子師於荒浦3,使沈尹壽與師祁犁讓之4.舒鳩子敬逆二子5,而告無之,且請受盟。二子複命,王欲伐之。薳子曰6:“不可。彼告不叛,且請受盟,而又伐之,伐無罪也。姑歸息民,以待其卒。卒而不貳7,吾又何求?若猶叛我8,無辭,有庸9.”乃還。

  1“吳人”句:此年夏,楚人以舟師伐吳。2舒鳩:楚之屬國,在今安徽舒城縣。3荒浦:舒鳩地。4沈尹壽:與下“師祁犁”皆楚大夫。讓:責備。5舒鳩子:舒鳩國國君。6薳子:薳子馮,楚令尹。7貳:叛。8若猶:如果。表示假設。若、猶同義。9無辭,有庸:謂彼理屈,而我伐之,乃有功。無辭:理虧。

  陳人複討慶氏之黨1,壞宜咎出奔楚。

  1慶氏:慶虎、慶寅。二人皆陳大夫,作亂被殺,見上年《傳》。

  齊人城郟1.穆叔如周聘,且賀城。王嘉其有禮也,賜之大路2.

  1郟(jiá):即郟鄏(rǔ)。周之雒邑,春秋時謂之王城,在今河南洛陽市。2大路:天子之車。

  晉侯嬖程鄭,使佐下軍1.鄭行人公孫揮如晉聘2,程鄭問焉,曰:“敢問降階何由3?”子羽不能對4.歸以語然明5.然明曰:“是將死矣。不然,將亡6.貴而知懼,懼而思降,乃得其階。下人而已7,又何問焉?且夫既登而求降階者,知人也不在8.程鄭其有亡釁乎9?不然,其有惑疾10,將死而憂也。”

  1“使佐”句:下軍佐欒盈被殺。2行人:使者。3降階:指賓主會見時走下台階。何由:由何,為什麽。4子羽:公孫揮的字。5然明:鬷蔑,鄭大夫。6亡:出奔。7下人:居於人下。表示對人謙讓。8不在:不終。謂不易善終。在:終。

  9亡釁:奔亡之征兆。10惑疾:神誌不清之病。

  經

  二十有五年春1,齊崔杼帥師伐我北鄙。

  夏五月乙亥2,齊崔杼弑其君光3.

  公會晉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莒子、邾子、滕子、薛伯、杞伯、小邾子於夷儀4.

  六月壬子5,鄭公孫舍之帥師入陳。

  秋八月己巳6,諸侯同盟於重丘7.

  公至自會。

  衛侯入於夷儀。

  楚屈建帥師滅舒鳩8.

  冬,鄭公孫夏帥師伐陳。

  十有二月,吳子遏伐楚,門於巢9,卒。

  1二十有五年:公元前548年。2乙亥:十七日。3“齊崔杼”句:書崔杼之名,罪之。4夷儀:地名,在今山東聊城市西。5壬子:二十四日。6己巳:八月無壬子。己巳為七月十二日。7諸侯:會於夷儀之諸侯。重丘:齊地,在今山東聊城市東南十五裏。8舒鳩:楚之屬國,在今安徽舒城縣。9門:攻打城門。巢:楚邑,今安徽巢湖市東北五裏有居巢故城,即其地。傳二十五年春,齊崔杼帥師伐我北鄙,以報孝伯之師也1.公患之,使告於晉。孟公綽曰2:“崔子將有大誌3,不在病我,必速歸,何患焉!其來也不寇4,使民不嚴,異於他日。”齊師徒歸5.

  1孝伯:孟孝伯,即仲孫羯,上年率師侵齊。2孟公綽:魯大夫。3大誌:謂將弑君。4寇:劫掠。5徒歸:無所得而歸。徒:空。

  齊棠公之妻1,東郭偃之姊也。東郭偃臣崔武子2.棠公死,偃禦武子以吊焉。見棠薑而美之,使偃取之3.偃曰:“男女辨姓4.今君出自丁5,臣出自桓,不可。”武子筮之6,遇《困》椢之《大過》椈7.史皆曰:“吉。”示陳文子,文子曰:“夫從風8,風隕妻9,不可娶也。且其《繇》曰10:‘困於石11,據於蒺梨12,入於其宮13,不見其妻,凶14.’困於石,往不濟也。據於蒺藜,所恃傷也。入於其宮,不見其妻,凶,無所歸也。”崔子曰:“嫠也15,何害?先夫當之矣16.”遂取之。

