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注”哀秘書者,哀其文章氣節,遭讒而死,為可傷也。《唐書·文苑傳》:李邕,廣陵江都人,少知名,在長安,李嶠、張廷珪並薦邑詞高行貞,堪為諫淨官。張滑曰:李、蘇、鄭三人,皆書並薦邕詞高行貞,堪為諫諍官。張溍曰:李、蘇、鄭三人,皆書地。
長嘯宇宙間①,高才日陵替②。古人不可見,前輩複誰繼③?(首歎才人凋謝。古人,概言。前輩,指李。)
①左思詩:“長嘯激清風。”
②劉峻《辯命論》:“高才而無貴仕。”《左傳》:“上陵下替。”《抱樸子》:“陵替之端,所以多有。”
③孔融書:“今之少年,喜謗前輩。”
憶昔李公存,詞林有根柢①。聲華當健筆②,灑落富清製③。風流散金石④,追琢山嶽銳⑤。情窮造化理⑥,學貫天人際⑦。(憶昔一提,至竟掩宣尼袂,痛其抱才不遇也。此敘李公文字。根柢,謂學有本源。健筆足副聲名,言書法,起下金石二句。製作恒多灑落,言文章,起下造化二句。散,謂刊布。追琢,謂鐫勒。窮造化,所見者精。貫天人,所包者大。)
①陸倕《感知己賦》:“學窮書府,文究辭林。”《漢書·鄒陽傳》:“蟠木根柢。”
②劉峻書:“聲華無寂。”庾信《字文順集序》:“章表健筆。”
③郭象《莊子序》:“灑落之功未加。”
④《晉書·樂廣傳》:“天下言風流者,以王樂為首稱。”《呂氏春秋》:“功績銘乎金石。”《秦始皇紀》:刻於金石,以為表經。《詩》:“追琢其章,金玉其相。”
⑤山嶽銳,狀碑勢之巍峨。酈炎詩:“功名重山嶽。”
⑥《莊子》:“造化之所始。”
⑦《司馬遷傳》:“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幹謁走其門,碑版照四裔①。各滿深望還②,森然起凡例③。蕭蕭白楊路④,洞徹寶珠惠⑤。龍宮塔廟湧⑥,浩劫浮雲衛⑦。宗儒俎豆事⑧,故吏去思計⑨。眄睞已皆虛⑩,跋涉曾不泥(11)。向來映當時(12),豈獨勸後世。(此述其聲價之重。幹謁滿望,言有求必應。森然起例,謂碑文體製。白楊,墓道碑也。龍宮,寺觀碑也。宗儒,學宮碑也。故吏,遺愛碑也。眄睞皆虛,前之看碑者已往;跋涉不泥,後之摩碑者複至,故下接雲“映當時”而“勸後世”。
若以眄睞跋涉為索文之人,於上幹謁句為重複矣。趙曰:泉路昏暗,得邕之文,如明珠洞徹,故以為惠。塔廟之文,神靈嗬護,雖亙經浩劫,而浮雲常衛。)
①謝靈運詩:“圖牒複磨滅,碑版誰傳聞。”碑乃石碑,版是金版。《東都賦》:“瞰四裔而抗稜。”
②《史記》:陳餘曰:“不意君之望臣深也。”
③杜預《左傳序》:發凡以言例。
④古詩:“白楊何蕭蕭,鬆柏夾廣路。”
⑤《宣室誌》:馮翊嚴生,家漢南峴山,得一珠,如彈丸。胡人曰:“此西國清水珠,至濁水,泠然洞徹矣。”《說苑》:寶珠不飾。
⑥仙傳:昆明池龍宮,有仙方三十六首。徐陵寺碑:“朝驚鷲嶺,夜動龍宮。”《金剛經》:“如佛塔廟。”《洛陽伽藍記》:永熙三年,永寧寺浮圖為火所燒,有人從東萊來,雲:見浮圖於海中,光明照耀,儼然如新。
此言塔廟如龍宮也。
⑦《度人經》:惟有元始浩劫之家,部製我界,統成玄都也。浩劫,無窮之劫。
⑧《史記》:孔子布衣,傳十餘世,學者宗之。《劉向傳》:仲舒學為儒宗。《論語》:“俎豆之事。”
