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15節

  傳

  十五年春,會於戚1,討曹成公也2.執而歸諸京師。書曰“晉侯執曹伯”3,不及其民也。凡君不道於其民4,諸侯討而執之,則曰“某人執某侯5”。不然,則否。

  諸侯將見子臧於王而立之6.子臧辭曰:“前《誌》有之7,曰:‘聖達節8,次守節9,下失節。’為君,非吾節也。雖不能聖,敢失守乎?”遂逃,奔宋。

  1會於戚:魯君與晉、衛、鄭、曹、宋、齊、邾相會。《傳》蒙經文省略與會之人。戚:衛邑,在今河南濮陽市北。2討曹成公:十三年,曹成公殺太子而自立。3“書曰”二句:謂曹伯之惡不加於其民(僅殺太子),故《經》書“晉侯”(不書晉人)執曹伯。4不道於其民:對百姓無道。5“某人”句:稱“人”執其君,表示為眾人所惡。6將(qiānɡ):請。子臧:曹公子欣時。7前《誌》:古書。8達節:謂自然合於法度。達:通。節:法,法度。9次守節:次一等的,守法而不失。

  夏六月1,宋共公卒。

  1“夏六月”二句:為下文宋亂張本。

  楚將北師1,子囊曰2:“新與晉盟而背之3,無乃不可乎?”子反曰4:“敵利則進5,何盟之有?”申叔時老矣6,在申7,聞之,曰:“子反必不免。信以守禮,禮以庇身。信禮之亡,欲免,得乎?”

  楚子侵鄭,及暴隧8.遂侵衛,及首止9.鄭子罕侵楚10,取新石11.

  欒武子欲報楚12.韓獻子曰13:“無庸14.使重其罪,民將叛之。無民,孰戰?”

  1北師:出兵北上。指侵鄭、衛。2子囊:名貞,楚莊王子,楚共王弟。3新與晉盟:十二年,楚與晉盟於宋西門之外,又盟於赤棘。4子反:公子側,楚司馬。5“敵利”二句:敵情對我有利就采取行動,管他什麽盟不盟的!6申叔時:楚大夫。7在申:告老歸本邑。申為申叔時食邑,在今河南南陽市。8暴隧:即暴。鄭地,在今河南原陽縣西。9首止:衛地,在今河南睢縣東南。10子罕:公子喜,鄭穆公子。11新石:楚邑,在今河南葉縣。12欒武子:欒書,晉中軍帥。報楚:報複楚國。13韓獻子:韓厥。14無庸:不用。

  秋八月,葬宋共公。於是華元為右師1,魚石為左師2,蕩澤為司馬3,華喜為司徒4,公孫師為司城5,向為人為大司寇6,鱗朱為少司寇7,向帶為大宰8,魚府為少宰9.蕩澤弱公室10,殺公子肥11.華元曰:“我為右師,君臣之訓,師所司也。今公室卑,而不能正,吾罪大矣。不能治官12,敢賴寵乎13?”乃出奔晉。

  二華14,戴族也15.司城,莊族也16.六官者17,皆桓族也。

  魚石將止華元18,魚府曰:“右師反,必討,是無桓氏也19.”魚石曰:“右師苟獲反,雖許之討,必不敢。且多大功,國人與之。不反,懼桓氏之無祀於宋也20.右師討,猶有戌在21.桓氏雖亡,必偏22.”魚石自止華元於河上。請討23,許之,乃反。使華喜、公孫師帥國人攻蕩氏,殺子山24.書曰“宋殺[其]大夫山25”,言背其族也。

  魚石、向為人、鱗朱、向帶、魚府出舍於睢上26.華元使止之,不可27.冬十月,華元自止之,不可,乃反28.魚府曰:“今不從,不得入矣29.右師視速而言疾30,有異誌焉。若不我納,今將馳矣31.”登丘而望之,則馳。騁而從之32,則決睢澨、閉門登陴矣33.左師、二司寇、二宰遂出奔楚34.

  華元使向戌為左師,老佐為司馬35,樂裔為司寇,以靖國人36.

