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閱讀頁

夔府書懷四十韻

  “鶴注”當是大曆元年秋作。

  昔罷河西尉,初興薊北師①。不才名位晚,敢恨省郎遲②?扈聖崆峒日,端居灩澦時③。萍流仍汲引④,樗散尚恩慈⑤。遂阻雲台宿⑥,常懷《湛露》詩⑦。翠華森遠矣⑧,白首颯淒其⑨。拙被林泉滯⑩,生逢《酒賦》欺(11)。

  文園終寂寞(12),漢閣自磷緇(13)。病隔君臣議,慚紆德澤私(14)。揚鑣驚主辱(15),拔劍撥年衰(16)。(首敘遭遇偃蹇,乃書懷之故。上四,為通節之綱。身受郎官,須驚主辱。名位已晚,故撥年衰。扈聖端居,又作一提。

  萍流六句,為郎而思扈聖也。拙被六句,辭官而居灩澦也。主辱年衰,承上起下。天寶十四年,公授河西尉,不拜。值祿山叛,扈從肅宗於鳳翔,未幾入蜀,以嚴武薦,除工部員外郎。又辭幕府,至夔州。首尾凡十二年。公未嚐至崆峒,而雲扈聖崆峒者,以肅宗自平涼而至,崆峒在其地也。汲引,指嚴武。恩慈,謂朝命。宿雲台、宴湛露、望翠華,皆想為拾遺事。《杜臆》:放跡林泉,而雲酒賦所欺,此公省愆語也。病臥文園,慚居漢閣,以蜀中馬、揚自方。《杜臆》:揚鑣拔劍,憤激悲壯之情,形於詞色矣。朱注:主辱,謂車駕幸陝。)

  ①鮑照詩:“出自薊北門。”

  ②《吳越春秋》:“劄雖不才。”《晁錯傳》:“名位不失施於後世。”

  蔡質《漢儀》:尚書郎入直台中。

  ③牛弘詩:“端居留眷想。”

  ④《海賦》:“蘋流而浮轉。”《劉向傳》:“轉相汲引。”

  ⑤樗樹散木,出《莊子》。蕭淵明書:“被此恩慈。”

  ⑥雲台仗,見《八哀》詩。

  ⑦《詩序》:“《湛露》,天子燕諸侯也。”

  ⑧《南都賦》:“望翠華之葳蕤。”

  ⑨謝靈運詩:“懷賢亦淒其。”

  ⑩《北史》:韋夐淡於榮利,所居之宅,枕帶林泉。

  (11)《西京雜記》:梁孝王集諸遊士於兔園,鄒陽作《酒賦》。

  (12)《漢書》:司馬相如拜為文園令,後病兔,家居茂陵。

  (13)揚雄校書漢閣,此特借比西閣。磷緇,猶雲磨礪。慚紆德澤,自愧退居,枉沐君恩耳。或解磷緇為名玷朝班,不合。謝靈運詩:“磷緇謝清曠。”

  (14)《忠經》:“沐浴德澤。”

  (15)《舞鶴賦》:“龍驤橫舉,揚鑣飛沫。”善曰:“鑣,馬勒旁鐵。”

  《史記》:主辱則臣死。

  (16)《僅書·叔孫通傳》:拔劍擊柱。撥,奮起也。《淮南子》:年衰誌憫。

  社稷經綸地,風雲際會期①。血流紛在眼②,涕灑亂交頤③。四瀆樓船泛④,中原鼓角悲⑤。賊壕連白翟⑥,戰瓦落丹墀⑦。先帝嚴靈寢⑧,宗臣切受遺⑨。恒山猶突騎⑩,遼海競張旗(11)。田父嗟膠漆(12),行人避蒺藜(13)。

