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第24節

  傳

  二十四年春,王正月,秦伯納之1.不書2,不告入也。

  及河,子犯以璧授公子,曰:“臣負羈絏從君巡於天下3,臣之罪甚多矣。臣猶知之,而況君乎?請由此亡。”公子曰:“所不與舅氏同心者4,有如白水5!”投其璧於河6.

  濟河,圍令狐7,入桑泉8,取臼衰9.二月甲午10,晉師軍於廬柳11.秦伯使公子縶如晉師12.師退13,軍於郇14.辛醜15,狐偃及秦、晉之大夫盟於郇16.壬寅17,公子入於晉師。丙午18,入於曲沃19.丁未20,朝於武宮21.戊申22,使殺懷公於高梁23.不書,亦不告也。

  呂、郤畏逼24,將焚公宮而弑晉侯25.寺人披請見26.公使讓之,且辭焉27.曰:“蒲城之役28,君命一宿29,女即至。其後餘從狄君以田渭濱,女為惠公來求殺餘,命女三宿,女中宿至30.雖有君命,何其速也?夫僱猶在31,女其行乎!”對曰:“臣謂君之入也32,其知之矣。若猶未也,又將及難。君命無二33,古之製也。除君之惡34,唯力是視。蒲人、狄人35,餘何有焉36!今君即位,其無蒲、狄乎?齊桓公置射鉤37,而使管仲相。君若易之38,何辱命焉39?行者(甚)[其]眾40,豈唯刑臣41?”公見之。以難告42.三月,晉侯潛會秦伯於王城43.己醜晦44,公宮火。瑕甥、郤芮不獲公,乃如河上。秦伯誘而殺之。晉侯逆夫人嬴氏以歸45.秦伯送衛於晉三千人46,實紀綱之仆47.

  初,晉侯之豎頭須48,守藏者也49.其出也,竊藏以逃,盡用以求納之50.及入,求見。公辭焉以沐51.謂仆人曰52:“沐則心覆53,心覆則圖反,宜吾不得見也。居者為社稷之守54,行者為羈絏之仆55,其亦可也,何必罪居者?國君而讎匹夫,懼者(甚)[其]眾矣56.”仆人以告,公遽見之。

  狄人歸季隗於晉57,而請其二子58.文公妻趙衰,生原同、屏括、(摟)[樓]嬰59.趙姬請逆盾與其母60,子餘辭61.姬曰:“得寵而忘舊,何以使人?必逆之!”固請,許之。來62,以盾為才,固請於公,以為嫡子,而使其三子下之63.以叔隗為內子64,而己下之。

  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65,祿亦弗及。推曰:“獻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66.惠、懷無親,外內棄之。天未絕晉,必將有主67.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置之68,而二三子以為己力69,不亦誣乎70?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71,以為己力乎?下義其罪72,上賞其奸,上下相蒙73,難與處矣!”其母曰:“盍亦求之74?以死,誰懟75?”對曰:“尤而效之76,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77.”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對曰:“言,身之文也78.身將隱,焉用文之79?是求顯也。”其母曰:“能如是乎?與女偕隱80.”遂隱而死。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為之田81,曰:“以誌吾過82,且旌善人83.”

  1秦伯納之:秦穆公送重耳回到晉國。此條當與上年傳文連讀。2“不書”二句:《春秋》不書不記載重耳回國的事,是因為晉國沒有告知魯國。3負羈絏(xiè):謂隨侍執役。羈絏:馬絡頭和馬韁繩。4所:若,如果。表示假設。舅氏:指子犯。子犯是重耳的舅父。5有如白水:謂河神可以作證。6“投其”句:投璧自誓以取信。7令狐:地名,在今山西臨猗縣西。

  8桑泉:地名,在今山西臨猗縣臨晉鎮東南。9臼衰(cuī):地名,在今山西運城市解州鎮東南。10二月甲午:二月無甲午。甲午為三月四日。11廬柳:地名,在今山西臨猗縣北。此句言懷公派兵拒重耳。12“秦伯”句:秦穆公派公子縶說服晉軍接納重耳回國。公子縶(zhí):秦穆公子。13師退:晉師退。

