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章之中,題首言贈者四,乃稱死後贈官也。“盧注”哀司空者,哀其功名未就,而天促之也。《唐書》:王思禮,高麗人。
司空出東夷①,童稚刷勁翮②。追隨幽薊兒,穎銳物不隔③。(首敘少年奮起之跡。勁翮,比其勇力。潁銳,比其英鋒。)
①《唐書》:思禮父虔威,為朔方軍將,忠禮少習戎旅,入居營州。
②蔡邕《袁滿來碑》:“雖則童稚,令聞芬芳。”劉楨詩:“勁翮正敷張。”
③脫穎而出,用毛遂語。任昉表:“不隔微物。”
服事哥舒翰①,意無流沙磧。未甚拔行間②,犬戎大充斥③。短小精悍姿④,屹然強寇敵⑤。貫穿百萬眾⑥,出入由咫尺。馬鞍懸將首⑦,甲外控鳴鏑⑧。
洗劍青海水⑨,刻銘天山石⑩。九曲非外蕃(11),其王轉深壁(12)。飛兔不近駕(13),騖鳥資遠擊(14)。(此記隴右立功之事。“遠注”意無沙磧,猶雲談笑無河北。貫穿,謂連絡部伍。出入,謂衝突賊營。懸將首,能戰勝。控鳴鏑,能禦虜,所謂“屹然強寇敵”也。自此九曲盡複,則其地非外蕃,而其王已遁跡矣。飛兔二句,言足以長驅遠馭。流沙磧石、青海天山,皆在西極之地。)
①《周禮》:大司徒頒職事十有二,曰服事。鄭司農注:服事,為公家服事也。《唐書》:思禮從王忠嗣,至河西,與哥舒翰同籍麾下。及翰為隴右節度使,思禮與中郎將周泌為翰押衙。
②《衛青傳》:“臣幸得待罪行間。”
③《周語》:穆王將征犬戎。《左傳》:敝邑以政刑不修,寇盜充斥。
④《前漢書》:嚴延年為人短小精悍。
⑤《靈光殿賦》:“屹然特立。”《辯亡論》:“強寇敗績。”
⑥《後漢·隗囂傳》:百萬之眾方至。
⑦夢弼曰:馬鞍懸將首,暗用彭寵事。蔡琰詩:“馬鞍懸其頭。”
⑧“鮮於注”甲外,軍陣之外,即遊騎掠軍,離什伍者。曹植詩:“攬弓捷鳴鏑。”“邵注”鳴鏑,髐箭也。
⑨青海,即西海。
⑩伊州、西州,並有天山。刻銘,猶竇憲勒功燕然之意。《哥舒翰傳》:翰築神威軍青海上,吐蕃攻破之,更築於龍駒島。由是吐蕃不敢近青海。
(11)唐景龍四年,讚普請昏。唐以左衛大將軍楊矩送金城公主使吐蕃。
因請河西九曲之地為公主湯沐邑,矩奏與之。吐蕃既得九曲,自是複叛。《舊唐書》:天寶十二載,翰征九曲。思禮後期,欲引斬之,續命使釋之。思禮徐言曰:“斬則斬,卻喚作何物?”諸將以是壯之。十二載,翰進封涼國公,加河西節度使,攻破吐蕃洪濟、大漠門等城,悉收九曲,以其地置洮陽郡,築神策、宛秀二軍。
(12)《枚乘傳》:“深壁高壘。”
(13)《呂氏春秋》:“飛兔、騕,古之駿馬。”《瑞應圖》:飛兔,神馬,行三萬裏,明君有德則至。
(14)《易通卦驗》:“秋分鷙鳥擊。”張率詩:“雖憂鷙鳥擊,長懷沸鼎虞。”
曉達兵家流①,飽聞《春秋》癖②。胸襟日沉靜,肅肅自有適③。(此乃重敘將略,為下文張本。王公才識意度如此,則知潼關之敗,非其僨軍,而武功之師,由其底定也。
①《漢·藝文誌》:兵家者,蓋出於古司馬之職,王官之武備也。
②《晉書》:杜預為征南將軍,有《春秋左傳》癖。
③《杜臆》:胸襟沉靜二句,夫子所雲懼而好謀,可於氣象得之。劉伶論:”聞此消胸襟。”常景侍:“嚴君性沉靜,立誌明霜雪。”《詩》:“肅肅在廟。”《莊子》:“是適人之適,而非自適之適也。”
潼關初潰散①,萬乘猶辟易②。偏裨無所施③,元帥見手格④。太子入朔方,至尊狩梁益⑤。胡馬纏伊洛⑥,中原氣甚逆⑦。肅宗登寶位⑧,塞望勢敦迫⑨。公時徒步至⑩,請罪將厚責。際會清河公,間道傳玉冊(11)。天王拜跪畢(12),讜論果冰釋(13)。(此記潼關敗績之事。辟易,言出奔。偏裨,謂思禮。元帥,謂哥舒。梁益,謂蜀中。伊洛,謂河南。至尊,即明皇。太子,即肅宗。當時靈武即位,迫於群臣勸進,故勉從以塞眾望。上皇傳位於太子,房琯奉冊至靈武。受命以後,因納讜言,故思禮得釋放也。)
①《唐書》:哥舒翰守潼關,思禮充元帥府馬軍都將。翰軍既敗,至潼關收散卒,複守關。賊將崔乾祐進攻之,於是火拔歸仁等紿翰出關,執以降賊。
②《項羽傳》:“人馬辟易。”謂辟開而移易其處。
③《漢·馮奉世傳》:大將軍出,必有偏裨。
④張華《凱歌》:元帥統方夏。《東方朔傳》:手格熊羆。
