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注”哀仆射者,哀其功名未盡展而卒也。《新書》:武,字季鷹,華州華陰人,挺之之子。
鄭公瑚璉器①,華嶽金天晶②。昔在童子日,已聞老成名③。嶷然大賢後,複見秀骨清④。開口取將相⑤,小心事友生⑥。閱書百氏盡⑦,落筆四座驚⑧。
曆職匪父任⑨,嫉邪嚐力爭⑩。(首敘生質才品。上六,言令器夙成。七八,言意度過人。九十,言文學出眾。匪父任,見不藉門蔭。嚐力爭,能不負言責。)
①任昉序:希世之儁民,瑚璉之弘器。
②《後漢·楊賜傳》:華嶽所挺,九德純備。《思玄賦》:“顧金天而歎息,吾欲往乎西嬉。”玄宗先天二年,封華嶽神為金天王。華嶽,即西安府太華山,上有少吳金天氏,後世以為西方司秋之神。“邵注”此言其鍾山嶽之精秀。《說文》:“晶,精光也。”
③蔡琰《與周俊書》:吳平聖王之老成,明時之儁乂。
④《詩注》:“岐嶷,峻茂之狀。”《晉書·江統傳》:嶷然稀言江應元。大賢,指嚴挺之。“趙注”《新史》挺之傳:姿質軒秀。《舊史》武傳雲:神氣儁爽,故有“複見秀骨”之句。周穎文《祭梁鴻文》:“秀骨風霜。”
⑤《史記·魏公子傳》:公子誠一開口。劉向疏:據將相之位。
⑥《杜臆》:觀“小心事友生”句,知武無欲殺公事。《霍光傳》:“小心謹慎。”《詩》:“矧伊人兮,不求友生。”
⑦魏文帝《與吳質書》:“妙思六經,逍遙百氏。”
⑧孔融詩:“高談滿四座。”
⑨《後漢·陳蕃傳》:前後曆職,無他異能。《前漢·汲黯傳》以父任為太子洗馬。孟康注:大臣任舉其子弟。《舊書》:武弱冠以門蔭策名,哥舒翰奏充判官,遷殿中侍禦史。
⑩漢趙壹著《嫉邪賦》。《後漢·公孫述傳》不可力爭。
漢儀尚整肅①,胡騎忽縱橫②。飛傳自河隴③,逢人問公卿。不知萬乘出,雪涕風悲鳴④。受辭劍閣道,謁帝蕭關城⑤。寂寞雲台仗⑥,飄颻沙塞旌⑦。
江山少使者⑧,笳鼓凝皇情⑨。(此記扈從兩宮之事。河隴無恙,故見飛傳而同信。明皇幸蜀,故追乘輿而悲涕。受辭,承命上皇。謁帝,趨赴靈武。寂寞江山,劍閣音阻。塞旌茄鼓,蕭關起事也。)
①《新書》:武從玄宗入蜀,擢諫議大夫。至德初,赴肅宗行在,房琯薦為給事中。《光武紀》:不圖今日複見漢官威儀。
②《漢書》:盜賊縱橫。
③盧照鄰詩:“拂曙驅飛傳。”飛傳,急遞也。河隴,河西、隴右也。
④《通鑒》:天寶十五載秋七月,太子至平涼,杜鴻漸、魏少遊等迎至靈武,謀發河隴勁騎,南向以定中原。雪涕,謂拭淚。《列子》:景公雪涕而顧晏子。《吳越春秋》:長吟悲鳴。
⑤《前漢·終軍傳》:受辭造命。“邵注”劍閣,在今四川保寧府。蕭關城,在今陝西平涼府鎮原縣。顏延之詩:“謁帝蒼山蹊。”
⑥張載《敘行賦》:“嗟寂寞而愁予。”庾信《哀江南賦》:”猶有雲台之仗。”《魏誌注》:《魏氏春秋》:帝下雲台鎧仗授兵。
⑦曹植詩:“飄颻周八極。”丘遲《與陳伯之書》:“倔強沙塞之間。”
⑧陶潛詩:“形跡滯江山。”
⑨《世說》:桓玄西下,笳鼓並作。顏延之詩:“皇情愛眷眷。”又:“途窮凝聖情。”楊慎曰:《詩》“膚如凝脂”,顏延之詩“空城凝寒雲”,俱音去聲。
