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注”當是廣德二年春初歸成都之作。吐蕃去冬陷京師,郭子儀複京師乘興反正,故曰“朝廷終下改”,王洙謂崔旰起兵西山者非。王粲有《登樓賦》。
花近高樓傷客心①,萬方多難此登臨②。錦江春色來天地③,玉壘浮雲變古今④。北極朝廷終不改⑤,西山寇盜莫相侵⑥。可憐後主還祠廟⑦,日暮聊為《梁父吟》⑧。(上四登樓所見之景,賦而興也。下四登樓所感之懷,賦而比也。以天地春來,起朝廷不改,以古今雲變,起寇盜相侵,所謂興也。
時郭子儀初複京師,而吐蕃又新陷三州,故有北極西山句,所謂賦也。代宗任用程元振、魚朝恩,猶後主之信黃皓,故借祠托諷,所謂比也。《梁父吟》,思得諸葛以濟世耳。傷心之故,由於多難。而多難之事,於後半發明之。其辭微婉而其意深切矣。)
①古詩:“西北有高樓。”陸機詩:“春芳傷客心。”
②《書》:“嗟爾萬方有眾。”《詩》:“王事多難。”劉孝綽詩:“況在登臨地。”
③錦江,別見。梁簡文帝詩:“春色映空來。”
④《杜臆》:玉壘山在灌縣西,唐貞觀間設關於其下,乃葉蕃往來之衝。
盧思道《蜀國弦》:雲浮玉壘夕,日映錦城朝。《楚辭》:“憐浮雲之相樣。”
左恩詩:“荒塗橫古今。
⑤《爾雅》:“北極謂之北辰。”“遠注”終不改,所謂廟貌依然、鍾簴無恙也。
⑥“顧注”廣德元年十月,吐蕃陷京師,立廣武郡王承宏為帝。郭子儀收京,乘興反正。是年十二月,吐蕃又陷鬆、維、保三州,高適不能救。西山近於維州。
⑦吳曾《漫錄》:蜀先主廟,在成都錦官門外,西挾即武侯祠,東挾即後主祠。蔣堂帥蜀,以禪不能保有土字,始去之。所謂“後主還祠廟”者,書所見以誌慨也。
⑧朱瀚曰:《蜀誌》: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本傳不載吟詞,樂府所載,言二桃殺三士,其義殊鄙,何取而好吟之。且躬耕南陽而其辭則雲“步出齊城門,遙望蕩陰裏”,於事不合。又雲力排南山、文絕地紀,語氣浮誕,豈武侯所屑道。嚐考樂府解,曾子耕太山之下,天雨雪,旬日不得歸思其父母而作《梁父歌》,本《琴操》也。武侯早孤力耕,為《梁甫吟》,意實本此。又陸機、沈約皆有作。一則雲豐水零露,一則雲秋色寒光,歎時暮而失誌,正與雨雪思歸有合,益征三士之說為不經矣。今按:舊注以《梁父吟》為欲去朝中讒佞,黃生謂即指登樓所詠之作,此另一說也。
王嗣奭曰,首聊寫登臨所見,意極憤懣而詞猶未露,此詩家急來緩受之法。錦江玉壘二句,俯視弘闊,氣籠宇宙,人競賞之,而佳不在是,止作過脈語耳。北極朝廷,如錦江春色,萬古常新,而西山寇盜,如玉壘浮雲,倏起倏滅。結語忽入後主,深思多難之故,無從發泄,而借後主以泄之。又及《梁甫吟》,傷當國無諸葛也,而自傷不用亦在其中。不然。登樓對花,何反作傷心之歎哉。
朱瀚曰:俯視江流,仰觀山色,矯首而北,矯首而西,切登樓情事。又矯首以望荒祠,因念及臥龍一段忠勤,有功於後主,傷今無是人,以致三朝鼎沸,寇盜頻仍,遂傍撞徙倚,至於日暮,猶為《梁父吟》,而不忍下樓,其自負亦可見矣。
申涵光曰:北極、西山二語,可抵一篇《王命論》。
葉夢得《石林詩話》:七言難於氣象雄渾,句中有力,而紆徐不失言外之意。自老杜“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與“五更鼓角聲悲壯,三峽星河影動搖”等句之後,常恨無複繼者。韓退之筆力最為傑出,然每苦意與語俱盡。《賀裴晉公破蔡州回》詩“將軍舊壓三司貴,相國新兼五等崇”,非不壯也,然意亦盡於此矣。不若劉禹錫《賀晉公留守東都》雲“天子旌旗分一半,八方風雨會中州”,語遠而體大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