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箋”寶應元年夏,嚴武入朝,七月劍南四川兵馬使徐知道反,八月伏誅。公攜家避亂往杆州。廣德二年春,武鎮劍甫,公複還成都草堂。
昔我去草堂,蠻夷塞成都①。今我歸草堂,成都適無虞②。(以成都治亂,為草堂去來,四句領起全意。“盧注”知道非蠻夷,乃糾集蠻夷為亂耳。)
①《詩》:“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書》:“蠻夷猾夏。”
②又:“四方無虞。”
請陳初亂時,反覆乃須臾。大將赴朝廷,群小起異圖①。中宵斬白馬②,盟歃氣已粗③。西取邛南兵④,北斷劍閣隅⑤。布衣數十人,亦擁專城居⑥。
其勢不兩大⑦,始聞蕃漢殊。西卒卻倒戈⑧,賊臣互相誅。焉知時腋禍⑨,自及梟獍徒⑩。(下兩段,申明昔去草堂二句。此段言知道作亂,勢橫而自敗。
“錢箋”大將赴朝,群小異圖,謂嚴武內召,知道遂反。西取鄧南,以連聲勢,北斷劍閣,以絕援師,此賊謀也。布衣,乃從逆者。專城,偽為刺史者。
蕃兵,近蜀羌夷。漢兵,知道軍士。西卒,即部將李忠厚也。“朱注”知道統領漢兵,脅誘羌夷共反,而賊徒爭長,羌兵不附,李忠厚因而殺之,所謂勢不兩大,番將殊情,倒戈而相誅也。)
①《詩》:“慍於群小。”
②《蘇秦傳》:會於洹水之上,通質,刳白馬而盟。
③《榖梁傳》:齊桓公衣裳之會十一,未嚐有歃血之盟。
④“盧注”公《上嚴武兩川說》雲:“脫南蠻侵掠,邛雅子弟不能獨製。”
邛南兵,即邛雅子弟也。
⑤“錢箋”斷劍閣,知道以兵守要害也。
⑥樂府《羅敷行》:“四十專城居。”
⑦《左傳》:“物莫能兩大。”《漢書》:兩大不相事。
⑧《書》:“前徒倒戈,攻於後以北。”
⑨《戰國策》:趙報魏,滅智伯,禍起肘腋。
⑩《前漢·郊祀誌》:梟,鳥名,食母。破鏡,獸名,食父。黃帝欲絕其類,使百吏祠皆用之。孫萬壽詩:“牛鬥盛妖氛,梟獍已成群。”《左傳》:“無庸,將自及也。”
義士皆痛憤①,紀綱亂相逾②。一國實三公③,萬人欲為魚④。唱和作威福⑤,孰肯辨無辜。眼前列杻械⑥,背後吹笙竽。談笑行殺戮⑦,濺血滿長衢。
到今用鉞地⑧,風雨聞號呼。鬼妾與鬼馬,色悲充爾娛。國家法令在,此又足驚籲。(此段言賊徒乘亂,好殺而殘民。義士,當時倡議討亂者。三公,與李忠厚同輩者。借名誅逆,殃及平民,故曰孰辨無辜。濫殺非命,含冤者多,故曰風雨號呼。前亂未寧,後患加甚,故曰又足驚籲。“朱注”忠厚既殺知道,縱兵殘害無辜,如往時花敬定之事,故又備述其事而驚歎之。前曰賊臣,曰梟獍,誅以大惡也。此曰綱紀,曰法令,驚以大義也。)
①《史記》:太公曰:“此義士也。”
②《詩序》:“紀綱亂矣。”
③《左傳》:“一國三公,吾誰適從。”
④《史·項羽紀》:“今人方為刀俎,吾為魚肉。”《後漢·光武紀》:決水灌之,百萬之眾皆可使為魚。
⑤《詩》:“唱予和汝。”《書》:“臣無有作威作福。”梁武帝《淨業賦》:“威福自由,生殺在口。”
⑥《爾雅》:“杻謂之桎,械謂之梏。”
⑦《隋書》:楊素為將,臨敵求人過失而斬之,多至百人,流血盈前,談笑自若。
⑧《左傳》:“至於用鉞。”趙曰,已殺其主而奪之,故謂之鬼妾鬼馬,如匈奴以亡者之妻為鬼妻也。《杜臆》:色悲,兼妾馬言。
賤子且奔走,三年望東吳。弧矢暗江海①,難為遊五湖②。不忍竟舍此③,複來榛蕪④。入門四鬆在,步履萬竹疏。舊犬喜我歸,低徊入衣裾⑤。鄰裏喜我歸,沽酒攜胡蘆⑥。大官喜我來⑦,遣騎問所須。城郭喜我來,賓客隘村墟⑧。(此一段,申上今歸草堂二句。上八,言不能東遊,仍還西蜀。下八,言久別乍歸,一時共喜。公去成都,往來梓閬間,凡三年。)
①《易》:“弧矢之利。”
②《史記正義》:五湖者,菱湖、遊湖、莫湖、貢湖、胥湖,皆大湖東岸五灣。虞翻曰:太湖,東通鬆江,南通杻霅溪,西通荊溪,北通滆溪,東南通韭溪,凡五道,別謂之五湖。
③《記》:“吾舍此何適矣。”
④,除草也。
⑤《宋書》:袁粲為丹陽尹,常步履白楊郊野問。《杜臆》:四鬆,公所鍾愛者,故後有特詠《四鬆》詩。公去草堂,有托之看守者,故舊犬無恙。
⑥《世說》:陸士衡初入洛,詣劉道真,劉性嗜酒,禮畢初無他言,惟問:“東吳有長柄壺盧,卿得種來否?”“朱注”胡盧以貯酒。胡古與壺通。
庾信詩,“壺盧一酒樽。”
⑦大官,謂嚴武。《左傳》:大官大邑。
⑧城郭,指居人言。《魏誌》:蔡邕才學顯著,常車騎填巷,賓客盈坐。
“朱注”劉後村《詩話》:子美《草堂》“大官喜我來”四韻,其體蓋用《木蘭詩》“爺娘聞我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
天下尚未寧,健兒勝腐儒①。飄飄風塵際,何地置老夫?於時見疣贅②,骨髓幸未枯③。飲啄愧殘生④,食薇不敢餘⑤。(此既歸之後,慨歎身世也。
世亂未休,托身無地,得草堂以養餘年,此外更無他望矣。《杜臆》:贅疣承腐儒,言士既無用於世,則一飲一啄,已愧此殘生,而薇蕨有餘矣。此章,四句起,八句結,中三段各十六句。)
①《黥布傳》:“治天下安用腐儒為。”
②疣,瘤也。《莊子》:“駢拇疣贅。”又:“彼以生為附贅懸疣。”
③仲長統《昌言》:“熬天下之脂膏,斫生人之骨髓。”
④何承天詩:“飲啄雖勤苦。”
⑤古詩:“食蕨不願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