⑨《霍光傳》:“問所親故吏。”《何武傳》:“生前無赫赫名,去後常令人思。”
⑩古詩:“眄睞以適意。”
(11)《詩》:“大夫跋涉。”
(12)沈約《謝靈運傳論》:“標能擅美,獨映當時。”
豐屋珊瑚鉤①,麒麟織成罽②。紫騮隨劍幾③,義取無虛歲④。分宅脫驂間⑤,感激懷未濟⑥。眾歸賙給美⑦,擺落多藏穢⑧。(此述其好施之情。珊鉤麟罽、騮馬劍幾,皆富家饋以求文者。人多感激,而心如未濟,見其急於為人。眾美賙給,而誌厭多藏,見其胸懷高曠。)
①《易》:“豐其屋,天際翔也。”《晉書》:“今之百姓,竟豐其屋。”
蕭詮詩:“珠簾半上珊瑚鈞。”
②《天中記》:漢武帝時,日本國貢麒麟錦,金花眩人眼目。《漢書注》:罽,織毛若今毼及氍毹之類。以織成罽,對珊瑚鈞。織成,乃獨步四十年①,風聽九皋唳②。嗚呼江夏姿③,竟掩宣尼袂④。(此傷其遭逢不偶。獨步,名振文壇。風聽,聲徹帝庭。宣尼掩袂,道窮可憫矣。此句結前起後。)
①曹植詩:“仲宣獨步於漢南。”
②《詩》:“鶴鳴於九皋,聲聞於天。”《唐書》:玄宗東封回,邕獻詞賦,稱旨,後因上計偕,中使臨索其文。故以九皋鶴唳比之。
③《漢書》:“天下無雙,江夏黃童。”《世係表》:後漢會稽太守高陽侯,徙居江夏,遂為江夏李氏。其後元哲徒居廣陵,元哲主善,善生邕。
故題曰“江夏李公”,詩又雲“江夏姿”也。
④《公羊傳》:西狩獲麟,孔子反袂拭麵,涕泣沾袍。劉琨詩:“宣尼悲獲麟。”
往者武後朝,引用多寵嬖①。否臧太常議②,麵折二張勢③。衰俗凜生風④,排蕩秋旻霽⑤。忠貞負冤恨⑥,宮闕深旒綴⑦。(往者再提,至“易力何深嚌”,痛其直節受枉也。此記其立朝風節。“周注”當時振頹俗、霽天顏,其忠貞若此。而為小人所陷,亦以天子深居九重,耳目易於壅蔽耳。)
①《左傳》:“齊侯好內,多內寵、內嬖。”
②《西京賦》:“彈射臧否。”《搜神記》:“乞陛下聖造,親試否臧。”《舊書·韋巨源傳》:太常博士李處直,議巨源諡曰昭。邕再駁之,文士推重。
③《史記》:絳侯謂王陵:“麵折廷爭,臣不如君。”《唐書》:邕拜左拾遺。中丞宋璟劾張昌宗兄弟反狀,武後不應。邕在階下大言曰:“璟所陳,社稷大計,陛下當聽。”後色解,即可璟奏。
④《淮南子》:“衰世之俗,以其智巧詐偽。”《趙廣漢傳》:“見事風生,無所回避。”《傅玄傳》:“玄除郎中,貴遊懾服,台閣生風。”
⑤“邵注”秋旻霧,美其皎潔也。《爾雅》:“秋日旻天。”
⑥《左傳》:荀息曰,“臣竭其股肱之力,繼之以忠貞。”
⑦《前漢·五行誌》:君若綴旒,不得舉手。應劭曰:旒,旌旗之旄,隨風動搖也。或曰:旒黈所以蔽耳目,言朝廷之聰明蔽塞。
放逐早聯翩①,低垂困炎病②。日斜鵩鳥入③,魂斷蒼梧帝④。榮枯走不暇⑤,星駕無安稅⑥。幾分漢庭竹⑦,夙擁文侯篲⑧。終悲洛陽獄⑨,事近小臣斃⑩。禍階初負謗(11),易力何深嚌(12)。(此記其被謫致死。聯翩,屢謫貶。
炎厲,瘴熱地。邕貶多在南方,故用長沙蒼梧事。趙曰:榮枯無常,故奔走不暇,而無稅駕之處。“盧注”曆任迭為刺史,故雲幾分竹。所在必親賢士,故雲夙擁篲。“周甸注”邕名位不為卑賤,而其死也,竟與小臣無異,旦其禍起負謗,非有實事,擠之亦易為力,何必深噬至此乎。)
①《史記》:屈原放逐,著《離騷》。
②司馬相如賦:“黼帳低垂。”宋之問詩:“自可乘炎病。”
