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絲附蓬麻,引蔓故不長[一]。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結發為妻子,席不暖君床。暮婚晨告別,無乃太匆忙:君行雖不遠,守邊赴河陽[二]。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嬋[三]?父母養我時,日夜令我藏。生女有所歸,雞狗亦得將。[四]。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腸!誓欲隨君去,形勢反蒼黃[五]!勿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六]!婦人在軍中,兵氣恐不揚[七]。自嗟貧家女,久致羅襦裳[八]。羅襦不複施,對君洗紅妝[九]!仰視百鳥飛,大小必雙翔。人事多錯遷[一O],與君永相望[一一]!
這和以下《垂老別》、《無蒙別》,都是通篇作本人語氣的,是另一種表現手法。這詩是新娘子的話,是居者送剔之詞,反映了兵役加給人民痛苦的另一類型。
[一]首二句是比喻。兔絲是蔓生的草。蓬和麻都是小植物,附生其上,所以引蔓不長。比如嫁給征夫一樣,很難“白頭偕老”。浦注:“此詩比體起,比體結,語出新人口,情緒紛而語言澀。”
[二]二句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守邊竟守到河陽,守到自己家裏來了。與李白詩“天津成塞垣”,同一用意。
[三]過去稱丈夫的母親日姑,丈夫的父親日嫜。未分明,是說媳婦的身分尚未明確,難與一家相見。
[四]女子出嫁亦曰歸。將,隨也,與也。即俗語所謂“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女大當嫁,即嫁給征夫又有什麽辦法呢?
[五]蒼黃,猶倉皇,意謂多所不便。二句是說本想跟你去,又怕事情弄得反糟糕。(婦女從軍是封建傳統習慣所不許的。)在杜甫寫此詩的前一年,有婦女侯四娘、唐四娘、王二娘結伴參軍,見《舊唐書:肅宗紀》,則當時軍中已頭有婦人。新娘子欲隨夫從軍,並鼓勵丈夫努力作戰,看來是很可能的。
[六]行音杭,二句鼓勵丈夫努力作戰,反映了當時廣大人民的愛國精神。
[七]二句正申明“反蒼黃”之故。兵氣不揚,是說士氣不振。《漢書:李陵傳》:“我士氣少衰,而鼓不起者,何也?軍中豈有女子乎?陵搜得,皆劍斬之。”
[八]襦,短衣。久致,許久才製成。年青的姑娘,又是新娘子,誰不想穿件漂亮的衣服,然而現在好不容易做成了,又穿不上身,豈不可悲。杜甫真是揣摩入微,真是寫得深刻,寫得逼真。
[九]不複施,不再穿。洗紅妝,不再打扮。新人為了鼓勵丈夫一心一意的去作戰,所以這樣的來表示她對丈大的愛的專一。慘在“對君”二字。
[一〇]錯迕,錯雜交迕,就是不如意的意思。迕音午。
[一一]表示自己的愛情始終不渝。意曆在鼓勵。使丈夫滿懷信心、滿懷希望的走上戰場。——按王建《促刺詞》雲:“少年雖嫁不得歸,頭白猶著父母衣。田邊舊宅非我有,我身不及逐雞飛。”
則嫁雞隨雞之諺;唐時確已有之。秦韜玉《貧女》詩:“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則貧家女之所謂“藏”,亦不至於脫離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