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注”哀滎陽者,哀其生不逢時,至被汙貶死,為可悼也。鄭虔,滎陽人。
鶏居至魯門,不識鍾鼓饗①。孔翠望赤霄②,愁思雕籠養③。滎陽冠眾儒,早聞名公賞④。地崇士大夫⑤,況乃氣精爽⑥。(首言其人品孤高,而兼得名位。上四比,下四賦。)
①《莊子》:昔者,海鳥止於魯郊,魯侯禦而觸之於廟,奏九韶以為樂,具太牢以為膳,鳥乃眩視悲憂,三日而死。江淹《擬古詩》:“鹹池饗爰居,鍾鼓或愁辛。”
②張華《鷦鷯賦序》:“孔雀翡翠,或陵赤霄之際,或托絕垠之外,然皆負矰嬰繳,羽毛入貢。”
③禰衡《鸚鵡賦》:“閉以雕籠,剪其翅羽。”
④原注:“往者,公在疾,蘇公頲位尊望重,素未相識,早愛才名,躬自撫問,臨以忘年之契,遠邇嘉之。”《後漢·張奮傳》:“眾儒不達,議多駁異。”《蜀誌注》:鍾會,名公之子。
⑤地崇,指著作郎。《後漢·來歙傳》:士大夫皆信重之。
⑥《前漢·五行誌》:“心之精爽,是謂魂魄。”
天然生知資①,學立遊夏上②。神農或闕漏,黃石愧師長③。藥纂西極名④,兵流指諸掌⑤。貫穿無遺恨⑥,蒼蕞何技癢⑦。(此記其長於著述。生知多學,領下兩段。神農,起藥纂。黃石,起兵流。貫穿,謂聞見博。蒼蕞,謂雜撰多。)
①陳琳書:“此乃天然異稟,非鑽仰者所庶幾也。”庾肩吾《書品》:鍾,天然第一。生知,見《禮記》。
②《後漢·李固傳》,“通遊夏之藝,顏閔之仁。”
③神農著《本草》,黃石公授張良兵法,此言虔所著之書,古人不逮也。
《楚辭·橋頌》:“年歲雖少,可師長兮。”
④《上林賦》:“左蒼梧,右西極。”
⑤《顏氏家訓》:“吾見世文學之士,品藻古今,若指諸掌。”《唐書》:虔學長於地理,山川險易,方隅物產,兵戈眾寡,無不詳審。嚐為《天寶軍防錄》,言典事該。諸儒服其善著書。
⑥《司馬遷傳讚》:“貫穿經傳,馳騁古今。”《文賦》:“恒遺恨以終篇。”
⑦原注:“公著《薈蕞》等諸書之外,又撰《胡本草》七卷。”高元之《茶甘錄》:薈,草多貌。蕞,小也。虔自謂:“著書雖多,皆碎小之事。”
唐史目其書為“會稡”,亦承襲之誤。《爾雅序》:會稡,稡音最,聚也。
薈蕞與會稡,二說不同。趙次公雲:當以公詩為正。《射雉賦》:“徒心煩而技懩。”徐愛注,“有技藝欲逞,曰技懩。”
圭臬星經奧①,蟲篆丹青廣②。子雲窺未遍③,方朔諧太枉④。神翰顧不一,體變鍾兼兩⑤。文傳天下口,大字猶在榜⑥。昔獻書畫圖,新詩亦俱往。
滄洲動玉陛,寡鶴誤一響⑦。三絕自禦題⑧,四方尤所仰。(此稱其才藝絕人。
圭臬,善地理。星經,識天文。蟲篆,工書法。丹青,能繪畫。“朱注”虔之學識,過於子雲之博覽;虔之談論,勝於方朔之詼諧。顧野王,奇字皆通,有虔而顧不止一矣。鍾爵、鍾會,父子善書,有虔而鍾可兼兩矣。文傳二句,見名重當時。獻書以下,見才動人主。)
①陸倕《石闕銘》:“陳圭置臬。”“趙注”圭以測日景,臬以度廣狹也。天官家,有甘石二氏星經。
②魚豢《魏略》:“邯鄲淳善《蒼》、《雅》蟲篆。”傅鹹賦:”圖像於丹青。”
③《揚雄傳》:雄少好學博覽,無所不見。
④《東方朔讚》:“詼達多端,應諧似優。”《陳書·顧野王傳》:”
蟲篆奇字,無所不能。”太枉,太迂曲也。
⑤《宋書·謝靈運傳》:“體變曹王。”《金壺記》:鍾繇,工三色書,草隸八分最優。兼兩,本《易·係辭傳》。
⑥《南史》:劉穆之謂宋武帝曰:“公但縱筆為大字。”
⑦《三輔黃圖》:玉堂殿,階陛皆玉為之。“朱注”玉陛之上,展其滄州圖畫,而寡鶴誤為發響,形容繪事之逼真也。張協詩:“寡鶴空悲鳴。”
⑧《唐書》:虔善圖山水,嚐自寫其詩並畫以獻,帝大署其尾曰:“鄭虔三絕。”《宋書》:謝瞻作喜弄詩,靈運寫之,混詠之。王弘在坐,以為三絕。呂總雲:虔書如風送雲收,霞催月上。
嗜酒益疏放①,彈琴視天壤②。形骸實土木③,親近惟幾杖。未曾寄官曹④,突兀倚書幌。晚就芸香閣⑤,胡塵昏坱莽⑥。反覆歸聖朝,點染無滌蕩⑦。
老蒙台州掾,遐泛浙江槳。履穿四明雪⑧,饑拾楢溪橡⑨。(此敘其平生履曆。
疏放二句,動時之興。土木二句,靜中之致。未寄官曹,初設廣文館也;晚就芸閣,後為著作郎也。突兀,端坐之貌。坱莽,空曠之地。虔本心歸王室,但二受偽命,無從洗滌,是以有台州之貶。履穿拾橡。貧困不能自給矣。)