③《鵩鳥賦》:“庚子日斜,鵩集予舍。”
④宋之問詩:“百越去魂斷。”吳均詩:“依依望九疑,欲謁蒼梧帝。”
⑤《魏都賦》:“英辯榮枯。”
⑥《詩》:“星言夙駕。”《史記,李斯傳》:“吾未知所稅駕也。”
注:“稅駕,猶言解駕。”《唐書》:邕累貶雷州司戶、崖州舍城丞,又貶欽州遵化尉。
⑦《漢書》:文帝三年,初與郡守為銅虎符、竹使符。字文逌《庾信集序》:“寄深分竹。”
⑧阮籍奏記:子夏處西河之上,而文侯擁篲。《舊唐書》:邕為陳州刺史,曆括、淄、滑三州刺史,天寶初,為汲郡北海太守。上計京師,皆以邕重義愛士,古信陵之流。
⑨《後漢·蔡邕傳》:邕上書自陳下洛陽獄,詔減死一等,與家屬鉗髠,徙朔方。
⑩《左傳》:“與犬,犬斃;與小臣,小臣亦斃。”
(11)《周語》:“其無乃階禍乎。”《賈誼傳》:“適足以負謗於天下耳。”
(12)《前漢書》:“摧枯朽者易為力。”宋玉《小言賦》:“會九族而同嚌。”
伊昔臨淄亭①,酒酣托末契②。重敘東都別,朝陰改軒砌③。(伊昔三提,至“鯤鵬噴迢遞”,追溯交情始末也。此言其投契甚久。公與邕初遇於東都,所雲“李邕求識麵”也。再遇於臨淄亭,有《陪宴曆下亭》詩。公為後輩,故雲未契。久敘闊恩,故日陰改移也。)
①謝靈運詩:“伊昔家臨淄。”臨淄亭,在今山東濟南府。
②左思詩:“酒酣氣益震。”《尚書孔傳》:“樂酒曰酣。”陸機《歎逝賦》:“托末契於後生。”
③潘嶽《楊仲武誄》:“日仄景西,望子朝陰。”《廣雅》:“砌,也。”《西都賦》:“玄墀扣砌。”,音啟。扣,音口。
論文到崔蘇①,指盡流水逝②。近伏盈川雄,未甘特進麗③。是非張相國④,相扼一危脆⑤。爭名古豈然⑥,關鍵欻不閉⑦。例及吾家詩,曠懷掃氛翳⑧。
慷慨嗣真作⑨,谘嗟玉山桂⑩。鍾律儼高懸(11),鯤鯨噴迢(12)。(此記其評論詩文。論文以下,慨論當世之文;例及以下,專論一家之詩。崔、蘇、楊、李,同時丈名最著。屈指而到崔、蘇,凡已逝者皆如流水矣。於楊炯則服其雄,於李嬌則嫌其麗,此篤論也。獨於張相國,不無是非之隙,遂至相扼而幾危,亦由邕之不能忘名而善閉耳。例及,因類而及也。曠懷一句,此邕通論審言之詩。谘嗟三句,又特美所和嗣真一作。“趙注”山桂,比詞之秀拔。鍾律、比聲之和雅。鯤鯨,比勢之強壯。)
①“錢箋”崔蘇,崔融、蘇味道也。《唐書》:融為方華婉,當時未有輩者。味道,九歲能屬詞,與李嶠俱以文翰顯。《朝野僉載》:李嶠、崔融、蘇味道、杜審言,為文章四友,世號崔、李、蘇、杜,故公詩稱之。
②指盡,屈指數盡也。劉楨詩,“逝者如流水。”
③《唐書·楊炯傳》:炯為梓州司法參軍,遷盈川令卒。《李嶠傳》:神龍三年,封趙國公,加特進,同中書門下三品。嶠富才思,前與王勃、楊盈川接,中與崔融、蘇味道齊名。張說雲:楊盈川文如懸河注水,酌之不竭。
李嶠文如良金美玉,無施不可。
④《莊子》,“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張說傳》:玄宗誅蕭至忠,召說為中書令,封燕國公。東封還,為尚書左丞相。《舊書》:邕素輕張說,說甚惡之。
⑤《史記》:“兩賢豈相扼哉。”梁簡文書:“危脆之質,有險蜉蚍。”
庾信《崔說碑》,“百齡危脆。”
⑥《國策》:張儀曰:“爭名者於朝。”魏文帝《典論》:“文人相輕,自古而然。”
