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注”此廣德二年春自閬州回成都時作。《杜臆》:詩題雲卻赴蜀,有不欲赴而仍赴之意。首章言“不成向南國,複作遊西川”,即卻字意也。
汩汩避群盜①,悠悠經十年②。不成向南國,複作遊西川。物役水虛照③,魂傷山寂然④。我生無倚著⑤,盡室畏途邊⑥。(題曰“領妻子赴蜀”,故首章結出盡室畏途。上四記自閬赴蜀,下四寫山行慘淡,著眼在一畏字。公自天寶十五年避亂,至廣德二年,已經十載,欲往楚而仍遊蜀,此行出於意外。
山水本堪玩賞,乃形役神傷,故覺水空照映,而山亦寂寥耳。)
①謝靈運詩:“汩汩莫與娛。”
②王粲詩:“悠悠世路。”
③謝瞻詩:“獨夜無物役。”晉釋道開《大涅槃經序》:“乘虛照以禦物。”
④《易》:“寂然不動。”
⑤“洙注”無倚著,不得地著安土也。
⑥《左傳》:“盡室以行。”《莊子》:“畏途者,日殺一人,則父子兄弟相戒。”
楊德周曰:杜詩“落月動沙虛”、“物役水虛照”、“沙虛岸隻摧”、“寒江動碧虛”、“窗虛交茂林”、“朝光切太虛”,用“虛”字無一不妙。
“日出寒山外”、“君聽空外音”、“晨鍾雲外濕”、“賞妍又分外”、“孤雲倒來深,飛鳥不在外”、“回眺積水外,始知眾星幹”、“寒日外澹泊,長風中怒號”,用“外”字無一不妙。
其二
長林偃風色①,回複意猶迷②。衫裛翠微潤③,馬銜青草嘶④。棧懸斜避石⑤,橋斷卻尋溪。何日幹戈盡,飄飄愧老妻。(次章領妻。上六山行之景,末二傷亂之懷,著眼在一愧字。疾風偃林,行人怯阻,故將回而意猶迷。山氣濕衣,曉行也。馬饑銜草,日晡矣。斜行避石,登陟崎嶇,卻步尋溪,水邊曲折。幹戈未盡,應前群盜。)
①江逌詩:“長林悲素秋。”何遜詩:“風色極天淨。”
②漢《天馬歌》:“回複此都。”
③《蜀都賦》:“鬱葐蒀而翠微。”言山色之輕縹。
④張正見詩:“馬倦時銜草,人疲屢看城。”
⑤《說文》:“棧,棚也。”又閣也。閬至成都無棧道,隻言架木為路耳。
其三
行色遞隱見①,人煙時有無②。仆夫穿竹語,稚子入雲呼。轉石驚魑魅③,抨弓落狖鼯④。真供一笑樂⑤,似欲慰窮途。(末章領子。三四申行色句,五六申人煙句,末作自解之詞,著眼在一慰字。林巒回複,故行色遞隱遞見。
山穀荒涼,故人煙乍有乍無。仆夫稚子,時而前後錯行,則高語大呼,以防失隊,時而相顧並行,則轉石抨弓,以為戲樂,描情繪景,真堪入畫。轉石,足翻石也。抨弓,手彈弓也。公始而畏,既而愧,終而複慰者,破涕為笑,亦付之無可如何耳。)
①《莊子》:孔子見盜蹠,遇柳下惠於東門,曰:“車馬有行色。”
②江總詩:“石瀨乍深淺,煙崖遞有無。”
③《淮南子》:“轉員石於萬丈之壑。”張衡《西京賦》:“轉石成雷。”
《天台賦》:“始經魑魅之途。”
④《博物誌》:“更贏能射,虛發而下鳥。”抨弓,即虛發也。《三都賦》:“狖鼯猓然,騰逴飛超。”洙注:狖,猿屬。鼯,鼠也。
⑤《射雉賦》:“始解顏於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