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注”李十五丈,即文凝秘書也。前寄李秘書詩雲“衣冠八尺身”,又雲“玄成負文彩”,此詩雲“不聞八尺軀”,又雲“玄成美價存”,故知為文凝也。前詩在大曆元年夏作,此乃其秋作也。
峽人鳥獸居①,其室附層巔②。下臨不測江③,中有萬裏船。多病紛倚薄④,少留改歲年。絕域誰慰懷,開顏喜名賢⑤。(此敘在夔景事。《杜臆》:前寄李詩雲:“猿鳥千崖窄,江湖萬裏開。”上四乃其注疏也。見萬裏船,則恩出峽。名賢慰懷,喜對李丈也。)
①《魏都賦》:“蠻陬夷落,度道而通者,鳥魯之氓。”“吳注”鳥獸居,即巢居穴處。
②謝靈運詩:“築觀基層巔。”
③漢武都太守李翕《西峽頌》:“下有不測之谿。”
④謝靈運詩:“拙疾相倚薄。”倚薄,猶言交迫。
⑤又:“開顏披心胸。”荀悅《漢紀序》:“殊德名賢。”
孤陋忝末親①,等級敢比肩。人生意氣合②,相與襟袂連③。一日兩遣仆,三日一共筵。揚論展寸心④,壯筆過飛泉⑤。玄成美價存,子山舊業傳⑥。不聞八尺軀⑦,常受眾目憐。(此述李丈交誼,並其才品。李與公,必同輩親戚,故雲末親、比肩。遣仆、共筵,李待公厚也。展寸心,其議爽快。過飛泉,其詩敏捷。玄成、子山皆父子顯達,以比李之家世通貴。)
①《學記》:“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
②蔡邕《陳留太守碑》:“意氣精朗。”
③潘嶽賦:“躡踵側肩,掎裳連袂。”
④鮑照賦:“撫寸心而未改。”
⑤曹植《王仲宣誄》:“文若春華,思若湧泉。”
⑥《周書》:庾信,字子山。父肩吾,為梁太子中庶,掌管記室。東海徐摛,為左衛率。摛子陵及信,並為抄撰學士。父子在東宮,既有盛才,文並綺麗,故世號為徐庾體焉。
⑦陳壽《諸葛亮表》:“身長八尺,容貌甚偉。”
且為辛苦行,蓋被生事牽。北回白帝棹,南入黔陽天①。汧公製方隅②,迥出諸侯先。封內如太古③,時危獨蕭然。清高金掌露④,正直朱絲弦⑤。昔在堯四嶽⑥,今之黃潁川。(此述李行之故,兼美汧公。封內,言其治化。
金露,比其清操。朱弦,比其直節。“朱注”《舊書》:勉坦率淡素,好古尚奇,清廉簡易,為宗臣之表。清高數語,乃其實錄。)
①《一統誌》:重慶府彭水縣,自三國至唐,皆名黔陽縣。“舊注”汧公,李勉也,宗室鄭惠王孫。“鶴注”《舊史》大曆七年,勉拜工部尚書及滑毫節度,不言封汧國。《新史》謂自嶺南節度召歸,進工部尚書,封汧國公。勉以大曆四年入嶺南,歸在五年公歿之後,今此詩已雲汧公,蓋《新史》誤也。“黃生注”時李勉為梁州都督、山南西道觀察使,李往訪之,由蜀入黔,為自北而南也。
②《盧思道集》:“外靜方隅,內康庶績。”
③《管子》:四封之內。
④金莖露,見二卷。
⑤《後漢·黨錮傳》:“直如弦,死道邊。”
⑥洙曰:四嶽,分掌四方之諸侯。漢黃霸為潁川太守,有治狀。
於邁恨不同①,所思無由宣。山深水增波,解榻秋露懸。客遊雖雲久,主要月再圓。晨集風渚亭,醉操雲嶠篇②。丈夫貴知己,歡罷念歸旋。(此送別李丈,而望其再晤也。不同,不得同行。所思,指汧公言。上言三日共筵,李丈蓋嚐設榻以待公,今則解榻而懸諸秋露之傍矣。客遊久,言李丈行蹤。月再圓,訂別後重逢。“朱注”李往汧公,必有留連詩酒之興,然為歡易盡,不可久遊而忘返也。此章,八句起,十句結,中二段各十二句。)
①《詩》:“從公於邁。”
②王融詩:“結賞自雲嶠,移燕乃方壺。”此遊仙詩也。
黃生曰:此詩北回、南入二句,杜田謂李丈訪勉於梁州,是也。黃鶴謂由黔南以人豫章,故下有“解榻秋露懸”句,是就用陳蕃事,其固已甚。夫由蜀入豫章,一水之便,反迂道以入黔陽,何為者耶?如“解榻再見今”,前以之贈楊監矣,豈必泥子江西乎?《錢箋》偏信鶴說,反以杜田為誤,彼蓋依據史文耳。史載勉為梁州都督,在肅宗初年,及寶應元年,黨項、奴剌寇梁州,勉棄郡走,後曆河南尹,徙江西觀察使。大曆二年來朝,拜京兆尹。
錢氏誤認訪勉在江西,故於北回、南入,程途不合。且此詩已稱汧公,而《新書》記封爵在大曆十年,錢氏既知其謬矣。則本傳所載前後曆官之歲,又安可盡信乎?據詩言“南入黔陽天”,知大曆初年勉尚在梁州也。如此類,正當援詩以正史,不當據史以釋詩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