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157、麂

  永與清溪別[一],蒙將玉饌俱[二]。無才逐仙隱[三],不敢恨庖廚[四]。亂世輕全物[五],微聲及禍樞[六]。衣冠兼盜賊,饕餮用斯須[七]!

  此詩當是大曆二年(七六七)所作。杜甫詠物詩很多都是借題發揮,別有寄托。此詩全篇代麂說話,其實是借麂以罵世。麂,鹿類,無角。

  [一]清溪,麂所遊息之地,為獵人所捕,遂與清溪長別。

  [二]將,與也。玉饌俱,與其他玉食珍羞並登幾席。用一蒙字,好象多蒙拔擢似的,把滿腔憤恨說成感激,是一種冷刺手法,更有力量。

  [三]古代傳說,仙人多采鹿車或騎鹿,麂自言才不及鹿,不能隨仙人隱去,致為衣冠們所食。

  [四]二句流水對。話說得很有分寸。烹調的雖然是廚子,而享用的卻不是廚子,乃是衣冠們。

  所以說不敢恨。

  [五]這句說向大處來。也是經驗之談。輕全物,不以全活物命為意,是說殘忍好殺,與《宿鑿石浦》詩“亂世少恩惠”同意。

  [六]聲,是聲名,是說因美味得名。自謙,故曰微聲。及,遭也。禍樞,猶禍機。此句亦是因小見大,與阮籍《詠懷》詩“誇名還誤身”同旨。

  [七]這兩句是代麂痛罵的話,充分表現了人民的憤怒。衣冠,王公貴人,即享玉饌的人。衣冠其表,盜賊其中,所以說兼盜賊。(杜甫所說的盜賊,有不同的涵義。)饕音滔,餮音鐵。舊訓:貪財為饕,貪食為餮。這裏隻是狼吞虎咽的意思。用斯須,是說隻消片刻,便把我吃光了。杜甫往往因小見大,這首詩也就是整個剝削階級吸吮人民汗血的寫照。黃生說:“結語將衣冠盜賊作一處說,其罵世至矣!後半語不離詠物,意全不是詠物,此之謂大手筆!”吳喬雲:“《麂》詩,為黎元也。衣冠盜賊,四字同用,筆罰嚴矣。其日蒙將,日無才,日不敢恨,悲憤之中飾詞也。”(《圍爐詩話》卷二)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