  14郇(xún):地名,山西運城市解州鎮西北有郇城,即其地。15辛醜:十一日。16盟:殺牲歃血,對神發誓。17壬寅:十二日。18丙午:十六日。19曲沃:晉宗廟所在之地,在今山西聞喜縣東北。20丁未:十七日。21武宮:曲沃武公之廟,在絳。武公是重耳的祖父。22戊申:十八日。23懷公:晉惠公之子,名圉。高梁:晉邑,在今山西臨汾市東北。24呂、郤(xì):呂甥和郤芮。兩人都是晉惠公的舊臣。25晉侯:指重耳。26寺人披:晉宦官,名披。寺人即閹人。27焉:之。28蒲城之役:僖公五年,晉獻公命寺人披伐蒲城,殺重耳。蒲城:晉邑,在今山西蒲縣。29“君命”二句:按國君之命,你可在第二天到達,而你當天就趕到了。一宿:住一晚。30中宿:第二宿(第三日)。31夫:代詞,那個。僱(qū):衣袖。32“臣謂”四句:我以為你這次回到晉國,該懂得做國君的道理了,如果還是不明此理,恐怕還將遭難!謂:以為。33“君命”二句:執行國君的命令,不能懷有二心,唯有盡己之力。34“除君”二句:言當盡力消除君患。惡:患。35蒲人、狄人:都是指重耳。重耳出逃,先在蒲,後在狄。36何有:謂不必顧忌。37“齊桓公”二句:當初公子小白(即後來的齊桓公)與公子糾爭位,管仲射中小白的帶鉤。桓公即位後采納鮑叔的意見,不計前嫌,任用管仲為相。置:赦免。38易之:指采取與桓公不同的做法。39何辱命焉:謂不待重耳下令。40行者其眾:謂出亡者將會很多。其:原本作“甚”,據杜預注及楊伯峻說改。41刑臣:猶言“刑餘之臣”。寺人披是閹人,故以此自稱。42難:指呂、郤策劃焚宮弑君的事。43王城:秦地,在今陝西大荔縣東。44己醜:四月三十日。晦:舊曆每月的最後一天(月大三十日,月小二十九日)。45逆:迎。嬴氏:文嬴,秦穆公女。或以為即晉懷公之妻辰嬴,實誤。46衛:衛士,衛兵。47紀綱之仆:指管理門戶仆役之事的人。48豎頭須:近侍之臣。名頭須。豎:左右小臣。由年少者充任。49守藏(zànɡ)者:看守庫藏的人。50“盡用”句:用盡庫藏資財謀求讓重耳回國。51焉:之。沐:洗頭。52仆人:指謁者。53“沐則”二句:這是頭須的話。大意是說:洗頭時上身朝下,心也會顛倒過來,心一顛倒,考慮問題正好與常人相反。古人認為心掌管思考。54居者:留在國內的人,頭須自指。守:守衛者。55行者:指跟著重耳出亡的人。56其:原本作“甚”。據杜預注及楊伯峻說改。57季隗:重耳在狄時娶的妻子。58請其二子:請以伯鯈、叔劉留於狄。59樓:原本誤作“摟”。據阮元《校勘記》改。60趙姬:晉文公之女。61子餘:趙衰的字。62來:主語是趙盾與其母叔隗。63下之:位居其下。64內子:嫡妻,正妻。65介之推:姓介,名推。“之”為語助詞。春秋時人名中有“之”字者,皆屬此類。

  66君:指重耳。矣:耳。67必將:必,必定。必、將同義。68置:立。69二三子:跟隨重耳出奔的臣子。70誣:欺罔,欺騙。71“況貪”二句:何況將天所成就之功據為己有呢?貪:偷。與上文“盜”同義。力:功。72“下義”二句:臣下把有罪的事當作正義的,君主獎賞盜賊。《廣雅·釋詁》:“奸、宄、竊,盜也。”73蒙:欺,欺騙。74盍亦:盍,何不。亦:語助詞,無義。75以死,誰懟(duì):因此而死,又能怨誰呢?懟:怨恨。76“尤而”二句:既指責他們不對,卻又仿效他們,罪過就比他們更大了。尤:歸罪,指責。77不食其食:即不食其祿。78文:文飾。79焉用:何為,為什麽。之:乎。80偕:一起,共同。81綿上:地名,在今山西介休市南四十裏的介山之下。為之田:為介子推之田。此為虛封。之:其。82誌:記。83旌:表彰。

