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壯遊

  鶴曰:當是大曆元年秋作。詩雲殊方,指夔州也。上章,“昔者與高李,晚登單父台”,故拈昔遊為題,此章,“往者十四五,出遊翰墨場”,當拈往遊為題。若作壯年之遊,何以首尾兼及老少事耶?壯字疑誤。

  往者十四五①,出遊翰墨場②。斯文崔魏(“原注”崔鄭州尚,魏豫州啟心)徒③,以我似班揚④。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皇⑤。九齡書大字⑥,有作成一囊⑦。性豪業嗜酒,嫉惡懷剛腸⑧。脫落小時輩⑨,結交皆老蒼⑩。飲酣視八極(11),俗物多茫茫(12)。(先敘少年之遊。公生而穎異,豪邁不羈,於自敘見之。)

  ①阮籍詩:“昔年十四五,誌尚好詩書。”

  ②古詩:“粲粲翰墨場。”

  ③《唐科名記》:崔尚,擢久視二年進士。《會要》:神龍三年,才膺管樂科,魏啟心及第。

  ④班揚,謂班固、揚雄。王僧達《祭顏光祿文》:“文蔽班揚。”⑤《南史》:鄭灼夢遇皇侃,侃曰:“鄭郎開口。”侃因吐灼口中,自後義理益進。

  ⑥又:劉穆之謂宋武帝曰:“公但縱筆為大字。”

  ⑦趙壹詩:“不如一囊錢。”

  ⑧《絕交書》:“剛腸疾惡,輕肆出言。”

  ⑨《語林》:周尚,崇尚老莊,脫落名教。孔融《薦禰衡表》:“脫略公卿,跌宕文史。”《晉書·周傳》:時輩親狎,莫能褻也。

  ⑩樂毅書:“論行而結交者,立名之士。”陸機《歎逝》詩:“雅發成老蒼。”

  (11)《列子》:揮斥八極。

  (12)俗物,見九卷。

  東下姑蘇台①,已具浮海航。到今有遺恨②,不得窮扶桑③。王謝風流遠④,闔閭丘墓荒⑤。劍池石壁仄⑥,長洲芰荷香⑦。嗟峨閻門北⑧,清廟映回塘⑨。每趨吳太伯,撫事淚浪浪⑩。蒸魚聞匕首(11),除道曬要章(12)。枕戈憶勾踐(13),渡浙想秦皇(14)。越女天下白(15),鑒湖五月涼(15)。剡溪蘊秀異(16),欲罷不能忘(17)。(此敘吳越之遊。要章以上,吳門古跡,枕戈以下,越中勝境。)

  ①《越絕書》:闔閭起姑蘇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高見三百裏。

  ②《後漢·王常傳》:至死無遺恨。

  ③《山海經》:大荒之中喝穀,上有扶桑。

  ④王戎、謝安輩,乃東晉名族。“張注”庾信文:“風流則王昉、謝脁。”

  ⑤《越絕書》:闔閭塚在吳縣閶門外,葬以盤郢魚腸之劍。葬三日,白虎踞其上,號曰虎丘。《吳越春秋》:遂保丘墓。

  ⑥《一統誌》:虎丘山,一句海湧峰,上有劍池、千人石、生公說法台。

  劍池,在虎丘,池上有石壁,高數丈。

  ⑦《吳越春秋》:走犬長洲。《吳郡圖經》:長洲苑,在縣西南七十裏。《字林》:楚名菱曰芰。《國語》“屈到嗜芰”,是也。《爾雅》釋:河東人呼荷為芙蓉,北方人便以藕為荷。

  ⑧張載侍:“嵯峨似荊巫。”《吳越春秋》:闔閭欲西破楚,楚在西北,故立閶門以通天氣,複名破楚門。陸機《吳越行》:“閶門何峨峨,飛閣跨通波。”