  莊公通焉17,驟如崔氏18.以崔子之冠賜人。侍者曰:“不可。”公曰:“不為崔子19,其無冠乎?”崔子因是20,又以其間伐晉也21,曰:“晉必將報。”欲弑公以說於晉22,而不獲間23.公鞭侍人賈舉而又近之,乃為崔子間公24.

  夏五月,莒為且於之役故25,莒子朝於齊。甲戌26,饗諸北郭。崔子稱疾,不視事。乙亥,公問崔子27,遂從薑氏。薑入於室,與崔子自側戶出。公拊楹而歌28.侍人賈舉止眾從者29,而入閉門。甲興,公登台而請30,弗許;請盟,弗許;請自刃於廟31,弗許。皆曰:“君之臣杼疾病,不能聽命32.近於公宮,陪臣幹掫有淫者33,不知二命。”公逾牆。又射之34,中股,反隊35,遂弑之。賈舉、州綽、邴師、公孫敖、封具、鐸父、襄伊、僂堙皆死36.祝佗父祭於高唐37,至,複命,不說弁而死於崔氏38.申蒯,侍漁者39,退,謂其宰曰:“爾以帑免40,我將死。”其宰曰:“免,是反子之義也41.”與之皆死。崔氏殺鬷蔑於平陰42.

  晏子立於崔氏之門外43,其人曰44:“死乎?”曰:“獨吾君也乎哉45,吾死也?”曰:“行乎?”曰:“吾罪也乎哉,吾亡也?”曰:“歸乎?”曰:“君死,安歸?君民者,豈以陵民46?社稷是主47.臣君者,豈為其口實48?社稷是養49.故君為社稷死,則死之;為社稷亡,則亡之。若為己死,而為己亡50,非其私昵51,誰敢任之?且人有君而弑之,吾焉得死之,而焉得亡之?將庸何歸52?”門啟而入,枕屍股而哭53.興,三踴而出54.人謂崔子:“必殺之!”崔子曰:“民之望也55.舍之得民。”

  盧蒲癸奔晉56,王何奔莒。

  叔孫宣伯之在齊也57,叔孫還納其女於靈公58.嬖,生景公59.丁醜60,崔杼立而相之。慶封為左相。盟國人於大宮61,曰:“所不與崔、慶者62.”晏子仰天歎曰:“嬰所不唯忠於君利社稷者是與,有如上帝!”乃歃63.辛巳64,公與大夫及莒子盟65.

  大史書曰66:“崔杼弑其君。”崔子殺之。其弟嗣書而死者二人67.其弟又書,乃舍之。南史氏聞大史盡死,執簡以往。聞既書矣,乃還。

  閭丘嬰以帷註其妻而載之68,與申鮮虞乘而出。鮮虞推而下之69,曰:“君昏不能匡,危不能救,死不能死,而知匿其昵70,其誰納之?”行及弇中71,將舍72,嬰曰:“崔、慶其追我!”鮮虞曰:“一與一73,誰能懼我?”遂舍。枕轡而寢74,食馬而食,駕而行。出弇中,謂嬰曰:“速驅之!崔、慶之眾,不可當也。”遂來奔。

  崔氏側莊公於北郭75.丁亥76,葬諸士孫之裏77.四翣78,不蹕79,下車七乘80,不以兵甲81.