  鄭之入滑也1,滑人聽命。師還,又即衛2.鄭公子士、泄堵俞彌帥師伐滑3.王使伯服、遊孫伯如鄭請滑4.鄭伯怨惠王之入而不與厲公爵也5,又怨襄王之與衛、滑也6,故不聽王命,而執二子。王怒,將以狄伐鄭。富辰諫曰7:“不可。臣聞之:大上以德撫民8,其次親親9,以相及也10.昔周公吊二叔之不鹹11,故封建親戚以蕃屏周。管、蔡、郕、霍、魯、衛、毛、聃、郜、雍、曹、滕、畢、原、酆、郇12,文之昭也13.邘、晉、應、韓14,武之穆也15.凡、蔣、邢、茅、胙、祭16,周公之胤也17.召穆公思周德之不類18,故糾合宗族於成周而作詩19,曰:‘常棣之華20,鄂不(線線)[醃醃]21.凡今之人22,莫如兄弟。’其四章曰:‘兄弟鬩於牆23,外禦其侮。’如是,則兄弟雖有小忿,不廢懿親24.今天子不忍小忿,以棄鄭親,其若之何?庸勳、親親、昵近、尊賢25,德之大者也。即聾、從昧、與頑、用嚚26,奸之大者也。棄德、崇奸27,禍之大者也。鄭有平、惠之勳28,又有厲、宣之親29,棄嬖寵而用三良30,於諸姬為近31,四德具矣。耳不聽五聲之和為聾32,目不別五色之章為昧33,心不則德義之經為頑34,口不道忠信之言為嚚,狄皆則之,四奸具矣。周之有懿德也,猶曰‘莫如兄弟’,故封建之。其懷柔天下也,猶懼有外侮。扞禦侮者35,莫如親親,故以親屏周36.召穆公亦雲37.今周德既衰,於是乎又渝周、召38,以從諸奸39,無乃不可乎?民未忘禍40,王又興之,其若文、武何41?”王弗聽。使頹叔、桃子出狄師42.

  1“鄭之”句:鄭國攻入滑國的時候。鄭入滑在僖公二十年。

  2即衛:親近衛國。即:就。3公子士:鄭文公子。泄堵俞彌:鄭大夫。疑即泄堵寇。4王:指周襄王。伯服、遊孫伯:二人皆周大夫。請滑:以滑為請。即請鄭不要攻打滑國。5“鄭伯”句:莊公二十一年《傳》載,鄭厲公享惠王,王與之鞶鑒,虢公請器,王與之爵(飲酒器),厲公頗為不滿。厲公:名突。鄭文公之父。6“又怨”句:又怨襄王(惠王之子)助衛,為滑求情。7富辰:周大夫。8大(tài)上:太上,最高一等。9其次:次一等的。親親:親其所親。10以相及:謂由親及疏,由近及遠。