  ⑨《詩》:“於穆清廟。”《吳郡誌》:太伯廟,東漢永興二年,太守糜豹建於閶門外。《史記注》:太伯塚,在吳縣北梅裏聚,去城十裏,其廟在閶門外,正與塚相近。舊注指孫皓父和之廟,謬甚。《越絕書》:洋中塘,去縣二十六裏。謝脁哀文:“回塘寂其已暮兮。”

  ⑩《杜臆》:泰伯讓而世好爭,故撫往事而墮淚。傅季友表:“撫事永念。”《楚辭》:“沾餘襟之浪浪。”

  (11)《刺客傳》:吳公子光具酒請王僚,使專諸置匕首魚腹中,進之以刺王僚。僚死,光自立,是為闔閭。

  (12)《朱買臣傳》:會稽聞太守至,發民除道。入吳界,見其故妻,妻夫治道,買臣呼到太守舍,置園中給食之。要章,謂太宗章印。《西京雜記》:朱買臣為會稽太守,懷章綬,還至舍亭。崔湜詩:“郡邪忽腰章。”

  (13)“朱注”枕戈待旦,此劉琨語,乃借用之。前秦玉永檄文:“枕戈待旦,誌雪大恥。”鶴曰:《九域誌》:蘇州、會稽,俱有勾踐廟。

  (14)《秦本紀》:始皇浮江下,觀藉柯,渡海渚,過丹陽,至錢塘,臨浙江,水波惡,乃西百二十裏,從狹中渡。

  (15)宋之問詩:“越女顏如花。”李白《越女》詩:“玉麵邪溪女,青蛾紅粉妝。一雙金齒屐,兩足白如霜。”

  (16)任昉《述異記》:鏡湖,世傳軒轅氏鑄鏡,湖因得名,今軒轅磨鏡石尚存,石畔常潔,不生蔓草。《會稽記》:漢順帝永和間,立鏡湖,在會稽、山陰兩縣界。

  (17)《九域誌》:越州東南二百八十裏有剡縣,具有剡溪。《一統誌》:剡溪,在嵊縣縣治南。《古今注》:蓮,花之最秀異者。

  (18)陳琳詩:“載歡載笑,欲罷不能。”

  歸帆拂天姥①,中歲貢舊鄉。氣劘屈賈壘,目短曹劉牆②。忤下考功第③,獨辭京尹堂④。放蕩齊趙間⑤,裘馬頗清狂⑥。春歌叢台上⑦,冬獵青丘旁⑧。

  呼鷹皂櫪林,逐獸雲雪岡⑨。射飛曾縱鞚⑩,引臂落(11)。蘇侯(“原注”監門胄曹蘇預)據鞍喜(12),忽如攜葛疆(13)。(此敘齊趙之遊。歸帆,自吳越而返河南。放蕩,自長安而往齊趙。鄉貢上京,在開元二十三年,時公年二十四矣,故雲中歲。舊鄉,指河南,公居河南鞏縣也。氣摩壘,欲相敵。目短牆,欲俯視。)

  ①謝靈運詩:“瞑投剡溪宿,明登天姥岑。”《吳越郡國誌》:天姥峰,與括蒼山相連。白居易《沃州山記》:東南山水,越為首,剡為麵,沃州天姥為眉目。

  ②屈原、賈誼、曹植、劉楨,漢魏才人。《漢書》讚:賈山自下劘上。

  《左傳》:“致師者,禦靡旌摩壘而還。”《杜臆》:短牆,猶雲及肩之牆。

  ③試不中式者曰下第。《唐書》:每歲仲冬,州縣館監舉其成者,送之尚書省。舉選不由館學者,謂之鄉貢,皆懷牒自列於州縣。既至省,由戶部集閱,而關於考功員外郎試之。《唐摭言》:俊秀登科,比皆考功主之。開元二十四年,廷議省郎位輕,不足以臨多士,乃詔禮部侍郎專之。