  1棠公:齊棠邑大夫。2臣崔武子:為崔杼家臣。3使偃取之:使偃為己娶之。4男女辨姓:謂男女同姓不婚。辨:別。

  5“今君”二句:謂己與崔杼同姓。丁:丁公,齊太公之子。桓:齊桓公,名小白。6筮:用蓍草占卜吉凶。7《困》椢之《大過》椈:卦象由《困》變成《大過》。《困》之第三爻由陰爻變為陽爻,《困》卦即變成《大過》。《困》:《坎》下《兌》上。《大過》:《巽》下《兌》上。8夫從風:《坎》為中男,故曰夫。變為《巽》,故曰從風(《巽》為風)。9風隕妻:此就卦象之變化而言。《困》變成《大過》,實由下卦《坎》變成《巽》。《坎》為男(夫),變為《巽》(風),風能使物隕落,故曰“風隕妻”。10繇(zhòu):卦兆之占辭。11困於石:謂犯罪被囚。石:指嘉石。《周禮·秋官·大司寇》:“以嘉石平罷民,凡萬民之有罪過而未麗於法,而害於州裏者,桎梏而坐諸嘉石,役諸司空。”12蒺梨:即蒺藜。有刺的植物。依據蒺藜,必被刺傷。13宮:家。14以上五句,皆《困》六三爻辭。15嫠(lí):寡婦。16“先夫”句:謂先夫已當此凶兆。17通焉:與棠薑私通。18驟:屢。19“不為”二句:謂若無崔子之冠,豈無他人之冠以賜人乎?不為:即不有。表示假設的前提不存在。為:有。其:豈。20因是:因此而怒公。21間伐晉:乘晉有難而伐之。間:伺察。22說:取悅。23間:罅隙。引申為機會。此用如動詞。24“乃為”句:為崔杼尋找殺莊公之機會。25且於之役:二十三年,齊伐晉,侵莒且於。26甲戌:十六日。27問:問疾。28拊:叩擊。楹:柱子。歌:歌以命薑氏,欲其出。29侍人賈舉:崔杼親信。與下文賈舉非一人。30請:《史記·齊太公世家》作“請解”。31自刃於廟:自殺於宗廟。32聽命:親聽公命。33“陪臣”二句:言行夜得淫人,奉崔子之命討之,不知其他。陪臣:崔杼家臣對齊君稱陪臣。幹掫(zōu):巡夜。幹:通“捍”。捍衛。掫:行夜戒守。34又:或,有人。35反隊:跌於牆內。隊:同“墜”。36“賈舉”句:八人皆齊勇力之士,同死於崔氏之宮。37高唐:地名,在今山東高唐縣東三十五裏。齊有別廟在高唐。38說(tuō):通“脫”。弁:爵弁,祭服。弁形如冕,無旒。39侍漁者:監收魚稅之官。40帑(nú):指申蒯的妻子。41反子之義:與死君之義相背。42鬷(zōnɡ)蔑:平陰大夫,莊公嬖臣。平陰:齊地,在今山東平陰縣東北三十五裏。43晏子:晏嬰。44其人:指晏嬰從人。45“獨吾”二句:謂己與眾臣無異,不必獨為君死。也:語助詞,無義。用法同“乎”。表示疑問語氣。46陵:加於其上。47社稷是主:為主社稷。48口實:指俸祿。49養:奉。50而:與。51私昵:親愛之人。52將:且。庸何:何。庸、何義同。53枕屍股:以莊公之屍枕己之股。54踴:頓足,跳躍。喪禮中最哀慟的表示。《禮記·檀弓下》:“辟踴,哀之至也。”一踴三跳,三踴為九跳。

  55民之望:民所仰望之人。56盧蒲癸:與下文王何皆莊公親信。57叔孫宣伯:叔孫僑如。因與穆薑淫亂,逃亡於齊,見成公十六年《傳》。58叔孫還:齊群公子。女:宣伯之女。59景公:齊莊公同父異母弟。60丁醜:五月十九日。61大宮:齊太公廟。62“所不”句:盟書本雲:“所不與崔、慶者,有如上帝。”讀書未畢,而晏嬰搶先插話。所:若。表示假設。63歃(shà):歃血。古代會盟,口含牲血或以血塗嘴邊。64辛巳:二十三日。65及莒子盟:莒子朝齊,遇亂未去,故複與景公盟。66大史:與下文“南史氏”皆齊國史官。67“其弟”句:太史之弟接著記載此事,又有二人被殺。嗣:接續。68閭丘嬰:與下文申鮮虞皆莊公親信。帷:車帷。註(zhuàn):束。69推而下之:推閭丘嬰妻下車。70匿:藏。昵:親。指妻。71弇(yǎn)中:山穀名,在山東臨淄至萊蕪市之間。72舍:住宿。73“一與”二句:言狹道之中,以一當一,雖崔、慶之眾,亦無奈我何。與:當,敵。懼:病。74枕轡而寢:枕著韁繩睡覺。為防止馬逃逸。75側:通“遝”。埋。此指臨時掩埋,不殯於廟。76丁亥:二十九日。莊公死後第十三日。77士孫之裏:裏名。士孫是姓氏。78翣(shà):棺飾。以木為框,蒙以白布,有柄,送葬時用以障蔽車、柩。據《禮記·禮器》,天子用八翣,諸侯六翣,大夫四翣。79蹕:清道、止行人,並加警戒。80下車七乘:齊君本依上公之禮,隨葬之車九乘,今減為七乘。81不以兵甲:謂不以兵甲隨葬。

