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陵墓對南山[一],胡虜千秋尚入關[二]。昨日王魚蒙葬地,早時金碗出人間[三]。見愁汗馬西戎逼,曾閃朱旗北鬥殷[四]。多少材官守涇渭[五]?將軍且莫破愁顏[六]!
這五首詩是七六六年秋在夔川作,和《有感》五首都可以看作杜甫的政論律詩。這時安史之亂雖平,邊患卻沒有根除,所以杜甫便針對當時武官們所存在的各種毛病,加以揭發諷刺,從而激動他們的愛國思想。有些事情不好直說,杜甫隻好采取用兩詞寫醜事,用典故代時事的辦法,所以在理解上不免有些困難。這是第一首,寫吐蕃發掘陵墓,譬告訪將要加強防禦,不要高枕苟安。
[一]說漢朝,其實是指唐朝。朱瀚《杜詩詳意》:“漢字作唐字看,千秋作當時看,便自了然。”皇帝的墳叫做陵,諸王以下的叫做墓。南山,即終南山,對南山,是說險固可守,又近在內地。
[二]胡虜,指吐蕃。這個關是肅關。漢鑰陵墓被發掘,如今千年之後又發生這樣的事,所以說“尚”。
[三]按廣德元年,吐蕃入京師,劫宮闕,焚陵寢(《通鑒》二百二十三)。這兩句便是實寫陵墓被發掘之慘的。這是極可恥的事,故借用典故,意在激怒諸將的羞惡之心。漢楚王戊太子葬時,以玉魚一雙為殮(見九家注引《西京雜記》)。漢武帝的茂陵有玉碗,曾被人盜賣(見《太平禦覽:
皇王部》十三引《漢武故事》)。《南史》卷六十九《沈熠傳》:“炯嚐獨行,經漢武通天台,為表奏之曰:甲珠帳珠簾,一朝零落,茂陵玉碗,遂出人間。”詩本當說“玉碗出人間”才切合皇帝的陵墓。但和上句“玉魚”犯重,故改用金碗。但也不是隨便改用,因為金碗也是一個崔氏女子殮葬之物(見《搜神記》),故可通融。早時,今天早上,見得很快就被發掘,毫無保障。蒙,猶蔽上,是說蒙蔽於地下。
[四]二句寫吐蕃的不斷入寇。見同現。七六三年十月吐蕃入長安。七六五年八月吐蕃又寇奉天,都是眼前的事情,所以說見愁。殷,赤色。唐人多以“殷”作“紅”字用,如李紳《紅蕉花》詩:
“葉滿叢深殷以火”,又杜牧《池州送孟遲先輩》詩:“曉日殷鮮血。”這句是說吐蕃勢盛。閃動朱旗而北鬥亦為之赤。
[五]這句憂邊防兵力薄弱。材官,武技之臣。多少,實際是說沒有多少。
[六]當時獨孤及上疏說。“擁失者,第館亙銜陌,奴婢厭酒肉。”(《通鑒》二百二十三)
可見武官們的腐比,所以戒以“且莫破愁顏”。這一結,是用警戒的語氣。
韓公本意築三城[七],擬絕天驕拔漢旌[八]。豈謂盡煩回紇馬,翻然遠救朔方兵[九]!胡來不覺潼關隘[一〇],龍起猶聞晉水清[一一]。獨使至尊忱社稷,諸君何以答升平[一二]?
[七]這首責諸將的無用,不能製止外患,反而借助外力。韓公,指張仁願,張封韓國公。神龍三年(七〇七)曾於河北築三受降城以拒突厥。
[八]這句即築城本意,是說本打算製止外族的入侵。《漢書》:“匈奴自稱為天之驕子。”《史記:淮陰侯傳》:“馳入趙壁,拔趙旗,立漢赤幟。”此拔字所本。
[九]二句諷刺今日諸將的無恥無能,意在激勵他們向張仁願看齊。豈謂,猶豈料,見得事出意外。盡煩,猶多勞。郭子儀收京,敗吐蕃,皆借助回紇,故曰盡煩。回紇馬,即天驕,翻然,猶反而。朔方兵,郭子儀所統。
[一〇]胡來,指安祿山陷潼關及後來回紇和吐蕃為仆固懷恩聽誘,連兵入寇等事。潼關非不險隘,然胡來不覺其隘,正是譏誚諸將無人。
[一一]一行《並州起義堂頌》:“我高祖龍躍晉水,鳳翔太原。”這句是以唐高祖的起兵晉陽來讚美廣平王(即代宗)的收複京師的。錢箋引《冊府元龜》:“高祖師次龍門縣,代水清。”而至德二載七月,嵐州合關河清三十裏,九月廣乎王收西京,因事有相似,故以為比。猶聞,是過去聽說,現在還聽說。
[一二]至尊,指代宗。末句責諸將隻知坐享太平,不圖報國。與“攀龍附鳳勢莫當,天下盡化為侯王”同意。這一結,用反問的語氣。
洛陽宮殿化為烽[一三],休道秦關百二重[一四]。滄海未全歸禹貢,薊門何處盡堯封[一五]?朝廷袞職雖多預[一六],天下軍儲不自供[一七]。稍喜臨邊王相國,肯銷金甲事春農[一八]。
[一三]這首責諸將不知屯田務農,以解決軍食。化為烽,指洛陽宮殿焚於兵火。七五五年一毀於安祿山,七五九年再毀於史思明。
[一四]宮殿都保不住,足見險不足憑,故曰休道(即不要誇口的意思)。百二,是說秦關(潼關)險固,二萬人足抵當百萬人。重,猶險也。