  總戎存大體(14),降將飾卑詞(15)。楚貢何年絕(16),堯封舊俗疑(17)。長籲翻北寇(18),一望卷西夷(19)。(此憶長安時事、承上“揚鑣驚主辱”。

  上八句,先敘肅宗之亂。先帝以下,詳記代宗之亂。總戎二句,乃追原病根。

  社稷風雲,靈武起事。血流數語,安史猖獗。自肅宗晏駕,子儀受遺,代宗當有一翻振刷,乃亂離如故,則以總戎失策,誤信降將之卑詞耳。在楚薊,則鎮將不恭。在西北,則外夷交訌,皆因總戎失策所致。四瀆中原,言遍地皆兵。白翠丹墀,言京輔旋破。“朱注”恒山、遼海,皆河北地。《杜臆》:猶突騎,如故也,竟張旗,轉甚也。呂祖謙曰:膠漆所以為弓,誅求之多,則田父歎焉。鐵蒺藜所以禦馬,所在布地,故行人避之。“朱注”《通鑒》:史朝義死,賊將田承嗣、薛嵩等降,副元帥仆固懷恩,恐賊平寵衰,奏留承嗣等,分帥河北,自為黨援,由是諸鎮桀(20),遂不可製。公詩。“總戎存大體,降將飾卑詞,”正紀其事。曰“存大體”,為朝廷隱也。“郭知達注”總戎,元帥也,代宗討史朝義,以雍王適為天下兵馬元帥。楚貢,如嶺南小梗。堯封,謂燕薊疑貳。北寇,指回紇。西夷,指吐著,廣德元年,相繼入寇。《杜臆》:昔順今逆,故曰翻。傾國而來,故曰卷。)

  ①經綸風雲,注別見。

  ②《書》:“血流漂杵。”

  ③《東方朔傳》:“俯而深惟,仰而泣下交頤。”

  ④《記》:“四瀆視諸侯。”四水獨流,江、淮、河、濟也。漢有樓船將軍。⑤鼓角,別見。

  ⑥《漢·匈奴傳》:晉文公攘戎狄,居西河、圁洛之間,號曰赤翟、白翟。

  注:圁洛,今上郡寧川地。“朱注”《史記索隱》:故西河郡有白部胡,唐鄜、延二州,即春秋白翟地。祿山反,京畿、鄜坊皆附之,故雲“連白翟”。

  ⑦《光武紀》:大破莽兵於昆陽城西,會大雷風,屋瓦皆飛。《前漢·梅福傳》:“登文屏之陛,涉赤墀之塗。”注:“以丹掩泥,塗殿上也。”

  ⑧梁宗廟登歌:“神宮肅肅,靈寢微微。”

  ⑨《唐書》:寶應元年建卯月,上不豫,召子儀入臥內曰:“河東之事,一以委卿。”所謂“切受遺”也。《公孫弘傳》:受遺,則霍光、金日。

  ⑩《周禮》:並州,其鎮曰恒山。《晁錯傳》:“輕車突騎。”師古曰:“言其驍銳,可衝突敵也。”

  (11)《公孫瓚傳》:通遼海。《叔孫通傳》:設兵張旗職。

  (12)潘嶽《籍田賦》:“邑老田父。”《孫武子》:“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

  (13)柳惲詩:“寂寞行人稀。”《六韜》:“狹路微徑,張鐵蒺藜。”《晁錯傳》:“具藺石,布渠答。”蘇林曰:“渠答,鐵蒺藜也。”

  (14)《魏誌》:詔大將軍親總六戎。薛道衡詩:“朝端去總戎。”漢明帝詔,“明於國家之大體。”

  (15)《淮南子》:約身卑辭,以求救於諸侯。

  (16)《左傳》:管仲責楚曰:“爾貢包茅不入。”

  (17)《史記·周紀》:封堯之後於薊。《詩序》:“懷其舊俗者也。”

  (18)鮑照詩:“邊城屢翻覆。”此“翻”字所本。《語林》:王導曰:“北寇遊魂伺我隙。”

  (19)陳後主詩:“春江聊一望。”《過秦論》:“席卷天下。”此“卷”

  字所本。《難蜀父老文》:“接之以西夷。”

  不必陪玄圃①,超然待具茨②。凶兵鑄農器③,講殿癖書帷④。廟算高難測⑤,天憂實在茲⑥。形容真潦倒⑦,答效莫支持⑧。(此陳救時籌策,承上“拔劍撥年衰”。鑄農器,望息兵端。辟書帷,望開言路。二句皆當時急務。

  自廟算無聞,恐前亂未靖而後患複生矣。此段乃上下文關捩處。“朱注”代宗嚐幸陝州,故用周穆黃帝事,言當此多事之秋,我豈必陪車駕於玄圃乎?但望求賢問道,如黃帝之下訪具茨,則凶兵可銷,講殿可禦,治平不難致矣。

