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
二十二年春,伐邾1,取須句。反其君焉,禮也。
1“伐邾”四句:須句上年為邾所滅,今魯伐邾,取須句而反其君,複其國,存其祀,合於禮。
三月,鄭伯如楚。
1鄭伯:指鄭文公。
夏,宋公伐鄭1.子魚曰2:“所謂禍在此矣!”
1宋公伐鄭:鄭伯如楚,故宋襄公伐之。2子魚:公子目夷,宋襄公庶兄。
初,平王之東遷也1,辛有適伊川2,見被發而祭於野者3,曰:“不及百年4,此其戎乎!其禮先亡矣。”
秋,秦、晉遷陸渾之戎於伊川5.
1“平王”句:周幽王為犬戎所滅,平王東遷雒邑(在今河南洛陽市),時當魯孝公二十五年(公元前770年)。2辛有:周大夫。伊川:伊河所經之地,屬周,在今河南伊川縣一帶。3被(pī)發:散發。被:通“披”。《禮記·王製》:“東方曰夷,被發文身,有不食火者矣。”可見披發為夷狄之俗。祭於野:祭於野外。4不及百年:自平王東遷至此已132年。5陸渾之戎:戎之一支,允姓,本居瓜州,秦、晉誘而遷之於伊川。
晉大子圉為質於秦1,將逃歸,謂嬴氏曰2:“與子歸乎?”對曰:“子,晉大子,而辱於秦。子之欲歸,不亦宜乎?寡君之使婢子侍執巾櫛3,以固子也4.從子而歸,棄君命也。不敢從,亦不敢言。”遂逃歸。
1“晉太子”句:子圉為質於秦,見僖公十七年《傳》。2嬴氏:懷公之妻,秦穆公女。3婢子:謙稱。《禮記·曲禮下》:“自世婦以下,自稱曰婢子。”侍執巾櫛(zhì):謂侍候起居。巾用於擦拭,櫛用於梳理頭發。4固:穩定。
富辰言於王曰1:“請召大叔2.《詩》曰3:‘協比其鄰4,昏姻孔雲。’吾兄弟之不協,焉能怨諸侯之不睦5?”王說6.王子帶自齊複歸於京師7,王召之也。
1富辰:周大夫。2大(tài)叔:王子帶,襄王母弟。僖公十二年奔齊。3《詩》曰:引文出自《詩·小雅·正月》。4“協比”二句:言王者為政,先和協親近,然後婚姻親戚得以和睦。協:和。比:親。孔:甚。雲:友好。5不睦:不和。6說:同“悅”。7“王子帶”二句:終十三年仲孫湫之言,且為二十四年天王出居於鄭張本。
邾人以須句故出師1.公卑邾2,不設備而禦之。臧文仲曰:“國無小3,不可易也。無備,雖眾,不可恃也。《詩》曰4:‘戰戰兢兢5,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又曰6:‘敬之敬之7,天惟顯思,命不易哉!’先王之明德,猶無不難也,無不懼也,況我小國乎!君其無謂邾小,蜂蠆有毒8,而況國乎?”弗聽。
八月丁未,公及邾師戰於升陘,我師敗績。邾人獲公胄9,縣諸魚門10.
1“邾人”句:魯伐邾取須句,故邾人來報複。2卑:小,小看。3無:通“毋”。不可。4《詩》曰:引文出自《詩·小雅·小旻》。5“戰戰”三句:言常懷戒懼之心。戰戰兢兢:形容畏懼。履:踩,踏。6又曰:以下引文出自《詩·周頌·敬之》。7“敬之”三句:言天道甚明,奉承其命極難,有國者宜深敬戒之。顯:明。思:語助詞,無義。8蜂蠆(chài):蜂、蠍之類。泛指毒蟲。9胄:頭盔。10縣:同“懸”。魚門:邾都城之門。
楚人伐宋以救鄭。宋公將戰,大司馬固諫曰1:“天之棄商久矣2,君將興之,弗可赦也已3.”弗聽。
冬十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戰於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4.司馬曰5:“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而後擊之6,宋師敗績。公傷股7,門官殲焉8.
國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傷9,不禽二毛10.古之為軍也11,不以阻隘也12.寡人雖亡國之餘13,不鼓不成列14.”子魚曰:“君未知戰。勍敵之人15,隘而不列16,天讚我也17.阻而鼓之18,不亦可乎?猶有懼焉19.且今之勍者,皆吾敵也。雖及胡耇20,獲則取之,何有於二毛21?明恥教戰22,求殺敵也。傷未及死,如何勿重?若愛重傷23,則如勿傷24;愛其二毛,則如服焉。三軍以利用也25,金鼓以聲氣也26.利而用之,阻隘可也。聲盛致誌27,鼓儳可也28.”