  11“周公”二句:周公痛感夏、殷之季世,疏其親戚,以至於滅亡,故廣封其兄弟。吊:傷。二叔:夏、殷二朝之末世。鹹:同。蕃屏:拱衛。蕃:屏。12管:管叔鮮封國,在今河南鄭州市。蔡:蔡叔度封國,在今河南上蔡縣。郕(chénɡ):叔武所封國,在今河南範縣。霍:叔處所封之國,在今山西霍州市西南。魯:周公旦封國。周公攝政,留京師,由長子伯禽就封為魯君。在今山東曲阜市。毛:叔鄭所封之國,在今陝西扶風縣,後改封在今河南宜陽縣。聃:季載所封之國,在今湖北荊門市東南。郜(ɡào):文王第十二子所封之國,都北郜城,在今山東成武縣東南。雍:文王第十三子所封之國,在今河南沁陽市東北。曹:文王子曹叔振鐸封國,在今山東定陶縣。滕:文王子錯叔繡封國,在今山東滕州市西南。畢:文王子畢公高所封之國,在今陝西鹹陽市西北。原:文王第十六子所封之國,在今河南濟源市西北。酆(fēnɡ):亦作“豐”。文王子封國,在今陝西戶縣東。郇(xún):文王子封國,在今山西臨猗縣西南。13文之昭:文王之子。古代宗廟、墓地排列之次序,始祖居中,左昭右穆。周以後稷為始祖,其子為昭,其孫為穆。後世子孫昭生穆,穆生昭,以世次計(單數為昭,偶數為穆)。文王為後稷十四世孫,為穆,故其子為昭。14邘(yú):周武王第二子所封之國,在今河南沁陽市西北。應(yīnɡ):武王第四子所封之國,在今河南魯山縣東。韓:武王子所封之國,初封在今河北固安縣東,後改封在今陝西韓城市。15武之穆:武王之子。武王於周為昭,故其子為穆。16凡:周公第二子所封之國,在今河南輝縣市西南。蔣:周公第三子伯齡所封之國,今河南固始縣東有蔣鄉,即其地。邢:周公第四子所封之國,在今河北邢台市。茅:周公庶子所封之國,在今山東金鄉縣西北。胙:周公庶子所封之國,在今河南延津縣北。祭(zhài):周公第七子所封之國,在今河南鄭州市東北。17胤:嗣,後代。18召(shào)穆公:周卿士,名虎,召康公之後。不類:不善。19糾合:集合。成周:指西周的東都洛邑,在今河南洛陽市東。作詩:以下引文出自《詩·小雅·常棣》。20常棣(dì):棣,即甘棠,開白花,果實如櫻桃,可食。華(huā):花。21鄂不:花托與花蒂。鄂:花托。不:同“柎”,花蒂。“不”古文象萼蒂之形。榦榦(wěiwěi):形容有光華。原本作“線線”,據阮元《校勘記》改。此二句以常棣起興,比喻兄弟和睦,則強盛而有光華。22“凡今”二句:言凡當今之人,親愛莫如兄弟。23“兄弟”二句:謂兄弟雖然內部不和,猶能共同抵禦外侮。鬩(xì)於牆:爭訟於內。24懿親:指宗親。25庸勳:任用有功之人。庸:用。昵:親。26即聾、從昧:接近、聽從昏聵之人。聾:聽不聰。昧:視不明。與:助。嚚(yín):指愚蠢之人。27崇:聚。28“鄭有”句:平王東遷,主要依靠晉、鄭二國。惠王出奔,虢、鄭納之。此言庸勳。29“又有”句:鄭始封之君桓公,名友,為周厲王之子,宣王同母弟。此言親親。30棄嬖寵:僖公七年,鄭殺嬖臣申侯。十六年,殺寵子子華。三良:指叔詹、堵叔、師叔。此言尊賢。31於諸姬為近:鄭與周之關係,親於其他姬姓之國。鄭桓公為周司徒,武公、莊公為周卿士。此言昵近。32五聲:宮、商、角、徵、羽。33五色:青、黃、赤、白、黑。34則:法,以為法則。35扞禦:抵抗。扞:同“捍”。36屏:藩屏。37亦雲:亦然。雲:然。38渝周、召:改變周公、召公親近兄弟之道。39以從諸奸:謂欲以狄師伐鄭。40禍:指子頹之亂與叔帶召狄之事。41“其若”句:言將廢文、武之功業。

  42頹叔、桃子:皆周大夫。出狄師:使狄師出動。夏,狄伐鄭,取櫟1.

  1櫟(yuè):鄭邑,在今河南禹州市。

  王德狄人1,將以其女為後。富辰諫曰:“不可。臣聞之曰:‘報者倦矣2,施者未厭。’狄固貪婪,王又啟之3.女德無極4,婦怨無終,狄必為患。”王又弗聽。

  初,甘昭公有寵於惠後5,惠後將立之,未及而卒。昭公奔齊6.王複之7,又通於隗氏8.王替隗氏9.頹叔、桃子曰:“我實使狄,狄其怨我10.”遂奉大叔以狄師攻王。王禦士將禦之11,王曰:“先後其謂我何?寧使諸侯圖之。”王遂出。及坎欿12,國人納之13.

  秋,頹叔、桃子奉大叔,以狄師伐周,大敗周師,獲周公忌父、原伯、毛伯、富辰14.王出適鄭,處於氾15.大叔以隗氏居於溫16.

  1德:感激。2“報者”二句:謂受惠者已厭煩報答,施恩者卻尚未滿足。3啟:誘導。4“女德”二句:謂婦女之天性,近之則不知足,遠之則怨憤不已。德:恩惠。此謂施加恩惠。5甘昭公:即王子帶,惠王之子,襄王母弟,封於甘,昭是諡號。6昭公奔齊:王子帶出奔齊國。事見僖公十二年《傳》。7王複之:周襄王召回王子帶。在二十二年。複:回來,此為使動用法。

  8通:私通。隗氏:襄王之後,狄女。9替:廢。10其:殆。

  11禦士:侍衛之士。12坎欿(dǎn):周地,在今河南鞏義市東南。13國人:指都城之人。14周公忌父、原伯、毛伯、富辰:四人都是周襄王的大臣。15氾(fàn):鄭地,在今河南襄城縣南。16溫:地名,在今河南溫縣西南。

  鄭子華之弟子臧出奔宋1,好聚鷸冠2.鄭伯聞而惡之3,使盜誘之。八月,盜殺之於陳、宋之間。

  君子曰:“服之不衷4,身之災也。《詩》曰5:‘彼己之子6,不稱其服7.’子臧之服,不稱也夫!《詩》曰8:‘自詒伊戚9.’其子臧之謂矣10.《夏書》曰11:‘地平天成12.’稱也。”