  孰知廟算不然,杞人憂天,實在於此,惜衰老無補,為足歎耳。次公解,都支離。)

  ①玄圃,周穆王西遊事。陸機《豪士賦》:“超然自引,高揖而熙。”

  ②《莊子》:黃帝將見大隗於具茨之山,至於襄城之野,七聖皆迷,遇牧馬童子問塗焉。《唐書》:許州陽翟縣有具茨山。

  ③《老子》:“兵者凶器。”《家語》:“鑄劍戟以為農器。”

  ④《東方朔傳》:“文帝集上書囊為殿帷。”岑文本詩:“書帷通竹徑。”《杜詩博議》:《通鑒》:永泰元年九月庚寅朔,置百高座於資聖、西明兩寺,講《仁王經》。甲辰,吐蕃十萬眾至奉天,京城戒嚴。丙午,罷百高座講。十月己未,夏講經於資聖寺,時羌人外江,藩鎮內叛,而帝與宰相元載等俱好佛,怠於政事。“講殿辟書帷”,蓋以諷也。

  ⑤《孫子》:兵未戰而廟算勝者,得算多也。

  ⑥天憂,用《列子》杞人憂天崩事。

  ⑦嵇康書:“潦倒粗疏。”

  ⑧《魯靈光殿賦》:“支持以保漢室。”

  使者分王命①,群公各典司②。恐乖均賦斂③,不似問瘡痍④。萬裏煩供給⑤,孤城最怨思⑥。綠林寧小患?雲夢欲難追⑦。即事須嚐膽⑧,蒼生可察眉⑨。議堂猶集鳳⑩,貞觀是元龜(11)。處處喧飛檄(12),家家急競錐(13)。

  蕭車安不定(14),蜀使下何之(15)?(此傷夔州民困,承上“天憂實在茲”。

  使者八句,歎凶兵未息,而軍賦日煩。“孤城最怨思”,見民窮可慮。即事八句,歎講帷不開,而舊章難複。“貞觀是元龜”,乃起敝之方。使者,索餉之官。典司,牧民之吏。瘡痍,蜀有崔旰之亂也。綠林、雲夢,民將為盜矣。嚐膽,痛懲前失。察眉,深悉民情。“朱注”朝議多人,奈何不法貞觀之治?致盜賊群起,誅求益急,雖蕭車撫之,猶恐不定,彼蜀使頻下,又何為乎?)

  ①《吳越春秋》:王命見符。

  ②《東都賦》:“各有典司。”

  ③劉安《諫出乓書》:“緩刑罰,薄賦斂。”

  ④《史記·季布傳》:“創痍未瘳。”

  ⑤《魏誌·衛傳》:若有歸民,以供給之。

  ⑥謝承《後漢書》:“狄恭以甲兵守孤城於絕域。”《淮南子》:“悲則感怨思之氣。”

  ⑦張詠曰:綠林、雲夢,言荊楚將亂。《後漢·劉玄傳》:諸亡命共攻離鄉聚,藏於綠林中。注:綠林山,在荊州當陽縣東北。“盧注”《左傳》:楚昭王涉睢濟江,入雲中,盜攻之。注:雲中,雲夢澤中也。時代宗幸陝,猶昭王出國,故引往事為鑒。欲難追,追悔無及矣。錢箋泥舊注偽遊雲夢之說,遂雲來瑱為襄陽節度使,入朝賜死,而藩鎮皆貳,所謂雲夢欲難追也。

  按:此段本言朝廷遣使擾民耳,於來瑱無預。

  ⑧《吳越春秋》:越王欲報吳怨,懸膽於戶,出入嚐之。

  ⑨《列子》:晉有郤雍者,能視盜,察眉睫之間而得其情。《杜臆》:察眉,恐其蹙額也。

  ⑩梅福書:廟堂之議,非草茅所當言。《後漢書》:鄧隲等並奉朝請,有大議,詣朝堂,與公卿參謀。賀循詩:“集風動春枝。”

  (11)《書》:“今我即命於元龜。”劉琨《勸進表》:“前事之不忘,後代之元龜也。”元龜,大龜,卜龜以大者為靈。“張遠注”《褚遂良傳》:太宗曰:“朕行有三監。前代成敗為元龜。”

