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180、登嶽陽樓

  昔聞洞庭水,今上嶽陽樓[一]。吳楚東南拆,乾坤日夜浮[二]。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三]。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四]。

  大曆三年(七六八)冬十二月,杜甫由湖北的江陵、公安一路又漂泊到湖南的嶽州(嶽陽),這裏有海內名勝洞庭湖和嶽陽樓,一天,杜甫獨自登上這座樓,沒有問題,他並不是來痛哭的,但是壯闊偉麗的湖山和萬方多難的現實,是這樣不相稱,這樣矛盾,使他始而喜,繼而悲,終而涕泗橫流。

  這並不是杜甫的“大殺風景”,而是他的現實主義精神的自然流露。十幾年前,杜甫寫《登慈恩塔》詩時便說過:“自非曠士懷,登茲翻百憂。”正可以拿來理解他這回登樓的心情。嶽陽樓,在嶽陽縣城西門上,開元中張說所建,詩人孟浩然曾題過詩,李白也在這裏寫過詩。

  [一]洞庭水,即洞庭湖。昔聞其名,今臨其境,言外見得這也是一件快事。

  [二]二句寫登樓所見,極力形容洞庭湖的壯闊。坼,分裂之意。湖在楚之東,吳之南(大致的說法),若中分之,故曰坼。《水經:湘水注》說:“洞庭湖水,廣圓五百餘裏,日月若出沒其中。”

  這兩句使用“當句對”法。

  [三]二句寫登樓所引起的個人身世之感。跟上兩句,一景一情,一大一小,一闊一狹,似極不相稱、極不相幹,其實是有著內部聯係的。因為境界的空間,在一定情況下,往往能逗引或加強人們的飄零孤獨之感。比如北朝民歌:“念吾一身,飄然曠野。”便是很好的例子。增加這位行人“一身飄然”之感的,不是別的,正是那無邊的“曠野”。杜甫這年是五十七歲,困守長安時,他便患了肺病和惡性瘧疾,在成都時,又患風痹,到夔州後,病況加重,右臂偏枯了,左耳也聾了,牙齒也一半落了,到這時,正是一身是病痛。我們不能輕易滑過這個“病”字,杜甫決不是無病呻吟的。

  [四]《通鑒》卷二百二十四:“大曆三年八月,壬戌,吐蕃十萬眾寇靈武。丁卯,吐蕃尚讚摩二萬眾寇邠州,京師戒嚴,邠寧節度使馬璘擊破之。九月,命郭子儀將兵五萬屯奉天以備吐蕃。朔方騎將白元光破吐蕃二萬眾於靈武。吐蕃釋靈州之圍而去,京師解嚴。十一月,郭子儀還河中,元載(當時宰相)以吐蕃連歲入寇,馬璘以四鎮兵屯邠寧,力不能拒,乃使於儀以朔方兵鎮邠州。”據此,可知當時京師北麵邊防很吃緊,所以有“戎馬關山北”的諾。關於這個結語,黃生曾解釋說:“前半寫景,如此闊大,轉落五六,身世如此落寞,詩境闊狹頓異,結語湊泊極難。不圖轉出戎馬關山北五字,胸襟氣象,一等相稱!”這話很有見地。所謂胸襟,即作者的心情,所謂氣象,即洞庭的景色,洞庭湖大,杜甫也大,所以說“一等相稱”。但他把這種“相稱”看成手法問題,卻是不正確的。沒有思想作基礎,是轉不出來,或者說是轉不到這上麵去。同時,杜甫在寫作此詩時,也並不是為了取得所謂“相稱”才來這樣“轉”的。方回《瀛奎律髓》雲:“嚐登嶽陽樓,左序毯門壁間,大書孟(浩然)詩,為書杜詩,後人不敢複題。”按鄭穀《卷未偶題》雲:“七歲侍行湖外去,嶽陽樓上敢題詩。”

  則晚唐時已然。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