  ④張衡《西京賦》:“封畿千裏,統以京尹。”《漢書》:內史,周官,武帝更名京兆尹。《高士傳》:劉伶肆意放蕩,以宇宙為狹。

  ⑤《新書》:甫客遊吳、越、齊、趙間,舉進士不第。

  ⑥《魏都賦》:“仆黨清狂。”

  ⑦《漢·高後傳》:“趙王宮叢台災。”顏師古曰:“連聚非一,故名叢台,本六國時趙王故台,在邯鄲城中。”

  ⑧《子虛賦》:“秋田乎青丘。”《寰宇記》:青丘,在青州千乘縣,齊景公田於此。

  ⑨夢弼曰:皂櫪林、雲雪岡,皆齊地。《列子》:孔子曰:“爭魚者濡,逐獸者趨。”

  ⑩《北史》:侯景好乘小馬,彈射飛鳥。縱鞚,放轡疾馳也。

  (11)《南都賦》:仰落雙。

  (12)《後漢書》:馬援據鞍顧盼,以示可用。

  (13)《晉·山簡傳》:舉鞭問葛強,何如並州兒。

  快意八九年①,西歸到鹹陽②。許與必詞伯③,賞遊實賢王。曳裾置醴地④,奏賦入明光⑤。天子廢食召,群公會軒裳⑥。脫身無所愛⑦,痛飲信行藏⑧。

  黑貂寧免敝⑨,斑鬢兀稱觴⑩。杜曲晚耆舊,四郊多白楊。坐深鄉黨敬,日覺死生忙(11)。朱門任傾奪,赤族迭罹殃(12)。國馬竭粟豆(13),官雞輸稻粱(14)。舉隅見煩費(15),引古惜興亡(16)。(此敘長安之遊,公遊齊趙,在開元二十五年,其再赴鹹京,在天寶五載,時相去九年矣。詞伯,指岑參、鄭虔輩。賢王置醴,指汝陽王璡也。公獻《三大禮賦》在天室十載,帝奇之,使待詔集賢院,命宰相試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此見天子群公時也。脫身,言不與仕籍。信行藏,謂得失任之於命,黑貂六句,自歎窮老。朱門六句,有慨朝事。傾奪罹殃,如林甫之誅逐貴臣,國忠之構陷王璡是也。夢弼曰:舞馬衣文采,飼以豆粟。五坊有鬥雞,民輸稻粱以供養,此皆明皇侈心自恣也。舉此一隅,則當時煩費可知,故嚐引古傷今,而有興亡之慮焉。)

  ①曹植《與吳質書》:“貴且快意。”建安初荊州童謠:“八九年間始欲衰。”

  ②《詩》:“誰將西歸。”

  ③任昉《王儉集序》:“弘獎風流,許與氣類,”《論衡》:“文詞之伯。”

  ④《鄒陽傳》:“何王之門,不可曳裾。”楚元王敬穆生,置醴以代酒。

  ⑤漢太初四年,起明光殿。

  ⑥陶潛詩:“駁役無停息,軒裳逝東崖。”

  ⑦《史記·項羽紀》:“脫身獨騎。”

  ⑧《世說》:王孝伯曰:“但得常無事,痛飲讀《離騷》。”《西征賦》:“孔隨時以行藏。”

  ⑨蘇季子黑貂裘敝,注別見。

  ⑩《秋興賦》:“斑髩彪以承弁。”《杜臆》:斑鬢稱觴,知古人亦慶壽矣。張正見詩:“稱觴溢綺筵。”

  (11)杜曲,公故裏,耆舊漸已喪亡,則己之坐居上列者,日覺生死路迫矣。從外視內,位上者坐深。陳師道詩“坐下漸多人”,不知杜句蘊藉。

  耆舊名臣,見《漢·蕭育傳》。

  (12)《解嘲》:“客欲朱丹其轂,不知一跌赤吾之族。”王績詩:“朱門雖足悅,赤族亦可傷。”嵇康詩:“權智相傾奪。”《北征賦》:“我獨罹此百殃。”

