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
十一年春,王三月,公至自晉。晉人以公為貳於楚1,故止公。公請受盟,而後使歸2.
郤犨來聘,且蒞盟3.
1“晉人”句:四年,魯君如晉,晉侯不敬。成公返魯,欲求成於楚而叛晉。2而後使歸:魯公上年七月如晉,至此始得歸。
3且蒞盟:魯公請盟於晉,故晉使大夫來盟。蒞:臨。
聲伯之母不聘1.穆薑曰:“吾不以妾為姒2.”生聲伯而出之3.嫁於齊管於奚,生二子而寡4.以歸聲伯。聲伯以其外弟為大夫5,而嫁其外妹於施孝叔6.郤犨來聘,求婦於聲伯。聲伯奪施氏婦以與之7.婦人曰:“鳥獸猶不失儷8,子將若何9?”曰:“吾不能死亡10.”婦人遂行。生二子於郤氏。郤氏亡11,晉人歸之施氏。施氏逆諸河,沈其二子12.婦人怒曰:“已不能庇其伉儷而亡之13,又不能字人之孤而殺之14,將何以終?”遂誓施氏15.
1聲伯:叔嬰齊,叔肸之子。不聘:非正式迎娶者。古時訂婚、迎娶皆稱聘。不行聘禮,則視同私奔。《禮記·內則》:“聘則為妻,奔則為妾。”2姒(sì):兄弟之妻互稱之辭。穆薑為宣公夫人,宣公為叔肸同母兄弟。3出:休棄。4二子:一子一女。古代男女通稱子。5外弟:其母嫁管於奚所生子。6施孝叔:魯惠公五世孫。7施氏婦:即其外妹。聲伯之母嫁管於奚所生女。8儷:偶。9子:指其夫施孝叔。10死亡:被殺或出奔。11郤氏亡:郤氏被滅在成公十七年,此探後言之。12沈(chén):同“沉”。13已:既。伉儷:配偶,妻子。14字:養。15誓:誓與之絕。
夏,季文子如晉1,報聘2,且蒞盟也。
1季文子:季孫行父,魯卿。2報聘:報郤犨之聘。
周公楚惡惠、襄之逼也1,且與伯與爭政2,不勝,怒而出。及陽樊3,王使劉子複之4,盟於鄄而入5.三日,複出奔晉。
1周公楚:周卿士,周公之後。惠、襄:惠王、襄王之族。2伯與:周卿士。3陽樊:又名樊,亦名陽,在今河南濟源市西南二十裏。4劉子:王季子。即劉康公。5鄄(juàn):周地。未詳何處。
秋,宣伯聘於齊1,以修前好2.
1宣伯:叔孫僑如,魯卿。2前好:鞌以前之友好關係。
晉郤至與周爭鄇田1.王命劉康公、單襄公訟諸晉2.郤至曰:“溫,吾故也3,故不敢失。”劉子、單子曰:“昔周克商,使諸侯撫封4,蘇忿生以溫為司寇5,與檀伯達封於河6.蘇氏即狄7,又不能於狄而奔衛8.襄王勞文公而賜之溫9,狐氏、陽氏先處之10,而後及子。若治其故,則王官之邑也11,子安得之?”晉侯使郤至勿敢爭12.
1郤至:晉大夫。鄇(hóu):溫別邑,在今河南武陟縣西南十五裏。2單襄公:單戴公之子。3溫,吾故也:謂溫本是郤氏食邑。溫在今河南溫縣。4撫封:撫有封內之地。撫:有。
5蘇忿生:周武王時卿士。6“與檀伯”句:與檀伯達同封於黃河北岸。檀邑在今河南濟源市。7即:親近。8不能:不善。
9“襄王”句:周襄王因晉文公勤王有功,賜給他南陽之地,其中有溫邑。事見僖公二十五年《傳》。10“狐氏”二句:狐溱為溫大夫,見僖公二十五年《傳》。溫為陽處父食邑,見文公六年《傳》。11王官之邑:周王屬官之食邑。謂其地本非晉國所有。12勿敢:弗許。
宋華元善於令尹子重1,又善於欒武子2.聞楚人既許晉糴茷成3,而使歸複命矣。冬,華元如楚,遂如晉,合晉、楚之成4.
1華元:宋執政大夫。子重:公子嬰齊。2欒武子:欒書。
3“聞楚”句:上年晉糴茷如楚求成。4“合晉”句:促成晉、楚和好。
秦、晉為成,將會於令狐1.晉侯先至焉。秦伯不肯涉河,次於王城2,使史顆盟晉侯於河東3.晉郤犨盟秦伯於河西4.範文子曰5:“是盟也何益?齊盟6,所以質信也7.會所8,信之始也。始之不從,其何質乎?”秦伯歸而背晉成。
1令狐:晉地,在今山西臨猗縣西。2王城:秦地,在今陝西大荔縣東。3史顆:秦大夫。河東:令狐在黃河之東。4河西:王城在黃河之西。5範文子:士燮。6齊(zhāi)盟:會盟。會盟必齋戒。齊:同“齋”。7質信:取信。質、信同義。8會所:會盟之處所。
經
十有二年春1,周公出奔晉2.
夏,公會晉侯、衛侯於瑣澤3.
秋,晉人敗狄於交剛4.
冬十月。
1十有二年:公元前579年。2周公:名楚,王卿士。3瑣澤:晉地。未詳何處。4交剛:地名。未詳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