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書》:大曆元年二月,以杜鴻漸為東西川副元帥。詩雲“已聞動行軒”,蓋三月初作。《杜臆》謂此詩作於雲安,是也。又謂前江後山,即前所雲江樓水閣,印合自確。黃鶴編在夔州,與客堂為一處,誤矣。
客居所居堂①,前江後山根,下塹萬尋岸,蒼濤鬱飛翻。蔥青眾木梢,邪豎雜石痕②。子規晝夜啼,壯士斂精魂③。峽開四千裏④,水合數百源⑤,人虎相半居,相傷終兩存⑥。(此記客居情景。岸下翻濤,承前江。木梢、石痕,承後山。四句,江山近景。峽開千裏、水合百源二句,江山遠景。子規夜啼,已動歸思,況人虎雜居。更難久處矣。《杜臆》:濤翻色白,今雲蒼濤,以岸高掩映故也。所處地高、故見木梢雜石之痕,或斜或豎。)
①客居,旅舍也。下居字,指居處。《後漢·楊震傳》:“常客居於湖。”
沈約詩:“林薄遝蔥青。”
②又:“傾壁複邪豎。”
③《恨賦》:“拱木斂魂。”阮籍《詠懷》詩:”精魂自漂淪。”
④“錢箋”《荊州記》雲:巫峽首尾一百六十裏,舊雲自三峽取蜀,數千裏恒是一山,此好大之言也。惟三峽七百裏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梁簡文《蜀道難》詩:峽山七百裏,巴水三回曲。公所謂“峽開四千裏”,蓋統論江山之大勢,非專指峽山也。
⑤宋肇《三峽堂記》:峽江,綿跨西南諸夷,合牂牁、越巂、夜郎、烏蠻之水,縈紆曲折,掀騰洶湧,鹹歸納於峽口,實眾水之會也。
⑥申涵光曰:人虎兩存,此大道理,他人數語說不出。
蜀麻久不來,吳鹽擁荊門。西南失大將,商旅自星奔①。今又降元戎,已聞動行軒。舟子候利涉②,亦憑節製尊。(此記蜀中時事。大將,謂郭英乂。元戎,謂杜鴻漸。麻鹽不通,商旅避兵也。節製可憑,望其平蜀也。)
①“錢箋”永泰元年閏十月,郭英義為崔籲所殺,蜀中大亂。大曆元年二月,以社鴻漸為山南西道、劍南東西川副元帥。夢弼曰:蜀出麻,吳出鹽。
《廣絕交論》:“莫不望影星奔。”
②《詩》:“招招舟子。”《易》:“利涉大川。”
我在路中央①,生理不得論。臥愁病腳廢②,徐步視小園。短畦帶碧草,悵望思王孫③。鳳隨其凰去,籬雀暮喧繁。覽物想故國,十年別荒村。日暮歸幾翼,北林空自昏。(此感客居而思故鄉。雲安在荊蜀之間,故曰路中央。
趙曰:見碧草則思王孫,見雀喧則思鳳舉,皆因小園感興。短畦四句,從小園追想故國也。祿山陷京,屠戮宗室,故曰“悵望思王孫。”楊妃歿後,上皇亦亡。故曰“鳳隨其凰去。”下雲“覽物想故國”,傷亂後不能北歸也。
又按《楚詞注》:屈原,楚同姓,故稱王孫。司馬相如有歸風求凰之詠。此詩悵望王孫,應指屈原。鳳隨凰去,應指相如。此說不如前。舊注則雲:王孫指嚴武。鳳去雀喧,比君子亡而小人競。此說大泛。)
①《詩》:“宛在水中央。”
②《世說》:陶淵明有腳疾。
③劉安《招隱士》:“王孫遊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江淹《別賦》:“春草碧色。”
安得覆八溟,為君洗乾坤。稷契易為力,犬戎何足吞。儒生老無成①,臣子憂四藩②。篋中有舊筆,情至時複援③。(末歎時事而傷身老。言安得覆八溟之水,一洗乾坤汙雜乎。朝廷苟用稷契,外寇何難掃除。今年老無成,而猶憂及邊境,唯有賦詩寄慨而已。《杜臆》:公嚐自比稷契,此亦自負語。
此章,八句兩段,十二句兩段。)
①趙歧《孟子注》:“秦滅經籍,坑戮儒生。”
②宋樂歌:“訐謨定命,辰告四藩。”
③曹植詩:“援筆從此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