  1華元:宋執政大臣。右師:宋六卿(右師、左師、司馬、司徒、司城、司寇)之首。2魚石:公子目夷之曾孫。目夷字子魚,後世以魚為氏。3蕩澤:名山,公孫壽之孫。4華喜:華父督之玄孫。5公孫師:宋莊公之孫。6向為人:宋桓公之後。7鱗朱:鱗矔之孫。少司寇:即小司寇。8向帶:宋桓公之後。9魚府:公子目夷之後。10弱:以為弱而輕視之。11公子肥:宋文公子。《史記·宋微子世家》雲:“司馬唐山攻殺太子肥。”據《史記》,則公子肥為宋共公太子。12治官:治其職事。13賴寵:謂恃寵以屍位。14二華:華元、華喜。15戴族:宋戴公之後。華督是宋戴公之孫,字華,後世以華為氏。16莊族:公孫師為莊公之後。17六官:指左師(魚石)、司馬(蕩澤)、大司寇(向為人)、少司寇(鱗朱)、太宰(相帶)、少宰(魚府)。桓族:宋桓公之後。18止華元:阻止其出奔。19無桓氏:謂華元討蕩澤,將並及六氏。20無祀:絕嗣。此句言國人將滅桓族。21戌:向戌。向戌為華元親信,亦宋桓公之後。22偏:偏於一部。謂不盡亡。23請討:華元請討蕩澤。24子山:蕩澤。25“書曰”二句:《春秋》書“宋其殺大夫山”,不書其氏族,是因為蕩氏為宋公族,卻危害公室,故去其氏以罪之。原本無“其”字,據《四部叢刊》本補。26睢上:睢水邊。當在距宋都不遠處。27不可:五人不止。28反:華元還。29不得入:不得入宋。30“右師”二句:華元目光移動迅速,說話又快,恐怕是另有打算。謂並非真心挽留五人。31今:即。將:當。

  32騁而從之:五人亦馳,追逐華元。33睢澨(shì):指睢水堤岸。《說文》:“澨,埤增水邊土,人所止者。”陴(pí):城上矮牆,有孔,可以窺外。34“左師”句:《春秋》不書四大夫出奔,獨魚石來告。35老佐:宋戴公五世孫。36靖:安。

  晉三郤害伯宗1,譖而殺之2,及欒弗忌3.伯州犁奔楚4.韓獻子曰:“郤氏其不免乎!善人5,天地之紀也,而驟絕之6,不亡何待?”

  1三郤(xì):指郤錡、郤犨、郤至。害:患。伯宗:晉大夫。2譖:讒毀。3欒弗忌:晉之賢大夫。4伯州犁:伯宗之子。

  5“善人”二句:善人是天地之綱紀。紀:法。6驟:屢。

  初,伯宗每朝,其妻必戒之曰:“盜憎主人1,民惡其上2.子好直言,必及於難。”

  1盜憎主人:邪惡之人憎恨正直之人。2上:指統治者。十一月,會吳於鍾離1,始通吳也2.

  1“會吳”句:魯與晉、齊、宋、衛、鄭、邾會於鍾離,《傳》蒙經文省略主語。2始通吳:吳始與中國交往。

  許靈公畏逼於鄭,請遷於楚。辛醜1,楚公子申遷許於葉2.

  1辛醜:三日。2葉:楚邑,在今河南葉縣南二十裏之古葉城。

  經

  十有六年春1,王正月,雨,木冰2.

  夏四月辛未3,滕子卒。

  鄭公子喜帥師侵宋。

  六月丙寅朔,日有食之4.

  晉侯使欒黶來乞師5.

  甲午晦6,晉侯及楚子、鄭伯戰於鄢陵7,楚子、鄭師敗績。

  楚殺其大夫公子側8.

  秋,公會晉侯、齊侯、衛侯、宋華元、邾人於沙隨9,不見公。

  公至自會。

  公會尹子、晉侯、齊國佐、邾人伐鄭10.曹伯歸自京師。

  九月,晉人執季孫行父,舍之於苕丘11.

  冬十月乙亥12,叔孫僑如出奔齊。

  十有二月乙醜13,季孫行父及晉郤犫盟於扈14.

  公至自會。

  乙酉15,刺公子偃16.

  1十有六年:公元前575年。2雨,木冰:天氣極寒,雨著於木而成冰。木冰亦稱“木介”。3辛未:六日。4日有食之:此為公曆公元前575年5月9日的日全食。5欒黶(yǎn):欒書之子。乞師:請求援軍。6甲午:三十日。7鄢陵:即鄢。鄭地,在今河南鄢陵縣北。鄭滅鄢後,初用舊名,後改稱鄢陵。

  8公子側:子反。背盟違禮以取敗,故書名。9沙隨:宋地,在今河南寧陵縣北。10尹子:王卿士,子爵。11苕(tiáo)丘:晉地。未詳其處。《公羊傳》作“招丘”。12乙亥:十三日。13乙醜:四日。14郤犫(xìchōu):晉大夫。扈:鄭地,在今河南原陽縣西六十裏。15乙酉:二十四日。16刺:殺。《春秋》於魯殺大夫皆書刺。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