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注”此當是大曆元年夔州作。詩雲楚山,夔屬楚地也。
昔者與高李(“原注”高適、李白),晚登單父台①。寒蕪際碣石②,萬裏風雲來。桑柘葉如雨③,飛藿去徘徊④。清霜大澤凍⑤,禽獸有餘哀⑥。(首敘昔日東遊之事。公遇高李於齊兗,在天寶四載。寒蕪二句,秋日遠景;桑柘四句,秋日近景。此皆登台所見者。)
①《舊唐書》:單父,古邑,貞觀十七年屬宋州。考《寰宇記》,子賤琴台,在縣北一裏高三丈。
②顏廷之詩:“寢興日已寒,白露生庭蕪。”此寒蕪二字所本。《齊地記》:渤海東有碣石。
③謝脁詩:“切切陰風暮,桑柘起寒煙。”
④阮籍詩:“秋風吹飛藿,零落從此始。”《廣韻》:“藿,大豆葉。
又,草名。”
⑤湛方主《吊鶴文》:“負清霜而夜鳴。”
⑥陸機詩:“願言有餘哀。”
是時倉虞實①,洞達寰區開②。猛士思滅胡,將帥望三台③。君王無所惜,駕馭英雄材。(此記當時寵任邊將,因東遊而並盡之。將望三台,祿山恃功。
君無所惜,明皇濫賞也。)
①《風俗通》:漢文帝即位十餘年,百姓足,倉廩實。
②《東都賦》:“平夷洞達,萬方輻湊。”《後漢·逸民傳論》:“自致寰區之外。”寰區開,言道路無梗。
③夢弼曰:望三台,祿山領範陽節度,求平章事也。《帝王世紀》:黃帝以風後配上台,天老配中台,五聖配下台。《史記·天官書》:“魁下六星,兩兩相比者,名曰三台。”孟康注:“泰階,三台也,台星凡六。”
幽燕盛用武①,供給亦勞哉②。吳門轉粟帛,泛海陵蓬萊③。肉食三十萬④,獵射起黃埃⑤。(上言將之雄,此見軍之盛,皆寓諷刺於稱揚。泛海輸粟,則民日疲。射獵練軍,則兵日橫。欲不亂得乎?)
①江淹詩:“幽燕非我國。”《晉書·司馬承傳》:用武之國也。
②《漢·郊祀誌》:“使者存問供給,相屬於道。”
③吳門,即蘇州。蓬萊,在山東。《魏誌》:“獻帝策命:穡人昏作,粟帛滯積。”《鄒陽傳》:“轉輸流粟,千裏不絕。”《海賦》:“泛海淩山。”《博議》雲:唐運江淮租稅,以給幽燕,此天寶間海運也。
④《左傳》:“肉食者鄙。”
⑤賈山《至言》:“日日獵射,擊兔伐孤。”《蕪城賦》:“直視千裏外,惟見起黃埃。”
隔河憶長眺①,青歲已摧頹②。不及少年日,無複故人杯。賦詩獨流涕,亂世想賢才。有能市駿骨,莫恨少龍媒③。(此撫舊交而有感也。登台故人,不可複見矣。欲須賢共濟,當以駿骨引龍媒,乃自負之語。)
①潘嶽《西征賦》:“奏策罟以長眺。”
②青歲,猶雲青年。陳子昂《春台引》:“遲美人兮不見,恐青歲之遂遒。”
③駿骨、龍媒,注皆別見。
商山議得失,蜀主脫嫌猜。呂尚封國邑,傅說已鹽梅①。景晏楚山深,水鶴去低回②。龐公任本性③,攜子臥蒼苔④,(此援古人以寄慨也。前人勳業,本可追蹤,但遭際非時,亦止為龐公之遁世而已。結意無限悲涼。此章,前後三段各八句,中間二段各六句。)
①盧元昌謂:商山四句,因高李而並憶中興往事。“商山議得失”,指李泌周旋太子事。“蜀主脫嫌猜”,指泌易表章請上皇還京。“呂尚封國邑”,指靈武功臣叨封爵邑者。“傅說已鹽梅”,指扈從大臣晉階宰相者。引證亦似有據,但於駿骨、龍媒,意不上接續耳。“朱注”《漢書》:上欲使太子將兵擊黥布,四人說建成侯呂澤,夜見呂氏,止其行。故雲“議得失”。《蜀誌》:先主與亮情好日密,關張不悅,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史記》:太公封於營丘。《說命》:“若作和羹,爾唯鹽梅。”
②《史記·孔子世家》:“低回留之不能去。
③《淮南子》:“鬆柏有本性。”
④陳琳詩:“窮穀之汙,生以蒼苔。”
公夔州後詩,間有傷於繁絮者,此則長短適中,濃淡合節,整散兼行,而摹情寫景,已覺興會淋漓,此五古之最可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