①《晉書·阮籍傳》:“嗜酒、能嘯、善彈琴,當其得意,忽忘形骸,時人多謂之癡太尉。”《世說》:袁尹疏放好酒。
②《杜臆》:“彈琴視天壤”,寫得疏放有神。壺子曰:吾示之以天壤,見吾善者,機也。《國策》:魯仲連曰:“名與天壤俱敝。”
③《嵇康傳》:“土木形骸,不自藻飾。”
④《唐語林》雲:“玄宗置廣文館,以虔為博士。虔聞命,不知廣文曹司何在,訴宰相,宰相曰:“上增國學,置廣文館以居賢者,令後世言廣文博士自君始,不亦美乎?”虔乃就職。錢謙益曰:據廣文館於國子監增置,故雲不知曹司何在。《新書》雲:“久之,雨壞廡舍,有司不夏修完,寓治國子館,自是遂廢。”非實錄也。
⑤《陳子昂集》:祖斂仁,檢校秘書郎,持三筆,終入芸香閣。《魏略》“芸香,辟紙蠹,故藏書稱芸台。
⑥《上林賦》:“過於坱莽之野。”
⑦《顏氏家訓》:武烈太子,坐上賓客,隨宜點染,即成數人。《抱樸子》:“外物棄智,滌蕩機變。”
⑧謝靈運《山居賦》注:天台四明相接連。四明,方石四麵,自然開窗。
《天台賦》:“濟楢溪而直進。顧愷之《啟蒙記》注曰:“之天台山,去天不遠,路經楢溪,水深險清泠,前有平橋,路徑不盈尺,長數十丈,下臨絕澗,唯忘其身然後能濟。”《寰宇記》:楢溪,在臨海縣東三十五裏。四明在今寧波府,楢溪在今台州府,俱屬浙東路。《莊子》:衣弊履穿,貧也,非憊也。考《史記》:東郭先生貧困,履行雪中,有上無下,足盡踏地,人皆笑之。
⑨《莊子》:“古者晝拾橡栗,暮棲木上,命之曰有巢氏之民。”又《徐無鬼》:“居山林,食芋粟。”芋栗,即橡栗也。《唐書》:虔遷著作郎。
安祿山反,劫百官置東都,偽授虔水部郎中,因稱風緩,求攝市令,潛以密章達靈武。賊平,免死,貶台州司戶參軍事。後數年卒。
空聞紫芝歌①,不見杏壇丈②。天長眺東南③,秋色餘魍魎④。別離慘至今,班白徒懷曩⑤。(此憶台州之別。紫芝歌,埋跡深山。杏壇丈,久離博士。東南魍魎,俱指台州。懷曩起下。)
①紫芝歌,用四皓事。
②《慶子》:“孔子遊乎緇帷之林,坐杏壇之上。”《記》:“席間函丈。”
③《老子》:“天長地久。”
④宋王微《詠賦》:“秋色陰兮白露商。”《天台賦》:“始經魍魎之塗。”
⑤斑白,見《孟子》。盧諶詩:“借曰如昨,忽焉疇曩。”
春深秦山秀,葉墜清渭朗。劇談王侯門①,野稅林下鞅②。操紙終夕酣,時物集遐想③。(此憶長安之事。劇談二句,言隨決宴遊。操紙二句,言醉後吟詠。)
①《揚雄傳》:“口吃不能劇談。”
②鮑照詩:“無由稅歸鞅。”邵注:稅,止也。鞅,馬頸組。
③《易》:“惟其時物也。”袁宏《三國名臣序讚》:“遐想管樂,遠明風流。”
詞場竟疏闊,平昔濫推獎。百年見存歿①,牢落吾安放②。蕭條阮鹹在③,出處同世網④。他日訪江樓⑤,含淒述飄蕩⑥。(此結出歿後哀思。疏闊,承台州,公不見鄭也。推獎,承長安,鄭嚐獎公也。百年存歿,又總承二句。
鄭審在江陵,哀死而因念生,與前哀汝陽王同意。“張遠注”此即昌黎所雲思元賓而不見,見元賓之所友者而如見賓也。此章,起結三段各八句,中二段各十四句,後二段各六句。)
①顏延之詩:“存歿竟何人。”
②蔡邕《瞽師賦》:“時牢落以失次。”《檀弓》:“哲人其萎,則吾將安放。”
③原注:“著作與今秘監鄭君審,篇翰齊價,謫江陵,故有阮鹹江樓之句。”黃鶴曰:審,當與虔為兄弟,故比之阮鹹,如杜位乃公從弟,而雲阿鹹也。
④張協詩:“出處雖殊途。”陸機詩:“世網嬰吾身。”
⑤《世說》:桓玄登江陵城南樓,雲:“我今欲為王孝伯作誄。”
⑥謝靈運詩:”含淒泛廣川。”鮑泉詩:“飄蕩逐風回。”
劉克莊曰:《八哀》詩中,如鄭、蘇二首,非無可說,但每篇多蕪辭累句,或為韻所拘,殊欠條鬯,不如《飲中八仙》之警策,蓋《八仙歌》,每人隻三四句,《八哀》詩,或累押二三十韻,以此知繁不如簡,雖大手筆亦然。今按:《飲歌》隻說一事,《八哀》則概列平生,未可以概論。盧德水雲:《八哀》詩,未免傷煩傷泛,中有數鬥光潔語,堪與日月並垂者,自不為浮雲所掩,大概詩家之元氣在焉,杜詩之體統存焉,不可遺,亦不容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