[一五]二句緊接休道,言河北藩鎮跋扈,國內並未完全統一。滄海,指淄青等處,薊門,指盧龍等處。《禹貢》,原為《書經》的一篇,詳述九州的山川、物產,這裏的用法,和“堯封”一樣,都是指版圖說的。仇注,“周封堯後於薊,故曰堯封。”
[一六]袞職,指三公。當時武將及諸鎮節度使,多兼中書令,平章事等銜,故曰多預。見得諸將恩寵已極。
[一七]當時地方軍閥,不知屯田積穀,但知加強賦斂和扣留朝廷糧餉,故曰不自供。
[一八]王相國,王縉。廣德二年(七六四)拜同平章事,遷河南副轊元帥。稍喜,亦不滿之詞。見得當時將帥,連王縉也不如,表揚王縉。所以深愧諸將。這一結,用鼓勵的語氣。
回首扶桑銅柱標[一九],冥冥氛祲未全銷[二〇]:越裳翡翠無消息,南海明珠久寂寥[二一]。殊錫曾為大司馬[二二],總戎皆插侍中貂[二三]。炎風朔雪天王地[二四],隻在忠良翊聖朝[二五]。
[一九]這首責諸將徒享高爵厚祿,不知效忠國家。黃生雲:“前三首皆道兩京之事,此首則道南中之事,以回首二字發端,則前三首皆翹首北顧而言可知。他人詩皆從紙上寫出,惟公詩從胸中流出,口中道出:而且道時之神情麵目,儼然可想,所以千載猶有生氣也。”扶桑,泛指南海一帶。
唐時嶺南道有扶桑縣,屬禹州。銅柱,東漢馬援所立,玄宗時,何履光以兵定南沼,曾複立馬援銅柱(《斬唐書:南蠻傳》)。
[二〇]氛祲,即所謂“妖氛”。時南詔背唐與吐蕃連結。
[二一]二句寫南方朝貢斷絕。正見氛祲未銷。越裳,周代南方國名。唐時安南都護府有越裳縣,翡,赤雀。翠,青雀。唐嶺南道有南海縣,屬廣州。其地出珠。
[二二]殊錫,猶異寵。大司馬,即太尉。唐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並正一品。當時中興諸將中惟郭子儀、李尤弼曾進位太尉,所以你為“殊錫”。
[二三]這句泛指一般將帥及節度使而帶“侍中”之銜的。沒有例外,所以說“皆”。唐門下省有侍中二人,正二品,其冠以貂尾為飾,插在左邊。這兩句和“將帥蒙恩譯”(《有感》)、“高官皆武臣”(《送路使君》)同意。
[二四]末二句勉勵諸將,為國效命,恢複國家舊有的版圖。炙風指南方之地,即前四句所說。
朔雪,指北方之地。春秋稱周天子為“天王”。天王地,即《詩經》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二五]翊,輔佐。這一結,用勉勵的語氣。——按《唐書:代宗紀》載:廣德二年七月,太尉李光弼薨於徐州。九月,河東副元帥、中書今、汾陽郡王郭子儀加太尉,子儀三表早讓太尉。《郭子以傳》曾載其詞,略雲:“臣位為上相,爵為真王,恩榮己極,功業已成,太尉職雄任重,竊憂非據。”
可見太尉一職的崇高。錢謙益謂此詩乃戒朝廷不當使中官為將,故以殊錫為指李輔國,未免歪曲事實。
錦江春色逐人來,巫峽清秋萬壑哀[一六]。正憶往時嚴仆射,共迎中使望鄉台[二七]。主恩前後三持節[二八],軍令分明數舉杯[二九]。西蜀地形天下險,安危須仗出群材[三〇]!
[二六]這一首讚美嚴武,責鎮蜀諸將的平庸。永泰元年(七六五)四月,嚴武卒,杜甫無所依,五月,攜家離成都草堂,因時當春後,又被逼離去,有似被驅逐,故曰錦江春色逐人夾。夔州地接巫峽,又時當秋季,心中複追念著知己的朋友,而這位朋友又是國家難得的良將,所以隻覺得萬壑生哀。
[二七]嚴武死後,贈尚書左仆射(從二品)。天子私使叫做中使。望鄉台,在成部之北。
[二八]嚴武初為東川節度使,再為成都尹,最後又為劍南節度使,故曰三持節。節,符節,古之出使者,持以為信。魏晉以後,遂有持節的名稱。
[二九]軍令分明,是說信賞必罰,令出如山。正因為這樣,所以能“好整以暇”,常常飲酒賦詩(武與杜甫,有詩唱扣)。
[三〇]趙次公雲:“安危,安其危也。”接末二句亦即《奉待嚴大夫》詩所謂“重鎮還須濟世才”意。七六二年嚴武初鎮蜀而罷,高適代之,即有徐知道之亂,及鬆、維、保三州之淪陷;七六五年武再鎮蜀而死,郭英又代之,不數月即有崔旰之亂,英又反為旰所殺。末二句便是從這些事實中總結出來的理論。這一結,用提醒的語氣。——郝楚望雲:“此以詩當紀傳,議論時事,非吟風弄月,登眺遊覽,可任興漫作也。必有子美憂時之真心,又有其識學筆力,乃能斟酌裁補,合度如律,其各首縱橫開合,宛然一章奏議。”(《杜詩本義》下卷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