  1子臧:鄭太子子華母弟。僖公十六年,鄭殺子華,故子臧出奔。2鷸(yù)冠:鷸羽製成之冠。鷸:一種水鳥,天將雨即鳴。3“鄭伯”句:鷸冠為非常之服,子華得罪出奔,不自收斂而炫奇,故鄭伯惡之。4衷:通“中”。適,合宜。5《詩》曰:引文出自《詩·曹風·候人》。6彼己(jì)之子:那個人。彼、己同義。今本《詩經》“己”作“其”,義同。7不稱其服:與“服之不衷”同義。稱:相稱。8《詩》曰:引文出自《詩·小雅·小明》。9自詒伊戚:自取此憂患。詒:遺。伊:此。戚:憂。10矣:也。11《夏書》:逸書。今古文《尚書·大禹謨》有此句。12地平天成:猶天地平成,比喻天地萬物各得其宜。平、成二字同義。

  宋及楚平1.宋成公如楚2.還,入於鄭。鄭伯將享之3,問禮於皇武子4,對曰:“宋,先代之後也5,於周為客6.天子有事7,膰焉8;有喪9,拜焉。豐厚可也。”鄭伯從之。享宋公有加10,禮也。

  1平,和解。2宋成公:名王臣,宋襄公之子。3享:通“饗”。4皇武子:鄭卿。5先代之後:先朝之後,宋為商之後裔。6於周為客:謂周以客禮待之。7有事:指祭祀宗廟。8膰(fán):祭肉,此指賜胙,以示尊重。9有喪,拜焉:宋吊周喪,周王特拜謝之。10有加:謂禮物事事加厚。

  冬,王使來告難,曰:“不穀不德1,得罪於母(弟)[氏]之寵子帶2,鄙在鄭地氾3,敢告叔父4.”臧文仲對曰:“天子蒙塵於外5,敢不奔問官守6?”王使簡師父告於晉7,使左鄢父告於秦8.

  天子無出9.書曰“天王出居於鄭”,辟母弟之難也10.天子凶服、降名11,禮也。

  1不穀:意為“不善”,君主自謙之辭。據《左傳》,周天子及齊、楚之君均有用此稱者。2母氏:僖公五年孔《疏》引《傳》作“母氏”,於義為長。3鄙:指野處。4叔父:天子稱同姓諸侯曰叔父或伯父。5蒙塵:指君主奔波於外。天子出奔,身被塵土,故曰蒙塵。6官守:王之群臣。7簡師父:周大夫。8左鄢父:周大夫。9天子無出:天子無所謂出奔。天下皆天子所有,故不言出。《禮記·曲禮下》:“天子不言出。”10母弟:指叔帶。襄王同母弟。11凶服:喪服。降名:指自稱“不穀”。鄭伯與孔將勦、石甲父、侯宣多省視官具於氾1,而後聽其私政2,禮也3.

  1孔將勦、石甲父、侯宣多:三人皆鄭大夫。省視:察看。官具:官司和器用。2私政:指鄭國之政。3禮也:謂合於先君後己之禮。

  衛人將伐邢,禮至曰1:“不得其守2,國不可得也。我請昆弟仕焉3.”乃往,得仕4.

  1禮至:衛大夫。2守:謂邢之正卿。3昆弟:兄弟。仕焉:仕於邢。4此條本與下年傳文相接,為後人所割裂。

  經

  二十有五年春1,王正月丙午2,衛侯燬滅邢。

  夏四月癸酉3,衛侯燬卒。

  宋蕩伯姬來逆婦4.

  宋殺其大夫。

  秋,楚人圍陳5,納頓子於頓。

  葬衛文公。

  冬十有二月癸亥6,公會衛子、莒慶7,盟於洮8.

  1二十有五年:公元前635年。2丙午:二十一日。3癸酉:二十日。4蕩伯姬:伯姬為魯女,嫁為宋大夫蕩氏妻。來逆婦:伯姬為其子逆婦。女子越境逆婦,不合於禮,《春秋》載其事以示譏刺。5“楚人”二句:頓子為陳所迫而出奔,故楚圍陳以納之。頓:國名,姬姓,今湖北荊門市偏西有南頓故城,即其地。6癸亥:十三日。7衛子:衛文公卒未逾年,故衛侯不稱爵而稱“子”。莒慶:莒大夫。8洮(táo):魯地,在山東泗水縣東南。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