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
四年春,齊侯以諸侯之師侵蔡1.蔡潰,遂伐楚。楚子使與師言曰2:“君處北海3,寡人處南海4,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5.不虞君之涉吾地也6,何故?”管仲對曰7:“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大公曰8:‘五侯九伯9,女實征之,以夾輔周室10.’賜我先君履11,東至於海12,西至於河13,南至於穆陵14,北至於無棣15.爾貢包茅不入16,王祭不共17,無以縮酒18,寡人是征19.昭王南征而不複20,寡人是問。”對曰:“貢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昭王南征而不複,君其問諸水濱21!”
師進,次於陘。
夏,楚子使屈完如師。師退,次於召陵。
齊侯陳諸侯之師,與屈完乘而觀之22.齊侯曰:“豈不穀是為23?先君之好是繼24.與不穀同好25,如何?”對曰:“君惠徼福於敝邑之社稷26,辱收寡君27,寡君之願也。”齊侯曰:“以此眾戰,誰能禦之?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對曰:“君若以德綏諸侯28,誰敢不服?君若以力,楚國方城以為城29,漢水以為池30,雖眾31,無所用之。”
屈完及諸侯盟。
1齊侯:指齊桓公。以:有“率領”之意。2楚子:指楚成王。3北海:極北之地。海:指荒遠之地,不必實指大海。4寡人:意為“寡德之人”,古代君主謙稱。南海:指極南之地。5唯:雖。風馬牛:指牛馬到處亂跑。風:放,走逸。6不虞:不料,沒料到。7管仲:齊大夫,名夷吾,字仲。8召(shào)康公:召公奭,周成王時太保。“康”是諡號。先君:對本國已故君主的稱呼。大公:即太公,名尚,齊始祖。姓薑,故稱薑尚;氏呂,故又稱呂尚。9“五侯”二句:謂天下所有諸侯,太公都可以征伐。五侯:公、侯、伯、子、男五等諸侯。九伯:九州方伯。太公為王官之長,得以九伐之法征討邦國。10夾輔:輔佐。11履:踐踏。指足跡所至之地。12海:指黃海、渤海。13河:黃河。齊境不及黃河,此為誇張之辭。14穆陵:楚地,今湖北麻城市北與河南光山縣交界處有穆陵關,當即其地。15無棣:齊地,在今山東無棣縣。16包茅:包裹成束的菁茅(一種有刺的茅)。據《尚書·禹貢》,菁茅為荊州應進貢之物。入:納,繳納。17不共:謂有缺。共:具,具備。18縮酒:濾酒。古代以酒灌注束茅之上,以除去渣滓。縮:通“莤”。19寡人是征:即寡人征是。征:問。20“昭王”二句:昭王到南方巡守,過漢水,船壞而溺。齊人欲罪楚,故問之。昭王:周昭王。成王之孫。寡人是問:即寡人問是。21“君其”句:你還是到水邊去問問吧。諸:於。22乘(shènɡ):同乘一車。23豈不穀是為:即豈為不穀。不穀:意為“不善之人”,君主自謙之辭。據《左傳》,周天子、王子及齊、楚、越之國君均有用此稱者。24“先君”句:此與上句均為賓語前置句。意謂興師非為己,而欲延續從前之友好關係。25同好(hào):謂同好惡。26“君惠”句:謂齊侯加惠,為楚國求福。惠:加惠,施愛於人。徼:求。社稷:土神與穀神。27辱:謙辭,謂這樣做使對方蒙受了屈辱。收:收錄,接納。28綏:安撫。29方城:山名,在今河南葉縣之南,漢水以北,綿延七八百裏,合桐柏、大別諸山,統稱為方城。30池:護城河。31雖眾:王念孫認為當作“雖君之眾”。
陳轅濤塗謂鄭申侯曰1:“師出於陳、鄭之間,國必甚病2.若出於東方,觀兵於東夷3,循海而歸,其可也。”申侯曰:“善。”濤塗以告齊侯,許之4.申侯見,曰:“師老矣5,若出於東方而遇敵,懼不可用也。若出於陳、鄭之間,共其資糧屝屨6,其可也。”齊侯說,與之虎牢7.執轅濤塗8.
1申侯:鄭大夫。2病:困。師之出入,需供給費用,故病。3觀兵:炫耀兵威。觀:示。東夷:指郯、莒、徐諸夷。4許之:許出東方。5老:指出師時間已久。6資糧:糧食。資:糧。屝屨(fèijù):鞋。屝:草鞋。屨:麻鞋。7虎牢:地名,又名製,在今河南滎陽市汜水鎮西。8執:拘捕。
秋,伐陳,討不忠也1.
1不忠:指轅濤塗欲使諸侯之師出東道。
許穆公卒於師1,葬之以侯,禮也。凡諸侯薨於朝會2,加一等;死王事,加二等。於是有以袞斂3.
