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注:巴閬僻遠,傷春罷始知春前已收宮闕。
“鶴注”廣德二年春,公在閬中,故雲“巴山春色靜。”巴閬僻遠,聞京師事常後時,故二年春方知去冬幸陝之事,因以發其感憤之意,遂名曰《傷春》。《楚辭·招魂》:“目極千裏兮傷春心。”故以為題。
天下兵雖滿,春光日自濃①。西京疲百戰②,北闕任群凶③。關塞三千裏④,煙花一萬重⑤。蒙塵清路急⑥,禦宿且誰供⑦。殷複前王道⑧,周遷舊國容⑨。蓬萊足雲氣⑩,應合總從龍(11)。(首章,記吐蕃陷京也。上八敘寇至出奔,下四望代宗複國。憂亂傷春,開首提明。百戰,謂長安屢陷。群凶,謂高暉、王獻忠輩。關塞,指閬州,煙花,指長安。清路急,不暇除道也。禦宿,天子駐蹕之地。殷夏、周遷,乃借古形今。“趙注”總從龍,言群臣皆當扈駕。)
①梁元帝詩:“徒望春光滿。”
②王粲詩:“西京亂無象。”《孫子》:“百戰百勝。”
③《史記·武帝紀》:懸於北闕矣。《東都賦》:“群凶靡餘。”《通鑒》:廣德元年冬十月,吐蕃陷京畿,渭北行營兵馬使呂月將將精卒二千,與吐蕃戰於盩厔,為寇所擒。又涇州刺史高暉、射生將王獻忠等迎吐蕃入長安,立邠王守禮孫承宏為帝,故曰“疲百戰”、“任群凶”也。
④盧諶表:“立國之道,在於慎關塞。”
⑤宋之問詩:“煙花撫客愁。”
⑥張衡《羽獵賦》:“蚩尤先驅,雨師清路。”
⑦《漢書注》:禦宿苑在長安城南。羞宿聲相近,故或雲禦羞,或雲禦宿,羞者珍羞所出,宿者止宿之義。《通鑒》:吐蕾度渭橋,上倉卒幸陝州,官吏六軍奔散,無複供擬,扈從將士不免饑餒,乃幸魚朝恩營。
⑧《說苑》:武丁飭身修行,複先王之政。《史記》:平王東遷於洛邑,避戎寇。
⑨周公前營洛邑,故曰舊國。
⑩《前漢·高帝紀》:季所居,上常有雲氣。
(11)《易》:“雲從龍。”
其二
鶯入新年語①,花開滿故枝。天清風卷慢,草碧水連池。牢落官軍遠②,蕭條萬事危。鬢毛元自白,淚點向來垂。不是無兄弟,其如有別離。巴山春色靜③,北望轉逶迤④。(二章,所憂在家國也。上四春日之景,下八傷春之意。巴地春光,依然無恙,但恨長安被兵,而援軍不赴,則萬事俱危矣。鬢白淚垂,當此更甚,且想兄弟別離,能無北望傷神乎。)
①陳後主詩:“促柱點唇鶯欲語。”
②王文考《王孫賦》“背牢落之峻壑。”
③巴山春靜,傷長安之擾攘也。
④透迤,迢遠貌。《楚辭》:“載雲旗之透迤。”
其三
日月還相鬥①,星辰屢合圍②。不成誅執法③,焉得變危機④。大角纏兵氣⑤,鉤陳出帝畿⑥。煙塵昏禦道⑦,耆舊把天衣⑧。行在諸軍闕,來朝大將稀。賢多隱屠釣,王肯載同歸⑨。(三章,以天變做君心也。上八,言誅佞。
後四,言用賢。君能去佞親賢,則將士皆思效力,而天心亦從此悔禍矣。代宗不能斬程元振以謝天下,有一李泌久廢而不複用,公故愷切言之。《杜臆》:上用日月星辰,下用大角鉤陳,俱借天文以寫災變。插入執法,使人知為熒惑星,又知其為程元振,可謂微而顯矣。“盧注”當時柳伉上疏,欲斬元振首,馳告天下,帝以保護功,止流濱州,故曰“不成誅執法。”吳論:大角屬帝座,而繞兵氣,則京師陷矣。鉤陳屬行宮,而照帝畿,則乘輿奔矣。昏禦道,行急塵起。把天衣,牽衣留駕也。“朱注”《唐書》:代宗幸陝,諸鎮畏程元振讒構,莫至,朝廷所恃者惟郭子儀一人。載同歸,用文王後車載呂望事。)
①《晉·天文誌》:數日俱出若鬥,天下起兵大戰。元帝太興四年二月癸亥,日鬥。
②《漢·天文誌》:高祖七年,月暈,圍參畢七重,是歲上至平城,為單於所圍。
③《史·天官書》:南宮:西將,東相。南四星,執法。中,端門。《晉·天文誌》:左執法,廷尉之象。右執法,禦史大夫之象。《星經》:執法四星,主刑獄之人,又為刑政之官,助宣王命,內常侍官也。《社詩博議》:《漢誌》:哀帝元壽元年十一月,歲星入太微,逆行於右執法,占曰:“大臣有憂,執法者誅,若有罪。”二年十月,高安侯董賢免歸自殺。此詩執法二句,暗引是事,以董賢況程元振也。“趙注”熒惑星,一名執法。謂元振熒惑人主,當誅之以謝天下。其說殊支離。
④陸機《豪士賦》:“眾心日陊,危機將發。”