⑦《老子》:“善閉,無關鍵而不可開。”注:“橫木為關,豎木為楗。”
石崇《思歸引》:“欻複見牽羈。”
⑧鮑照詩:“安知曠士懷。”
⑨《漢·高帝紀》:“慷慨傷懷。”“朱注”公祖審言集,有《和李大夫嗣真奉使存撫河東》詩,非指曆下倡和之作。千家本載公自注雲“甫有和李太守詩”,此偽托者,善本俱無。
⑩《世說》:範宣看畢谘嗟。《普書》:郤詵對武帝曰:“臣舉賢良對策,為天下第一,猶桂林一技,昆山片王。”
(11)《史記》:鍾律調自上古。顧野王《虎丘山亭序》:“成文暢於鍾律。”《景福殿賦》:“華鍾杌其高懸。”
(12)王嘉《拾遺記》:“鯤魚千尺如鯨。”《吳都賦》:“曠瞻迢遞。”
注:“迢遞,遠貌。”
坡陀青州血①,蕪沒汶陽瘞②。哀贈競蕭條③,恩波延揭厲④。子孫存如線⑤,舊客舟凝滯⑥。君臣尚論兵⑦,將帥接燕薊⑧。朗詠六公篇⑨,憂來豁蒙蔽⑩。(未傷其身後荒涼,撫時而增歎也。血漬青州,骨槁汶陽,其哀贈恩典,尚待將來之揭厲。今子孫微弱,舊交遠遊,亦誰為謀其昭雪乎?最可傷者,國有外侮,而朝無直臣,今日之痛李公,猶李公之惜六公也。結語無任悲愴。揭厲,謂高揭而揚厲。論兵、以吐蕃屢侵。將帥,指河北降將。通論此章,是五段文字。細分之,則四句者三段,八句者三段,十四句者兩段,十句十二句者各一段,十段之中,多寡仍相遙應。)
①司馬相如《哀二世賦》:“登陂陀之長阪。”
②任昉墓銘:“蕪沒鄭鄉,寂寥楊塚。”《唐書》:武德二年,北海郡置汶陽縣。《舊書》:天寶五載,左驍衛兵曹參軍柳勣有罪下獄,邕嚐遺勣馬,吉溫使引邕嚐以休咎相語,陰賂遺。宰相李林甫素忌邕,因傳以罪。詔刑部員外郎祁順之、監察禦史羅希奭就郡杖殺之,年七十。客葬於此。
③《唐書》:代宗時,贈邕秘書監。
④丘遲詩:“肅穆恩波被。”《劇秦美新論》:“侯衛厲揭。”周甸引《詩》深厲淺揭以解揭厲,未合,今從朱注。
⑤《越絕書》:“中國不絕如線。”
⑥舊客,公自謂。《左傳調》:禁舊客,勿出於富。”《別賦》:“舟凝於水濱。”⑦《吳越春秋》:孫子與吳王論兵。
⑧《後漢·吳漢傳》:往來燕薊之間。
⑨《天台賦》:“朗詠長川。”原注:“公有張、桓等五王洎狄相《六公》詩。”“朱注”五王:張柬之、桓彥範、敬暉、崔玄、袁恕己。狄相,則仁傑也。趙明誠《金石錄》:唐《六公詩》,李邕撰,胡履靈書。初讀《八哀》詩,恨不見其詩。晚得石本,其文詞高古,真一代佳作也。六公者,五王各為一章,狄丞相別為一章。“錢箋”董逌《書跋》:李北海《六公詠》,今《太和集》中雖有詩而無其姓名。予見荊州《六公詠》石刻,文既不刓,詩尤奇偉,豪氣激發,如見斷鼇立極,時宜老杜有雲。序言邕為荊州,今新舊書皆不書。
⑩《抱樸子》:訓誨所以移蒙蔽。
王嗣奭曰:李才名甚盛,而其死甚慘,公痛之極,故雲“竟掩宣尼袂”,又雲“魂斷蒼梧帝”,又曰“事近小臣斃”,末又曰“坡陀青州血”,不覺言之複也。葉石林以為累句,論詩則是,而非所以論子美。其起語豪宕,亦兼自寓。
各章以序事成文,部署森嚴,純似班史。唯此章,感慨激昂,排蕩變化,直追龍門之筆。細按其前後段落,又未嚐不脈絡整齊也。
郝敬曰:李江夏之文藻,鄭司戶之博綜,必有少陵之雋能曲盡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