1“許穆公”二句:許為男爵,葬之以侯禮。2“凡諸侯”二句:諸侯命有三等。《周禮·天官·典命》:“上公九命為伯,侯、伯七命,子男五命。”朝會:春見曰朝,時見曰會。諸侯會天子,諸侯相會都可以稱朝會。3於是:因此。以袞斂:斂(裝殮)以袞衣。袞:古代天子、上公所穿的禮服。
冬,叔孫戴伯帥師會諸侯之師侵陳1.陳成2,歸轅濤塗。
1叔孫戴伯:叔孫茲,叔牙之子,叔孫是氏,戴是諡號。2成:講和。
初,晉獻公欲以驪姬為夫人1.卜之2,不吉。筮之,吉。公曰:“從筮。”卜人曰:“筮短龜長3,不如從長。且其繇曰4:‘專之渝5,攘公之羭6.一薰一蕕7,十年尚猶有臭8.’必不可。”弗聽。立之,生奚齊。其娣生卓子9.
及將立奚齊,既與中大夫成謀10,姬謂大子曰:“君夢齊薑11,必速祭之。”大子祭於曲沃12,歸胙於公13.公田,姬置諸宮六日。公至,毒而獻之14.公祭之地,地墳15.與犬,犬斃。與小臣16,小臣亦斃。姬泣曰:“賊由大子17.”大子奔新城18.公殺其傅杜原款19.
或謂大子20:“子辭21,君必辯焉22.”大子曰:“君非姬氏23,居不安,食不飽。我辭,姬必有罪。君老矣,吾又不樂24.”曰:“子其行乎!”大子曰:“君實不察其罪,被此名也以出25,人誰納我?”
十二月戊申,縊於新城。
姬遂譖二公子曰26:“皆知之。”重耳奔蒲27,夷吾奔屈28.
1驪姬:驪戎之女。晉獻公伐驪戎,獲驪姬。2“卜之”四句:用龜為卜,用蓍為筮。《禮記·曲禮上》雲:“卜筮不相襲。”卜不吉,不得更筮;筮不吉,不得更卜。獻公卜筮並用,不合於禮。3筮短龜長:古代大事用卜,小事用筮。立夫人為大事,自當用卜,故雲“筮短龜長”。4繇(zhòu):卦兆的占辭。5專:專寵。渝:變。6攘(ránɡ):除,除去。羭(yú):美。渝、羭古讀如由,與蕕、臭為韻。這兩句說,專寵驪姬將生變,而除公之美。7薰:香草名,又名蕙草。蕕(yóu):水草名,其莖似薰,其味惡臭。8十年:言時間長久。尚猶:尚。尚、猶同義。臭(xiù):氣味。此指惡臭。9娣:妹妹。10中大夫:指執政大夫。成謀:定謀。11“君夢”二句:古人夢見先人,常以食祭之。齊薑:晉獻公夫人,申生之母,其時已故。12祭於曲沃:晉宗廟在曲沃,齊薑死後祔於祖姑,故往祭之。曲沃:晉之別都,在今山西聞喜縣東二十裏。13胙(zuò):祭肉,此指酒肉,古代臣子祭祀,必歸胙於君。《國語·晉語二》:“驪姬受福,乃置鴆於酒,置堇(烏頭)於肉。”14毒:下毒。15墳(fèn):高起。16小臣:宮中閹人。17賊由大子:謂賊害之心發自太子。18新城:即曲沃。19傅:教導君主及其子嗣的人。
20或:或指代詞,有人。21辭:申辯,解說。22辯:通“辨”。辨別。23姬氏:指驪姬。24不樂:謂君既不樂,己亦將不樂。25被:蒙受。26譖:讒毀。27重耳:獻公庶子,即後來之晉文公。蒲:晉邑,在今山西蒲縣。28夷吾:獻公庶子,即後來之晉惠公。屈:晉邑,在今山西吉縣東北。
經
五年春1,晉侯殺其世子申生2.
杞伯姬來3,朝其子4.
夏,公孫茲如牟5.
公及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曹伯會王世子於首止6.
秋八月,諸侯盟於首止7.
鄭伯逃歸8,不盟。
楚人滅弦9,弦子奔黃10.
九月戊申朔11,日有食之12.
冬,晉人執虞公13.
1五年:公元前655年。2“晉侯”句:稱晉侯殺其子,惡獻公用讒。《傳》載申生死在去年,《經》在今春,從告。3來:來寧(向父母問安)。4朝其子:使其子來朝。5牟:國名,在今山東萊蕪市東。6王世子:周惠王太子,名鄭。不書其名,而稱諸侯會之,表示尊敬。首止:衛地,在今河南睢縣東南。7“諸侯”句:諸侯會盟,若其事相接,《春秋》例不重書。此因王世子僅與會而不與盟,故書“諸侯”以明之。8逃歸:逃其師而歸。9弦:國名,姬姓,在今河南潢川縣西北。10黃:國名,嬴姓,在今河南潢川縣西。11朔:舊曆每月初一日。12日有食之:此為公曆公元前655年8月19日的日全食。13晉人執虞公:虞公貪賄,拒絕忠諫,稱人以執,同於無道於民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