⑤《春秋》:天王狩於河陽。粱、益二州,即西蜀地。
⑥《後漢·史論》:兵纏魏闕。
⑦《樂記》:逆氣成象。
⑧《易》:“聖人之大寶曰位。”
⑨王褒《四子講德論》:不足以塞厚望,應明旨。羊祜表:“何以塞天下之望。”《世說》:昔安石在東山,縉紳敦迫。
⑩範蔚宗論:“或起徒步,而仕執珪。”
(11)《唐書》:翰敗潼關,思禮走行在,肅宗責不堅守,將斬之。會房琯自蜀奉上皇冊命至,諫以為可收後效,遂見赦。“錢箋”新舊二書記思禮纛下被釋在靈武,與公詩合。而《通鑒》載思禮自潼關至,在次馬嵬驛之前。
又雲,即授河西隴右節度使,令赴鎮,恐當有誤。清河,乃房姓郡名。玉冊,冊立肅宗之詔。《山海經》:黃帝取密山之玉策,而投之鍾山之陽。《穆天子傳》:天子於是得玉策枝斯之英。
(12)《記》:“天子曰天王。”古詩:“伸腰再拜跪。”
(13)《前漢書》:成帝曰:“久不見班生,今日複聞讜言。”《左傳序》:“渙然冰釋。”
翠華卷飛雪①,熊虎亙阡陌②。屯兵鳳凰山③,帳殿涇渭辟④。金城賊咽喉,詔鎮雄所搤⑤。禁暴靖無雙⑥,爽氣春浙瀝⑦。巷有從公歌⑧,野多青青麥⑨。(此憶其守武功而興複也。帝自靈武至鳳翔,自鳳翔臨涇渭,已漸逼京都矣。翠華,天子之旗。時在二月,故有飛雪。熊虎,將士之旗。統率六軍,故亙阡陌。詔鎮,謂奉詔以鎮武功。所搤,扼敵衝也。無雙,言勇略特出。浙瀝,言軍令肅清。王師至,故巷有歌。寇不侵,故野多麥。)
①《上林賦》:“建翠華之旂。”
②《周禮·春官》:司常,熊虎為旗,寫隼為旟③圖經:岐山,一名天柱山。文王時,鳳鳴岐山,人亦呼為鳳凰堆,在鳳翔府。
④帳殿,天子所在以帳為殿,詳二卷。
⑤金城縣,屬京兆府,至德二年,改為興平。時思禮為關內節度使,鎮此。黃鶴以為河西之金城,誤矣。《唐書》,思禮除關內節度,使守武功。
賊將安守忠來戰,思禮退守扶風。賊分兵略太和關,去鳳翔五十裏,上命郭子儀擊之而退。《馬援傳》:搤其咽喉。
⑥漢武帝詔:“禁暴止邪,養育群生。”《史記》:蕭何曰:“如信,國士無雙。”
⑦《世說》:桓宣武素有雄情爽氣。《王彬別傳》:爽氣出儕類。謝惠連賦:“霰浙瀝而先集。”
⑧《詩》:“無小無大,從公於邁。”
⑨後漢成帝時童謠:“小麥青青大麥枯,誰當獲者婦與姑,丈夫何在西擊胡。”《莊子》:“青青之麥,生於陵陂。”
及夫哭廟後,複領太原役①。恐懼祿位高②,悵望王土窄③。不得見清時④,鳴呼就窀穸⑤。永係五湖舟⑥,悲甚田橫客⑦。千秋汾晉間⑧,事與雲水白⑨。(此惜其守太原而身沒也。肅宗哭廟,在至德二年。思禮複鎮,在乾元二年。其卒軍中,在上元二年。祿位高,難報稱。王土窄,未恢複。二句推原其心。窀穸已歸,公方係舟,不得赴哭,故作歌以悲,甚於田橫之客。舊注引範蠡乘舟泛五湖,謂思禮有功成身退之誌,非也。洙曰:思禮兩鎮太原,撫禦功深,故想見千秋之後,當與雲水長留。)
①《舊唐書》:長安平,思禮先入清宮,遷兵部尚書,封霍國公。光弼徙河陽,代為太原尹、北京留守、河東節度使,尋加司空。
②《前漢·刑法誌》:製為祿位,以勸其從。
③《詩》:“莫非王土。”
④曹植詩:“清時難屢得。”
⑤《左傳》:“惟是春秋窀穸之事。”注:“窀,厚也。穸,夜也。厚夜,猶長夜。”《舊唐書》:上元二年四月,以疾薨。輟朝一日,贈太尉,諡武烈。
⑥《史記》:範蠡乘扁舟,浮於五湖。
⑦《古今注》:薤露、蒿裏,並喪歌也。田橫自殺,門人傷之,為作悲歌。
⑧汾水,出太原晉陽山上。
⑨徐彥伯詩楚山雲水白。
昔觀文苑傳①,豈述廉頗績。嗟嗟鄧大夫②,士卒終倒乾③。(將客意作結,歎繼起無人也。將略不須文藝,故廉頗製勝,而景山喪身。此章首尾中腰各四句,前兩段各十六句,後兩段各十句。)
①《後漢書》有《文苑傳》。
②《楚辭》:“增歔欷之嗟嗟兮。”《唐書》:思禮薨,管崇嗣代為太原尹。數月,召鄧景山代崇嗣,景山以文吏見稱,至太原檢覆軍吏隱沒者,軍眾憤怨,遂殺景山。
③《韓非子》:聚士卒,養從徒。《左傳》:趙宣子舍於翳桑,見靈輒餓,食之,既而與公介,倒乾以禦公徒而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