  晉侯濟自泮1,會於夷儀2,伐齊,以報朝歌之役3.齊人以莊公說4,使隰勦請成5,慶封如師。男女以班6.賂晉侯以宗器、樂器7.自六正、五吏、三十帥、三軍之大夫、百官之正長、師旅及處守者8,皆有賂。晉侯許之。使叔向告於諸侯9.公使子服惠伯對曰10:“君舍有罪,以靖小國11,君之惠也。寡君聞命矣!”

  1泮:水名,在今山東泰安市南。2“會於”句:魯君與晉、宋、衛、鄭、曹、莒、邾、滕、薛、杞、小邾諸國之君相會。《傳》蒙經文省與會之人。3朝歌之役:二十三年,齊伐晉,取朝歌。4以莊公說:歸罪於莊公以解說。5請成:求和。6男女以班:男女各別,拘係出降。班:別。7宗器:祭祀之器。樂器:鍾磬之屬。8六正:六卿。指三軍之將、佐。五吏:指軍尉、司馬、司空、輿尉、候奄。三十帥:指師帥。晉設三軍,每軍五師,每師二千五百人,設正、副帥。三軍共有三十帥。五吏、三十帥皆軍卿之屬官。三軍之大夫:各軍中分掌各種事務的大夫。百官之正長:指晉國各部門的長官。正:長。9叔向:羊舌肸。10子服惠伯:孟椒。11靖:安。

  晉侯使魏舒、宛沒逆衛侯1,將使衛與之夷儀2.崔子止其帤3,以求五鹿。

  1衛侯:衛獻公,名衎,襄公十四年奔齊。2夷儀:地名,本為邢地,衛滅邢而屬衛,在今山東聊城市西。晉侯迫衛分夷儀讓衎居住。3“崔子”二句:崔杼欲得五鹿,故扣留衛侯妻子於齊。五鹿:衛地,在今河南濮陽市南。

  初,陳侯會楚子伐鄭1,當陳隧者2,井堙木刊3.鄭人怨之。六月,鄭子展、子產帥車七百乘伐陳4,宵突陳城5,遂入之。陳侯扶其大子偃師奔墓6,遇司馬桓子7,曰:“載餘!”曰:“將巡城8.”遇賈獲9,載其母妻,下之10,而授公車。公曰:“舍而母11!”辭曰:“不祥。”與其妻扶其母以奔墓,亦免。

  子展命師無入公宮,與子產親禦諸門12.陳侯使司馬桓子賂以宗器13.陳侯免14,擁社15.使其眾男女別而累16,以待於朝。子展執縶而見17,再拜稽首18,承飲而進獻19.子美入20,數俘而出。祝祓社21,司徒致民22,司馬致節,司空致地,乃還。

  1“陳侯”句:陳侯會楚子伐鄭在上年冬。2隧:道,道路。3堙(yīn):塞。刊:砍伐。《司馬法·仁本》:“入罪人之地,……無伐林木。”4子展:公孫舍之。子產:公孫僑。二人皆鄭卿。5突:突襲。6奔墓:欲避塚間。7司馬桓子:陳司馬。桓是諡號。8巡城:到城上巡視。這是不想讓陳侯乘車的托詞。9賈獲:陳大夫。10下之:使母與妻下車。11舍:棄。陳侯使賈獲從己而棄其母。12禦:止。13宗器:宗廟之器。14免(wèn):同“詨”。喪服。15擁:抱持。社:社主。16別:分開。累:繩索。此指用繩束縛。謂自囚係。以上四句表示降服。17縶:絆馬索。18稽(qǐ)首:叩首至地。古代最重的跪拜禮。19承飲:奉觴。執縶、稽首、承飲是見被俘敵國君主的禮節。20子美:子產。21祝:掌喪、祭之禮者。常以言告神,故稱祝。此指鄭國之祝。祓(陽)社:祓祭於社。祓:除災祈福之祭。