壯士血相視①,忠臣氣不平②。密論貞觀體,揮發岐陽征③。感激動四極④,聯翩收二京。⑤西郊牛酒再⑥,原廟丹青明⑦。(此述其協讚恢複。血相視,戰傷者眾。氣不平,敵愾者多。論貞觀,治仿太宗。發岐陽,師出鳳翔。
感激,人戮力。聯翩,頻奏捷。牛酒,迎官軍。丹青,修祖廟也。)
①《吳越春秋》:椒丘䜣曰:“此天下壯士。”《別賦》:“刎血相視。”
②《忠經》:君德聖明,忠臣以榮。《孫寶傳》:心內不平。
③《易》:“六爻發揮。”
④《荀子》:施及四極。
⑤《曹植詩》:“聯翩曆五山。”唐太宗詔:“二京之盛,其來自昔。”
⑥《易》:“自我西郊。”《韓信傳》:廣武君曰:“當今之計,不如按甲休兵。百裏之內,牛酒日至,壺漿塞陌。”
⑦《漢書》:“叔孫通請立原廟。”注:“原,重也。先有廟,今更立之。”《晉陽秋》:武帝改營太廟,填以丹青,綴以珠玉。
匡汲俄寵辱①,衛霍竟哀榮②。四登會府地③,三掌華陽兵④。京兆空柳色⑤,尚書無履聲⑥。群烏自朝夕⑦,白馬休橫行⑧。(此敘其曆任始終。俄寵辱,除罷不常。竟哀榮,存歿可慨。四登府,屢居京尹。三掌兵,頻授節度。空柳色,京尹身殂。無履聲,尚書跡遝。烏自朝夕,中丞虛位。白馬休行,諫淨不聞矣。“朱注”武初為京兆少尹,再為京兆尹,兩鎮劍南,皆兼成都尹,故曰“四登會府地”。初以禦史中丞出為東川節度使,後又兩充劍南節度使,故曰“三掌華陽兵”。)
①《新書》:已收長安,武拜京兆少尹。坐琯事,貶巴州刺史。久之,遷東川節度使。上皇合劍南為一道,擢武成都尹、劍南節度使。還京,拜京兆尹,為二聖山陵橋道使,封鄭國公,遷黃門侍郎。與元載厚相結,求宰相不遂,複節度劍南,破吐蕃七萬眾於當狗城,遂收鹽川,加檢校吏部尚書。
《匡衡傳》:建昭三年,代韋玄成為丞相,封樂安侯。後有司奏衡專地盜土,竟坐免。《汲黯傳》:召為中大夫,以數切諫不得久留內,為東海太守。《老子》:“寵辱苦驚。”
②《衛青傳》:天子使使者持大將軍印即軍中,拜青為大將軍。後尚平陽公主,與主合葬,起塚象廬山雲。《霍去病傳》:以功封驃騎將軍,秩與大將軍等。元狩六年薨,上悼之,發屬國玄甲軍,陳自長安至茂陵,為塚,象祁連山。傅亮表:“榮哀既備,寵靈已忝。”
③《通鑒注》:唐時巡屬諸州,以節度使為大府,亦謂之會府。
④《禹貢》:華陽黑水惟梁州。
⑤《漢·張敞傳》:敞為京兆尹時,罷朝會,走馬章台街。唐人詩有“章台柳”。
⑥漢哀帝時,尚書鄭崇,常曳革履諫淨。帝曰:“我識鄭尚書履。”
⑦《朱博傳》:禦史府中列柏樹,常有野烏數千棲集其上,晨去暮來,號曰朝夕烏。
⑧後漢張湛為光祿大夫,常乘白馬。光武每有異政,輒曰:“白馬生且複諫矣。”《上林賦》:“扈從橫行。”按:朱注引侯景乘白馬渡江為證,謂蜀中寇息也。但下文自有“四郊失壁壘”句,不應預侵。
諸葛蜀人愛①,文翁儒化成②。公來雪山重,公去雪山輕③。記室得何遜④,韜鈐延子荊⑤。四郊失壁壘⑥,虛館開逢迎⑦。堂上指圖畫⑧,軍中吹玉笙⑨。豈無成都酒⑩,憂國隻細傾(11)。時觀錦水釣(12),問俗終相並(13)。(此因治蜀有功,而追憶生前也。諸葛文翁,見功德在人。雪山輕重,言身係安危。何遜、孫楚,比參謀之士。失壁壘,邊境肅清。開逢迎,賢士交集。指圖畫,險要熟知。吹玉笙,軍政暇裕。酒隻細傾,誌在經國。觀釣問俗,留心民瘼也。)
