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
十七年春,晉侯使郤克征會於齊1.齊頃公帷婦人使觀之2.郤子登3,婦人笑於房。獻子怒,出而誓曰:“所不此報4,無能涉河!”獻子先歸,使欒京廬待命於齊5,曰:“不得齊事6,無複命矣!”
郤子至,請伐齊,晉侯弗許。請以其私屬7,又弗許。
齊侯使高固、晏弱、蔡朝、南郭偃會8.及斂盂9,高固逃歸10.夏,會於斷道11,討貳也。盟於卷楚12,辭齊人13.晉人執晏弱於野王14,執蔡朝於原15,執南郭偃於溫16.
苗賁皇使17,見晏桓子18.歸,言於晉侯曰:“夫晏子何罪?昔者諸侯事吾先君,皆如不逮19.舉言群臣不信20,諸侯皆有貳誌。齊君恐不得禮21,故不出,而使四子來。左右或沮之22,曰:‘君不出,必執吾使。’故高子及斂盂而逃。夫三子者曰23:‘若絕君好24,寧歸死焉。’為是犯難而來25.吾若善逆彼26,以懷來者。吾又執之27,以信齊沮28,吾不既過矣乎29?過而不改,而又久之30,以成其悔31,何利之有焉?使反者得辭32,而害來者33,以懼諸侯,將焉用之?”晉人緩之34,逸35.
秋八月,晉師還36.
1晉侯:指晉景公。郤(xì)克:晉卿。征會於齊:召齊國參加會盟。征:召。2帷:以帷幕遮蔽。3“郤子”二句:郤克跛足,故登階而婦人笑之。房:在堂之左右的屋。4“所不”二句:如果不能報複遭受的侮辱,就不能渡過黃河!所:若。表示假設。5欒京廬:郤克的副使。6不得齊事:謂不能完成使齊之使命。7私屬:家屬的士卒。8高固、晏弱:皆為齊卿。蔡朝、南郭偃二人皆齊大夫。9斂盂:衛地,在今河南濮陽市東南。10高固逃歸:聞郤克怒,故逃歸。11“會於”句:魯君與晉侯、衛侯、曹伯、邾子相會,《傳》蒙經文省略與會之人。12卷楚:地名,當在斷道附近。13辭齊人:拒絕齊人參加。14野王:地名,在今河南沁陽市。15原:地名,在今河南濟源市西北之原鄉。16溫:邑名,故城在今河南溫縣西南。17苗賁皇:楚鬥椒之子。宣公四年,楚滅若敖氏,苗賁皇奔晉,仕為大夫,食邑於苗,此時出使路過野王。18晏桓子:即晏弱。19如不逮:唯恐趕不上。20“舉言”二句:謂諸侯皆言晉之群臣不講誠信,因而有貳心。苗賁皇不敢斥言晉君,故稱群臣。舉:皆。21不得禮:得不到禮遇。22沮:止,阻止。23三子:指晏弱、蔡朝、南郭偃。24“若絕”二句:若不往,則將斷送齊、晉兩國的友好關係,故寧可冒死前往。歸:就。25犯難:冒險。
26“吾若”二句:我們應當善待他們,使來者留戀。若:應該。懷:使留戀。27又:乃。28信齊沮:使齊人阻止來晉的預言得以證實。29過:錯。30久:久拘而不釋。31以成其悔:使他們後悔來晉國。32反者:中途逃歸者。指高固。得辭:得理,有理。33害:傷害。34緩:指放鬆看管。35逸:逃逸。此時逃歸者僅晏弱一人,蔡朝、南郭偃二人次年方得逃歸。
36晉師還:未聞晉師出,而書其還,疑有缺文。
範武子將老1,召文子曰2:“燮乎!吾聞之,喜怒以類者鮮3,易者實多4.《詩》曰5:‘君子如怒6,亂庶遄沮。君子如祉,亂庶遄已。’君子之喜怒,以已亂也。弗已者,必益之7.郤子其或者欲已亂於齊乎8!不然,餘懼其益之也。餘將老,使郤子逞其誌9,庶有豸乎10!爾從二三子唯敬11.”乃請老。郤獻子為政。
1範武子:士會。初封隨,後改封範。老:致仕,告老退休。2文子:士燮。士會之子。3類:法。謂合於禮法。鮮:少。
4易:違。5《詩》曰:引文出自《詩·小雅·巧言》。6“君子”四句:謂如果君子喜怒得中,則禍亂庶可速止。遄(chuán):疾。沮:止。祉(zhǐ):喜。已:止。二句怒、沮為韻,祉、已為韻。7益:增。8其:或,也許。與“或者”同義。9逞其誌:滿足其意願。逞:快。10豸(zhì):解,緩解。11二三子:指晉國諸卿大夫。
冬,公弟叔肸卒。公母弟也1.凡大子之母弟,公在曰公子,不在曰弟。凡稱弟,皆母弟也。
1母弟:同母弟。
經
十有八年春1,晉侯、衛世子臧伐齊2.
公伐杞。
夏四月。
秋七月,邾人戕鄫子於鄫3.
甲戌4,楚子旅卒。
公孫歸父如晉。
冬十月壬戌5,公薨於路寢6.
歸父還自晉7,至笙,遂奔齊。
1十有八年:公元前591年。2衛世子臧:衛穆公太子,名臧。3戕:國君被他國之人殺害曰戕。鄫(cénɡ):國名,姒姓,在今山東棗莊市東南。4甲戌:七日。5壬戌:二十七日。
6路寢:天子、諸侯之正寢,治事之處。7“歸父”三句:大夫返還,《春秋》不書。因為讚賞歸父能以禮退,故特書之。未入境而奔齊,故不言出。笙:地名。未詳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