1大司馬固:公孫固,宋莊公之孫。《史記·宋微子世家》、《尹文子·大道下》以為公子目夷(子魚)。2商:指宋。3弗可赦:謂違天而行,罪不可赦。4未既濟:沒有全部渡過泓水。既:盡。5司馬:公子目夷(子魚)。《說苑·尊賢》謂:“夫宋襄公不用公子目夷之言,大辱於楚。”6陳:列陣。7股:大腿。8門官:宋公的親軍。殲:殺盡。9重(chónɡ)傷:傷害已經受傷的人。10禽:同“擒”。二毛:頭發顏色不一的人。指老人。11為軍:用兵。12不以阻隘:謂不憑借地勢險要取勝。阻、隘二字同義,均指險要之地。13亡國之餘:宋為殷商之後。14“不鼓”句:謂不進攻陣列未成的敵軍。《司馬法·仁本》:“成列而鼓,是以明其信也。”15勍(qínɡ)敵之人:指強敵。勍:強。16隘:用作動詞,謂遭遇險阻。17讚:助。18“阻而”二句:利用有利地形進攻,難道不可以嗎?阻:亦用作動詞,謂利用險阻。19猶有懼焉:言利用險阻而擊之,猶恐不能獲勝。20胡耇(ɡǒu):高壽。胡、耇二字同義,都是長壽的意思。21何有:不顧之辭。22明恥:指以不果斷的行為為恥。23愛:憐惜。24如:當,應當。25以利用:因其利而用之。以:因。26聲氣:以聲音助士氣。27聲盛致誌:盛其鼓聲以調動士兵的殺敵情緒。28鼓儳(chán):攻擊陣列不整之敵。《說文》:“儳,儳互不齊也。”此指軍隊行陣不整。
丙子晨1,鄭文夫人羋氏、薑氏勞楚子於柯澤2.楚子使師縉示之俘馘3.君子曰:“非禮也。婦人送迎不出門4,見兄弟不逾閾5,戎事不邇女器6.”
丁醜7,楚子入饗於鄭8,九獻9,庭實旅百10,加籩豆六品11.饗畢,夜出,文羋送於軍。取鄭二姬以歸12.叔詹曰13:“楚王其不沒乎14!為禮卒於無別15.無別,不可謂禮,將何以沒?”諸侯是以知其不遂霸也16.
1丙子:十一月九日。2鄭文:鄭文公。羋(mǐ)氏、薑氏:都是鄭文公夫人。羋氏為楚女,薑氏為齊女。柯澤:鄭地,在今河南新鄭市東南。3師縉(jìn):楚樂師。俘馘(ɡuó):指俘虜和殺死的敵人。古代打仗,殺死敵人後割取左耳為證,曰馘。4門:指寢門。5閾(yù):門坎。6邇:近。女器:女子所用器物。7丁醜:十日。8入享於鄭:接受鄭國宴請。9九獻:上公之享禮,九次獻酒而禮畢。據《左傳》、《國語》兩君相見亦用此禮。10庭實旅百:指各種禮物齊備。庭實:諸侯朝見天子或諸侯之間互相聘問時,以禮物相贈,陳列於庭中,謂之庭實。庭實包括馬、皮、牲、米、醢等。旅:陳。百:表示多。11加籩(biān)豆六品:謂正禮之外,又增加盛於籩豆的食品六種。籩豆:籩和豆,兩種盛食物的禮器。12二姬:指兩個姬姓女子。鄭為姬姓。13叔詹:鄭大夫。14不沒:不得善終。沒:終。楚成王於文公元年為太子商臣所殺。15無別:指男女不分。16“諸侯”句:僖公二十八年,楚與晉戰於城濮,楚師敗績。遂:終。
經
二十有三年春1,齊侯伐宋,圍緡2.
夏五月庚寅3,宋公茲父卒。
秋,楚人伐陳。
冬十有一月,杞子卒4.
1二十有三年:公元前637年。2緡:宋邑,在今山東金鄉縣東北二十五裏。3庚辰:二十五日。4杞子:杞在《春秋》中最早稱侯(桓公二年),莊公二十七年後稱伯,亦偶有稱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