  (13)《考工記》:“國馬之輈。”注:“國馬,謂種馬。”

  (14)江淹《翡翠賦》:“雞騖以稻粱致憂。”

  (15)《三都賦序》:“聊舉其一隅。”《趙充國傳》:轉運煩費。

  (16)《新序》:叔孫通稱說引古。《書》:“與治同道罔不興,與亂同道罔不亡。”

  河朔風塵起①,岷山行幸長②。兩宮各警蹕③,萬裏遙相望。崆峒殺氣黑④,少海旌旗黃⑤。禹功亦命子⑥,涿鹿親戎行⑦。翠華擁吳嶽⑧,貙虎啖豺狼⑨。爪牙一不中⑩,胡兵更陸梁(11)。大軍載草草(12),凋瘵滿膏盲(13)。

  備員竊補袞(14),憂憤心飛揚。上感九廟焚,下憫萬民瘡。斯時伏青蒲(15),廷淨守禦床(16)。君辱敢愛死(17),赫怒幸無傷(18)。聖哲體仁恕(19),字縣複小康(20)。哭廟灰燼中(21),鼻酸朝未央(22)。(此敘奔赴鳳翔,及扈從還京事。河朔,謂祿山起兵。岷山,謂明皇幸蜀。兩宮相望,玄肅父子異地也。“朱注”崆峒在西,少海在東,言東西皆用兵也。舊注以太子屬少海星,指廣平俶為元帥,恐非。命子,上皇禪位。戎行,肅宗親征。翠華,天子葆羽。螭虎,靈武諸將。“盧注”一不中,指陳濤斜之敗。載草草,指清溝之潰。凋瘵,民力困疲也。備員以下,自述拾遺始末。公疏救房琯,帝怒不測,賴張鎬營解,故雲“赫怒幸無傷”。哭廟,痛國遭亂。酸鼻,畏己罹罪。)

  ①河朔,河北地。《周書》:“我卜河朔黎水。”《前漢·終軍傳》:“邊境時有風塵之警。”

  ②《家語》:“江始於岷山。”《三輔黃圖》:漢修飾長楊宮,以備行幸。

  ③揚雄《酒賦》:出入兩宮。《史·三王傳》:“出稱警,入稱蹕。”

  注:“警,戒肅也。蹕,止行人也。”

  ④古詩:“微陰盛殺氣。”

  ⑤《淮南子》:九州之外有八殯,東方曰太渚,曰少海。《唐書·東夷傳》:流鬼,直黑水東北,少海之北,三麵皆阻海。旌旗黃,僭用天子旗幟也。

  ⑥《左傳》:“劉子曰:“美哉禹功,明德遠矣。”命子,即傳子也。

  ⑦《帝王世紀》:黃帝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詩》:“以啟戎行。”

  ⑧張衡《西京賦》:“吳嶽為之陀堵。”《正異》:吳嶽在扶風。卞圜雲:在隴州。

  ⑨《史記》:周武王誓眾曰:“如虎如羆,如豺如螭。”後漢杜篤《論都賦》:“虓怒之旅,如虎如螭。”何晏《刀銘》:“用造斯器,螭虎是斬。”

  此螭虎二字所自出。杜預《左傳注》以螭為山神獸也。今按:蛟螭固不能食豺豹狼,即螭魅亦豈能吞噬猛獸?據《列子》,黃帝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帥熊羆豺貙虎為前驅。陸佃曰,虎五指為貙。當作貙虎為是。

  ⑩《詩》:“祈父,予王之爪牙。”陳琳檄:“鷹犬之才,爪牙可任。”

  (11)陳子昂詩:”胡兵屯塞下。”《甘泉賦》:“飛蒙茸而走陸梁。”

  《西京賦》:“怪獸陸梁。”

  (12)《詩》:“勞人草草。”