  22“司徒”三句:指鄭之司徒、司馬、司空以民、節(兵符)、地歸還陳國。

  秋七月己巳1,同盟於重丘2,齊成故也。

  1己巳:十二日。2“同盟”句:會於夷儀的諸侯同盟。

  趙文子為政1,令薄諸侯之幣而重其禮2.穆叔見之3.謂穆叔曰:“自今以往,兵其少弭矣4!齊崔、慶新得政,將求善於諸侯。武也知楚令尹5.若敬行其禮,道之以文辭6,以靖諸侯,兵可以弭。”

  楚薳子馮卒。屈建為令尹,屈蕩為莫敖7.舒鳩人卒叛楚。令尹子木伐之,及離城8.吳人救之,子木遽以右師先9,子強、息桓、子捷、子駢、子盂帥左師以退。吳人居其間七日10.子強曰:“久將墊隘11,隘乃禽也12.不如速戰。請以其私卒誘之,簡師陳以待我13.我克則進,奔則亦視之14,乃可以免。不然,必為吳禽。”從之。五人以其私卒先擊吳師。吳師奔,登山以望,見楚師不繼,複逐之15,傅諸其軍16.簡師會之,吳師大敗。遂圍舒鳩,舒鳩潰17.八月,楚滅舒鳩。

  1趙文子:趙武,晉卿。為政:時趙武代範匄為中軍帥。

  2薄:減輕。3穆叔:叔孫豹,魯卿。4其:將。弭(mǐ):止。5令尹:楚令尹。為楚國最高軍政長官。6道:開導。文辭:言辭。7屈蕩:與屈建之祖父同名,而非一人。莫敖:楚官名。8離城:舒鳩之地。9遽:急速。10居其間:居楚右師、左師之間。11墊隘:謂困頓。12隘:即墊隘。13簡師:選取精兵。簡:選。14視之:謂伺機救援。15複逐之:吳複逐楚師。16傅:近,迫近。17潰:崩潰。民逃其上曰潰。

  衛獻公入於夷儀1.

  1為寧喜弑君張本。

  鄭子產獻捷於晉1,戎服將事2.晉人問陳之罪,對曰:“昔虞閼父為周陶正3,以服事我先王。我先王賴其利器用也4,與其神明之後也,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5,而封諸陳,以備三恪6.則我周之自出7,至於今是賴。桓公之亂8,蔡人欲立其出9,我先君莊公奉五父而立之10,蔡人殺之。我又與蔡人奉戴厲公11,至於莊、宣12,皆我之自立。夏氏之亂13,成公播蕩14,又我之自入,君所知也。今陳忘周之大德,蔑我大惠15,棄我姻親,介恃楚眾16,以馮陵我敝邑17,不可億逞18,我是以有往年之告19.未獲成命20,則有我東門之役21.當陳隧者,井堙木刊。敝邑大懼不競22,而恥大姬23.天誘其衷24,啟敝邑之心。陳知其罪,授手於我25.用敢獻功!”晉人曰:“何故侵小?”對曰:“先王之命,唯罪所在,各致其辟26.且昔天子之地一圻27,列國一同28,自是以衰29.今大國多數圻矣!若無侵小,何以至焉30?”晉人曰:“何故戎服?”對曰:“我先君武、莊為平、桓卿士31.城濮之役32,文公布命,曰:‘各複舊職!’命我文公戎服輔王,以授楚捷33,不敢廢王命故也34.”士莊伯不能詰35.複於趙文子,文子曰:“其辭順,犯順不祥。”乃受之。

  冬十月,子展相鄭伯如晉,拜陳之功36.子西複伐陳,陳及鄭平。

  仲尼曰:“誌》有之37:‘言以足誌38,文以足言。’不言,誰知其誌?言之無文39,行而不遠。晉為伯,鄭入陳,非文辭不為功。慎辭哉!”