⑤胡夏客曰:劉向雲:秦項之滅,星孛大角,故借以言西京之亂。《史·天官書》:大角者,天王帝廷,其兩旁各有二星,曰攝提。《魏都賦》:“兵纏紫微。”顧炎武曰:《後漢·董卓傳讚》:“矢延王輅,兵纏魏象。”
⑥《西都賦》:“周以鉤陳之位。”注:“鉤陳,王者法之,主行宮也。”
顧炎武曰:紫微有鉤陳之宿,主鬥訟兵陣。出《水經注》。班固《兩都賦》:“三成帝畿。”
⑦虞世南詩:“油雲陰禦道。”
⑧顧炎武曰:《南齊·輿服誌》:袞衣,漢世出陳留襄邑所織,宋末用繡及織成。齊建武中,乃彩畫為之,加飾金銀薄畤,亦謂為天衣。梁庾肩吾詩:“天衣初拂石,豆火欲然薪。”陳後主詩:“風氣動天衣。”
⑨《信陵君傳》:侯生曰:“屠者朱亥賢者,世莫能知,故隱屠間耳。”
《韓詩外傳》:太公望屠牛朝歌,釣於磻溪。曹植疏:“呂尚之處屠釣,至陋也,及其見知於周文。”《韓詩》又雲:《詩》天高聽卑,皇肯照微。
其四
再有朝廷亂①,難知消息真。近傳王在洛,複道使歸秦。奪馬悲公主②,登車泣貴嬪③。蕭關迷北上④,滄海欲東巡⑤。敢料安危體,猶多老大臣。豈無嵇紹血⑥,沾灑屬車塵⑦。(四章,傷乘輿遠出也。消息未真,起下六句。
在洛、歸秦,此出奔後消息。奪馬、登車,此出宮時消息。北上、東巡,並秦洛消息未定矣。但國有老臣,尚足以死衛君。末蓋屬望郭子儀也。近聞六句,托古傷今。在洛,用獻帝還洛事。歸秦,用張儀歸秦事。奪馬,用高歡事。泣嬪,用晉哀事。蕭關,用漢武事。東巡,用始皇事。敢料安危,痛不忍言也。《杜臆》:任事有老大之臣,則臨危有死節之士,作兩層說。)
①再亂,謂祿山之後,複有吐蕃。
②《通鑒》:魏高歡自晉陽出滏口,道逢北鄉長公主自洛陽來,有馬三百匹,盡奪而易之。
③《世說》:諸葛令女既寡,誓不複重出,無有登車理。幹寶《晉紀》:後嬪妃主,虜辱於戎卒。《晉書》:成帝鹹和三年五月,蘇峻逼遷天子於石頭城,帝哀泣升車,宮中慟哭。
④《漢武帝紀》:元封四年,行幸雍,祠五畤,通回中,遂北出蕭關。
如淳曰:蕭關在安定朝那縣。《一統誌》:在平涼府鎮原縣西北。
⑤《史記》:秦始皇即帝位,三年,東巡郡縣,祠鄒峰山。又曰:始皇遂東遊海上,行禮,祠名山大川。
⑥《晉書》:惠帝北征,王師敗績於蕩陰。稽紹以身捍衛,兵交禦輦,紹遂被害,血濺帝服。
⑦相如《諫獵書》:“犯屬車之清塵。”
其五
聞說初東幸,孤兒卻走多①。難分太倉粟②,競棄魯陽戈③。胡虜登前殿,王公出禦河④。得無中夜舞⑤,誰憶《大風歌》⑥。春色生烽燧⑦,幽人泣薜蘿⑧。君臣重修德,猶足見時和⑨。(五章,傷軍士散亡也。聞說六句,曆記所聞時事。當此之時,英雄恩奮,豈無中夜起舞者,惜朝廷信讒,不念大風猛士耳。幽人當春而泣,公念不忘君也。終以修德望諸君臣,此乃收人心、挽國脈之本。《杜臆》:得無二句,隱然傷其有臣無君,故下有君臣修德之語。)
①《漢紀注》:取從軍死事者之子養羽林,官教以五兵,號羽林孤兒。
②《漢書》:“太倉之粟,紅腐而不可食。”
③《淮南子》“魯陽公與韓遘,戰酣,日暮,援戈而麾之,日返三舍。
《杜臆》:魯陽戈,麾日之戈也。此聊歎衛士飽粟,不能操戈禦虜,而反為出奔之轍。
④《晉載紀·劉曜傳》:王彌、呼延晏入南宮,升太極前殿,縱兵大掠,悉收宮人珍寶,於是曜害王公百官已下三萬餘人於洛水北。又《懷帝紀》:劉曜、王彌入京師,帝開華林園門,出河陰藕池,欲幸長安,為曜等所追及。
所謂“登前殿”、“出禦河”也。
⑤《晉書》:祖逖與劉琨共被而寢,中夜聞雞鳴,因起舞曰:“此非惡聲也。”
⑥《漢書》:高帝置酒沛宮,自歌曰:“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⑦烽燧,見七卷。
⑧謝靈運詩:“薛蘿若在眼。”
⑨《左傳》:“時和年豐。”
朱鶴齡曰:代宗致亂,因信任非人,老臣不用,故曰“賢多隱屠釣”,曰“猶多老大臣”,曰“誰憶《大風歌》”,篇中每三致意焉。
盧世曰:排律原為酬贈設,乃環絡先朝,切劘當世,紆回鄭重,就排場中,而封事出焉。本領體裁,絕世獨立。
《有感》五首,以五律記時事。《傷春》五首,以五排記時事。纏綿悱惻,發於忠君愛國之誠,當與《洞房》八首並傳。
“得無中夜舞,誰憶《大風歌》”,奮然有勤王敵愾之誌。太白卻雲“但歌大風雲飛揚,安用猛士守四方”,無端作翻案語,成何議論。李杜優劣,亦可見其一斑矣。