①《蜀誌·諸葛亮傳》:“梁益之民,谘述亮者,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未足為過也。”
②文翁,注見前。
③公三鎮蜀中,故有去來之語。
④《梁書》:何遜為建安王記室,王愛文學之士,日與遊宴。
⑤張說詩:“禮樂逢明主,韜鈐用老臣。”注:太公兵法有《玄女六韜》及《玉鈐篇》。《晉書》:孫楚,字子荊,參石苞驃騎軍事。
⑥《記》:“四郊多壘,卿大夫之辱。”隨何說黥布:“深溝壁壘。”
⑦《漢·獻帝紀》:公孫度虛館候邴原。漢章帝詔:遣吏逢迎。
⑧公有《奉觀嚴鄭公廳事岷山沲江畫圖》詩。
⑨劉孝威詩:“浮丘侍玉笙。”
⑩蕭子顯詩:“朝酤成都酒,瞑數河間錢。”
(11)《劉向傳》:周堪,信有憂國之心。細傾,與豪飲相反。
(12)觀釣,謂武過草堂,公酬詩雲:“幽棲真釣錦江魚。”
(13)《吳誌》:陟璆使漢,入國而問俗。
意待犬戎滅,人藏紅粟盈。①以茲報主願,庶獲裨世程。②炯炯一心在③,沉沉二豎嬰④。顏回竟短折,賈誼徒忠貞⑤。飛旐出江漢⑥,孤舟轉荊衡⑦。
虛橫馬融笛⑧,悵望龍驤塋⑨。空餘老賓客,身上愧簪纓⑩。(此為籌邊未竟,而痛傷死後也。蜀近吐蕃,民苦饋餉,故滅戎盈粟,為當時大經畫。惜其早世,而心未遂耳。喪返華陰,路經江、漢、荊、衡也。虛笛,知音已亡。望塋,孤墳遠隔,老賓客,向為幕僚。愧簪纓,感其薦撥。此章前兩段各十二句,中兩段各八句,後兩段各十四句。)
①《前漢·賈捐之傳》:“太倉之粟,紅腐而不可食。”
②《賈誼傳》:“可以為萬世法程。”
③《寡婦賦》:“目炯炯而不寐。”《商書》:“永肩一心。”
④庾信詩:“幽翳沉沉。”《左傳》:晉侯獳病,求醫於秦,秦伯使醫緩為之。未至,公夢疾為二豎子,曰:“彼良醫也,懼傷我焉,逃之。”其一曰:“居盲之上,膏之下,若我何?”醫至,曰:“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晉孫和《薦範粲表》:久嬰疾病。皇甫謐疏:久嬰篤疾。陸機詩:世網嬰吾身。《正字通》:嬰,係也,縈也。
⑤顏淵三十二歲,賈誼三十三歲,故舉以相方。《記》:短折曰不祿。
《左傳》:荀息曰:“繼之以忠貞。”《唐書》:永泰元年四月,武卒,時年四十,贈尚書左仆射。
⑥潘嶽《寡婦賦》:“飛旐翩以啟路。”注:“旐,喪車之旌。
⑦庾信《竹杖賦》:“是乃江漢英靈,荊衡杞梓。”
⑧漢馬融精旐術數,性好音律,尤耽於笛,及卒,客有吊者,詣靈橫笛。
⑨《晉·王浚傳》:武帝因謠言,拜浚為龍驤將軍,伐吳。太康六年卒,葬柏穀山。大營塋域,葬垣周四十五裏。
⑩謝脁詩:“憮然愧簪纓。”
考嚴武生平所為多不法,其在蜀中,用度無藝,峻掊亟斂,閭裏為之一空。唯破吐蕃,收鹽川,為當時第一功。禱雲公來雪山童,公去雪山輕,誠實錄也。至比之為諸葛、文翁,不免譽浮其實。噫,唐世人物,如嚴武者何可勝數,而後人至今傳述,公之有功於武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