  1獻捷:進獻俘虜與戰利品。2將事:行事。3虞閼(è)父:舜之後。陶正:掌陶器之官。4賴:善。5庸:乃。元女:武王之長女。大(tài)姬:亦即長女。胡公:虞閼父之子。6三恪:指陳、杞、宋三國。周得天下,封虞之後於陳,夏之後於杞,殷之後於宋,三國均帝王之後,為周所禮敬,故稱三恪。恪:敬。7“則我”二句:言陳為周甥,至今猶賴周德。則:乃。自:所。8桓公之亂:陳桓公鮑卒,陳亂,事見桓公五年《傳》。9“蔡人”句:桓公之子厲公,為蔡女所生,蔡人欲立之。10五父:桓公之弟,名佗,殺太子而自立,鄭莊公因定其位。11奉戴:奉,尊奉。奉、戴義同。12莊、宣:陳莊公、宣公,皆厲公之子。13夏氏之亂:宣公十年,夏征舒弑陳靈公。14“成公”二句:陳成公出奔在外,後從鄭國入陳為君。播蕩:流離失所。15蔑:棄。16介恃:憑恃,依仗。介、恃義同。17馮陵:侵陵。18億逞:滿足。億、逞義同。億:同“意”。滿。逞:盈。19往年之告:謂上年鄭伯告晉請伐陳。告:請。20未獲成命:謂請求伐陳而未獲晉國允許。成:定。21東門之役:上年陳從楚伐鄭,攻鄭東門。22不競:不強。23恥大姬:有辱大姬之靈。24天誘其衷:上天開導其心。誘:啟。衷:中。指內心。25授手:即授首。指降服。《孔子家語·正論解》正作“授首”。26辟:法。27一圻:方千裏。28一同:方百裏。29自是以衰:謂此下或七十裏、或五十裏,依次降等。30至:大。

  31“我先君”句:鄭武公、鄭莊公皆曾為周平王卿士,平王崩,莊公又為桓王卿士。32城濮之役:在僖公二十八年。33以授楚捷:鄭伯傅襄王,代表周王接受晉國所獻戰俘。授:受。34“不敢”句:今我不敢廢王命,故亦戎服獻捷。35士莊伯:士弱。

  36拜陳之功:拜謝晉接受其獻功。37《誌》:古書。38“言以”二句:言辭用來表達思想,文采用來修飾言辭。足:成。

  39之:若。

  楚屍掩為司馬1.子木使庀賦2,數甲兵3.甲午4,屍掩書土田5,度山林6,鳩藪澤7,辨京陵8,表淳鹵9,數疆潦10,規偃豬11,町原防12,牧隰皋13,井衍沃14,量入脩賦15,賦車籍馬16,賦車兵、徒卒、甲楯之數17.既成,以授子木,禮也。

  1屍(wěi)掩:即薳掩。薳子馮之子。2庀(pǐ):治。賦:軍賦。3數:計。4甲午:十月八日。5土田:土地田疇。6度山林:計量山林之材,以供國用。7鳩藪(sǒu)澤:謀度藪澤之所出。鳩:度。藪澤:水澤。8辨京陵:測量各種高地。辨:別。京:絕高之地。陵:大阜。9表:標識。淳鹵:鹽堿地。10數疆潦:疆界有流潦者,計數減少租入。11規:規劃。偃豬:蓄水的池塘。偃:通“堰”。堤岸。豬:通“瀦”。蓄水池。12町(tǐnɡ)原防:劃分平原之田界。町:界域。此用作動詞。防:田埂。13牧隰(xí)皋:區劃低窪之地。牧:劃分界限。隰:低濕之地。皋:水邊淤地。14井衍沃:在平曠肥沃之地,則製井田。15脩賦:治賦。指收其賦。脩:同“修”。16籍:賦,稅。17車兵:甲士。徒卒:步卒。甲楯:指甲士。即《史記·吳太伯世家》之“甲兵”。楯:同“盾”。

  十二月,吳子諸樊伐楚,以報舟師之役1.門於巢。巢牛臣曰:“吳王勇而輕,若啟之2,將親門。我獲射之,必殪3.是君也死,彊其少安4!”從之。吳子門焉。牛臣隱於短牆以射之,卒。

  1舟師之役:上年楚王以舟師伐吳。2啟之:開門使入。3殪:死。4彊:通“疆”。

  楚子以滅舒鳩賞子木。辭曰:“先大夫屍子之功也1.”以與屍掩2.