  (12)何遜詩:“處處皆城市。”左思詩:“邊城苦鳴鏑。羽檄飛京都。”

  (13)《魏誌》:王粲曰:“家家欲為帝王。”江淹書:“競刀錐之利。”

  (14)《前漢·蕭育傳》:南郡江中多盜賊,拜育為太守。上以育耆舊名臣,乃以三公使車,載育入殿中受策。注:使車,三公奉使之車。

  (15)司馬相如為郎使蜀,諭巴蜀父老。

  釣瀨疏墳籍,耕岩進弈棋①。地蒸餘破扇,冬暖更纖絺②。豺遘哀登楚③,麟傷泣象尼④。衣冠迷適越⑤,藻繪憶遊睢。⑥賞月延秋桂⑦,傾陽逐露葵⑧。

  大庭終反樸⑨,京觀且僵屍⑩。高枕虛眠晝,哀歌欲和誰(11)?南宮載勳業(12),凡百慎交綏(13)。(“朱注”末敘客夔情景,而以除亂立功,望之在位者。

  釣瀨八句,久客無聊之況,應上“形容真潦倒”。賞月八句,深期濟世之人,應上“答效莫支持”。前曰“總戎存大體”,惜其遺患於諸鎮;此曰“凡百慎交綏”,冀其敵愾於外夷。耕釣資身,蒸暖隨地。哀粲,傷世亂。泣尼,悲道窮。適越遊睢,複想東行也。延桂對景,逐葵念君,因思大庭之治,以銷京觀。奈杖忱夔江,惟哀歌獨歎而已。南宮事業,望之當事大臣,勿謂交綏而退可也。當時吐蕃陷京,諸將袖手生觀,故有交綏之歎。此章,前兩段各二十句,後兩段各十六句,中間八句,作上下過峽。)

  ①釣瀨,用嚴子陵事。耕岩,用鄭子真事。《南史·劉穆之傳》:“尋覽篇章,校定墳籍。”《西京雜記》:社陵杜夫子,善弈棋,為天下第一。

  ②《秋興賦》:“屏輕箑,釋纖絺。”

  ③王粲《七哀》詩:“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登楚,指粲登荊州城樓作賦。

  ④麟傷,用西狩獲麟。《孔子世家》:叔梁紇,禱尼丘,生孔子。孔子生而首上圩頂,故名丘,字仲尼。趙曰:傳記又載,孔子之首象尼山。

  ⑤《莊子》:”宋人資章甫而適越,越人斷發文身,無所用之。”

  ⑥陳琳《為曹洪與魏文帝書》:遊睢渙者,學藻繢之彩。《陳留風俗傳》:襄邑縣南有睢水、渙水,睢渙之水出文章,故有黼黻藻錦、日月華蟲,以奉天子宗廟禦服焉。公少時,常遊吳、越、梁、宋。

  ⑦李德林詩:“月桂近將攀。”沈約詩,“秋風生桂枝。”

  ⑧曹植表:“若葵藿之傾太陽。”又《七啟》:“霜蓄露葵。”

  ⑨大庭,古至德之世,注見前。《淮南子》:“已雕已琢,還返於樸。”

  ⑩《左傳》:“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鯨鯢而封之,以為大戮,於是乎有京觀。”注:“積屍封土其上,謂之京觀。”《前漢·伍被傳》:“僵屍滿野,流血千裏。”

  (11)左思詩:“哀歌和漸離。”《杜臆》欲和誰,言欲和者誰人乎?(12)《後漢書》:永平中,圖畫中興二十八將於南宮雲台。

  (13)《詩》:“凡百君子。”應瑒詩:“凡百警爾位。”《左傳》:“晉人秦人,出戰交綏。”注:古名退軍為綏。李衛公曰:綏,六轡總也,謂軍不戰。但交綏而退,猶雲交馬而還。

  杜詩長篇,鑄格整嚴,如金科玉律,用思精細,若蠶絲牛毛。此章分枝分節,相生相應之法,必寧心靜氣,從容玩味,方有端緒可尋。但止流目泛觀,涉獵大概,亦何由窺見作者深意哉?

  
更多

編輯推薦

1聚焦長征...
2聚焦長征--長征中的...
3紅軍長征在湖南畫史
4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5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6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7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8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9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10中華傳世藏書全元曲—...
看過本書的人還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