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橘少生意,雖多亦奚為[一]?惜哉結實小,酸澀如棠梨。剖之盡蠢蟲,采掇爽所宜[二]。紛然不適口,豈止存其皮[三]?蕭蕭半死葉,未忍別故枝[四]。
玄冬霜雪積,況乃回鳳吹[五]!嚐聞蓬萊殿[六],羅列瀟湘姿[七]。此物歲不稔[八],玉食失光輝[九]。寇盜尚憑陵[一〇],當君減膳時[一一]。汝病是天意,吾愁罪有司[一二]。憶昔南海使,奔騰獻荔伎:百馬死山穀,到今耆舊悲[一三]。
這一首諷刺統治者以口腹殘民,希望肅宗能停止貢諸之事。詩中也含有比意。
[一]亦奚為,又有什麽用。
[二]采掇,采摘。爽,失。所宜,一作其宜,是說微斂非時。
[三]不適口,不中吃。豈止句,是說難道隻要它的皮嗎?橘皮可以製藥。
[四]杜甫常常以人情來體會物情,所以無知的景物,往往也顯得有情。
[五]玄冬,即冬天。玄,黑色。古人以黑色配冬,故冬神也叫“黑帝”,“玄冥”。浦注:
“死葉別枝,窮而離散j 霜雪回風,又迫以刑威,比意如此,而其文則隱指貢橘也。”
[六]《太真外傳》:“開元末,江陵進乳柑橘,上(玄宗)以十枝種於蓬萊宮。”
[七]鮑照詩:“橘生瀟湘側。”二句是說統治者曾吃很多的橘子。
[八]此物,指橘。橘結實,一年多,必一年少,所以說歲不稔。撚,熟也。
[九]玉食,美食如玉,此指皇帝的飲食。失光輝,因缺少遠方名橘,顯得不夠味。
[一〇]憑陵,猶橫行或充斥。
[一一]減膳,封建時代,如果碰到大災大亂,皇帝便來一個“減膳”,表示他的關懷和憂慮,其實,是騙人的把戲。君,指唐肅宗。
[一二]汝,指橘。病則不能進貢,但碰到皇帝減膳,所以說“是天意”。但我終恐皇帝要加罪於地方官吏,這樣一來,倒黴的還是百姓。這一定是肅宗時,有獻橘之事。
[一三]未四句是借記憶猶新的往事來作警告的。但不正麵說穿,轉覺意味深長。楊貴妃好吃荔枝,南海所生更好,每年飛馳以進,到長安,味不變。眷舊,老人熟悉舊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