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注”此當是大曆元年夏作。
中巴之東巴東山①,江水開辟流其間②。白帝高為三峽鎮③,瞿唐險過百牢關④。(首章,誌夔州形勝,與下兩章相連。白帝、瞿唐,分承山水,見其為蜀中險要。)
①《水經》:劉璋分三巴,有中巴,有西巴,有東巴。《唐誌》:夔州為巴東郡,在中巴之東。《水經注》:章武二年,改白帝為永安,巴東郡治也。
②《尚書考靈耀》:天地開辟,曜滿舒光。楊炯詩:“自古天地辟,流為峽中水。”
③《周禮·職方氏》:五嶽皆雲山鎮。三峽鎮本此。
④《唐書》:漢中郡西縣西南有百牢關。《衰字記》:隋開皇中所置,以入蜀路險,號曰百牢。“錢箋”百牢關,孔明所建,故基在今興元西縣,兩壁山相對,六十裏不斷,漢江水流其間,乃入金牛益昌路也。
其二
白帝夔州各異城①,蜀江楚峽混殊名。英雄割據非天意,霸王並吞在物情②。(次章,承前白帝三峽。上二辯古跡,下二論往事。“朱注”古白帝城在夔州城東,故曰“各異城”。瞿唐峽,舊名西陵峽,與荊州西陵峽相亂,故曰“混殊名”。英雄割據,謂公孫述、劉焉輩。霸王並吞,如漢高以已蜀收中國。窈據者逆天,得民者致王,見在德不在險也。)
①陸遊《入蜀記》:唐故夔州,與白帝城相連。
②《吳越春秋》:闔閭曰:“寡人欲強國霸王,何由而可?”江淹詩:“物情棄疵賤。”
其三
群雄競起問前朝①,王者無外見今朝②。比訝漁陽結怨恨③,元聽舜日舊簫韶④。(三章,承前英雄霸王。割據則竟起,並吞則無外,此見古今異勢。
漁陽北叛,而舜樂南來,言蜀中無恙也。群雄,指前代據蜀者,不指安史陷京。舜日,指明皇入蜀時,不指代宗複國。)
①《世說》:喬玄曰:“群雄虎爭。”
②《公羊傳》:“王者無外。”
③比,近也。訝,駭也。朱浮《責彭寵書》:“奈何以區區漁陽,結怨天子?”
④沈約詩:“舜日堯年歡無極。”《書》:“簫韶九成。”
其四
赤甲白鹽俱刺天①,閻閻績繞接山巔②。楓林橘樹丹青合③,複道重樓錦繡懸④。(四章,記赤甲白鹽也。刺天,言山勢之高。接巔,言居人之密。
丹青,謂楓橘異色。錦繡,謂樓閣相映。盧雲:見夔州既庶且富也。吳論:此下七章,散詠夔州景物。)
①《南都賦》:“森而刺天。”《水經注》:“孤峰刺天。”
②江淹詩:“繚繞華山陰。”《藉田賦》:“若茂鬆之倚山顛。”
③《西京雜記》:終南山有樹,葉一青一赤,望之斑駁,長安謂之丹青樹。
④《叔孫通傳》:孝惠乃作複道。何遜詩:“重樓霧中出。”相如《答盛擥書》:“列錦繡以為質。”
其五
滾東瀼西一萬家①,江北江甫春冬花②。背飛鶴子遺瓊蕊③,相趁鳧雛入蔣牙④。(五章,記瀼東瀼西也。一萬家。人煙盛。春冬花,地氣暖。遺蕊入蔣,形容花章之多。瀼水直流,故地界東西。江水橫流,故地分南北。瀼與江,有小大之別。吳論:鶴子、鳧雛,季夏之景。)
①《水經注》:白帝山城,東望瀼溪,即以為隍。《入蜀記》:夔人謂山澗之流通江者曰瀼,居人分其左右,渭之瀼東瀼西。
②王勃詩:“江南江北互相望。”
③擬李陵《別詩》:“雙鳧相背飛。”《海賦》:“鶴子淋滲。”王粲《白鶴賦》“食靈嶽之瓊蕊”,陸機《擬古》“上山采瓊蕊”,皆言花之白也。《楚辭》“屑瓊蕊以為糧”,乃言玉英耳。