  1屍(wěi)子:屍子馮。屍子馮請待舒鳩叛而伐之,見二十四年《傳》。2屍掩:屍子馮之子。

  晉程鄭卒1.子產始知然明,問為政焉。對曰:“視民如子。見不仁者,誅之如鷹鸇之逐鳥雀也2.”子產喜。以語子大叔3,且曰:“他日吾見蔑之麵而已4,今吾見其心矣。”

  子大叔問政於子產。子產曰:“政如農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終,朝夕而行之。行無越思5,如農之有畔6,其過鮮矣。”

  1“晉程鄭”二句:上年然明預言程鄭將死,今已應驗,故知其有識。2鷹鸇(zhān):兩種猛禽。3子大叔:遊吉。

  4“他日”二句:從前徒知其表,不知其裏。意謂現在才知道然明雖麵貌醜陋,而識見不凡。然明貌醜,見昭公二十八年《傳》。5行無越思:行動要經過思考,不要超出其範圍。6畔:田界。衛獻公自夷儀使與寧喜言1,寧喜許之。大叔文子聞之2,曰:烏乎!《詩》所謂‘我躬不說3,皇恤我後’者,寧子可謂不恤其後矣!將可乎哉4?殆必不可。君子之行,思其終也5,思其複也6.《書》曰7:‘慎始而敬終,終以不困。’

  《詩》曰8:‘夙夜匪懈9,以事一人10.’今寧子視君不如弈棋11,其何以免乎?弈者舉棋不定,不勝其耦12,而況置君而弗定乎13?必不免矣。九世之卿族14,一舉而滅之,可哀也哉!

  1“衛獻公”句:謂衛獻公要求複位。寧喜:寧殖之子。

  2大叔文子:大叔儀。3“我躬”二句:引文出自《詩·邶風·穀風》及《小雅·小弁》。謂我自身尚不為人所容,又何暇顧及我之後人!言寧喜必身受災禍,不能恤其後人。說(yuè):今本《詩經》作“閱”。容。皇:遑,何。4將:此。5思其終:考慮到最終結果。6思其複:考慮到可以繼續施行。7《書》:逸《書》。8《詩》曰:引文出自《詩·大雅·烝民》。9夙夜:早晚,朝夕。匪懈:不懈。10一人:本指天子。此指國君。

  11弈:圍棋。12耦:對弈者。13置君而弗定:衛侯剽已在位十餘年,今寧喜欲廢之。14“九世”句:寧氏出於衛武公,至寧喜已九世。

  會於夷儀之歲1,齊人城郟2.其五月,秦、晉為成。晉韓起如秦蒞盟3,秦伯車如晉蒞盟4.成而不結5.

  1會於夷儀之歲:即襄公二十四年。2郟(jiá):即郟鄏(rǔ)。周之雒邑,春秋時謂之王城,在今河南洛陽市。3蒞盟:與盟。蒞:臨。4伯車:秦伯之弟。5結:締結盟約。此條本與下年傳文相接,為後人所割裂。

  經

  二十有六年春1,王二月辛卯2,衛寧喜弑其君剽。

  衛孫林父入於戚以叛。

  甲午3,衛侯衎複歸於衛4.

  夏,晉侯使荀吳來聘。

  公會晉人、鄭良霄、宋人、曹人於澶淵5.

  秋,宋公殺其世子痤。

  晉人執衛寧喜。

  八月壬午6,許男寧卒於楚。

  冬,楚子、蔡侯、陳侯伐鄭。

  葬許靈公。

  1二十有六年:公元前547年。2辛卯:七日。3甲午:二月十日。4複歸:國君出奔,得複其君位曰複歸。5澶(chán)淵:在今河南濮陽市西北。6壬午:朔日。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