  (13)凋瘵,注別見。膏肓,注見《八哀》詩。

  (14)《秦本紀》:博士雖七十人,特備員弗用。

  (15)流書·史丹傳》:元帝欲易太子,丹聞上獨寢,直入臥內,伏青蒲上泣諫。應劭曰:以青規地曰青蒲,非皇後不得至此。服虔曰:以青緣蒲席也。孟康曰,以蒲青為席,用蔽地也。

  (16)洙曰:王陵麵折廷淨。《晉書》:衛瓘托辭坐帝床前。

  (17)《國語》:“主辱臣死。”《檀弓》:“申生不敢愛其死。”

  (18)《西京賦》:“武士赫怒。”《孟子》:無傷也。

  (19)《左傳》:“並建聖哲。”《王命論》:“寬明而仁恕。”

  (20)秦之罘山石銘:宇縣之中,承順聖意。《詩》:“迄可小康。”

  (21)曹冏《六代論》:“宗廟俱為灰燼。”

  (22)《後漢·公孫述傳》:光武曰:“聞之可為酸鼻。”漢有未央宮。

  小臣議論絕①,老病客殊方。鬱鬱苦不展,羽翮困低昂②。秋風動哀壑,碧蕙捐微芳③。之推避賞從,④漁父濯滄浪⑤。榮華敵勳業⑥,歲暮有嚴霜⑦。

  吾觀鴟夷子⑧,才格出尋常⑨。群凶逆未定⑩,側佇英俊翔(11)。(此敘貶官以後,久客巴蜀之故。議論絕,不複獻言矣,老客殊方,領起全段。鬱鬱二句,客居之況。秋風二句,客居之景。之推以下,傷己而兼以慨世,乃客居之感。托身世外,等於之推、漁父,彼瞥眼榮華,何足羨乎?必得範蠡其人,始可救亂而濟時也。盧注謂鴟夷子乃思李泌,時泌歸衡山,猶範蠡之適五湖。

  此篇短長夾行,起十四句,即以二十句間之。次十六句,即以二十二句間之。

  後二十六句,又以十四句收之。參錯之中,自成部署。)

  ①枚乘《柳賦》:“小臣莫效於鴻毛。”

  ②毋丘儉詩:“但當養羽翮。”宋子侯詩:“花葉正低昂。”

  ③陸機詩:“江籬生幽淆,微芳不足宣。淑氣與時隕,餘芳隨風捐。”

  ④介之推,注別見。

  ⑤《屈原傳》:漁父鼓枻而去,歌曰“滄浪之水”雲雲。《杜臆》:榮華勝於勳業,鮮能令終,如嚴霜之殺草。

  ⑥班固《答賓戲》:“朝為榮華,夕為憔悴。”潘嶽誄文:“名器雖光,勳業未融。”

  ⑦蘇武詩:“晨起踐嚴霜。”

  ⑧《貨殖傳》:範蠡適齊,為鴟夷子皮。師古曰:“言若盛酒之鴟夷,多所容受,而可卷懷。”

  ⑨才格,謂才能品格。

  ⑩孔融上書:“王師電掣,群凶破殄。”

  (11)前漢王褒頌,“開寬裕之路,以延天下之英俊。”

  劉克莊曰:此詩押五十六韻,在五言古風中,尤多悲壯語,雖荊卿乏歌,雍門之琴,高漸離之築,音調節奏不如是之跌宕豪放也。

  王嗣奭曰:此乃公自為傳,其行徑大都似李太白。然李一味豪放。公卻豪中有細。又雲:觀其吳越齊越之遊,壯歲詩文,遺逸多矣,豈晚歲詩律轉細,自棄前魚耶。

  篇中揚字浪字,韻腳重拈,但字同義異,不妨互見,若字異義同,卻不可用矣。

  杜集中,敘天寶亂離事凡十數見,而語無重複,其才思能善於變化。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