④字書:趁,逐也。《海賦》:“鳧雛離。”《蜀都賦》:“攢蔣叢蒲。”注:“蔣,菰名也。”
杜詩“瀼東瀼西一萬家,江北江南春冬花”,詠村居景物,而語涉物體。
白玉蟾詩雲“山後山前鳩喚婦,會南會北竹生孫”,則調逸而意更新矣。
其六
東屯稻畦一百頃①,北有澗水通青苗②。晴浴狎鷗分處處③,雨隨神女下朝朝④。(六章,記東屯之勝。屯可種稻,溉以流泉,民受其利矣。多鷗常雨,言澗水之不竭也。)
①《困學紀聞》:東屯乃公孫述留屯之所,距白帝城五裏。東屯之田可百頃,稻米為蜀第一。
②又東屯有青苗陂。《一統誌》:青苗陂,在瞿唐東,蓄水溉田,民得其利。
③孫綽詩:“物我俱忘懷,可以狎鷗鳥。”
④《高唐賦》:楚先王夢見一婦人曰:“妾巫山之女也,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台之下。”
其七
蜀麻吳鹽自古通①,萬斛之舟行若風。長年三老長歌裏,白晝攤錢高浪中②。(七章,記水次之便。商賈販貨而竟趨,舟人忘險而爭利,市舶輻輳,真西南一大都會也。《江鄰幾雜誌》作“白馬灘前高浪中”,是蒙上句連說。
若作“白晝攤錢”,則長歌者舟子,攤錢者賈客也)
①常璩《蜀誌》:“桑漆麻紵之饒。”左思《吳都賦》:“煮海為鹽。”
②《梁冀傳》:“能意錢之戲。”注:“何承天《纂文》曰詭億,一曰射意,一曰射數。”“黃注”即今之猜枚射覆之類。若攤錢,則以錢攤撥於地,今謂之跌博,與意錢不同。曾季狸《艇齋詩話》:“攤錢,即攤賭也。”
其八
憶昔鹹陽都市合,山水之圖張賣時①。巫峽曾經寶屏見②,楚宮猶對碧峰疑③。(八章,記楚王宮也。鹹陽所見者畫圖,夔州所對者真境。但楚宮難覓,終成疑似,即真境亦同幻相矣。公詩“舟人指點到今疑”即同此意。)
①張賣,張圖以賣於市也。
②《西京雜記》:武帝為寶屏風,設於桂宮。
③江淹詩:“刻畫崷崒兮,山雲而碧峰。
唐人七絕,多從首句拈韻,如李太白、王龍標諸作盡然。杜詩有對起而不用韻者,如“落落出群非櫸柳,青青不朽豈楊梅”,是也。有散起而不用韻者,“憶昔鹹陽都市合,山水之圖張賣時”,是也。唐詩如盧照鄰“日觀仙雲隨鳳輦,天門瑞雪照龍衣”,亦是對起無韻。劉長卿“天書遠召滄浪客,幾度臨岐病未能”,又是散起無韻。楊用修謂劉詩起句尤奇。
其九
武侯祠堂不可忘①,中有鬆柏參天長。幹戈滿地客愁破②,雲日如火炎天涼③。(九章,記武侯祠也。武侯忠義,千古難忘,見非英雄割據,及楚宮高唐可比。鬆柏陰森,堪散愁而納涼,亦對樹懷人之意。)
①薛道衡《老氏碑》:“考其故跡,營建祠堂。”
②幹戈滿地,崔旰未平也。
③謝靈運詩:“雲日相照媚。”孔融詩:“赫赫炎天路。”
其十
閬風玄圃與蓬壺,中有高唐天下無①。借問夔州壓何處,峽門江腹擁城隅。(十章,記高唐觀也。古稱仙界,西有閬風玄圃,東有海上蓬壺,而高唐神觀,地在中間,此天下絕境也。今夔州高壓,而峽江外擁,庶高唐遺跡,遙望可見矣。)
①《吳船錄》:陽台高唐觀,在來鶴峰上。又《漢書注》:高唐,在雲夢華容縣。兩說不同,詩謂高唐在夔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